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辭的屠殺到實際的屠殺 作者:姚新勇 平常,我自以為對各種形式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充分的警覺,沒有什么樣的意識形態(tài)可以使我產生驚奇感,但是實際并非如此。三年前偶然看了美國電影《生死豪情》,就突然像是遭受了意識形態(tài)的槍擊。 這部隨美國大片潮涌入中國的影片是關于1991年海灣戰(zhàn)爭的。電影一開始用快速閃動的鏡頭交叉切換了一些現(xiàn)代化的坦克奔馳激戰(zhàn)的戰(zhàn)景、受到驚嚇而狂奔的駱駝、阿拉伯的方格頭巾,然后,很快就把焦距轉向美國國內,重點去表現(xiàn)一個黑人軍隊檢查官受命去調查一個海灣參戰(zhàn)小分隊的問題,而這個問題與個人化的道德良心高度相關。隨著調查的展開,所涉人員的私心污垢不斷被自我清洗,最終一個個美國士兵都在星條旗之下純潔無暇地昂首站立。這樣的處理形成了一種非常奇特的拼接組合:一方面是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干脆利落且“幾無傷亡”的打擊,另一方面是這個頭號強國的自我道德的純潔化的努力。前一方面既隱含地炫耀了美國軍隊無堅不摧的神力,又避開了對戰(zhàn)爭所造成的痛苦和災難的表現(xiàn);后一方面則通過把一場具有霸權性的海外國際戰(zhàn)爭轉化為內部自我的心靈純潔化的追求,來自欺性地治療其不道義的癥狀。這樣的雙重配接,顯然是屬于賽依德所揭示過的“干凈地表現(xiàn)海灣戰(zhàn)爭”的新型帝國主義的文化策略(《文化和帝國主義》),是為了表明美國軍隊不僅是威武之師,更是純潔之師、道義之師。 這當然不是美國意識形態(tài)偶然性地強化表現(xiàn)。大約是1998年初,在亞視頻道上我又遭遇了《至尊之師》。此片的英文題目好像是Renaissance Teacher.讀者千萬別誤會,此片與“文藝復興”毫無關系。它講述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一幫智力和道德有問題的美國士兵被集中起來進行補課教育。他們有兩個教官,一個是粗暴的軍人教官,他相信鐵的紀律、嚴格的管制是制服這幫蠢豬兼野馬的法寶;另一個是臨時聘來的文職教員,他信奉自由式的教學方法,尊重學員的人格和個人獨立,注意發(fā)現(xiàn)和啟發(fā)學員被抑制的聰明智慧和道德良心。 為此,他經(jīng)常與那個軍人教官發(fā)生爭執(zhí)。當然結果是那種個人化的自由式教學方法取得成功。這并不奇怪,這符合美國式的個人主義。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最后,代表著國家威嚴與紀律的軍人教官,智力道德有問題的士兵,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式的教員,都重新被凝鑄在了一起:遺忘了的師長柔情重新萌芽,被抑制的個人道德和智慧被解放,被排斥的愛國情操和紀律觀念又被重新內化為自我的要求,所有美國士兵一個個昂首挺胸,在星條旗的引導下鐵板一塊地向前邁進。 如果說上述兩部影片影響范圍還比較有限的話,那么前一兩個月發(fā)生的《拯救大兵瑞恩》的意識形態(tài)轟擊,其影響和聲勢就要大得多了。不過不知是國人已習慣于美國意識形態(tài)的宣教,還是文化界已失去了批判的敏銳性,媒體上有關此片的評介,共同渲染的是什么史匹茨格對戰(zhàn)爭的真實再現(xiàn),以及這種真實所帶來的視覺震撼性或恐怖性;幾乎沒有什么真正富于批判性的文字。倒是遠在異國的臺灣學者龍應臺,道出該片在所謂真實性的外相下為美國、美國軍隊、美國政府涂粉抹彩的實質。的確同前述兩部影片相較,它幾乎就是對美國政府、美國軍隊的道德崇高性的直接贊揚:長達二十多分鐘的羅曼底登陸的紀錄片式的殘酷展示,恰好為美國國家機器對家庭、對生命的溫情關懷做了有力的鋪墊——無論戰(zhàn)爭多么恐怖,無論戰(zhàn)場上的美國士兵怎樣成批成批地倒在血泊中,他們每一個人的命運都被串聯(lián)于拯救瑞恩這樣一個虛構味極強、溫情十足的戰(zhàn)時插曲中。 