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民族魂中國夢
作者:袁永生,沈鶴翔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1:39
守粵防閩 禁煙抗英 道光十五年(1835年)年底,62歲的鄧廷楨從安徽巡撫擢升為兩廣總督,來到了當時中國抵抗西方資本主義入侵的最前線————廣州。 鄧廷楨一到廣州就碰到棘手的鴉片走私問題。鴉片走私造成中國軍民身體衰弱,社會風氣敗壞,白銀外流,國家財政緊張,禁煙迫在眉睫。而少數(shù)鴉片走私得利階層卻打著拯救“銀荒”的旗號,主張對鴉片實行弛禁。 剛到廣州的鄧廷楨,在弛禁派的包圍下,對鴉片的危害認識不足,曾一度贊同弛禁。在事實面前,鄧廷楨很快放棄了錯誤主張,向清政府重申鴉片非禁不可。此后,鄧廷楨就成了一名堅定的禁煙派。他下令驅(qū)逐煙販,加強沿海巡邏緝私,整頓海防,還幾次將抓獲的罪大惡極的中國煙販押到外國商館前絞決,打擊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宣揚中國的國威。外國煙販惱羞成怒,向鄧廷楨提出“抗議”。鄧廷楨義正詞嚴地指出商館廣場是中國領(lǐng)土,今后將繼續(xù)在這里對破壞禁煙法令的罪犯執(zhí)行判決,在侵略者面前有力地維護了祖國的尊嚴。 鄧廷楨的禁煙行動得到了廣大愛國官民的擁護與贊揚,也遭到了少數(shù)鴉片煙販和封建投降勢力的嫉恨。他們制造謠言,胡編民謠,對鄧廷楨進行誹謗和威脅。“名為圣主除弊政,實行聚斂肥私門。行看罌粟禁絕日,天網(wǎng)恢恢早及君。”鴉片煙販們的謾罵與攻擊,正說明了鄧廷楨禁煙的功績。 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清政府派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前來廣州查禁鴉片。消息傳來,鄧廷楨十分振奮,他立即向清政府表示要與全國一道“各掃瘡痍,共培元氣”,并派人遠迎林則徐,向林表示了“協(xié)力同心,除中國大患之源”的決心,發(fā)出了“所不同心者有如!钡氖难。這是對林則徐的極大鼓舞與支持,奠定了這兩名愛國志士深厚友誼的思想基礎(chǔ)。 從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到這年年底,鄧廷楨與林則徐在廣州共同生活與戰(zhàn)斗了將近1年。鄧廷楨以兩廣總督的身份,積極支持和參與林則徐領(lǐng)導的禁煙抗煙斗爭,成為林則徐的堅定戰(zhàn)友和可靠后盾。 鄧廷楨和林則徐一道,為根絕鴉片禍害,拔本塞源,嚴責外國煙商繳煙具結(jié),和西方侵略者進行了嚴正的斗爭,迫使外國煙商繳出鴉片21306箱。鄧廷楨親自坐船,和林則徐一道到虎門銷毀鴉片。這是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日子,鄧廷楨于激奮之余,填詞《高陽臺》一闋:“鴉度冥冥,花飛片片,春城何處輕煙?膏膩銅盤,枉猜繡榻閑眠。九微夜熟星星火,誤瑤窗多少華年。更誰堪,一道銀潢,長貸天錢。星槎恰到牽牛渚,嘆十三樓上,暝色凄然。望斷紅墻,青鸞消息誰邊?珊瑚網(wǎng)結(jié)千絲密,乍收來萬斛珠圓。指滄波,細雨歸帆,明月空舷!痹谠~里,鄧廷楨憤慨地揭露了鴉片的猖獗與危害,歌頌了林則徐禁煙銷煙的正義行動。 鄧廷楨協(xié)助林則徐,以“除惡務盡”的決心,掃蕩廣東各地的鴉片流毒,前后發(fā)布了一系列查禁鴉片的布告與法律,設立收繳總局,收繳了民間積存的大量鴉片和煙具,查緝逮捕煙販,搗毀了廣州十三行一帶的鴉片走私老窩。大規(guī)模的查私禁煙活動使得外國煙販們哀嘆:在廣東看不見一支煙槍,一個鴉片零售商了……沒有一個人打聽鴉片,查禁一天比一天普遍。 在林則徐的幫助下,鄧廷楨嚴加整頓部屬,堅決打擊和清除那些貪贓枉法掩護鴉片走私的大小官員。他在了解這些官員的罪行后,一方面對部下失察“愧恨交深”,一方面則依法嚴懲,如查辦督標副將韓肇慶,“籍其家,累巨萬,官民大服”。 他還和林則徐一道整頓軍隊,加強海防,并參加指揮了廣州初期反擊英國軍事侵略的民族保衛(wèi)戰(zhàn)爭。中國嚴厲的查私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西方侵略者。 同時,英國政府加緊戰(zhàn)爭準備,對中國的武裝侵略近在旦夕。對此,鄧廷楨是有覺察和準備的。在林則徐到達廣東之前,鄧廷楨就和廣東水師提督關(guān)天培一道,籌劃加強海防。他不顧高齡,親赴虎門周圍查勘地形,向清政府建議:在虎門武山與橫擋間的江面,增設兩道木排鐵鏈。林則徐抵粵后,鄧廷楨陪同林則徐多次到虎門、香山、澳門海防前線視察炮臺,派兵分布各處要口,加強防范;同時號召沿海人民“群相集議,購置器械,聚合丁壯,以便自衛(wèi)。如見夷人上岸滋事,一切民人各皆準許開炮阻止,勒令退回,或即將其俘獲”。這是當時極可貴的發(fā)動民眾抵抗外國侵略的“民心可用”思想。在林則徐和鄧廷楨的領(lǐng)導下,廣東海防猶如鐵壁銅墻,多次打退了英國侵略軍。在戰(zhàn)爭進行中,鄧廷楨和林則徐或分或合,往來虎門和廣州間,商議協(xié)作,調(diào)度指揮,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戰(zhàn)役勝利。 道光二十年初(1840年2月),鄧廷楨奉調(diào)閩浙總督,從廣州來到了福建。這里是和廣東緊密相連的海防前線。鄧廷楨首先整頓福建水師,充實海防。他上任之初,就從廣東購買十四尊先進的西洋大炮,選擇沿海關(guān)隘興筑炮臺。因福建海岸多沙灘,炮臺難以建筑,鄧廷楨就改用沙袋堆筑炮墩,外圍護以木沿。為了打擊鴉片走私船,鄧廷楨分派380多名水勇到民船上去,“裝商緝捕”,并“分責水陸師嚴緝,迂即攻擊,迭有殲擒”。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國侵略者在廣東受阻,就北上攻閩。1840年7月3日,鄧廷楨領(lǐng)導福建軍民,進行了英勇的廈門保衛(wèi)戰(zhàn)。當英軍向廈門攻擊時,鄧廷楨指揮發(fā)炮還擊。守備陳廣福用箭射死一個侵略者,署參將陳勝元又用長矛刺死強行登陸的英軍。鄧廷楨又派數(shù)百水勇偽裝商船偷襲英艦,“壞其柁尾,擲火罐噴筒,殲其夷兵數(shù)十”。