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心靈之旅!王石加入生態(tài)考察隊,每個人都該上的自然課 CCTV《走近科學》主持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攜手推薦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讀者推薦 彩圖珍藏版,全實景科考珍貴照片、精美動植物手繪 本套書含《探秘亞馬孫》和《行走北極》兩冊。 《探秘亞馬孫》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樹義博士對他在亞馬遜雨林中極為獨特而有趣的親身經(jīng)歷的描述。作為第一位到南美洲熱帶雨林進行科學考察的中國人,作者在書中展示了他在亞馬遜叢林生活19個月獲得的大量一手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及觀賞價值。本書通過對妙趣叢生又險象環(huán)生的野性叢林的描述,展示了動物研究工作者執(zhí)著的探索精神、細微的觀察力和科學的分析方法,使人體會到“協(xié)同進化”理論的內(nèi)涵和意義,動物之間的生物鏈關(guān)系,植物之間的相生相克以及動植物之間的互相依存、協(xié)同進化的神奇。書中圖文并茂,極富情趣,展現(xiàn)了一幅幅原始森林珍稀動植物的美麗圖景。原國家科技部馬頌德副部長特為本書撰寫了序言,對本書給予了高度評價。本書出版后,獲“國家科學技術(shù)進步獎”二等獎、第三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圖書獎、第十七屆“中國西部地區(qū)優(yōu)秀科技圖書”一等獎,以及2009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yōu)秀圖書。2008年,王石加入該生態(tài)考察隊伍。 《行走北極》是從事生態(tài)研究的張樹義教授帶著31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學生,于2013年夏天一起來到北極。他們并非簡單的旅行,而是要在觀光的同時做一些科研課題。從出發(fā)到回家,前后用了16天時間。這期間除了認識北極特有的物候,孩子們還用充滿熱情與活力的筆觸記錄了這些天的風景、故事、心得與學習筆記,對于初次到北極的人而言,這里有太多驚喜與未知——與真實鮮活的北極熊近距離接觸,在北極圈內(nèi)乘船觀察生活在懸崖上的鳥類,與遷徙于地球南極和北極之間的燕鷗相遇,找到遠古久遠的植物動物化石,捕捉到全球稀有的獨角鯨出沒海面的珍貴畫面,品嘗挪威傳統(tǒng)的肉丸子……張教授詳盡而生動地把這些寶貴的故事和照片記錄在書中,還從科學家的角度介紹了北極物種的知識,展示生物與自然相依相存的畫面,并且收錄了孩子們優(yōu)秀的文章,使這場特別的遠行考察更加充滿探索的樂趣與青春的朝氣。 本套書特點: 本套書是一本非常難得的大眾喜愛的科普作品。作者張樹義教授是國內(nèi)少有的兼具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情懷的學者,他筆下的生態(tài)科考科學工作,既趣味叢生也險象叢生。比如在神秘豐饒的亞馬孫里,偶遇兇猛的美洲豹,如何追蹤卷尾猴,與大蟒蛇較量,在生態(tài)站喂養(yǎng)可愛的蜂鳥,險些踩到毒蛇,逃離可怕的吸血蝙蝠,得了奇怪的幾何皮膚病,甚至還有驚險的雨林迷路事件、溫馨的認養(yǎng)小鳥故事……這些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在張樹義教授的筆下,仿佛重獲生命,在書中展開了一幅幅美麗而壯闊的畫面。 本書對亞馬孫和北極的介紹具體而詳實,配有珍貴的實景照片、生態(tài)考察工作照片、手繪動物圖片,對任何年齡層的讀者而言都易讀好懂,值得珍藏。本書真正呈現(xiàn)出了亞馬孫與北極這兩個特殊地理位置的生態(tài)特點,令無法親身體驗熱帶雨林的人,通過閱讀本書,重獲對大自然的敬畏,并學習到寶貴的生存、探險知識。 