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與藝術(shù)交融、語言幽默風趣、可讀性強。 *靈動、別樣的藝術(shù)哲學,感悟中國陶藝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綻放新姿。 *《閃念》是一本隨筆集,是一本靈動的著作。它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記錄作者關(guān)于創(chuàng)作、藝術(shù)、人生的所感所思,處處展現(xiàn)著靈動的思想。一句話、一件器物、一個場景就是一個引爆點,作者用風趣、靈動的語言將藝術(shù)的高深消解,將作家與讀者的距離拉近。 *他是冬奧會國禮設(shè)計者;他幽默低調(diào),閱讀陶藝大師白明的幽默風趣的藝術(shù)人生妙語。 本書簡介: 《閃念》共分六輯,分別是雜談、漸行如書、關(guān)于藝術(shù)、茶言微語、解讀自己和課言錄,在附錄中,另有他在首爾和巴黎的講座、中外藝術(shù)界對他的集評和代表作插圖。而雜談中第一章對時間的思索,可謂是全書以及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思考之精華。 白明的隨筆作品與他的創(chuàng)作類似,少有濃艷之色,以安靜的灰調(diào)作品呈現(xiàn)凝重的水墨天地,表達出空靈淡泊之感。而他在創(chuàng)作中一直追求的詩意與禪境,尤其對時空概念的精彩解讀,這些均在文字中有所體現(xiàn)。 作者簡介: 白明,江西余干人,藝術(shù)家、作家,F(xiàn)任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陶瓷藝術(shù)系主任。出版著作11種19卷,個人作品集20余種。2004年獲中國現(xiàn)代陶藝推廣貢獻獎、第14屆中國圖書獎。著作《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制瓷工藝》被譯成法語、英語,在歐洲出版。在中國、法國、韓國、美國、西班牙舉辦個展20余次。 目錄: 第一輯雜談 第二輯漸行如書 第三輯關(guān)于藝術(shù) 第四輯茶言微語 第五輯解讀自己 第六輯課言錄 附錄講座 集評 插圖安靜卻永在思考,白明,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名藝術(shù)家,他已在生命和藝術(shù)的高峰。--法國《藝術(shù)》雜志主編白明不僅是一位年輕的畫家,也是一位創(chuàng)作瓷器和炻器的陶藝家。他在瓷器上創(chuàng)作的抽象作品聞名于中國。最近,他在美國向人們展示了他的裝飾技巧。他是北京一所藝術(shù)學院的老師,也因為如此,他影響了許許多多的學子。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 榮譽退休教授 蘇姍.彼德森白明的隨筆作品與他的創(chuàng)作類似,少有濃艷之色,以安靜的灰調(diào)作品呈現(xiàn)凝重的水墨天地,表達出空靈淡泊之感。而他在創(chuàng)作中一直追求的詩意與禪境,尤其對時空概念的精彩解讀,這些均在文字中有所體現(xiàn)。 《閃念》雖是白明近5年的文字創(chuàng)作,但從更大的意義上來說,可以稱之為白明以文字對前半生的思考。如果說,《閃念》讓我們看到藝術(shù)家內(nèi)心豐富的另一面,聽到一個藝術(shù)家自言自語的囈語,更讓我們看到,白明是一個和我們一樣,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真實的、樸實的人;而這本書也像他做的白氏杯一般,可以被握于手中,讓你感受出安靜、溫暖且滿溢著獨特時空與生命感悟的日常。