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建筑師唐葆亨


作者:蔣紋     整理日期:2022-01-13 06:56:18


  少年時期
  1927年9月,唐葆亨出生于浙江蘭溪,家中排行老二。
  蘭溪位于衢江、金華江匯合處,是浙中水路要沖之地,“上通閩、廣,下達吳、會”。民國初年,蘭溪的商業(yè)發(fā)展達至頂峰,城內店肆密集,城外商船林立,一派“日對千舟競發(fā),夜照萬戶明燈”的繁華景象。由于當時蘭溪的經(jīng)濟超越了府治金華,民間有“小小金華府,大大蘭溪縣”之說。
  商業(yè)的繁榮促進了金融業(yè)的繁榮,這時的蘭溪除了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以及地方銀行外,還有十多家私營錢莊,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家,為泰亨錢莊。
  唐葆亨的父親唐壽賡是泰亨錢莊的創(chuàng)始人,在蘭溪商界有很高的威望,人們稱唐公“尤為翹楚,執(zhí)金融牛耳”。他十分重視教育,曾資助創(chuàng)辦蘭溪私立擔三初級中學(蘭溪第一中學前身)。他對孩子們的學習非常嚴格,上學之外,他還聘請私塾先生,每晚為孩子們補習國文。唐壽賡早年白手起家,辛苦創(chuàng)業(yè),他希望兩個兒子好好讀書,日后能繼承自己的家業(yè)。大哥葆墮勤奮好學,成績優(yōu)異,是父親引以為豪的兒子;弟弟葆亨剛上小學,正是頑皮而貪玩的年齡,含混晦澀的文言文令他頭痛,常常因背不出古文挨先生罰,而惹父親生氣。
  母親陳杏花是一位家庭主婦,她寬厚仁慈,無論葆亨怎么淘氣,總能躲過嚴厲的父親,從母親那里得到庇護。母親溫良恭儉的性格也從這個時候開始影響葆亨。
  父親的一位同仁擅長國畫,年幼的唐葆亨總是興致勃勃地在一邊看他作畫,先生很喜歡這個小朋友,發(fā)現(xiàn)他在繪畫上悟性極高,一教就會,一點就通。他開始教葆亨畫畫。這位日后的建筑大師,在這位國畫愛好者的畫幾上,開起了他的藝術啟蒙。葆亨勤奮學畫,而當時在父親眼里,這只是“不務正業(yè)”的兒戲。
  1937年,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繁華的蘭溪縣城成了日本飛機轟炸的目標。當日本戰(zhàn)機向蘭溪扔下第一顆炸彈的時候,葆亨正在學堂里上課,聽見爆炸聲,好奇地跟著先生一起跑,先生想著如何保全師生性命,心急如焚;葆亨卻為今天終于不用背書暗暗高興?箲(zhàn)爆發(fā)前,葆亨家境富裕,又有父母的關愛和長兄的呵護,他的童年是溫馨而愉快的。
  1942年初,為避免日軍將“能仁塔”作為指示目標轟炸蘭溪,駐守蘭溪的國軍六十三師拆除了蘭溪地標建筑“能仁塔”。蘭溪居民在驚恐中紛紛逃離縣城。唐葆亨也隨親人一起棄家別舍,匆匆逃往鄉(xiāng)下。5月28日,蘭溪縣城淪陷。
  能仁塔被拆,給葆亨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在他的記憶中,隨著這座蘭溪縣城標志性建筑的突然消失,他無憂無慮的童年從此結束,緊隨其后的就是顛沛流離、食不果腹的日子。
  多年以后,當建筑師唐葆亨聽說,因為“城市建設”的原因,拆掉了蘭溪西門的古城樓時,他痛心不已。建筑是城市的記憶、是文化的載體、是游子心里最溫暖的懷念。1942年蘭溪遭遇國土的淪陷,而此時,他感到的是一種文化的淪陷。這種切膚之痛,成為他日后建筑思想形成的最深層的因素。
  這么小的日本國,居然能一直打到家門口。東躲西藏的逃亡生活讓少年唐葆亨深深地感受到弱國的悲哀,他覺得必須要傾自己的全力,發(fā)奮讀書,長大為祖國效力。然而此時的蘭溪,已經(jīng)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
  沒有教室,沒有黑板,沒有電燈,逃亡中的唐葆亨和蘭溪擔三中學的師生們,白天在鄉(xiāng)下各種各樣的房子里上課,晚上在青油燈下,借著螢火蟲般的亮光看書。在家鄉(xiāng)淪陷的三年里,唐葆亨逃著空襲的炸彈,躲著日本兵的掃蕩,冒著中日交戰(zhàn)的炮火,輾轉西姜、雙牌等地,完成了他的初中學業(yè)。1946年初的蘭溪還沒有高中,唐葆亨取得了家鄉(xiāng)蘭溪可以授予的最高學歷。
  抗戰(zhàn)勝利后,唐葆亨一家回到蘭溪縣城,當初溫馨殷實的家已被洗劫一空,連墻都被拆了,家徒四“柱”,像一座涼亭。日軍的入侵毀了唐家全部的家產(chǎn)和家業(yè),也毀了戰(zhàn)前僅存的金融秩序,錢莊不能再開了,年逾花甲的唐壽賡面臨“二次創(chuàng)業(yè)”,再次白手起家。(P2-7)
  第一次見到唐葆亨先生是在1991年。那年,我即將大學畢業(yè),正在找工作,我揣著王文卿老師的推薦信,如約去見浙江省建筑設計院的總建筑師。我非常緊張,因為這是我唯一心儀的單位,我不知道這家著名設計單位的總建筑師會是怎樣的嚴肅、嚴格和嚴厲。我在他辦公室門口忐忑了好久才走了進去。我看見里面坐著一位儒雅溫和的長者,他穿著一件考究的西服,戴著一副大圓框眼鏡。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窘態(tài),微笑著說:“我聽說來了一位小老鄉(xiāng),我正想聽你聊聊蘭溪!甭犓@么一說,我頓感親切,滿腦子的疏離感一下子就消失了,眼前只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鄉(xiāng)。