本書對于培養(yǎng)青少年探索學習的精神亦有啟迪作用。書中多名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科研課題,最終都獲得了優(yōu)秀的成績。探索的樂趣與獲得成績的榮譽感將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未來的科研精英。 作者簡介: 張樹義,華東師范大學科學與技術(shù)跨學科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副主席,我國第一個到南美亞馬遜熱帶雨林進行野外研究與考察的生態(tài)學者。 1994年獲法國居里大學生態(tài)學博士學位 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資助 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200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 200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先后在Nature、Science、PNAS等雜志發(fā)表論文一百余篇;在南極、北極、東非大裂谷、亞馬遜熱帶雨林等全世界40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科學考察 張樹義,華東師范大學科學與技術(shù)跨學科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副主席,我國第一個到南美亞馬遜熱帶雨林進行野外研究與考察的生態(tài)學者。 1994年獲法國居里大學生態(tài)學博士學位 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資助 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200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 200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先后在Nature、Science、PNAS等雜志發(fā)表論文一百余篇;在南極、北極、東非大裂谷、亞馬遜熱帶雨林等全世界40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科學考察 目錄: CH01[奔向法屬圭亞那] 靠著機窗俯瞰,蜿蜒的塞納河變得越來越細小,飛機離開巴黎上空。 CH02[初入?yún)擦,領(lǐng)教雨林的“雨”] 就這樣,幾小時的航程,身上的衣服是濕了干,干了濕,好一通折騰。 CH03[熱帶雨林,難以名狀的奇特世界] 寶石藍的藍閃蝶在翩翩地飛來飛去;精靈般的蜂鳥簌簌地從身邊飛來掠去;忽然出現(xiàn)一雙大眼睛,原來是翠綠的藤蛇從樹上探下光亮的腦袋…… CH04[告別現(xiàn)代文明,開始叢林生活] 亞馬孫雨林有很多特有的動物,樹懶、美洲豹、食人魚、森蚺……想到很快要與這些生物面對面地生活,我感到一陣心跳。 CH05[第一個叢林之夜,在野獸的咆哮聲中度過] 也許它們不會來生態(tài)站,況且即使來了也未必單單吃掉我這個遠道而來的黃皮膚。 CH06[險些踩到毒蛇] 我急忙收住腳,低頭一看,一條將近兩米長的蝰蛇就在我抬起的腳下。 CH07[與美洲豹捉迷藏] 我一下子看清了它身體的后半部:是只美洲獅!驚恐、好奇和好勝心同時涌上來,交織在一起。 CH08[我的主要工作:追蹤卷尾猴]CH01[奔向法屬圭亞那] 靠著機窗俯瞰,蜿蜒的塞納河變得越來越細小,飛機離開巴黎上空。 CH02[初入?yún)擦,領(lǐng)教雨林的“雨”] 就這樣,幾小時的航程,身上的衣服是濕了干,干了濕,好一通折騰。 