――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br/> “閃念”其實是人的一種日常微思,猶如空氣中懸浮的微塵在光柱下被我們看見一樣!只不過“閃念”可以證明我們存有活性的思維,就像通過微塵可以讓我們知道空氣里也有“萬物”! 2015年12月 世界上唯一公正的應(yīng)該是時間吧!最具意志力的也應(yīng)該是時間!時間從你身邊飄過,悄然無息,當你意識到這一刻的時候它已不是這一刻了。此時的鐘聲傳來已不是彼時的鐘聲了;此時思考的我也不是彼時的我了;我此時氣息的吐納也非彼時氣息的吐納;那平時不被自己在意,很少受到呵護的兢兢業(yè)業(yè)地在你胸腔里輸送血液和氧氣的跳動著的心臟的此一下也非是過往的彼一下!雖然你就是如此感慨,時間仍然沒有表情不動聲色地又走了。 時間被看到靠鐘表,時間穿越被感知靠精神,時間成為手上的把玩是古董,時間成為被欣賞的表情是豐厚的閱歷,而讓時間成為有感情和呼吸的“私屬”則需用心人的“領(lǐng)悟”。 手表上的指針按精確的振頻轉(zhuǎn)著,那是時間被看到的形象。時間到底是什么容顏?時間本身有溫度嗎?時間會有情感嗎?時間是通過物質(zhì)的生死來表達意志的,它自己會表達嗎?時間本身有生死嗎?時間有同伴嗎?抑或有語言?時間站得高嗎?能同時看到遠古和未來嗎?這想法很幼稚吧?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會發(fā)笑!但又一想,幼稚或許就是時間送給人類最美好的禮物呢,抑或就是時間本身呢!那也說不定…… 對時間的敬畏存于我們對生命的敬畏之中,時間主宰著世界的公證,時間變幻著一切,看不懂的多了才讓我們?nèi)バ叛鲎诮,看得懂的多了讓我們沒有信仰。時間在我們的思考之中,時間在我們的黑白頭發(fā)之間,時間在讓我們變化著喜怒哀樂,時間讓我們饑飽交替。我們的意識和身體的反映如果與大部分人的意識和反映基本同步,我們就是社會中被視為正常的人,你的意識和反映如果早上一秒和晚上一秒,要么是成功的前提要么是災(zāi)難的前兆。后悔的哲學本質(zhì)是對時間的無奈和對時間一往無前的強大的絕對服從。依賴時間的生物鐘在人的生活中起著相對的作用時被稱為生活有規(guī)律,如果起著決定性影響而無彈性時被稱為強迫癥。速度是由時間決定的,速度的強大和力量是對時間的強大和力量的幾何級放大。時間真的無形無味嗎?不一定。時間的形在于你思考時間時看到的形狀,時間的味在于你體會時間時嗅到的味道!時時不同…… 時間笑的樣子燦爛嗎?時間會有陰影嗎?時間憂愁的時候誰在陪伴?時間也信宗教嗎?時間也有思想嗎?雖然我仍知道這又是更低的幼稚,但我仍愿意這樣想,并愿意這樣相信。這樣幼稚一下應(yīng)該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我相信時間對每個人都在說著話,只是我們聽不懂。藝術(shù)家應(yīng)該是屬于最靠近聽懂的那一小部分人,因為這個職業(yè)的人是用想象力去說話的。 時間能聽到嗎?我十三年前的小集叫《時間的聲音》,我沒有將作品集叫“時間的容顏”,是因為“容顏”可以看到,卻是表面及小部分,但傾聽“時間的聲音”卻有無限可能和無限想象還有無限理解…… 時間能讓“在”與“不在”存于兩世、分秒之間。“在”的時候多想想“不在”,智慧就有了光芒。智慧之本質(zhì)是“真情”和“在”的意義!從“不在”里證出“在”,并從“在”里邏輯出“不在”,從而了然了“不在”是多么公正和不公正!“悟”既是心,也是情!更是從“不在”反推到今天的“在”的重要…… 當我已不能用完整的時間讀完一本書,兒時卻能望著天空的云彩至日落暗淡,時間是什么概念?當今天嬰兒的新生和老人的死亡可以定格在幾分幾秒時,兩晉文人心中的時間是個什么概念?