雙方鏖戰(zhàn)三個時辰,英艦狼狽而逃,清軍取得了廈門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這次戰(zhàn)役雖然不大,卻是鴉片戰(zhàn)爭中繼林則徐廣州保衛(wèi)戰(zhàn)之后的第二次勝利,在鴉片戰(zhàn)爭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侵略者的威風。 P14-16 為了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認真學習并領(lǐng)會習近平主席對“中國夢”的深情闡釋,了解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歷史征程,暢想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點燃每一個中國人內(nèi)心深處的“中國夢”,在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軍區(qū)政治部的關(guān)心下,國防時報社精心策劃并主編了《民族魂·中國夢》一書。這是我們深刻學習“中國夢”的具體實踐,也是為搞好“中國夢”的輿論宣傳做出的一點努力。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只要我們緊密團結(jié),萬眾一心,為實現(xiàn)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xiàn)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chuàng)造出來……” 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9次提及“中國夢”,深刻闡明了“中國夢”的科學內(nèi)涵和實現(xiàn)“中國夢”的科學路徑,高屋建瓴,意義深遠。 習近平第一次闡述“中國夢”的概念,是在2012年11月29日。當時,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的習近平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說:“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此后,“中國夢”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沒有夢想的民族就沒有前途。“中國夢”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共識,道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匯聚了整個民族的力量,從而煥發(fā)出嶄新的“中國精神”。 傳承歷史,整合愿景。中國人共有一個心結(jié)————民族復興。這也是百年來幾代人謀求中華盛世的共同目標。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流血犧牲,在黑暗中探索,在苦難中堅持。他們的“中國夢”我們概括總結(jié)為:圖存夢、救國夢、興國夢、報國夢、愛國夢、復興夢、強國夢。他們之中,既有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一代偉人,也有默默無聞、甘于奉獻的普通百姓;既有戎馬一生、戰(zhàn)死沙場的革命英烈,也有苦心鉆研、心系祖國的科技精英……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分布不同階層,卻為了實現(xiàn)同一個夢想————中國夢,而不懈努力、死而后已。 夢想堅定,你我共勉。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實現(xiàn)中國夢,需要我們每個人繼續(xù)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今天,我們再回首那些杰出人物的追夢故事,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震撼著我們的心靈,給我們以深思。 如今,歷史的接力棒已經(jīng)交到我們手中,我們距離“中國夢”的目標比任何時候都近,我們面前是前所未有的復興曙光。讓我們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lǐng)導下,立足實際,堅定信念。毋忘昨日的苦難,銘記今天的使命,不負明天的夢想,為建設更美好的中國而共同努力,不懈奮斗! 本書共收集整理了一百位杰出人物的追夢故事,入選人員主要參考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聯(lián)合組織評選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當然,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至今,為探索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道路、實現(xiàn)民族復興所奮斗終生的英雄人物何止百位?但由于篇幅有限,我們只能盡量選取不同領(lǐng)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我們無法做到十分精準,但我們始終在努力,并力求奉上誠意之作。 此外。由于上述杰出人物的資料眾多,我們在選材過程中很難確定原始作者。在此,我們向原作者們表示謝意。部分知道作者的文章,我們已在文尾做了標注,由于聯(lián)系方式不詳,請作者見書后聯(lián)系我們,以便支付薄酬。 由于時間倉促,因而難免有錯漏或不妥之處,在此請作者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3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