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馬塞爾·普魯斯特


作者:愛德蒙·懷特     整理日期:2014-05-07 23:41:20

《馬塞爾·普魯斯特》引介自企鵝人生(PenguinLives)書系中的《普魯斯特傳》,作者愛德蒙·懷特是英國知名的小說家、文學評論家,其作品曾榮獲美國文學藝術學會古根海姆獎(GuggenheimFellowship)。在這部小傳中,作者從獨特的角度——普魯斯特的同性戀傾向——出發(fā)回顧、分析了普魯斯特的童年時代、生活經(jīng)歷和主要作品。
  整部傳記的寫作耐心、充滿同情理解和深刻的洞察,作者巧妙地在兩點之間尋求著平衡:第一點是描述普魯斯特個人生活和精神特性,第二點是分析作品中的經(jīng)過普魯斯特卓越寫作能力過濾另一個純文學的世界。
  作者簡介:
  埃德蒙德·懷特(EdmundWhite),生于1940年,美國當代重量級同志小說家,1983年榮獲顧根涵研究基金及美國國家藝術學院文學獎;1993年獲法國政府頒發(fā)法國藝文騎士獎。同時以《惹內傳》獲得美國國家評論書卷獎。著作:《已婚男人》《男孩故事》《普魯斯特》《美麗的空屋》《離別交響曲》等書。截至目前已有十部作品翻譯成法文,包括其權威性作品《惹內傳》。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參考書目第一章不久前在英國的一次對作家和評論家的調查表明,他們最為仰慕的20世紀小說家——也是他們認為對下一個世紀將最具有持久影響力的——是馬塞爾·普魯斯特。當然,那片在草藥水中浸過的瑪?shù)氯R娜蛋糕已成為法國文學中最著名的象征;所有的人都會把回憶的突然涌現(xiàn)稱為“普魯斯特式體驗”。自命風雅的人們喜歡說,如果普魯斯特一家人更加舉止有節(jié),不去將蛋糕浸濕的話,那么世界文學將因此而貧乏。從沒讀過普魯斯特的人也常常無所顧忌地談論他。
  對于一名年輕的作者,研究普魯斯特自然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他要么會深受普魯斯特那危險且具有傳染性的獨特風格的影響,要么會感到普魯斯特已經(jīng)在小說的形式上窮盡一切可能。就連普魯斯特的德文譯者沃爾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都在寫給哲學家特奧爾多·阿多諾(TheodorAdorno)的信中說,只要不是翻譯所必需,他不愿再多讀普魯斯特寫下的任何一個字,否則他將變得過度依賴,妨礙自己的創(chuàng)作。
  格雷漢姆·格林(GrahamGreene)曾經(jīng)寫道:“普魯斯特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就像19世紀的托爾斯泰……對于20年代末或30年代初開始寫作的人,有兩個無法逃脫的巨大影響:普魯斯特和弗洛伊德,他們兩個互為補充!碑斎,普魯斯特的顯赫聲譽蓋過了喬伊斯、貝克特(SamuelBeckett)、弗吉尼亞·伍爾夫、?思{、海明威、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紀德(AndréGide)、瓦雷里(Valéry)、讓·熱內(JeanGenet)、托馬斯·曼(ThomasMann)和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Brecht),那些作家在自己的國度也許比普魯斯特更受推崇,但唯有普魯斯特始終享有國際聲譽。年輕的安德烈·霍勒倫(AndrewHolleran)在發(fā)表美國70年代最重要的同性戀小說《舞之舞者》的八年前給一位朋友寫道:“羅伯特,發(fā)生了許多事:我終于讀完了《追憶似水年華》,不知說什么才好——說喬伊斯終結了小說是荒謬的;終結小說的是普魯斯特,而他所做的就是創(chuàng)造了一件如此完整、不朽和完美的東西,這之后你他媽的還能干什么?”
