BIAD ART由BIAD董事長朱小地先生領銜主持,他將多年來對城市、傳統(tǒng)和藝術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作為建筑創(chuàng)作的視野和基點,將觀念性思考作為追求建筑價值的途徑,形成建筑設計與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為主要功能的復合型設計機構。作品突出建筑的當代性和新銳藝術特色,強調建筑語言的實驗性表達,力圖以準確的建筑語匯傳遞建筑理念。 同時,BIAD ART與當代藝術界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與合作,參與高水準的展覽和沙龍活動,結合設計項目組織更多的設計團隊參與藝術交流和藝術實踐,開拓創(chuàng)新思路,營造較濃郁的藝術氛圍。 BIAD ART近期作品包括:通遼蒙文博物館、通遼名人博物館、又見五臺山劇場、又見敦煌劇場、敦煌游客集散中心、前門東區(qū)舊城改造、天安時間藝術空間等。朱小地先生的藝術裝置作品《方塊字》參加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當代水墨作品《清明上河圖》和《心圖》參加中意當代藝術雙年展。 Q 作為導師、建筑師和企業(yè)家,這三個角色您更喜歡哪個? A 每個人生都會有自己的軌跡,我從建筑師走到了管理崗位,可能是自己的選擇,也可能是社會對我的選擇。行政管理工作看似非常復雜,但對于我來說,我得到的最大利益是能從更廣闊、更高的角度看建筑問題。一個人不能簡單拘泥于一個點,作為建筑師要能跳出這個圈子看建筑問題,如此能夠找到最準確,最簡單的答案。作為領導,時時刻刻想到的不是小我問題,是一個大的概念,擁有這種胸懷才能真正思考建筑問題;否則,只想著自己成功的道路、自己的作品,思路越來越窄,即使成功了,你已經失去創(chuàng)新的勇氣,只能沿著自己的路子走下去。人貴在創(chuàng)新,貴在不斷地超越自己。我非常熱愛建筑,作為建筑師來講,不僅僅需要專業(yè)能力,當代建筑師需要以下幾方面的探索:①傳統(tǒng)。建筑師要對傳統(tǒng)的東西有研究,丟失傳統(tǒng),你無法鎖定自己未來發(fā)展的方向。②城市。城市不是簡簡單單一個個房子的問題,沒有對城市的研究,實際上你就沒有價值判斷。城市是讓我們增強判斷力、增強價值取向的問題。③當代藝術。建筑師均畢業(yè)于理工科,沒有當代藝術的熏染,眼界不夠敏銳,如果只是通過視覺轉移,憑借視覺概念工作,那你能畫出很漂亮的效果圖,但是真正成為建筑師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畫畫是挑戰(zhàn)你的視覺,其實這屬于知覺,建筑師需要挑戰(zhàn)知覺,把視覺轉化成視知覺,這樣你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三點如果你沒有涉獵,我認為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建筑師,或是比較全面的建筑師。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們中國的建筑成果,實際上可圈可點的太少了,它處于盲從性階段,看看別人喜歡什么我們便做什么,證明給別人我也能做,這樣,再好的技術、再好的成果只能證明我會做,而不是為什么我做,這是當前建筑界普遍存在的問題。你做的建筑和別人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這個房子放在這里是獨一無二的,這些問題沒有考慮。若想讓建筑打動別人,首先要打動自己。我們很多人看似很熱愛這個行業(yè),其實他的工作只是在重復,在浪費社會資源而已,建筑師需要轉變觀點。建筑行業(yè)是以建筑師為主體,你需要想到我為什么要設計,如果這個問題沒解決,那我們就是建構了一個不切實際、沒有把自我放進去的結構,便導致了上面誰做得好,我跟著誰做,所以我們出現(xiàn)了體制內和體制外。體制內,就是像我剛才所講述的狀態(tài):體制外,建筑師們的想法不同,分道揚鑣。體制內的建筑師很可悲,體制外的雖然我不認為都是好的,但是體制外的東西是有價值的,他們是在討論建筑問題,而我們在回避真正的建筑討論,看看我們誰能做東西,然后證明自己也能做,這不是建筑創(chuàng)作。 Q 在數(shù)學這方面,您有怎樣的體會? A 我希望能夠更多地發(fā)揮我的作用,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沿著挖掘內心價值的思路考慮問題。我們中國的教育,恰恰忽略掉了你的力量在哪里,怎么能體現(xiàn)個人的價值和獨特的價值,這些只能從內心深處挖掘。每個人都有內心的內在結構,需要老師去開發(fā),讓學生們理解建筑師這個職業(yè)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系統(tǒng),這些事情是我非常喜歡做的。但是,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過簡單的講課,改變的機會太難了,我們需要有課程設計,但是這種機會很少。同時,作為建筑師在工作中要增加積累,對城市和傳統(tǒng)必須有新的認識和研究,如果只是憑借學校的教育或者年輕時的視野去做設計,這樣的設計深度不夠。 Q 提到改變,您認為每個改變有沒有節(jié)點? A 改變這個事情很難得,也很寶貴。我個人具有多重身份————企業(yè)家、建筑師、教師,這恰恰是我的矛盾點。這些角色的價值觀有矛盾,所以我在一個非常痛苦的狀態(tài)下,這也是我改變的根源。痛苦促使我改變,使我思考如何把管理、教師和建筑師這三個問題提煉成一個問題。 P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