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是奮斗的終點,而是一個更精彩、更自由、更有意義的人生的起點。作者用最真實、誠懇、鮮活的語言,把她們的故事和經(jīng)驗分享給更多的人,激勵正在大學就讀的或是將要進入大學的中國學子更充分地把握大學時光,努力、熱情、勇敢、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同時,作者還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大名校的十余位畢業(yè)生共同來分享他們的故事,力爭涵蓋不同階段和不同道路上的迷茫與探索、經(jīng)歷與反思、選擇與成長、青春與夢想。 作者簡介: 尹李雯,2012年畢業(yè)于香港大學,現(xiàn)就讀英國華威大學商學院攻讀財務(wù)會計碩士。愛冒險,愛新鮮,愛挑戰(zhàn),崇尚哈利波特的魔幻生活,追尋福爾摩斯的無窮智慧。 孫朔,2012年畢業(yè)于香港大學,現(xiàn)就職于香港某投行金融衍生品資訊科技部門。曾是畢業(yè)視頻的聯(lián)合導(dǎo)演,“加拿大,你來代言”活動嘉賓主持。 李想,2012年畢業(yè)于香港大學,目前于香港某投行投資銀行部工作。熱愛旅游、閱讀、寫作、交友,追求簡單的生活、有意義的生命、陽光燦爛的心境。 目錄: 第一部分19歲,大學只有一次,你準備好了嗎? 第一章大學可以很好玩 第二章從北京到香港 第三章迷茫的歲月,定格為回憶 第四章成長中的點點滴滴——迷茫大家談 第二部分20歲,可以來點與眾不同的嗎? 第五章別出賣了你的靈魂 第六章人生,若只如初見 第七章九又四分之三站臺 第八章不折騰,枉青春——嘗試大家談 第三部分21歲,這就畢業(yè)了嗎?第一部分19歲,大學只有一次,你準備好了嗎? 第一章大學可以很好玩 第二章從北京到香港 第三章迷茫的歲月,定格為回憶 第四章成長中的點點滴滴——迷茫大家談 第二部分20歲,可以來點與眾不同的嗎? 第五章別出賣了你的靈魂 第六章人生,若只如初見 第七章九又四分之三站臺 第八章不折騰,枉青春——嘗試大家談 第三部分21歲,這就畢業(yè)了嗎? 第九章看見成長的自己 第十章多那么一點點改變 第十一章沉淀所有風一般 第十二章你不負韶光,韶光必不負你——感悟大家談19歲,大學只有一次,你準備好了嗎 19歲是一個奇妙的年齡,因為你會經(jīng)歷許多千變?nèi)f化的感受——從高考前的緊張到考完試的放縱,從暑假開始前的滿懷期待到七八月份的百無聊賴,從踏入大學時的雄心壯志到年末的懷疑迷!覀兘(jīng)歷著各種情感的變化,也經(jīng)歷著從一個懵懂少年向成熟青年的轉(zhuǎn)變。 一切都是未知的,這是19歲之所以令人期待的原因。 離開父母,我們開始逐漸看清生活真正的模樣—— 第一次,我們必須選擇要辦工商銀行的信用卡還是浦發(fā)銀行的信用卡;第一次,我們必須選擇要修讀法律的二專還是輔修一門二外;第一次,我們必須選擇是自虐般地讓自己超負荷運轉(zhuǎn)享受青春的澎湃還是放慢腳步品嘗生活的慵懶……原來,生活真的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可以無憂無慮地滋潤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弗拉西斯?梅斯在《托斯卡納艷陽下》里的那句話對我們而言也就有了更豐富的意味:“為了自己想過的生活,勇于放棄一些東西。這個世界沒有公正之處,你也很難得到兩全之計。若要自由,就得犧牲安穩(wěn);若要閑散,就不能獲得別人評價中的成就;若要愉悅,就無須計較身邊人給予的態(tài)度;若要前行,就要離開你現(xiàn)在停留的地方! 