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曾國藩為什么鬧自殺?李鴻章為什么要出走?官場是什么?官員怎么當?仕途怎么順?看了《仕途?師徒——曾國藩與李鴻章》,你會恍然大悟。 本書簡介: 天下大亂,官場兇險,想立于不倒豈是易事?有一對師徒,堪稱官場上的不倒松,勤學苦讀參加科舉考試、長袖善舞于官場、鐵腕鎮(zhèn)壓各路起義、用心良苦發(fā)展中國工業(yè)、忍辱負重與列國周旋,力挽狂瀾扶晚清。官場是個關系網,但官場并不只是拉關系,永恒的利益才是根本。通過曾國藩和李鴻章這一對感情至深的師生的恩怨過往,才知官場要靠人,仕途要靠己。 作者簡介: 崇效天,真名陰懌,擁有公務員身份,又為天涯論壇牛人,與煮酒論史各位強人廝混在歷史里中尋找人生的快樂?嘤诠盼牡恼勰ィ瑒钪疽詡人的痛苦換取大眾的快樂,變枯燥無味為喜聞樂見,用幽默平實的文筆再現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已出版《傳奇女人武則天》,即將出版《漫漫紅塵莫笑朕》。 目錄: 第五章一將功成萬骨枯///第一節(jié)新的歷史機遇——消滅太平軍曾李承擔大任→ 走進權力核心——曾國藩榮升四省大員兼協辦大學士→ 攘外必先安內——曾李聯手瓦解內部對抗勢力→ 喜憂參半——攻下安慶,胡林翼命亡軍中→ 第二節(jié)建立淮軍——李鴻章實現自成一軍夢想→ 師徒關系很微妙——讓誰去救援上海是個難題→ 一脈相傳——李鴻章用湘軍制度建立淮軍→ 捷報頻傳——李鴻章徹底在上海站住了腳→ 第三節(jié)牛刀小試——淮軍順利壯大→ 我的地盤我做主——李鴻章苦心經營上海官場→ 擴軍、裝備——鴻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第六章太平天國覆滅///第一節(jié)難啃的天京——老曾也有著急上火的時候→ 曾氏兄弟的功利心——攻占天京為封王→ 得了便宜還賣乖——鴻章巧拒老師爭愛將→ 湘軍糧餉緊——曾國藩有一位盡職的后勤部長→ 駕馭洋將——鴻章如虎添翼進攻蘇州→ 第二節(jié)金陵浩劫——曾氏兄弟終于拿下天京→ 天京成了“圍城”——湘軍想進來,太平軍想出去→ 成人之美——李鴻章不欲與曾氏兄弟分功勞→ 攻占天京——國藩封侯鴻章地位陡變→ 曾國藩與李鴻章 第七章學生勝過老師///第一節(jié)英雄暮年——李鴻章不把曾國藩看在眼里→ 自保的萬全之策——削減湘軍力捧淮軍→ 艱難的剿捻任務——淮軍只聽李鴻章的→第二節(jié)超級替補——淮軍能完成湘軍不能完成的任務→ 朝廷忌憚——師生輪流做欽差大臣與兩江總督→ 平捻軍部下起紛爭——鮑超與劉銘傳誰更厲害?→第八章師生的最后時光///第一節(jié)剿滅西捻軍——李鴻章第一次面見慈禧→ 三個男人一臺戲——自大的左宗棠讓曾李很無奈→ 功高不可震主——鴻章明哲保身裁淮軍→第二節(jié)疲于奔命——尷尬的總督生涯→ 混官場很費腦細胞——曾李二人被朝廷卸磨殺驢→ 哪里需要哪里搬——李鴻章成了朝廷的紅磚→第三節(jié)西風漸濃——曾李師徒掀起中國的“工業(yè)革命”→ 武力立國——第一批現代軍工廠誕生→ 百年樹人——曾國藩、李鴻章有共同的人才觀→ 目錄: 第九章老師身后事///第一節(jié)獨留鴻章續(xù)遺愿——救國家于危難之中→ 繼承衣缽——李鴻章推動洋務運動大發(fā)展→ 王朝末路——弱國軍事外交靠李鴻章力挽狂瀾→第二節(jié)喪權辱國奔波苦——為清朝鞠躬盡瘁→ 苦心孤詣——為抗日與慈禧搶經費興建海軍→ 人生最大的污點——甲午戰(zhàn)爭失敗,馬關談判李鴻章遇刺→第三節(jié)臨事方知一死難——國家的命運即個人的命運→ 最后的風光——背著黑鍋完成環(huán)球之旅→ 油盡燈枯——李鴻章艱難離開人世→后記/// 書中重要人物關系圖表 書中重要人物關系圖表 曾國藩 初名子城,字伯涵,號 滌生,湖南人,是晚清中興 之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 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 等毅勇侯,謚曰文正。太平 天國起義爆發(fā)后,其創(chuàng)建的 湘軍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挽救 于大清于一線。