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社會歷史畫面和各色人物的眾生相為依托,呈現(xiàn)晚年魯迅精神的復雜性和道路選擇。描述了晚年魯迅與瞿秋白、蕭紅、章太炎、外國友人等的交往以及臨終前的矛盾與苦悶并由此產(chǎn)生的對中國復興、人類蘇生的希望。 魯迅研究雖然持續(xù)近百年,但是仍然有許多史實存有疑難,由于年代久遠,很多已經(jīng)無法驗證。例如“兩個口號”的論爭等問題就存有多種說法,作者采取的方法是:盡全力搜尋所有的史料,進行嚴格的考證。然后,用白描的筆法把事實寫出來,由讀者自己去判斷。其他問題也是這樣做的。 作為一個稀有天才,又作為一個真實的人存在的魯迅:有和常人一樣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有時也會出現(xiàn)一些失誤,存在一些超乎常人的怪脾氣和怪性格,但卻具備著常人所沒有的極其難得的思想天才與文學天才;作為一位文學家,他又常出現(xiàn)平庸之人沒有的激烈和偏至,而他說出的許多發(fā)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卻往往包含在這種“深刻的片面”中。這樣的魯迅形象,可能比那種“偶像化”或“妖魔化”“俗人化”的魯迅符合實際,也有益于人們對魯迅的理解與接受,以糾正各種偏離和扭曲,使魯迅及其作品長久滲進人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