CH03[熱帶雨林,難以名狀的奇特世界] 寶石藍的藍閃蝶在翩翩地飛來飛去;精靈般的蜂鳥簌簌地從身邊飛來掠去;忽然出現(xiàn)一雙大眼睛,原來是翠綠的藤蛇從樹上探下光亮的腦袋…… CH04[告別現(xiàn)代文明,開始叢林生活] 亞馬孫雨林有很多特有的動物,樹懶、美洲豹、食人魚、森蚺……想到很快要與這些生物面對面地生活,我感到一陣心跳。 CH05[第一個叢林之夜,在野獸的咆哮聲中度過] 也許它們不會來生態(tài)站,況且即使來了也未必單單吃掉我這個遠道而來的黃皮膚。 CH06[險些踩到毒蛇] 我急忙收住腳,低頭一看,一條將近兩米長的蝰蛇就在我抬起的腳下。 CH07[與美洲豹捉迷藏] 我一下子看清了它身體的后半部:是只美洲獅!驚恐、好奇和好勝心同時涌上來,交織在一起。 CH08[我的主要工作:追蹤卷尾猴]經(jīng)過訓練的卷尾猴當護士照顧病人,這些猴護士能開關(guān)電燈和電視,給病人換衣、梳頭、洗臉,甚至給病人喂食。CH09[遇到種蘑菇的切葉蟻]切葉蟻對“菌園”的管理十分認真,特別是那些專門擔任警衛(wèi)工作的兵蟻,簡直不敢離開一寸,生怕外來蟻入室偷竊。CH10[蜘蛛猴向我進攻]蜘蛛猴狂怒地吼起來,狠命地搖動樹枝,緊接著以其特有的蕩壁的移動方式朝我的方向騰躍而來。我豈敢再怠慢,拔腿就跑。 CH11[食蟻獸造訪努里格]一只食蟻獸自己來到生態(tài)站,它慢條斯理地踱來踱去,最后玩膩了,就爬上樹干,頭朝下呼呼地睡了起來。CH12[金剛鸚鵡——美麗的大力士] 森林中許多棕櫚樹都結(jié)著碩大的果實,這些果實的種皮通常極其堅硬,人用錘子也很難輕易砸開;而金剛鸚鵡卻能輕巧地用喙將果實的外皮弄開,吃到里面的種子。 CH13[同事瑪霞用友善的方式研究箭毒蛙] 的確,只要稍微動動腦筋,人類與動物的關(guān)系便會友善得多;而這個主動權(quán)完全掌握在我們?nèi)祟愂种小?br/> CH14[亞馬孫食鳥蛛把同事的靴子當成了“家”] 我們把大山鼠送給亞馬孫食鳥蛛,它毫不客氣地猛撲上去,幾乎就在一瞬間,大山鼠便一動也不動了。 CH15[曾經(jīng)難倒博物學家的奇特動物——樹懶] 科學家通過測定樹懶睡眠時的腦電圖發(fā)現(xiàn),它們有時竟處于清醒狀態(tài),只是閉目養(yǎng)神罷了。 CH16[拍攝小蜂鳥] 蜂鳥還有高超的飛行技巧。它們不僅飛行速度快,而且能懸空不動和倒退著飛,儼然一個出色的飛行表演家。 CH17[與蟒蛇較量] 嘿!難怪哥倆比以往喊叫得更令人毛骨悚然,一條蟒蛇竟然大搖大擺地橫在他們的門前。 CH18[小心吸血蝙蝠] “早晨四點鐘,我從吊床上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到處是血跡。上帝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CH19[叢林里的“丟人”事件] 保羅沒帶燈,不可能摸回生態(tài)站大本營;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他基本上不清楚自己的確切位置。 CH20[我得了奇怪的“幾何皮膚病”] 小腿的皮下鼓起了一行,而且滑稽的是這鼓起的一行還會行走,在皮膚下來來回回地走出了一個正弦曲線。 CH21[我的故事成了新聞] 我感到自己連同自己的祖國一起被侮辱了!怒火不由在心中燃起,一場激烈的沖突大有一觸即發(fā)之勢…… CH22[一只小鳥把我當成媽媽] 若我在房間里工作,它便守在一旁慢條斯理地梳羽毛。餓了便輕輕地叼我的腳趾或是狠命地扯我衣角,卻不肯獨自走去覓食。 CH23[努里格人的科學研究] 在科學研究方面,生態(tài)站緊緊把握國際上最先進的系統(tǒng)水平的宏觀方向,同時,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興趣點。 CH24[棕色卷尾猴行為生態(tài)的新發(fā)現(xiàn)] 我通過對棕色卷尾猴連續(xù)的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根據(jù)水果的產(chǎn)量和分布狀況同時采用這兩種對策…… CH25[植物的繁殖計謀] 可以通俗地說,花的美麗和芬芳不是為了裝扮大自然,而是給自己做廣告。 