曾國藩又是 晚清書法家,文學家,晚清 散文“湘鄉(xiāng)派”創(chuàng)立人。慈禧太后 滿洲鑲藍旗,葉赫那拉 氏。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 政”,為同治、光緒年間清王 朝的實際統治者。重視曾國 藩、李鴻章兩股政治勢力,而 又怕兩者實力過強。曾國藩生 前,慈禧太后采取抑曾揚李的 策略,而曾國藩死后,又不 放手大權在李鴻章手中,始 終對李鴻章抱有戒心。曾國荃 字沅浦,曾國藩九弟, 性格暴躁,湘軍后期主要將 領。歷任湖北、陜西、山西 巡撫,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 臣。中法戰(zhàn)爭失敗后,被革職 留任。與李鴻章的關系并不 融洽,多次發(fā)生沖突。李瀚章 李鴻章大哥,字筱泉, 跟隨曾國藩參加湘軍,歷 任湖廣、兩廣總督,光緒 二十五年卒。李鴻章 字子黻、漸甫,號少 荃、儀叟,謚文忠,安徽合 肥人。在曾國藩的支持下創(chuàng) 建淮軍,剿滅太平天國、捻 軍等起義。歷任湖廣、兩 江、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 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清末 重臣,謚號文忠。又是洋務 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推 動了舊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曾麟書 曾國藩之父,其對曾國 藩教育甚為嚴格,多年科舉 考試最終獲得秀才名號,為 曾家第一位獲得功名的人, 咸豐七年去世。曾紀澤 字劼剛,號夢瞻,曾國 藩的長子,著名外交家,歷 任清政府駐英、法、俄國大 使,后任各部侍郎。在中法 戰(zhàn)爭中李鴻章被迫讓曾紀澤 卸任法國公使,后讓其參與 建立北洋水師。李鶴章 李鴻章三弟,字季荃, 參加湘淮軍平定太平天國起 義。同治三年授甘肅甘涼兵 備道,后病回家鄉(xiāng),光緒六 年卒。左宗棠 字季高,湖南人,官至 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是 與曾國藩、李鴻章齊名的晚 清重臣。以“當世諸葛亮” 自居,雖入湘軍,但看不起 曾國藩,自建楚軍后,與湘 軍及李鴻章的淮軍關系緊 張,以致與曾國藩絕交。曾 國藩死后,左宗棠與李鴻章 因為塞防海防之爭交惡,雖 未翻臉,但矛盾無法調和。曾國華 曾國藩之弟,隨哥哥參 加湘軍,驍勇善戰(zhàn),咸豐十 月死于三河鎮(zhèn)之戰(zhàn),是曾家 死于戰(zhàn)場的兩位親人之一, 另一位是曾國葆。李文安 李鴻章之父,與曾國藩 為同年進士,歷官員外郎、督 捕司郎中,記名御史。其子李 瀚章、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 咸豐五年死于在安徽組織團練 任上。李昭慶 李鴻章六弟,字幼荃, 入湘淮軍,官至記名鹽運 使,贈太常寺卿。 書中重要人物關系圖表 李經方 字伯行,李鴻章過繼的長 子,歷任出使日本大臣、出使 英國大臣、郵傳部左侍郎。咸豐帝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 詝,才能平平,太平天國起 義,導致清朝岌岌可危。對曾 國藩態(tài)度一般,既用又不重 用,對李鴻章更無提拔的意 思,只是例行公事地使用。胡林翼 字貺生,號潤之,湖南 人,湘軍主要領導者,為曾 國藩的堅定支持者,官至湖 北巡撫,對李鴻章也給予了 很高的評價。咸豐十一年嘔 血死在軍中,謚號文忠。張樹聲 字振軒,安徽人,淮 軍主要將領,歷任江蘇、貴 州、廣西巡撫,兩廣總督, 署理直隸總督,因中法戰(zhàn)爭 失敗,革職留任不久去世。程學啟 字方忠,安徽人,為太 平天國叛將,在湘軍頗不得 志,投靠李鴻章后得以大展 拳腳,為早期淮軍做出了巨 大貢獻,同治三年死于嘉興 之戰(zhàn)。李經述 字仲彭,李鴻章親生長 子,歷任江蘇、河南、浙江 等地按察使。穆彰阿 字子樸,號鶴舫,別號 云漿山人,郭佳氏,滿洲鑲 藍旗人。歷任內務府大臣、 軍機大臣等職,一時權傾內 外。后在咸豐繼位后被革 職,死于咸豐六年。是曾國 藩仕途上的貴人,在他的庇 護下,曾國藩連升十級。