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套規(guī)模達到數(shù)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范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tǒng)認識上的行政區(qū)劃的界線,本分冊依據(jù)鄂地*北的武當山地及其道教文化覆蓋圈內相近的民風、民俗而劃定區(qū)域范圍。展示大巴山脈的東延處嶺谷交錯、潭瀑相伴、巖溶與丹霞地貌兼具的自然狀況。介紹漢江、堵河、金錢河等貫穿山區(qū)的河流如何發(fā)展成為鄂西北的經(jīng)濟動脈。多方面呈現(xiàn)中國*道場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從鳳凰燈舞、水獸燈舞、鄖陽花鼓戲、竹山皮影戲、鄖西三弦、紫金山歌、南河套曲、武當?shù)罉罚教珮O拳、武當劍、擺擂、斗牛等道教武俠元素,均成為武當?shù)赜蛭幕南笳骱蜆酥。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本書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chuàng)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出數(shù)百個地理單元,并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段洚斏健芳匆灾袊顬槁劽“道教圣地”——武當山為核心,輻射至湖北鄖西、鄖陽等與武當山地隔漢江相望的秦嶺斷塊低山,向讀者展示了武當山高峰與深谷交錯的崎嶇地勢,以及散布其間、聞名遐邇的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同時,書中還有當?shù)厝艘虻刂埔、利用深藏于地底的地礦與地表的“天然藥庫”發(fā)展出來的一系列經(jīng)濟形態(tài)的介紹。歷史上,這里曾作為朝廷的自然資源保護地區(qū)而成為禁地,大量流民的涌入以及屯田、遷徙等活動,客觀上又對當?shù)亟?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作為中原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及荊楚文化共同映射的區(qū)域,這里的民俗文化展現(xiàn)出“民多秦音、俗尚楚歌”的特征,其中以道教文化最為精彩紛呈。 目錄: 前言區(qū)域地貌示意圖 1八百里武當 2一 自然地理武當山地 9 / 秦嶺斷塊低山 9 / 漢江谷地 10 / 丹江口庫區(qū)濕地 11 /高峰與深谷交錯 12 / 七十二峰 12 / 三十六巖 12 / 前言區(qū)域地貌示意圖1八百里武當2一自然地理武當山地9/秦嶺斷塊低山9/漢江谷地10/丹江口庫區(qū)濕地11/高峰與深谷交錯12/七十二峰12/三十六巖12/二十四澗13/武當?shù)貕K13/武當山群16/白河—石花斷裂16/兩鄖斷裂帶17/滄浪山17/停舟山19/漢江(十堰段)19/堵河流域20/北河21/泗河21/冬暖夏涼22/秋雨·秋寒23/黃棕壤23/洪澇24/旱災頻繁24/湖北大梁25/小鶻嶺山脈26/嵩山26/羅漢寨26/娘娘山27/神霧嶺28/火車嶺28/金鑾山28/坎子山石林29/黃龍洞30/安家青龍洞30/龍?zhí)逗悠俨既?1/天蓬山大峽谷31/五龍河大峽谷31/虎豹峽33/上津河谷盆地33/金錢河中下游33/泗峪河34/泥河34/天河34/大佛山36/玉皇山36/云蓋寺山36/雷峰埡36/鄖縣盆地37/觀溝溶洞群37/梅鋪龍骨洞38/九龍瀑布群38/柳陂湖39/白泉39/龍吟峽40/滔河40/曲遠河40/將軍河41/賽武當42/雞鳴山43/百花山43/牛頭山43/白馬山44/鳳凰山44/百龍?zhí)秿{谷45/大西溝瀑布45/神定河46/茅塔河46/犟河46/天柱峰47/髽髻山50/東馬鞍山50/銅鑼寨50/朱坡埡51/石鼓地質公園51/雙龍峽51/金蟾峽53/龍王島53/官山河53/浪河53/天橋溝54/圣母山54/龍池山55/七里橫排55/大廣山55/喇叭山56/十轉山56/東坡梁子56/界嶺埡57/金蓮洞57/龍井58/寶豐盆地58/苦桃河58/北星河59/秦古河59/文峪河60/天寶山60/萬峪河滑坡群61/青龍山61/摩天嶺62/五龍山62/薤山63/百日山64/漆樹埡64/萬里山“天坑”64/盛家坑65/東溝大峽谷65/南河小三峽65/南河溶洞群66/五眼泉66/溫坪溫泉67/武當山植被垂直帶67/天然藥庫67/五龍河自然保護區(qū)68/南河自然保護區(qū)68/賽武當巴山松林69/紅巖背大果青扦群落70/竹山古松樹群落70/白楊坪紅豆樹種群71/三官洞紅豆杉群落71/鄖西野生葡萄72/“三棵樹”72/禿杉73/白皮松75/篦子三尖杉75/香樟樹75/華榛76/化香樹77/水青岡77/白辛樹77/栓皮櫟78/香果樹79/大薊79/曼陀羅花80/七葉一枝花80/江邊一碗水80/文王一支筆82/蝟實82/榔梅83/野百合83/刺萼參83/直角石84/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84/劍齒虎化石85/金錢豹85/梅花鹿86/毛冠鹿86/林麝87/獼猴88/花面貍88/白肩雕89/白鸛89/白冠長尾雉90/中華秋沙鴨91二經(jīng)濟地理采集·漁獵95/原始農(nóng)業(yè)95/流民墾荒96/林業(yè)興盛96/手工造紙業(yè)97/中國商用數(shù)字97/“小漢口”98/“泡冬”99/陂塘堰壩100/“修山”101/大豐倉101/淘金102/武當山香稅102/私鹽運輸103/商津古道104/均房古道105/安城古銅礦遺址105/“東方底特律”105/水電資源豐富106/湖北銀礦107/廟埡鈮—稀土礦107/綠松石108/重晶石108/丹江口奇石109/鄖西黃姜109/竹山五倍子110/鄖西杜仲110/武當山靈芝111/何首烏111/均州煙112/獼猴桃112/柑橘113/龍須草113/掃帚菜114/老蕨粉114/茨河前莊稻米115/生漆115/鄖西油桐116/武當?shù)啦?16/谷城茶117/鄖巴黃牛118/馬頭山羊118/鄖陽白羽烏雞119/丹江口翹嘴鲌119/泥塑119/鄖西手工刺繡120/古藤樹根家具120/萬壽藤拐杖121/谷城花炮121/空心魁面121/高爐烤餅122/板橋豆腐干122/武當山凍豆腐122/鄖陽柿餅123/鄖陽老黃酒123三歷史地理鄖縣人