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錄了儒家名典“四書”、啟發(fā)中國文化的《易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還有《孫子兵法》、《六祖壇經(jīng)》等經(jīng)典名作,同時還包括廣為流傳而又具有教育意義的蒙書《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規(guī)》等內(nèi)容。書同時參考各家集注,力求準確、流暢地翻譯原典,真實地體現(xiàn)經(jīng)典精神,以求共同參詳。 作者簡介: 《線裝經(jīng)典》編委會由幾十位出版社資深編輯及策劃人組成,是一支龐大而經(jīng)驗豐富的團隊。他們在出版行業(yè)都有成功的策劃經(jīng)驗和扎實的編輯功底,對市場中的圖書有很強的把控能力,曾多次成功推出了多套市場銷售極佳的叢書,在業(yè)界贏得了很好的口碑。 目錄: ◎易經(jīng)七 《易經(jīng)》本是卜筮用書,后與《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春秋》合稱“五經(jīng)”,成為國學經(jīng)部的重要典籍之一!耙椎乐畯V,無所不包”,它對后世各個層面的文化都有影響,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基礎,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源流所在。 ◎大學四三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時獨立成書,是重要的儒家國學經(jīng)典。文章開篇明義,提出“三綱八目”,討論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理論,對個人學習、提高修養(yǎng)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全書思想深刻,思路明晰,是“四書”學習的入門之作。 ◎中庸五一 《中庸》也是宋人分離《禮記》中的一篇成書的。書中主要闡發(fā)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論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養(yǎng)的理論方法。它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歷朝歷代選官的考試用書,也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經(jīng)六七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道家最精要的書”。它集中體現(xiàn)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其中的辯證法和“無為而治”的思想,既為后世君主提供了一種治國方案,又與儒、釋思想一起構架了傳統(tǒng)士大夫的主體心理,是與《論語》并立的一部國學典籍。 ◎六祖壇經(jīng)九三◎易經(jīng)七 《易經(jīng)》本是卜筮用書,后與《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春秋》合稱“五經(jīng)”,成為國學經(jīng)部的重要典籍之一!耙椎乐畯V,無所不包”,它對后世各個層面的文化都有影響,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基礎,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源流所在。 ◎大學四三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時獨立成書,是重要的儒家國學經(jīng)典。文章開篇明義,提出“三綱八目”,討論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理論,對個人學習、提高修養(yǎng)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全書思想深刻,思路明晰,是“四書”學習的入門之作。 ◎中庸五一 《中庸》也是宋人分離《禮記》中的一篇成書的。書中主要闡發(fā)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論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養(yǎng)的理論方法。它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歷朝歷代選官的考試用書,也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經(jīng)六七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道家最精要的書”。它集中體現(xiàn)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其中的辯證法和“無為而治”的思想,既為后世君主提供了一種治國方案,又與儒、釋思想一起構架了傳統(tǒng)士大夫的主體心理,是與《論語》并立的一部國學典籍。 ◎六祖壇經(jīng)九三 《六祖壇經(jīng)》是禪宗的主要經(jīng)典之一,也是中國人撰寫的佛教典籍中唯一稱“經(jīng)”的佛教著作。書中強調(diào)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回歸本心,“見性”就可“成佛”,從中清晰可見儒道思想的影響,是佛教中國化的標志性著作。 ◎論語一四一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其內(nèi)容涉及政治、教育、禮樂、處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礎之所在。