CH26[動物與植物協(xié)同進化] 大自然就是這樣隨著生命的進化將自身編織成一張錯綜復雜的網(wǎng),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相關(guān)聯(lián)。 CH27[我有一個希望] 我有一個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國內(nèi)見到一個科學的、真實的亞馬孫微縮景觀。 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普作家協(xié)會理事長劉嘉麟 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主席高登義;《DEEP中國科學探險》出版人張波 CCTV《走近科學》主持人張騰岳聯(lián)袂推薦 野性和原始交融,恐怖與神奇并存,自然的奧秘,自然的和諧,在亞馬孫那里演繹得淋漓盡致,令人贊嘆,令人神往。如果你想領(lǐng)略自然的魅力,那就去亞馬孫;如果你沒有機會去亞馬孫,那就讀讀《探秘亞馬孫》——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普作家協(xié)會理事長劉嘉麟 《探秘亞馬孫》給人一種淳樸的美感。美在原生態(tài)的叢林,美在栩栩如生的生物群,美在難得的動物神態(tài),美在作者對亞馬孫的深情。這本書的字里行間洋溢著人與自然和諧的天籟之音——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主席高登義 《行走北極》,行走的是北極但又不僅僅是北極,它代表的是親近自然的態(tài)度和探索自然的勇氣,是當代社會值得贊揚和推廣的正能量——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主席高登義教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普作家協(xié)會理事長劉嘉麟 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主席高登義;《DEEP中國科學探險》出版人張波 CCTV《走近科學》主持人張騰岳聯(lián)袂推薦 野性和原始交融,恐怖與神奇并存,自然的奧秘,自然的和諧,在亞馬孫那里演繹得淋漓盡致,令人贊嘆,令人神往。如果你想領(lǐng)略自然的魅力,那就去亞馬孫;如果你沒有機會去亞馬孫,那就讀讀《探秘亞馬孫》——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普作家協(xié)會理事長劉嘉麟 《探秘亞馬孫》給人一種淳樸的美感。美在原生態(tài)的叢林,美在栩栩如生的生物群,美在難得的動物神態(tài),美在作者對亞馬孫的深情。這本書的字里行間洋溢著人與自然和諧的天籟之音——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主席高登義 《行走北極》,行走的是北極但又不僅僅是北極,它代表的是親近自然的態(tài)度和探索自然的勇氣,是當代社會值得贊揚和推廣的正能量——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主席高登義教授 《探秘亞馬孫》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科學家的浪漫情懷,一個作家的科學精神,一個探險家的豪邁個性。這本書一定會激發(fā)很多人對于大自然的神秘的向往,對于科學研究的嚴謹?shù)牧私,對于人類致力于探索發(fā)現(xiàn)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的贊嘆——《DEEP中國科學探險》出版人張波 奇妙的叢林生活,美麗的熱帶雨林,神奇的棕色卷尾猴。那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啊,充滿了靈動與綠色!