塔齊布 滿洲鑲黃旗人,湘軍早 期著名將領,是曾國藩頗為 倚重的大將,咸豐五年在九 江之戰(zhàn)中嘔血而死。劉銘傳 字省三,安徽人,淮軍 主要將領,參與平定太平天 國、捻軍,臺灣第一任巡撫, 后因病辭官,在家鄉(xiāng)去世。官文 王佳氏,字秀峰,滿 洲正白旗人,歷任湖廣總 督、直隸總督,為清政府控 制湘、淮軍的棋子,才能平 庸。對于湘、淮軍一直抱有 成見,生怕曾國藩、李鴻章 超過自己。道光帝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 寧,以簡樸出名,力圖振興大 清。對曾國藩有提攜之恩,從 而使曾國藩得以快速升遷。呂賢基 安徽人,字羲音,號 鶴田。歷任編修、工部左侍 郎、刑部左侍郎。咸豐三年 攜李鴻章共同赴安徽督辦團 練抗拒太平軍,算是李鴻章 官路上的第一個領導。后太 平軍克舒城,他投水而死。鮑超 字春霆,四川人,湘軍 悍將。后期與曾國藩沖突不 斷,最后因在平捻中與李鴻 章的淮軍發(fā)生嚴重沖突,辭 官回籍。劉秉璋 字仲良,安徽人,淮軍 將領,歷任浙江巡撫、四川 總督,后被罷官。勝保 滿洲鑲白旗人,戰(zhàn)績 堪稱難看,外號“敗!, 卻與湘軍矛盾重重,算計將 湘軍歸為己有,后被朝廷召 回,最后被革職賜死。 書中重要人物關系圖表 翁同龢 字叔平,官至協辦大學 士,戶部尚書,因曾國藩、李 鴻章懲治其兄翁同書結怨,特 別是與李鴻章私怨甚深,處處 為難李鴻章,戊戌事變后被 罷官。石達開 廣西人,被封為翼王, 太平天國難得的帥才。多次 挫敗曾國藩和李鴻章,幾次 交戰(zhàn)差點兒要了曾國藩的 命,是湘軍成立后最為強勁 的對手。但天京事變導致其 與洪秀全鬧翻,獨率大軍西 征,同治二年在四川大渡河 慘遭殺害。薛煥 字覲堂,在任江蘇巡撫 期間因權力之爭與李鴻章發(fā) 生矛盾,但終究無法與冉冉 升起的政治新星李鴻章抗 衡,不久被調離回京擔任侍 郎,光緒六年病死。李秀成 太平天國后期主要將 領,與陳玉成并稱“雙子 星”,竭力對抗清軍,為湘 淮軍第一號的敵人。與湘淮 軍的戰(zhàn)斗從強變弱,見證了 太平天國逐漸衰敗的全過 程,天京城破后被抓,遂遭 曾國藩殺害。洪秀全 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 農民運動領袖。創(chuàng)立拜上帝 會組織,發(fā)動金田起義,建 立太平天國,自稱天王。同 治三年,洪秀全病逝南京, 隨即太平天國被鎮(zhèn)壓。洪秀 全既沒和曾國藩、李鴻章真 正見過面,卻都視對方為自 己的最大敵人.前言大家來玩玩曾國藩與李鴻章的對對碰游戲 各花入各眼——名人們的對對碰玩法大家來玩玩曾國藩與李鴻章的對對碰游戲 各花入各眼——名人們的對對碰玩法 曾國藩、李鴻章這兩位晚清最著名的權臣,人們究竟怎么評價他們呢?我們先從官方記載中入手。在《清史稿?曾國藩傳》中,把曾國藩比喻為諸葛亮、王守仁,以“中興第一人”,對他進行了定性。在《清史稿?李鴻章傳》中,對李鴻章的評價是這樣的:“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勛業(yè)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沖,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唯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jié)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首先肯定了李鴻章是中興的名臣,他的一生和軍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人們往往把軍事方面的成就當做了他的主要功績,反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諸如內政外交的功績。他在清朝的對外交往,是前所未有的,堪稱中國外交的開山鼻祖,他是皇帝的好臣子、社稷的守護神。在肯定李鴻章的功績后,又直言不諱地說到了李鴻章的缺點。那就是慣用利益來籠絡人,過分自大,再加上對于事情的輕重緩急把握不好,所以導致了對他的質疑之聲不斷。這些說法也對也不對,李鴻章依靠給別人好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點沒錯。