127/鄖西人127/流民涌入128/魏蜀之爭128/朱棣獨尊武當山道教129/荊襄流民起義129/張獻忠谷城起義130/白蓮教起義130/鄖陽光復131/庸國132/麋國132/鄖陽府132/竹山縣133/谷城縣134/青龍泉遺址134/遼瓦店子遺址135/五斗種遺址135/喬家院墓群136/老幸福院墓地137/李泰家族墓地137/鄂西北“長城”遺跡138/湖北口138/韓家洲古戰(zhàn)場140/羅漢寨石窟140/漢江民俗風情壁畫141/手斧141/弘治大鐘141/上津古城142/黃龍古鎮(zhèn)144/伍家溝村144/呂家河村144/“歌唱部落”145四文化地理回族149/家機布149/武當山道教服飾149/道家齋菜150/三合湯151/酸漿面151/“蛤蟆咕嘟”152/鄖西花饃152/何氏莊園153/饒氏老莊園153/高家花屋154/辭家飯155/床鋪草155/拜干親155/關口156/打待尸156/“寄死窯”157/“羽化”158/“叫魂”158/武當山道教醫(yī)藥159/武當山道教159/烏鴉崇拜160/拜“月娘”161/敬五谷神161/端公祭山神162/太岳朝香162/武當山廟會163/楊泗會164/武當山神道164/武當山古建筑群165/紫霄宮165/太和宮168/金殿169/錫殿169/太子坡祭壇170/雷神洞170/隱仙巖171/玄岳門牌坊172/承恩寺172/回龍寺173/唐代密宗塔173/鄖陽清真寺174/沈埡天主教堂175/鄖陽府學宮大成殿176/竹山皮影戲177/鄖陽花鼓戲177/紫金山歌178/鄖陽道情178/鄖陽四六句179/鄖西三弦179/竹山高腔180/南河套曲180/武當?shù)罉?81/黃州點子181/鳳凰燈舞182/水獸燈舞183/竹山龍舞183/“火獅子”184/蚌殼舞184/“雙頭人”185/鄖陽彩船185/內家拳法186/武當劍187/擺擂187/斗牛188/鐵板滾背188/尹吉甫189/陳摶190/張守清190/施洋191前言前言 前言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是人—地關系的中國式表述;谶@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于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歷史和現(xiàn)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xiàn)一次全面系統(tǒng)、淺顯易懂的表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累,為實現(xiàn)這種嘗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借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xiàn)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qū)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lián)系,本叢書根據(jù)中國的山川形勝,劃出數(shù)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合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了更全面、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出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巖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了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jù)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jīng)濟、歷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系統(tǒng)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致的分類,而只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致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lián)系,直觀呈現(xiàn)。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tài)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jīng)濟地理,容納與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方式和物產(chǎn)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歷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歷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qū)域文化相關的內容。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了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了類似工具書的體例,并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面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并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表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合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qū)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受限于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于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1.