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個世紀和四大洲的風景之旅、歷史和藝術(shù)之旅,以自然元素木、水、石分篇,內(nèi)容豐富而結(jié)構(gòu)恢弘,有光影、有色彩、有氣味……生動再現(xiàn)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風景體驗。 ?作者西蒙?沙瑪因多部扛鼎之作和紀錄片《英國史》《藝術(shù)的力量》而蜚聲國際!讹L景與記憶》曾獲W.H.史密斯文學獎,被評為美國《時代周刊》年度好書之一。 ?彩圖32面,黑白圖片200多幅,包括許多名畫和雕塑,圖文并茂引人入勝。 本書探討了神圣或神秘的河流、森林和高山等對文化想象力的影響。有力地說明人們被自然所塑造的程度不亞于他們塑造自然的程度。本書不是把風景作為孤立和個別的現(xiàn)象,而是作為連續(xù)的全景,視角跨越歐洲和美洲、東方和西方,融合個人記憶和群體經(jīng)歷,涵蓋詩歌、傳說、繪畫、雕塑、建筑、園林等諸多方面,從多樣的風景體驗中挖掘出深層文化記憶,重尋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精神紐帶。
作者簡介 西蒙?沙瑪(1945— ),英國歷史學家,藝術(shù)史學家,先后在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任教,并擔任BBC紀錄片解說,《紐約客》文藝評論員。編寫并主持過系列紀錄片《英國史》、《藝術(shù)的力量》、《美國的未來》,曾獲諸多嘉譽,包括1977年以《愛國者和解放者》獲沃夫森歷史獎,1987年以《財富的窘境:黃金時代荷蘭文明的一種解釋》獲“《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書”,1996年以《風景與記憶》獲W.H.史密斯文學獎,2006年以《亂世交匯:英國、奴隸與美國革命》(Rough Crossings)獲“全美書評人協(xié)會獎”。著作還包括《倫勃朗的眼睛》、《公民們,法國大革命編年史》、《死亡的確定性》等。
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木 序路漫漫兮 第一章 立陶宛野牛的國度 第一節(jié)比亞沃韋扎原始森林的皇家野獸 第二節(jié) 最后一擊 第三節(jié) 必朽與不朽 第二章 林中小徑:穿越森林的小道 第一節(jié) 追尋日耳曼尼亞 第二節(jié) 森林之血 第三節(jié) 重生的阿爾密尼烏斯 第四節(jié) 垂死的森林 第三章 綠林中的自由 第一節(jié) 綠林好漢 第二節(jié) 居于森林:法律與違法者 第三節(jié) 橡樹之心,自由的堡壘? 第四節(jié) 高盧的棟梁 第五節(jié) 危急關頭 第四章 青翠的十字架 第一節(jié) 灰熊 第二節(jié) 植物的復活 第三節(jié) 開拓者 第四節(jié) 青翠的十字架 第五節(jié) 神龕 第六節(jié) 墓地里的沃爾沃 第二部分水 第五章 意識之流 第一節(jié) 神話之流 第二節(jié) 循環(huán):動脈—干流和奧秘 第三節(jié) 神圣的匯流 第四節(jié) 智慧之泉 第五節(jié) 尼羅河被引至臺伯河 第六節(jié) 貝尼尼與四河噴泉 第六章 血流 第一節(jié) 迷失方向的沃特?雷利爵士 第二節(jié) 棕色紙船中的男人 第三節(jié) 權(quán)力線 第四節(jié) 銀魚政治理論 第五節(jié) 水體 第六節(jié) 伊西斯之流:泰晤士河和尼羅河 第三部分 石 第七章狄諾克拉底與道士:至高,至福,至大 第一節(jié) 拉什莫爾山的女性 第二節(jié)狄諾克拉底與道士 第三節(jié)高地 第四節(jié)驅(qū)邪皮拉多 第五節(jié)便利受難紀念地 第六節(jié) 最后的圣山? 第八章帝國之巔,理智之淵 第一節(jié) 愉悅的恐怖 第二節(jié)帝國之巔,理智之淵 第三節(jié)美德之所在 第四節(jié) 征服 第五節(jié) 偉人艾伯特 第六節(jié) 救贖的前景 第四部分 木 水 石 第九章 重塑阿卡狄亞 第一節(jié) 我也在阿卡狄亞 第二節(jié) 蠻荒和牧歌 第三節(jié) 粗糙與混亂 第四節(jié) 民享的阿卡狄亞:楓丹白露的森林 第五節(jié) 玻璃下的阿卡狄亞 第六節(jié) 毛茸茸的野越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