從淮軍到洋務運動再到外交活動,李鴻章基本上都是從現實利益出發(fā),采取許人以各方面條件從而達到目的。別說是給別人,就是李鴻章自己也在為官的時候,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其中主要是在興建洋務時,投入自己的份額,獲取經濟利益。在這點上,李鴻章確實無法與曾國藩相比。曾國藩死后留下了可憐的家產,一點兒不像做了這么多年封疆大吏的人。而據說李鴻章給子孫留下了數千萬的資產,這些資產的來源雖然不是收受賄賂而來,但利用手中的職權謀求私利是一定的。所以說李鴻章在“經濟問題”方面還是讓人詬病的。而對于處理事情不分輕重緩急的問題,倒是不貼切,可能是實在找不出什么托詞來掩蓋清朝已經孱弱不堪的真實原因,只好將李鴻章在外交上的屢次失敗歸結于他辦事能力不強。從清史稿對兩人的評價,可以看出曾國藩明顯要高于李鴻章,曾國藩的本傳沒有一個字的不好,李鴻章卻被直接點出了缺點,所以從官方的角度看,曾國藩是個完美的大臣,而李鴻章是個有些瑕疵的臣子。從謚號中,曾國藩謚號文正,李鴻章謚號文忠,也可以看出,“文正”比“文忠”,還是高了一個檔次,表明曾國藩在清朝歷史上的地位要高于李鴻章。 說完官方的評價,我們再來看看同時代的人對這兩人的看法。湘軍、淮軍中的元老級人物由于所處時代的不同以及派系的不同,對于曾國藩、李鴻章的評價不盡相同。對湘軍的將領而言,一方面是當時李鴻章尚未發(fā)跡,另一方面這些老將基本上在李鴻章掌權時都已經去世,所以他們對曾、李不可能有整體的評價。特別是左宗棠這種看誰都不順眼的將領就更不要提了,反正在他眼里曾國藩水平不高,李鴻章能力不強。倒是與曾國藩、李鴻章共同參與洋務運動的容閎的話,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他在《西學東漸記》中這樣描述曾、李二人:“(曾國藩)財權在握,絕不聞其侵吞涓滴以自肥,或肥其親族,以視后來彼所舉以自代之李文忠,不可同日語矣。文忠絕命時,有私產四千萬以遺子孫,文正則身后蕭條,家人之清貧如故也……李文忠雖為曾文正所薦舉以自代之人,顧其性情品格,與文正迥不相侔。其為人感情用事,喜怒無常,行事好變遷,無一定宗旨,而生平大病,尤在好聞人之譽己。其外貌似甚魯莽,實則胸中城府甚深,政治之才,固遠不迨文正,即其人之忠誠與品格,亦有不可同日而語者!睆摹拔恼、“文忠”的字眼,可以推斷容閎是在李鴻章去世后才寫了以上的文字。里面主要反映了容閎對于曾國藩、李鴻章的看法,并明確表示曾國藩要比李鴻章強。比如“廉潔”的問題,再次提到了李鴻章假公濟私的事情,而且還認為李鴻章主要是好面子,依著自己的性子辦事,思想品質也差曾國藩一大截。與兩人共過事的容閎,他的評判應該算是從與曾國藩和李鴻章的直接接觸中所得,相對還是比較客觀的。 在梁啟超撰寫的《李鴻章傳》中,也對曾、李兩人進行了比較!袄铠櫿轮谠鴩q管仲之鮑叔,韓信之蕭何也,不寧唯是,其一生之學行見識事業(yè),無一不由國藩提攜之而玉成之。故鴻章實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曾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評。雖然,曾文正,儒者也,使以當外交之沖,其術智機警,或視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為心,而李則血氣甚強,無論若何大難,皆挺然以一身當之,未曾有畏難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長也!币詺v史學家的視角,梁啟超依然認為曾國藩要在李鴻章之上。雖然管仲和鮑叔、韓信和蕭何的比喻不是很恰當,但可以道出曾國藩對李鴻章的知遇之恩。梁啟超認為李鴻章只能算是曾國藩幕府中的普通一份子,這點倒是值得商榷。畢竟和曾府中其他人相比,李鴻章的作為是有目共睹的,將他劃為一般的人物難免有些降低李鴻章。但梁啟超還是對李鴻章面對清朝內困外擾的局面勇于挺身而出的精神表示了肯定,但這只是李鴻章出彩的很小一部分。從整個《李鴻章傳》來看,梁啟超對于李鴻章的人生進行了批判性的贊揚,即對李鴻章的不足予以激烈的抨擊,又對李鴻章處于千年未有之變局感到無奈,更為世人對李鴻章的種種非議表示了不滿。