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2.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tài)度。3.本叢書以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shù)據(jù)(DLG)為基礎繪制相關示意圖,并依據(jù)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jù)。4.本叢書所涉。ㄗ灾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市(地區(qū)、自治州、盟)、縣(區(qū)、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qū)劃的標準名稱,均統(tǒng)一標注于各分冊的“區(qū)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qū)劃單位的全稱表述(如“北京市朝陽區(qū)”,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5.歷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這套陸續(xù)出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huán)節(jié)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了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制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了資料及數(shù)據(jù)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出版做出了切實的貢獻,在此一并表示感謝!囿于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并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線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道教圣山屬武當此是高真成道處,故留蹤跡在人間。古今多少神仙侶,為愛名山去復還。道教圣山屬武當此是高真成道處,故留蹤跡在人間。古今多少神仙侶,為愛名山去復還。——呂洞賓《題太和山》作為道教的傳奇人物呂洞賓曾到武當山隨鐘離權修煉,并寫下了《題太和山》一詩。當時呂洞賓所居是武當山的南巖,亦即紫霄巖,也就是這首詩開頭所說的“巖”——“混沌初分有此巖,此巖高聳太和山”。在呂洞賓看來,紫霄巖從混沌初分,開天辟地之時就與武當山一同存在。這恰恰呼應了嚴遵“太和生于虛冥”的說法,武當山出現(xiàn)是如此之早,與大道并生而又是天地之間與大道最為接近的山巒!段洚斏健繁闶腔饽夭室詧D以文來呈現(xiàn)這座與天地并生的道教圣山的書。從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地理而言,武當山雖然僅僅是大巴山的余脈,卻因為其在道教的影響之下,名列中國古代名山之林而當之無愧。雖說武當山之成名與歷史、宗教關系密切,但首先是在其特殊的地形上吸引了道教徒的注意的。從呂洞賓《題太和山》那首詩說了紫霄巖之后,他便細數(shù)紫霄巖周遭的勝景——“面朝大頂峰千丈,背涌甘泉水一灣”。這里尤其重要的是大頂,即武當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1米),這就是金頂之所在。不過,《武當山》一書則告訴我們一個有些冷門的知識——原來,武當山主峰并不是本區(qū)的最高峰,境內還有賽武當(海拔1740米)、滄浪山(海拔1824.7米)、圣母山(海拔1817米)、金盆梁(海拔1832.2米)等一系列險峻而奇?zhèn)サ拇笊。那么天柱峰為何能夠成為武當山之主峰的呢?原因就在于天柱峰的中心位置,北宋李方叔的《武當山賦》寫道,“大頂居中,眾山來宗,屹若長人,撫摩諸峰”,這在《武當山》一書當中有更加具體的體現(xiàn),即是“以天柱峰為中心則形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頂”等氣勢恢宏的變質巖峰叢,其間還發(fā)育有三十六巖、二十四澗、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臺……”,書中更有這些山峰姿態(tài)萬千的剪影,豐富而精當。有如此山峰格局,自然引起道教信徒的無限遐想,加上有呂洞賓這樣的傳奇人物到此,武當山在后代的聲名漸隆,直到明代,朱棣終于獨尊武當山道教,以這一教派為道教的中心。讀《武當山》可以知道,朱棣的獨尊武當,和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而得到宗教上的合理性,即從道統(tǒng)之中獲得政統(tǒng)的合法性。正是朱棣的這一政治性的舉動,武當山從此成為中國道教的活動中心,并且山上開始大建宮觀,營造皇家道場,在其氣勢恢宏的自然特色之上,又有了“一個九宮、八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的古建筑群體系”。這也就是我們能夠在書中看到的“武當山古建筑群”。這樣一個建筑群依靠武當山本身“大頂居中,眾山來宗”的格局,處處體現(xiàn)著道家匯聚四方之氣以絕地通天的理念,以太和宮為例,太和宮建在天柱峰頂部,主體建筑放置在東西、南北的軸線上,兩條軸線的交會處為太和宮最重要的建筑——金殿。金殿同時也是真武大帝升天的頂點,而其下則是規(guī)模龐大的階梯式宮殿格局,宛若一條能夠通往天界的“天梯”。從《武當山》一書來看,武當山其“道教圣山”的身份無疑是相當重要的。武當山作為自然景觀的相當多的風采,雖然未必有神秘如呂洞賓《題太和山》所說的“谷口仙禽常喚語,山巔神獸任躋攀”,但“石縷狀成飛鳳勢,龕紋綰就碧螺鬟。靈源仙澗三方繞,古檜蒼松四面環(huán)”等等,從書中無疑是能一睹那些讓呂洞賓流連忘返的武當風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