大自然與人和動物的關(guān)系,在作家的筆下自如地展開,華麗而樸實,艱苦而愜意,美景、美文,好書一部,千金難求——CCTV《走近科學》主持人張騰岳 《探秘亞馬孫》【再版自序重回努里格】——張樹義 2008年8月,帶領(lǐng)萬科董事長王石等一行7人,我重新回到闊別近十五年的努里格生態(tài)站。時光如梭,我已從當年的毛頭小伙、博士研究生,成長為現(xiàn)在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其間,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結(jié)識了王石先生,帶他和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主席高登義教授等另外6位朋友造訪這個位于亞馬孫原始叢林中的生態(tài)站。 在法屬圭亞那首府卡宴,我們乘坐兩架直升機,直奔努里格。飛行在茂密的叢林之上,依舊心曠神怡,飄然若仙。亞馬孫叢林中的河道蜿蜒逶迤,就像巨蟒游弋在漫無邊際的綠色海洋。突然,前邊出現(xiàn)了一片烏云,其實是不大的一片,駕駛員竟然也不躲避,直接駛?cè)朐浦。立刻,直升機被籠罩在噼里啪啦的雨點之中。短短幾分鐘后,我們又從雨點中鉆了出來,就在直升機前面似乎伸手就可以摸到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道美麗的彩虹。 半小時光景,直升機徐徐降落在生態(tài)站的空地上。第一個迎上來的是我的老朋友——當?shù)赝林隼R干人維牟。沒想到,十五年過去了,他依舊在此工作。但聽說他的哥哥戴斯牟已經(jīng)離開生態(tài)站,跟曾經(jīng)在生態(tài)站做博士論文的法國美女阿妮婭結(jié)婚并且生了孩子。除了老朋友維牟,生態(tài)站還有兩個巴黎實驗室的同事正在此做研究工作,十多年不見,格外親切。其中FranoisFEER博士目前已經(jīng)擔任研究組長和項目負責人,這個項目組就是我當年就讀博士研究生時所在研究組的延續(xù),主要研究熱帶雨林的動植物協(xié)同進化。除了法國同事,還有來自美國等國家的一些博士研究生,論輩分,他們應(yīng)該算是我的師弟師妹了。跟新老朋友一一寒暄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到生態(tài)站大本營的各個地方查看一番。整個格局基本沒變,只是多了兩個新的木房子和一個新的衛(wèi)星通信設(shè)備。另外還有一個小變化,那就是吃飯的木房子旁邊,懸掛了一個塑料容器,里面裝著糖水,用來吸引蜂鳥。 傍晚,大家七手八腳一起做飯,包括色拉和主食。好不好吃先不說,至少吃飽是沒問題。我在席間向大家介紹了到訪的一個個中國客人。在生態(tài)站工作的來自各個國家的研究生和青年學者也進行了自我介紹。其中一個叫CullenGeiselman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女博士研究生是我的同行——研究蝙蝠對植物種子的傳播作用。于是,很自然地,我們成了新朋友。 Cullen的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是一種食果蝙蝠——無尾長舌蝠,探討它們造訪哪些植物種類并且能將種子傳播多遠。她的假說是無尾長舌蝠的食譜在一年當中隨著食物資源的變化而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可以探討由動物傳播種子的植物種類與種子傳播者之間具有怎樣密切的協(xié)同進化關(guān)系。蝙蝠是夜行俠,整個夜晚不停地取食。所以天不亮的時候,就要到叢林中張網(wǎng)捕捉蝙蝠,蝙蝠會把剛剛吃過的食物排泄到布袋中;通過鑒定種子,就可以得知它們對那些植物種類所起的重要作用。 于是,到達努里格的第二個清晨,我便忙里偷閑,陪同她一起到森林張網(wǎng)捕捉蝙蝠。為了捕捉到不同的蝙蝠個體,Cullen每天都要移動網(wǎng)的位置。