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濛初(1580-1664),字玄房,號初成,一名凌波,一字波厈,別號即空觀主人,湖州府烏程縣晟舍(今湖州市織里鎮(zhèn))人,是晚明著名的小說家、戲曲家和套版刻書家。凌濛初的身上既有《儒林外史》中皓首窮經(jīng)、癡迷于科舉的范進、周進的影子,又有如柳永、關漢卿那樣抑郁不得志,出入青樓,與下層女子為伍的風流才子的氣質(zhì);既有眼光敏銳、腦子活絡、善于牟利的商人性格,又有類似宗澤、于謙的為國盡忠、死而后已的國士品質(zhì)。這是一個多重面目疊印在一起的豐富復雜的人物,典型地體現(xiàn)了晚明社會的時代特征。 凌濛初是在一個朝政廢弛、江河日下的時代苦苦求仕,因而留下了四中或五中副車的可悲的失敗記錄。在仕宦無門傷痕累累的情況下,他才退而求其次,抓住了當時文化需求高漲的商機,經(jīng)營起套版刻書業(yè),并頻出青樓,寫作“兩拍”與詞曲,以文化上才能的發(fā)揮充填自己的人生?梢哉f,沒有荒怠廢弛的晚明政治,沒有晚明出版市場的繁榮,沒有晚明娼妓業(yè)的興盛,也許就不會有凌濛初的“兩拍”、凌濛初的詞曲和他所刻的那么多的套版書。然而世代為宦的家族背景所導致的根深蒂固的功名心理,使得他在以著述刻書為施展才能的途徑的同時,內(nèi)心的自我評價依然沒有仕宦高。因此,在“兩拍”“翼飛脛走”、套版書“無論貧富,垂涎購之”的情況下,他還是再次走上了謁選之路,以貢生的資格獲得了上?h丞一職。清理鹽場積弊、呈獻《剿寇十策》、單騎勸陳小乙來降等等,盡管凌濛初有所作為,但在這個任何人都已無法力挽狂瀾的時代,他最終也必然走向失敗。公元1644年,凌濛初在房村通判任上因抵抗“流寇”獻出了生命,與明王朝的壽終正寢正處同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