它不僅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在東亞乃至歐洲也有重大影響,是中外人士研究、認識中國文化的必讀之作。 ◎三字經(jīng)二三三 《三字經(jīng)》被稱為“蒙書之冠”,是國學中的重要典籍。全文三字成句,句句押韻,朗朗上口,并包含生活常識、傳統(tǒng)道德、歷史知識等內(nèi)容。它用極其簡潔樸實的語言傳播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華,非常容易理解掌握,是我國古代兒童首選的啟蒙讀物。 ◎百家姓二五三 《百家姓》是國學三大蒙書之一。書中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韻文,雖無文理,但通順流暢,方便背誦,能幫助幼童快速認字,因此流傳十分廣泛,F(xiàn)在多作為國人尋根溯源、追蹤家族出處的依據(jù)而廣受歡迎。 ◎千字文三○七 《千字文》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統(tǒng)稱為“三百千”,是中國古代私塾教育的三大啟蒙經(jīng)典!肚ё治摹啡纳婕白匀、社會、歷史、倫理等多方面知識,四言押韻,行文流暢,頗有氣勢。它是中國古代童蒙書中承上啟下的一部作品,影響極為深遠,現(xiàn)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流傳海外。 ◎弟子規(guī)三一七 《弟子規(guī)》成書于清朝,傳誦之廣不亞于《三字經(jīng)》,也是國學中一部重要的蒙書。它以《論語?學而》中的名句開篇,并以之為綱提出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行文三字一句、兩句成韻,淺顯易懂,對清代以后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影響。 ◎孟子三二七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孟軻的講學語錄。它繼承了《論語》的仁政思想,強調(diào)“民心”的重大作用,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千古名理。全書思想深邃,發(fā)人深省,且行文氣勢磅礴、詞鋒犀利,是中華無數(shù)國學典籍中獨具風采的一部作品。 ◎?qū)O子兵法三八一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兵書的奠基之作。全書十三篇,內(nèi)容博大精深,邏輯縝密嚴謹,對古今中外軍事家及其軍事活動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不僅如此,它還滲入現(xiàn)代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以及商業(yè)競爭中,成為人們的成功指南,是部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國學寶典!墩撜Z心得》、《易中天品三國》暢銷全國,于丹、易中天成為文化明星;各地興辦讀經(jīng)學校,提議立儒教為國教……從20世紀90年代起,國學熱潮洶涌襲來。對此現(xiàn)象,人們或贊或諷,褒貶不一。其實無論持何種態(tài)度,都需要我們先了解國學,先知然后才能言。 國學又被稱為“中國學”、“漢學”、“國故”、“國故學”,是“西學東漸”之后,針對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而提出的名詞。晚清國粹派如辜鴻銘、章太炎等,也都曾發(fā)表文章,結成社團,倡導國學。 在對國學定義時,章太炎認為“國學之本體是經(jīng)史非神話、經(jīng)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胡適等人則把它看成是一部中華文化史,包羅萬象;辜鴻銘則強調(diào)一切“中國學”,為了捍衛(wèi)中華傳統(tǒng),其本人堅守了讓很多人都難以想象的奇怪遺風。 時至今日,學術界及社會上對國學的概念、范圍也各有看法,爭議不斷。一般分為狹義、廣義兩種概念,前者是指儒家學術文化及諸子百家,后者則擴大到中國一切傳統(tǒng)歷史文化。 中華文化悠悠五千年,深邃且廣大,有“四書”、“五經(jīng)”、周易、老莊,有史記、漢書、唐詩宋詞,還有元曲雜劇、紅樓、水滸……各類經(jīng)典著作數(shù)不勝數(shù)。而這些并不 《論語心得》、《易中天品三國》暢銷全國,于丹、易中天成為文化明星;各地興辦讀經(jīng)學校,提議立儒教為國教……從20世紀90年代起,國學熱潮洶涌襲來。對此現(xiàn)象,人們或贊或諷,褒貶不一。其實無論持何種態(tài)度,都需要我們先了解國學,先知然后才能言。 國學又被稱為“中國學”、“漢學”、“國故”、“國故學”,是“西學東漸”之后,針對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而提出的名詞。晚清國粹派如辜鴻銘、章太炎等,也都曾發(fā)表文章,結成社團,倡導國學。 在對國學定義時,章太炎認為“國學之本體是經(jīng)史非神話、經(jīng)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胡適等人則把它看成是一部中華文化史,包羅萬象;辜鴻銘則強調(diào)一切“中國學”,為了捍衛(wèi)中華傳統(tǒng),其本人堅守了讓很多人都難以想象的奇怪遺風。 時至今日,學術界及社會上對國學的概念、范圍也各有看法,爭議不斷。一般分為狹義、廣義兩種概念,前者是指儒家學術文化及諸子百家,后者則擴大到中國一切傳統(tǒng)歷史文化。 中華文化悠悠五千年,深邃且廣大,有“四書”、“五經(jīng)”、周易、老莊,有史記、漢書、唐詩宋詞,還有元曲雜劇、紅樓、水滸……各類經(jīng)典著作數(shù)不勝數(shù)。