因為她平素是一個人工作,只能照顧兩張網(wǎng)。目前布的網(wǎng)距離生態(tài)站大本營只有兩百米的距離,一會兒就到了。桿子和網(wǎng)是前一天就安置好的,但網(wǎng)沒有張開,以避免蝙蝠撞到網(wǎng)上長時間下不來而死掉。 到達后,Cullen熟練地將網(wǎng)張開,平展地懸掛在樹木之間;兩張網(wǎng)相距大約30米,以避免走動起來太花時間。把網(wǎng)張好之后,我們離開,以避免打擾蝙蝠;隨后每隔十分鐘左右在兩個網(wǎng)之間來回巡視。大約半小時的光景,5只蝙蝠被捉住。天開始放亮了,我們帶著戰(zhàn)利品打道回府,當然,離開之前一定要將網(wǎng)再次卷起來,以避免蝙蝠或鳥被掛住。Cullen大概會有點失望,因為我們抓到的不是無尾長舌蝠,而是三只平滑長舌蝠和兩只尾皮蝠。回到大本營,草草地吃罷早餐,我們便開始了蝙蝠的加工過程:Cullen用彈簧秤稱蝙蝠的重量,鑒定雌雄和是否為幼年個體;因為不是她所研究的種類,所以糞便沒有被保留。我則用特制的打孔器在蝙蝠的翼膜上取了兩個米粒大的樣本——這一點樣本既保留了它們的遺傳信息,又不對它們造成傷害,因為一兩周后翼膜就可以愈合。然后,Cullen用蜂蜜水喂了蝙蝠,讓它們補充水分和能量。 五只蝙蝠很快就被加工完,我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將蝙蝠在捕捉的地點放飛。重新回到森林,Cullen將蝙蝠從布袋中慢慢取出放在手中,任由它輕盈地奔向自由;我則不失時機地按動快門,記錄下這美好的瞬間。隨后,我又和我的導師一起探訪了生態(tài)站附近的兩個洞穴。亞馬孫森林通常很平坦,因此這里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像中國西南部地區(qū)那樣的大型洞穴,而是由龐大的石塊構(gòu)架而成的空隙。但正是由于缺乏洞穴,所以任何能夠藏身的地方一定都棲息著蝙蝠。果然,在第一個小洞穴中,我拍到了幾只兜翼蝠。這些蝙蝠很機敏,一旦發(fā)現(xiàn)有入侵者便快速飛到洞穴的另一端。由于洞穴很狹窄,我實在沒法擠進去,便只好放棄。在另外一個更大一點的洞穴中,則棲息著更多的偏葉葉口蝠。這個洞穴的下方是深深的水潭,為了盡可能接近蝙蝠,我只好輕輕地下水,沿著邊緣水淺的地方悄悄地靠近蝙蝠。蝙蝠發(fā)現(xiàn)了我的靠近,開始起飛;我則不失時機地按動快門,把一個個靚麗的畫面保留下來。 除了跟Cullen一同研究蝙蝠,我也沒忘記陪中國的朋友們觀光。我們先是去看巨大的板狀根和形形色色的藤本植物。在熱帶雨林,很多樹的主干基部具有外露土面的板狀根,它們是由粗大的側(cè)根發(fā)育而來,構(gòu)成扁平的三角形的板,有的高達三四米,顯得頗為壯觀。而那些木質(zhì)藤本,有的從天而降,像一條條巨大的攀援繩索;有的竟然延綿數(shù)百米,從一棵樹攀到另一棵樹上,穿插在樹冠的空隙中。當然,森林里的附生植物就更多了,它們分布在森林的各個層次,是熱帶雨林森林結(jié)構(gòu)中一個特別的組成部分,稠密地覆蓋在樹枝和樹葉上。 當然,我們也一定不會忘記爬裸山,這是生態(tài)站附近的最高點。站在裸山上,風和日麗的時候,能看出去20公里遠。不過,亞馬孫的天氣就像小孩脾氣,說變就變。剛剛還是火辣暴曬的陽光,頃刻間便是瓢潑大雨。我們幾個中國的訪客都沒攜帶任何雨具,還是我的導師Pierre想得周到。他拿出雨衣,蹲在地上,連自己帶我們的相機一同遮起來,否則我們的相機可真的要遭到滅頂之災(zāi)。 重回亞馬孫的時光是美好的,也是短暫的。第四天的一大早,我們乘坐直升機離開生態(tài)站。臨行前,王石董事長拿出一面小旗子,上面印著“亞馬孫的倒影”幾個字。我不十分理解他的“倒影”涵義,但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盼望這美麗的熱帶雨林能長久地存在于我們的星球上。 《探秘亞馬孫》【前言被自然的博大美妙所震撼】——原國家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 張樹義博士以執(zhí)著的科學精神、對大自然高度熱愛和非凡的勇氣,作為第一個華人學者在南美亞馬孫熱帶雨林中工作了近兩年,完成了他關(guān)于動植物協(xié)同進化的博士論文。