當我們在屏顯上點擊一條信息不能馬上見到都無法耐心等候的今天,那些仍在抄寫著經(jīng)書的信徒的時間又是什么概念? 時間是一種非顯現(xiàn)的深刻與公正,讓人能明白些事理,去掉些小惑,產(chǎn)生些溫情,變化些角度,獲得些感悟,有了些表達,少了些外在和欲求。時間有回不去的過去和未知的未來及可能把握又常常不能把握的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于我不是“表達”,是一種排他性的“記錄”! 如果認為我是讀書人,我并不迂腐。如果看到我偶爾憤青,我也不是公知。如果認為我是藝術(shù)家,我又沒有大范。見著我散步、喝茶、穿中式衣,我與“國學”也沒什么關(guān)系。在課堂上講課,是職業(yè)。在工作室無閑是習慣。好老物、異石,是敬仰時間。 看似平凡的每一天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不一樣的,喜悅與憂傷,獲得與失去,團聚與別離,同一時間!不同“空間”! 每個人的想法不同,表達卻大同小異。表達的意義是給被關(guān)注者的,不被關(guān)注則無須表達。我們離古人很遠,我們用想象和敬仰填補意義;我們離外國人很“遠”,我們用尊重和善意彌補距離;我們離今人很近,我們卻用現(xiàn)實和挑剔去“遠離”!其實,我們能理解的恰是“古人”和“外人”,我們難解的正是自己和今人,原來“時間”和“空間”證明的是“遠近”和“彼此”。遠即是近,彼即是此! 有時思考會帶來“恍惚”和“不真實”,對應(yīng)今天的中國是這樣,對應(yīng)自己的回憶也是這樣。這些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實的日常,依據(jù)知識和今天的現(xiàn)實,總有許多“片斷”如夢般經(jīng)不起推理,可又不容置疑。按思考中的所有前提原本應(yīng)是另一種可能?知此“思考”無益,卻仍不由自己,由“時間”引起…… 在一個你并不想來卻不得不來的陌生空間里,有時,思緒會進入常常被自己忽略的自身之內(nèi)又是自身之外的領(lǐng)域,避開了自己的視線,真實地依著某種氣息或光影,喚起的卻是與這些毫不相干的另一種記憶,卻是陌生的記憶!這種感覺非常美妙和柔軟,讓我極愿沉迷。想記下些什么,又無一絲痕跡可尋。 時間是無數(shù)條不相通卻密布交織的隧道,人進入這自成“邏輯”卻透明如絲織般的“隧道”,距離近得彼此可以被看見,但速度和感知自成體系,相望并各行其道…… 學生問我,如果將學習藝術(shù)與人生聯(lián)在一起什么能力最重要,回了幾字“對時間的領(lǐng)悟”! “時空”予與肌體和心靈的感受大多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由于習慣了也就漠視了。其實我們在“時空”里擁有許多的可能,除了顯現(xiàn)的行為,還有“心靈”在“時空”里的游玩,這種顯現(xiàn)與隱性的兩種狀態(tài)同時被自己“意識”到,我想應(yīng)該就叫“恍惚”。我時!盎秀薄,或許就是我自認心智健康的“理由”? 只有時間無始無終! 天灰蒙,小雨,高樓里。一種清爽平靜的憂郁隨視線到達遠方,卻明知視線沒有穿越多遠,甚至沒有越過對街的建筑。玻璃窗上的雨線近在眼前,思緒卻飄向了不定的更遠。不年輕也不老的我,卻在二十余年前迷戀過太多老年人常迷戀的“痕跡”“時間”“舊物”“意識”“水象”“灰白”……(這些都曾是我的創(chuàng)作主題),現(xiàn)在是迷戀“走神”!“走神”很美妙:是一種無感覺的“穿越”;是一種真正意義的“時空游歷”;是一種無“我”的境界;是絕對非常態(tài)的“異域之旅”;是一種非冥想的“一恍回視”。又一恍,陌生回到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