而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整個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是貫穿于內(nèi)的傳統(tǒng)精神! 這種深厚的精神內(nèi)蘊,歷經(jīng)千年風霜的磨礪,不僅見證過民族的鼎盛,也經(jīng)受過民族的苦難。千百年來的風雨同舟,使得中華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理想、價值倫常、行為舉止、風格氣質(zhì)都獨具魅力,并深深植根于每個炎黃子孫骨髓之中。 國學精神高揚,文明自然燦爛輝煌;國學精神衰萎,文明就會凋謝飄零。 清末民初,為了打破牢籠,五四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徹底批判傳統(tǒng)文化,主張不看線裝書、拋棄舊經(jīng)典、廢除漢字;后來,西化日深,我們用西方的學科分類取代了對國學的兼修并學,對科技的過分重視則割斷了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理念;至今,我們有的人仍熱衷于西方節(jié)日、洋式快餐,使用西方技術,目之所及盡屬舶來文化。 長期如此,西學興盛、國學式微,社會中充斥著科技理性膨脹、人生價值迷茫、道德意識淺薄及人與自然相互沖突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都亟待解決。 這些問題的解決實際上都可以在國學中找到啟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國學教我們上下和諧;“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仁者愛人”、“普度眾生”,國學教我們平等博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國學教我們體諒尊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國學教我們堅守正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國學教我們尊重自然……眾多典籍之中,開卷有益之處歷歷可數(shù)。 不僅如此,振興國學還能增進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東方的重要保證?v觀歷史,我們?yōu)橹腥A興衰而同樂同苦;閱讀文化典籍,遙想先賢先哲,我們因同為龍的子孫而自豪。共同的文化在血管中激蕩,相同的心臟共振同鳴,國學在中華兒女的心靈之間搭起了座座橋梁,激勵每個人為中華之崛起而拼搏。 如果淡化了這些特性,中華民族就是一個缺乏凝聚力的民族,又如何談及自立自強。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 振興國學,已成必行之勢。但是振興國學不能簡單地一味繼承,而是應該詳加分析,從而借鑒歷史得失、傳承精要文化、領悟古老智慧。因此,我們在學習國學時應效仿諸國學大師“融會中外,博通古今”的精神,不僅學習古籍中可為今用的仁愛精神、群體觀念、豁達心理等,還要兼容并蓄,審慎地引進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時,切忌不假思索,一味跟從國學熱潮,要慎重選擇、閱讀適合當今社會及自身需要的重要典籍。 本書選錄了儒家名典“四書”、啟發(fā)中國文化的《易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還有《孫子兵法》、《六祖壇經(jīng)》等經(jīng)典名作,同時還包括廣為流傳而又具有教育意義的蒙書《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規(guī)》等內(nèi)容。書同時參考各家集注,力求準確、流暢地翻譯原典,真實地體現(xiàn)經(jīng)典精神,以求共同參詳。 希望讀者可以從本書中領悟國學精髓,借鑒賢哲智慧,知曉學而后需時習之,明白有所為有所不為,懂得知己知彼,學會尊重自然,注重和諧發(fā)展,如此也算是本書為國學之振興盡了綿薄之力。履卦第十【本經(jīng)】履 履虎尾,不咥人。亨。初九素履往。無咎。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九五夬履。貞厲。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咀g文】履卦象征跟在老虎后面踩到它的尾巴,但猛虎不咬人,表示諸事順利。初九,以純樸的態(tài)度小心翼翼地行走,不會有災禍。九二,襟懷坦蕩地行走在平坦的大道上,隱士堅守正道可獲吉祥。六三,眼睛失明而強行去看,足跛不便而勉強行走,踩到虎尾后而被它咬,征兆兇險。這就像剛愎自用的人稱帝治國一樣。九四,踩到虎尾,十分驚懼,終將獲得吉祥。九五,武斷果決地小心行走,結果是前途兇險。上九,回顧全卦,考察禍福,其過程是圓滿而大吉的。泰卦第十一【本經(jīng)】泰 小往大來。吉亨。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征吉。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咀g文】泰卦象征亨通太平,陰柔者往外,陽剛者入內(nèi),表示吉祥、順利。初九,拔起茅草時根系牽連,是由于同類匯聚相互牽動。往前進發(fā),可獲吉祥。九二,有包容污穢的胸懷、涉越大河的氣概、廣納遠方賢哲的德性、不結黨營私,這一切都是得之于光明正大的原則。九三,沒有一直是平原而不含坡坎的,沒有一直前往而不返回的。只要在艱難中能堅守正道,就可免遭禍患。不用擔心,能取信于人生活就會有福慶。六四,輕浮者,不再殷實富有,而近鄰也受到影響,不以心存誠信來戒備自己。六五,帝乙嫁出少女,這給他帶來福祉和大吉。上六,城墻傾覆進城壕里,命令是不可以動用武力,要在自己的邑中禱告天命。占卜結果是有一定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