  喬伊斯與普魯斯特見過一面,幾乎沒有說話,雖然他們一起乘過一輛出租車(他們互相都沒有讀過對方的文字)。貝克特寫了一本小書評論普魯斯特;伍爾夫強烈仰慕普魯斯特,覺得自己被其天才所征服。紀德最苦澀的遺憾就是,作為一家羽翼未豐但已小有聲譽的出版社的創(chuàng)始人,他拒絕了普魯斯特杰作的第一卷《在斯萬家那邊》(他以為普魯斯特膚淺且附庸風雅,只是個記述上流社會事件的記者)。讓·熱內讀完普魯斯特的《在妙齡少女的身旁》的前幾頁之后開始寫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說《鮮花圣母》(OurLadyoftheFlowers)。他當時正在坐牢,監(jiān)獄里每周一次在操場舉辦書籍交換活動,他去晚了,只好拿走被其他犯人棄置一旁的唯一一本書。他剛剛讀完這本書的頭幾頁就合上了它,只想盡可能長久地反復品味每一個段落。他對自己說:“我現(xiàn)在放心了,我知道我會遇到一個又一個奇跡。”閱讀啟發(fā)了他的寫作;他希望成為描寫底層社會的普魯斯特。
  但普魯斯特并非總受人贊賞,即便是他的主要辯護者也會對他發(fā)出虛妄的批評。羅貝爾·德·孟德斯鳩(RobertdeMontesquiou)——普魯斯特樂于模仿其狂狷的風度和急速的語調,并以之為原型塑造出他最值得讀者記憶的角色夏爾呂思男爵——說普魯斯特的作品是“連禱文與精液的混合”(夏爾呂思視此為夸獎)。紀德指責普魯斯特“觸犯了真理”(令紀德惱火的是普魯斯特從未在文字中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者,也從未以吸引人的方式表現(xiàn)這一傾向)。呂西安·都德(LucienDaudet)是位年輕作家,普魯斯特曾與之相戀(普魯斯特喜歡蓄髭須、黑眼睛、有藝術氣質的青年男子:即與他自己相仿的人),他曾對科克托說普魯斯特是“一只惡毒的昆蟲”。呂西安的父親阿爾豐斯·都德(AlphonseDaudet)是普魯斯特上一代最為人稱頌的作家,雖然今天已被許多人忘卻,他說:“馬塞爾·普魯斯特是魔鬼!”他很可以采取這樣的立場,因為普魯斯特的七卷《追憶似水年華》超越了——事實上徹底顛覆了——阿爾豐斯之前20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今天誰還會去讀阿納托爾·法朗士(AnatoleFrance)、保羅·布爾熱(PaulBourget)、莫里斯·巴雷斯(MauriceBarrès),甚或阿爾豐斯·都德呢?重要的天主教詩人與劇作家保羅·克洛岱爾(PaulClaudel)將馬塞爾描寫成“一個涂脂抹粉的老猶太女人”。在70年代的紐約,一種流行的T恤衫上印著借用了意第緒詞的標語“普魯斯特是個長舌婦”!
  許多這樣的辱罵出自一些曾在別的階段熱愛普魯斯特的人之口,但這些聲音被法國當時最好的文學期刊《新法蘭西雜志》(LaNouvelleRevueFran?aise)評述普魯斯特的專刊所抵消。這期雜志出版于1923年,距普魯斯特去世只有一年,其中刊載了許多已逝大師的照片、普魯斯特未發(fā)表過的文字片斷,還有法國及世界各地論者的評價。最感人的是許多私人回憶。極端自我的詩人安娜·德·諾阿耶甚至贊美了普魯斯特的……謙虛。(普魯斯特出身最高貴的朋友之一格拉蒙公爵曾說,貴族們邀請普魯斯特去鄉(xiāng)下度周末,不是因為他的藝術,而是因為他和安娜·德·諾阿耶是巴黎最有趣的兩個人。)