19歲,我們選擇前行。 一代代青年俊杰所帶來的壓力也常常讓我們喘不過氣——Zuckerberg20歲的時候創(chuàng)立了Facebook,Adele21歲就獲得了格萊梅獎,D’Aloisio17歲寫下的應(yīng)用被雅虎高價買下…… 仰慕著他們的光芒萬丈,我們也不甘平庸,努力撲騰出自己的燦爛。越折騰,就有越多的可能,越多的可能就有越多的失望與失敗,而越多的失望與失敗便匍匐著越多化繭成蝶的機會。什么才是精彩與充實?在一次次盲目地追隨之后,我們開始尋找自己的軌跡,因為只有行走在自己的軌跡上,充實才有意義,精彩才值得回味。 慢慢地,我們有點懂了,大學不是一個你必須花四年去安放青春、得到認可的場所,而是一個獲取智慧、感受大愛、堅定信念的地方。 回望我們的19歲,五味雜成,如果可以從頭來過,我們希望——在19歲的時候,可以有人告訴我們他曾經(jīng)是怎樣迷茫過,又是怎樣走出了迷茫。 熟悉的陌生人 一直以來,在我心目中,大學都是一個特別燦爛而且美好的字眼,它匯集了太多讓我心醉的詞匯——青春、追求、夢想、自由……我清楚地記得高三的那些夜晚,當我和朋友們一起抱怨做不完的習題時,這些字眼是如何激勵并且引領(lǐng)著我。 然而如今,當我真正置身于那個曾經(jīng)讓我魂牽夢繞的大學校園時,那些詞匯卻變得有些陌生——生活突然變了,自己好像瞬間被拋上了一個舞臺,卻沒有預(yù)先準備的臺詞,也沒有提詞人告訴我下一個表情、下一句對話——那個我追了12年的再熟悉不過的形象,如今卻異常陌生。 我似乎是有些疲憊。我報名參加了至少五個社團,選了至少十多門課,安排每個月的旅行,打算開始考LSAT,并且開始尋找合適的實習機會。我將自己的時間表填充得沒有任何縫隙,在各個不同的角色中透支自己的生活。 我又似乎是有些迷茫。我喜歡忙碌——成就感總是會沖淡疲憊,但讓我困惑的是,我并沒有在這樣的忙碌中感受到快樂與充實,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歡上數(shù)學分析,是否真的打算在四年后去攻讀法學院,或是否真的喜歡學生會的那套運作方式。我只是機械地走著自己預(yù)設(shè)的程序,以及參加在許多人眼里很“高端大氣”的社團。 我似乎還有些孤獨。幾分鐘前,我打電話給我的一些朋友,盼著和他們一起去參加一個小型的workshop,卻發(fā)現(xiàn)大家都有著自己的小世界——忙著社團的活,忙著去酒吧,忙著做實驗,忙著背紅寶書,忙著看美劇,忙著風花雪月,忙著往報告上碼字。 我明白,自己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我不喜歡渾渾噩噩、一事無成,但我也不喜歡庸庸碌碌、漫無目的。一連串簡單卻從未被我認真思考過的問題此刻強烈地占據(jù)著我的腦海:一個真正的大學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大學的作用與目的究竟是什么?我為什么要上大學?我的大學生活與他人的體驗有著怎樣的區(qū)別? 于是,我開始在網(wǎng)上瘋狂地搜索各類有關(guān)大學的演講與文章,希望在前輩們的智慧中得到些許啟發(fā)。此前,我一直心高氣傲地認為,大學生活應(yīng)該百分百地由自己決定、做主,容不得別人的指點,哪怕那是個讓我心懷敬意的人,因為我常常認為,閱歷的懸殊會讓一個人在給出建議時擁有想當然的自信。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那些文字時,我才意識到,與閱歷相伴隨的是回頭觀望時的連點成線與高瞻遠矚時的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