上述所舉各例,不管具有多大程度上的現(xiàn)實連接性,最多不過是一種(歷史)事件與電影藝術的拼接性組合,奇特的是1998年12月27日美英對伊拉克的再次打擊,的確與幾小時后美國眾議院要進行的關于彈劾克林頓的辯論與表決有關。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美國有人硬要偷情的總統(tǒng)擦凈屁股,于是他就去向伊拉克扔炸彈。這里的邏輯顯然講不通?肆诸D的屁股是否干凈,他是否犯有欺騙罪,充其量只是美國國家內部的總統(tǒng)個人—公共行為和道德問題,實在沒有升格為一場國際戰(zhàn)爭的理由。美國人未免太霸道了。當然,站在美國政府立場上的人會說,這純粹是把兩件不相干的事情扯在一起。美國打擊伊拉克與萊溫斯基裙子上的白色污漬沒有任何關系,而是主持國際正義的美國,對戰(zhàn)爭狂人/宗教狂人薩達姆的懲罰,是自由公正之劍對邪惡、殘暴的擊刺。 然而如果我們聯(lián)系上面所分析過的事例就可以很容易看出這里的不合邏輯中的邏輯性。問題不在于美國轟炸伊拉克是否與克林頓的誹聞有關系或只是偶然的巧合,更不是我過于敏感,把美國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所玩弄過的將國際戰(zhàn)爭與美國道德相拼接的意識形態(tài)的作法拉扯在了一起,甚至也不必去辨別美國是否在實施正義。問題的關鍵在于這類有意的或無意的“巧合”為什么能夠出現(xiàn)?很明顯,如果沒有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強大武力的支持,沒有殖民主義擴張所帶來的現(xiàn)有世界的利益格局分布,沒有西方形式意識形態(tài)與強勢武力的攜手并肩,這類擦自己屁股之屎,炸千里之外人的聯(lián)系是萬不可出現(xiàn)的。 這正如蘇哈托這樣的政治獨裁者,面對國人的造**就不可能制造出將他所面臨的政治危機與海灣轟炸相關聯(lián)的效果。正是在這里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為什么有人會說,西方那套自由平等、個人主義的道德準則,是建立在強權基礎上的。對西方國家內部的人來說,可能未必如此,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來說,則是有相當?shù)览淼摹?br/> 也許會有人說我犯了意識形態(tài)過敏癥,何必東拉西扯、小題大做,發(fā)生在千里之外的事管它干什么,把我們自己的事辦好才是。這當然不只是別人的事,在當今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可以獨自存在、自成一體的國家,更不要說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我們已不可遏制地被卷入到以資本主義世界為中心的全球一體化的潮流中,當我們在電影院中欣賞美國大片時,當我們在電視機前經(jīng)歷有關“沙漠之狐”行動新聞報道的輪番轟炸時,我們就已經(jīng)被定位為美國跨國文化產業(yè)鏈中的消費一環(huán),為這一跨國產業(yè)的“正!边\轉發(fā)揮著功能作用。這里面的道理很簡單,實際上美國大片進入中國,就是美國迫使中國進一步開放中國市場的一個結果,這已足以說明文化與政治、經(jīng)濟的緊密關系。所以,我們切莫以為轉換為電影影像的炸彈不會對我們有任何傷害,要記住我們絕不僅是簡單的觀賞者,我們在觀看他人的同時,實際上可能正在被別人覬覦著。如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說不定哪一天屏幕上的炸彈就會真的在我們頭上開花。 ---------- 中華讀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