  每個人都有一段可供分享的深刻回憶。詩人-劇作家-舞臺監(jiān)督、《美女與野獸》(BeautyandtheBeast)的電影制作人讓·科克托(JeanCocteau)回憶起普魯斯特的聲音:“恰如腹語者的聲音來自胸腔,普魯斯特的聲音發(fā)自靈魂。”作家雷翁-保爾·法爾格(Léon-PaulFargue)還記得看到普魯斯特臨終時“極度蒼白,頭發(fā)垂到眉毛,胡須黑得發(fā)藍,吞沒了面孔……”法爾格注意到他長長的袖子蓋住冰冷的雙手,他那波斯人般的杏核眼!八孟褚粋不再生活在室外或白晝中的人,一個很久未離開他的橡樹的隱居者,面容悲苦,帶著剛剛開始平靜下來的受難的表情。他似乎被一種苦澀的美好所占據(jù)!币晃荒贻p的貴族女子回憶道,當她還是少女的時候,有人在舞會上要把她介紹給他,但這位大作家“臉色鐵青,留著髭須”,外套的領子豎起,全神貫注地凝視著她,以至于她最終被介紹與他認識時驚恐萬分,幾乎昏厥。
  普魯斯特的前同性情人之一,他最忠實的朋友、作曲家雷納多·哈恩(ReynaldoHahn)回憶道,遇到普魯斯特不久后的一天,他們在一個花園散步,普魯斯特突然在一叢玫瑰前止步。他讓哈恩繼續(xù)獨自前行。當哈恩沿城堡轉了一圈回來時,“我發(fā)現(xiàn)普魯斯特還在原地盯著那株玫瑰。他頭略向前傾,表情嚴肅,眨著眼,眉頭微皺,聚精會神,用左手不斷將短小的黑色髭須的一端拉向唇間輕咬……有多少次我觀察到馬塞爾處于這樣神秘的時刻,投入同自然、藝術、人生的完全的交流,將他全部的生命傾注在這些‘深邃時分’……”普魯斯特也時常憶起同樣的場景,但他說沉浸于那一時刻是徒勞無益的;只有被某種不合邏輯、不可預測的東西(如瑪?shù)氯R娜蛋糕)所喚醒的突然而自發(fā)的回憶才能令過去完全呈現(xiàn)。了不起的柯萊特(Colette)初次與普魯斯特相遇時絲毫未曾感受到他的價值(他們兩人當時都十分年輕,作為作家剛剛出道)。她甚至過分到在早期一部克勞汀的小說中稱他為“猶太佬”,但她的丈夫出于禮貌將這蔑稱劃去,代之以“小伙子”。即使如此,那段文字讀起來也并不令人愉快。其中說到在一個文學沙龍里:“一個年輕漂亮的文藝小伙子整晚對我大獻殷勤!币驗樗诋敃r蓄著不同尋常的短發(fā),他總是將她喻為年輕的男神赫爾墨斯或者普呂東畫筆下的丘比特!澳莻大獻殷勤的小伙子為自己的想象而興奮,一秒鐘都不讓我安靜……他用意含愛撫的睫毛長長的眼睛凝視著我……”同時在1895年她給普魯斯特寫了封信,承認他道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詞語并非表征,而是活的事物,它也遠不僅是記憶的代碼,而更多是意象的再現(xiàn)。”
  柯萊特最初感到惱火的,可能是因為那年輕的獻殷勤者已經(jīng)預感到她的雙性戀傾向。到1917年,普魯斯特開始發(fā)表《追憶似水年華》之后,她方能夠用另外一種眼光看他。他病得很重,體重不到一百磅,極少走出他密閉的房間。他成為藝術的祭品;而她本人是極少數(shù)在世的能與他相媲美的文體家。戰(zhàn)爭期間她在麗茲酒店見到他和幾個朋友在一起,在室內仍然在禮服外穿著皮毛外套:“他不停地說話,想顯得興致勃勃。因為寒冷,他一邊道著歉一邊用力壓住他那高高的被風吹向腦后的禮帽,一綹扇形的頭發(fā)遮住了眉毛。一陣狂風將他整齊的衣服吹亂,并吹過他帽子的后緣,弄皺了他老式領帶的下緣,讓灰塵填滿他臉頰的紋路、凹陷的眼袋和無生氣的嘴巴,將這個搖搖欲墜的50歲年輕男子驅向死亡!
