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中國現代性之路》一書收錄了李澤厚先生在中國思想史、倫理學、美學、哲學等方面的文章十九篇。各篇時間跨度雖大,但思想前后相承,內在脈絡頗為一致,即以原創(chuàng)性“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之“人類視角,中國眼光”以及中華文化之“神”(“巫史傳統(tǒng)”“一個世界”“實用理性”“樂感文化”“情本體”等)來消化康德、馬克思和海德格爾,強調在社會實踐基礎上產生的文化心理結構(包括個體心靈的“情理結構”問題),希冀通過“轉換性創(chuàng)造”,探尋一條對人類命運具有普適意義的中國現代性之路。 其中,倫理學新說述要初稿(五萬余字)一文,為作者新作,在本書中首次發(fā)表。 李澤厚,中國當代具原創(chuàng)性、具系統(tǒng)性、具影響力、享有世界聲譽的大思想家,在哲學、思想史、倫理學、美學等多個領域均有重大建樹,其思想系統(tǒng)為“人類學歷史本體論”。 李澤厚1930年6月出生于湖北武漢,湖南長沙人,195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立了“實踐美學”;80年代開時代之先聲,獨領風騷,風靡神州,被譽為“思想領袖,青年導師”,創(chuàng)造了思想文化界的“李澤厚時代”。1988年當選為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1992年客居美國,先后任美國、德國等多所大學的客席講座教授等。1998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2010年入選世界具的《諾頓理論和批評選集》,躋身于世界偉大文藝理論家行列。 主要著作:《批判哲學的批判》《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走我自己的路》《論語今讀》《己卯五說》《歷史本體論》《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倫理學綱要》《哲學綱要》《該中國哲學登場了?》《中國哲學如何登場?》《回應桑德爾及其他》《什么是道德》《由巫到禮釋禮歸仁》等;結集有《李澤厚十年集》《李澤厚集》《李澤厚對話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