最近,他又以《探秘亞馬孫》這本書為我們描述了他在亞馬孫熱帶雨林中獨特而有趣的經(jīng)歷。我和張樹義博士是法國居里大學的校友;看到他取得的成績,我備感高興和親切。我榮幸地作為《探秘亞馬孫》最早的讀者之一,為這本書作個簡短的序。 《探秘亞馬孫》是一本有趣的、老少皆宜的書。這本書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了南美原始森林中許多動植物的美麗圖景:味道濃烈的野菠蘿,纏綿多變的龜藤,在共生黃蜂幫助下繁殖的神秘的半寄生樹;美麗的箭毒蛙,可愛的蜂鳥,浩浩蕩蕩的切葉蟻群,頑皮的卷尾猴,兇猛的美洲豹……博大精深的亞馬孫,精巧無比的大自然!透過字里行間,我體味到作者對大自然的深愛。正如他與那只名叫杜戈的鳥,宛如父子或朋友般情深意濃。 《探秘亞馬孫》也是一本美妙的科普書。作者通過趣味叢生也不乏險象環(huán)生的描述,向讀者們展示了動物研究工作者執(zhí)著的精神、細微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和科學的分析方法。我是搞計算機科學的,不懂生物學,但也能從書中體驗到“協(xié)同進化”實實在在的生物依據(jù),及其理論上的深刻含義。正如書中所說:“大自然就是這樣隨著生命的進化將自身編織成一張錯綜復雜的網(wǎng),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相關(guān)聯(lián)。不僅動物與動物之間存在著食物鏈關(guān)系,植物與植物之間也有相生和相克,動物和植物也是相互依賴,協(xié)同進化。它似乎為每一個物種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大自然真是古樸的美、絕妙的詩、醉人的夢、神奇的謎!” 《探秘亞馬孫》也是中國與法國科技合作的碩果。中國與法國有著傳統(tǒng)的友誼,中法科技合作的前景是廣闊的。我是一口氣讀完《探秘亞馬孫》這本書的。掩卷沉思,我不僅為書中有趣的描述感到歡愉,更為大自然的精巧而震撼。大自然無與倫比的和諧是在數(shù)十億年的進化中形成的?墒黔h(huán)顧我們周圍的世界,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最高級的生物——人類正在高速地毀壞自己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 人類文明發(fā)展才幾千年,可多少像亞馬孫那樣的自然環(huán)境被徹底毀滅了?!人類大規(guī)模開采石油的歷史才一百多年,但地球幾十億年來形成的石油資源已被消耗了一半以上!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剛剛完成了對人類基因的測序工作,當然,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工作,但立即就有人宣布:我們已經(jīng)進入重新“設(shè)計生命”的時代?匆豢聪駚嗰R孫那樣在無人為干預下形成的精巧和美妙的原始森林吧。人類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是否應(yīng)該謹慎、謹慎再謹慎? 值得欣慰的是,張樹義博士在他的書中也表達了對保護自然的強烈責任感,他對自然的珍愛,他對目前國際社會非法買賣野生動物的擔憂,他對天人合一思想的認同。這些,都使我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 《行走北極》前言如此遙遠,卻觸手可及 北極,在不少人的想象中,一定是寒冷、荒蕪、危險的。我說:不是這么簡單的詞就可以描繪北極的! 2013年7月26日,天氣略有些悶熱。一群來自成都、上海和北京的學生和老師,以及一些學生的家長,聚集在浦東國際機場。