  我記得那天我們一直在聊蘭溪,蘭溪的西門城樓、蘭溪電影院、蘭江大橋、中山路、人民路,都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我講得很高興,他聽得很認真。從他辦公室出來后,我都沒法想我能不能通過面試,因為我不知道今天是否進行了面試。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蘭江大橋的盤道就是唐總的創(chuàng)意,盤道的設計很好地保護了蘭溪中山路和人民路兩條最重要的商業(yè)街。西門城樓是蘭溪古城的標志,蘭溪電影院則是唐總獻給蘭溪新城的“禮物”。我童年時代一直在享受唐總帶給家鄉(xiāng)的“福利”。
  唐總第一次指導我做設計是在1995年。當時金捷、沈雷和我,三個年輕人一起參加寧波發(fā)展大廈的投標。按照唐總的要求,我們要做多方案比較。面對這塊狹窄的基地,我們向唐總展示了三個方案,1號方案的主樓平面是圓形的,有完整的平、立、剖面圖,甚至還有詳細的標準層平面;2號方案是方形的,3號是三角形的。后面兩個方案只用一張草圖,潦草地示意了一下。
  唐總聽完我們的方案介紹后,先是表揚了一番,然后挑出簡陋不堪的3號方案,說:“我最喜歡這個方案!痹谖覀兡康煽诖舻纳袂榈南,他繼續(xù)說:“但是三角形的空間利用率比較低,如果采用八角形的平面,效果會更好,你們可以通過平面的漸變,將主樓削出一個好的造型!
  從唐總的辦公室出來后,我們都很沮喪,因為這幾天辛辛苦苦畫的1號方案,全白費了。
  一個月后,當我們在投標現(xiàn)場看到其他幾家的方案模型時,我們驚呆了。他們不約而同地選用了圓形平面,在一堆“胖圓筒”中,我們的方案鶴立雞群,顯得挺拔而優(yōu)雅。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如果不是唐總的阻止,這里就會再多一個“胖圓筒”。
  那次,我們的方案高分中標。
  在之后的許多年里,我參加了很多由唐總指導的方案投標,中標率非常高,我每次問唐總:“為什么您指導的方案又中標了?”他總是笑著說:“那只是運氣比較好罷了!蔽疫想,唐總可能是史上運氣最好的建筑師了。
  2012年,為了我院的60周年慶,我負責收集整理與院史相關的各種資料。因為唐總是唯一一位完整經(jīng)歷了我院60年院史的員工,所以我決定對他做一個詳細的采訪。
  每天早上,他都會按時來接受我的“盤問”,起初我覺得他很“啰嗦”,因為他牽出了很多與我院“不相干”的人物和事件。隨后我意識到他是用更廣闊的視野在回答我的問題,我開始刨根問底,他總是有問必答,我感覺到我正在挖掘一座“金礦”。
  以至于在院慶活動結束后,我每天仍然持續(xù)了這個采訪,隨著他的經(jīng)歷一點一點地展開,這位躲在“運氣”背后的高人逐漸清晰起來。哪里有什么“運氣”!而是他的學識、閱歷、勤奮和睿智。他是一座寶藏,他是一筆財富,他是一位大隱于市的智者。他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以入世的態(tài)度行事。他有堅定的文化自信,無論處于怎樣的境地,他都能成功地踐行他的建筑理念。
  我覺得必須將他寫下來。他的職業(yè)生涯都是在完成一個重要的使命,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傳承和發(fā)展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往前看,他的成功是蔡元培美育教育的重要成果;往后看,他的成功是我們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案例。
  我懷著恭敬之心,但我是用寫設計說明的手,寫一位建筑大師的人生說明,寫得佶屈聱牙,平淡無奇,但我還是設法寫出來,因為我希望這些文字能成為研究唐葆亨先生的重要資料,能為今后寫一本真正的唐葆亨傳創(chuàng)造條件。所以,這本書還收集了唐葆亨先生各個時期發(fā)表的重要論文及其相關的重要文獻,他參加各種學術活動時的留影,以及他收藏的各種設計手稿和美術作品。
  1951年,唐葆亨分配到“浙江省建筑工程公司設計室”,這個“設計室”就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技術設計處”的前身,經(jīng)歷65年的發(fā)展和6次的更名,成為今日的“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唐葆亨一直在為這個單位工作,只是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單位名稱,為方便讀者閱讀,列出了“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65年間的6次更名圖。
  特別感謝彭一剛先生和鐘訓正先生為本寫書的序言。特別感謝董孝論先生為本書提的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感謝唐葆堃、方子晉、黃笑冬、曾瑩、馮冬勤、奚江琳、鄭碧峰、湯小桃、吳丹、胡芳為我查找或提供各類文獻和資料。感謝編輯吳卉為這本書的出版而做的大量工作。感謝所有幫助和支持我寫這本書的朋友們!
  蔣紋
  2017年10月
  于杭州安吉路18號





上一本:袁渭康自傳 下一本:圣-桑傳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建筑師唐葆亨的作者是蔣紋,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