  這些描述道出了普魯斯特非比尋常的性格特點。他對朋友極為關切,甚至像個奉承者,盡管他認為友誼一文不值,交談代表著思想之死,因為他相信只有激情與痛苦才能磨礪觀察的力量,只有下筆作文才可能有價值。他可以逼視一朵玫瑰——或者在他那奇異的視線范圍內的任何事或任何人——盡管飽讀詩書,學養(yǎng)深厚,他對抽象的思想?yún)s甚少興趣。他不是知識分子,雖然他智慧超群。他關注花卉、人物與繪畫,而非植物學、心理學或美學理論。比如他從未讀過弗洛伊德的一個字(弗洛伊德也沒讀過普魯斯特的一個字)。他十分有趣,但卻散發(fā)出一種寧靜的神性,也許除了當他笑彎了腰的時候——他那著名的一陣陣迸發(fā)出的狂笑可以持續(xù)很久,會令陌生人為之驚訝,覺得他很怪異,甚至有些癲狂。他氣勢十足,很多人說他很高,而實際上他的身高只有五英尺六英寸。馬塞爾·普魯斯特的父親是基督教徒,母親是猶太人。他本人曾受洗(1871年8月5日在圣-路易·當?shù)そ烫茫,后來又接受了天主教堅信禮,但他從不奉行教規(guī),成人之后可被稱為神秘無神論者,信奉靈性。但他并不相信以個體形象存在的上帝,更不用說救世主。盡管猶太人通過母系追溯自己的宗教傳承,普魯斯特卻從不認為自己是猶太人,甚至因為一份報紙把他列為猶太作家而感到惱火。一次他的父親警告他不要在一家旅店下榻,因為那里有“太多”猶太客人,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在《追憶似水年華》里有對一家猶太人布洛克兄弟的不客氣的嘲弄。猶太人在法國仍被視為外來者,甚至是“東方的”;1872年全國只有8.6萬猶太人。在一段典型的冒犯猶太人的文字中,普魯斯特描寫道,在一間法國畫室,“一名猶太人走進來,就好像從沙漠里現(xiàn)身,像條鬣狗般弓著身子,脖子前伸,行著深深的額手禮,完全符合某種東方趣味”。
  普魯斯特在小說中從未提及自己的猶太出身,雖然在他年輕時棄置的小說《讓·桑特伊》(JeanSanteuil,在他逝后30年才于1952年首次發(fā)表)中有非常震撼的指涉猶太教的隱晦描寫。小說中描寫了主人公同父母發(fā)生的一場爭執(zhí)——這一人物明顯帶有自傳性質——他在狂怒中存心摔碎了母親送他的一只精致的威尼斯玻璃杯。同母親和解時,他告訴了她自己所做的事:“他以為她會責罵他,以致他腦海中會再次浮現(xiàn)他們爭吵的情景。但她的溫柔并無一絲陰霾。她親吻他,并在他耳邊低語,‘它就好比是神殿中那不可摧毀的聯(lián)盟的象征’”。這段文字暗示正統(tǒng)猶太教婚禮上摔碎玻璃杯的儀式,在此則封藏了母親與兒子的聯(lián)姻。這個暗示顯然來自本能,而且令人沮喪。普魯斯特在一篇關于母親的文章中以他特有的模糊性寫到“她那猶太面容上的美麗線條,深刻著基督徒的甜美和詹森教徒的順從,讓她變身為以斯帖本人”——這一指涉含義深刻,它直指舊約中的人物以斯帖(以及拉辛戲劇里的女主角),她隱瞞了自己的猶太身份,直到她成為波斯國王亞哈隨魯?shù)钠拮,并擁有了拯救她的人民的地位。普魯斯特這位表面上溫文爾雅、支持德雷福斯,而且受過洗的天主教徒可以說是現(xiàn)代的以斯帖。
  盡管普魯斯特在關于母親的信仰問題上時而緘默,時而口不擇言,但如果說他是唯一地或極端地對猶太人持有偏見的話,這無疑是不公平的,尤其要慮及當時世紀之交的法國反猶主義日益猖獗的環(huán)境。但他的反猶主義還是十分令人不解,因為他深愛母親,而且在她去世后,普魯斯特甚至對她形成了某種類似宗教崇拜的情感。他的母親出于對父母的敬重而對他們的信仰保持忠誠,普魯斯特也尊重她及她的親人;她過世后他很遺憾自己病得太重,無法前去猶太墓地參拜她及其父母和叔父的墳墓并勒石紀念。更重要的,盡管普魯斯特處心積慮結交了許多貴族朋友,但當他被迫在開始于1894年并于1898年走向高潮的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Affair)中表明立場時,他決定在一份要求重新審判的請愿書上簽名,這份請愿書非常醒目地刊登在報紙上。……





上一本: 下一本:我的半生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作者是愛德蒙·懷特,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