這是臨行前的聚會和道別,因為其中的2位老師、31名中學生,將要踏上飛機,遠赴北極進行小科考。 除了我,兩位老師中的另一位是成都七中的李磊老師。31名學生中,10名來自成都七中:陳恭懿、鄧茜戈、蔣函君、向格林、鮮思緯、謝琳萱、袁青芮、張開河、張洛丹、張晰;7名來自上海華東師大二附中:陳力銘、胡慧珊、沈天弘、吳昆、姚昶任、張敬庭、張一葦;4名來自成都石室中學:王典、張瀟楊、周敦頤、朱雯穎;4名來自上海延安中學:茅圣軒、沈澤源、余思易、姚俊嶸;1名來自上海復旦附中:李欣辰;1名來自北京四中:杜伯超;1名來自上地實驗中學:高靖;1名來自北京第十三中學:任午陽。此外,還有兩位上海的同學劉嘉懿和李巖,隨同我們一同去北極。這里唯一需要單獨注釋一下的是:李磊老師跟向格林,是一對母女。 這些中學生去北極,不是簡單的旅游,而是做一些小的科研課題。這是“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啟動的一個非常成功和有特色的項目。這個國家一級協(xié)會曾組織過可可西里、塔克拉瑪干、三江源頭、南北極、東非大裂谷等很多大型科學考察。2012年暑期,我把這個項目從北京引到上海——帶領(lǐng)華東師大二附中的7名同學、延安中學的1名同學和我本人的兒子到北極進行科考。上海的一些新聞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道。在這些報道中,我最喜歡的是2012年8月《新民晚報》的一篇文章,題目是《高中生北極科考,收獲許多第一次》。文章的開頭和中間一段這樣寫道: “今年7月底,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第二中學和延安中學8位學生組成了首個上海高中生北極科考隊,來到地球北極,追尋科學的夢想。華師大二附中的丁寧是高二科技創(chuàng)新班的創(chuàng)新部長,她告訴記者:這次北極之旅是一場奇妙的體驗之旅,我們每個人都帶著課題而去,無論這個課題是否成功,都有很大的收獲。” “這些上海高中生出發(fā)前都做了很多的功課,并設(shè)計了一項針對北極的小課題。丁寧的課題是圍繞極地微生物嗜冷菌在嚴寒環(huán)境下的適應(yīng)能力展開的,因此,她在不同登陸地點采集了不少水樣帶回上海。而吳眉則盯上了北極罌粟,在5次登陸中,她共仔細觀察了20多棵位于不同位置的罌粟,測量它們的溫度。最后發(fā)現(xiàn)花蕊周邊的溫度通常會比花瓣附近的溫度高2~3℃。吳眉希 望通過了解北極花的構(gòu)造,來探究它是如何在極地嚴寒環(huán)境中生存和吸收陽光的。” 事實上,華東師大二附中參加2012年北極科考的7名同學全部在上海中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中獲獎,其中丁寧和吳眉獲得了一等獎。 2012北極科考之后,我逐一地詢問了參加科考的同學及其家長,幾乎所有的家長都高度贊賞這次活動。于是,我決定把這個項目在華東師大二附中和延安中學繼續(xù)下去。后來,一個畢業(yè)于華師大、在復旦附屬中學任教的老師把這個項目介紹給她的學校,于是有李欣辰報名參加。再后來,成都七中的校長通過我的同事聯(lián)系上我,希望他們學校能夠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于是這個學校一下子來了10名同學和1名老師;成都石室中學的校領(lǐng)導也通過朋友聯(lián)系到我,于是他們學校也有4名同學參加。北京的3個同學則是通過友誼加入小科考團的:一位家長是我事業(yè)上的合作伙伴,3個家長之間是好朋友。 就在北極行程已定之際,北京的一個合作機構(gòu)來求助:詢問有兩個在上海招募的隊員能否隨我們團同行。于是隊伍中便增加了最后兩個人:劉嘉懿和李巖。不過,讓我吃了一驚的是:李巖竟然是一個只有12歲的小姑娘!中學生去北極,很多人未必理解為什么,但我能!對很多學生來講,北極之行可能會影響其一生! 夢幻般的北極,2012年,我們來過了;2013年,我們又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