用梁啟超自己的話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除了以上比較公正的評價外,當然也少不了對曾國藩、李鴻章激烈的批判。比如說章太炎,他是清末民初的革命家、思想家、學者。他對曾國藩的評價那叫一個犀利!霸鴩,譽之則為圣賢、讞之則為元兇。要其天資,函功名,善變人(虛偽)也!鹆曛e(屠城、殺忠王)……所志不過封御侯,圖光紫……死三十年,其家人猶曰‘吾祖民賊’。悲夫,雖孝子賢孫,百世不能改也!币馑季褪窃鴩堑荒苷f是賢良,反而是一個沽名釣譽的偽君子,他的志向無非是當大官,其后世也被他所拖累。放在章太炎那個時代,這些批判也可以理解,畢竟曾國藩是傳統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就代表這封建勢力,作為新思潮的倡導者,章太炎自然要對曾國藩大加批評,只是這個以偏概全的評判未免有失公允。 曾國藩被批得厲害,李鴻章更是在劫難逃,從名聲上來說他要比老師“臭”得多,所以對他的批判那就更是比比皆是。就像梁啟超所說的,“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xiāng)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沒有作為的人一定是沒有贊譽和非議,而名震天下的人,不一定是君子,被人罵得體無完膚的人,不一定不是偉大的人。從另一個方面理解就是,別以為你想挨罵就能挨罵的,挨罵也是要有資格的,一般的人想挨罵都難,當然這里的挨罵是指全民齊上陣的那種。其中以近代學者費行簡在《近代名人小傳》的評論最為刻薄!凹皻{家資逾千萬,其弟兄子銀私財又千余萬,生平主練兵制械而不主戰(zhàn)……俗論擬之為秦檜,予不敢議其國刻也!卑牙铠櫿潞椭u國賊秦檜畫上了等號,這個比喻堪稱對李鴻章最大的諷刺!恶R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割地賠款的事情,都少不了李鴻章的身影,這就說他是秦檜,筆者不敢茍同。李鴻章背后有慈禧太后,還有一大群怕洋人怕得要死的王公大臣,反而是敢于站在最前方的李鴻章成了替罪羊?v然李鴻章在外交上頻頻犯錯,但他一個人的力量絕對改變不了整個清朝?礆v史必須站在高處全面地看,沒有人想被人唾罵,只是一些事情必須有人要來被罵,真正應該被唾罵的人往往躲在背后。 當然了,有人罵也就有人贊,特別是曾國藩。毛澤東、蔣介石都給予曾國藩很高的贊譽。毛澤東曾經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的話,而蔣介石以《曾文正全集》為日常必備書籍,終生讀之不倦。毛澤東、蔣介石兩位政治思想對立的敵人竟然都對曾國藩表示敬佩,可見曾國藩身上確實閃耀著哲人的光芒。而對李鴻章大加贊賞的卻少之又少,可能是其爭議性太大的緣故,少有知名人士對其贊揚。不過,在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中,孫中山曾經向李鴻章上書希望他獨立,在那里面孫中山曾經寫過“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巨險阻尤所不辭”的話,而后還有“夫以中堂之勛名功業(yè),任寄股肱,而又和易同眾,行之尚如此其艱,其他可知矣。中國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則雖堯舜復生,禹皋佐治,無能為也”。這些都表明了孫中山對于李鴻章辛勞為國的敬佩,也寄希望于李鴻章能改變中國的現狀。 同臺PK——評委打分制的玩法 到底怎么評價曾國藩、李鴻章呢?這個問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在這里就不再多說,而我們要做的是對兩人進行比較,而不是對他們蓋棺定論,那就讓我們用現在的方法給兩個人打打分,看看究竟是老師強,還是學生厲害。我們先從十個方面對兩人進行評分,每個方面十分,總計一百分。每個方面基礎分為五分,表現突出就加分,有問題就減分,最高只到十分,最低不能為負數,加起來就是兩人的最后得分,那就知道誰更強了。 首先,我們先聊聊曾、李的學問。學問這個詞涵蓋的內容很多,比如說文字水平、學術成就等。曾國藩這個方面很突出,是公認的理學大師,他在理學方面主要是受唐鑒、倭仁的影響,這兩人是當時理學的代表人物,而且他們同時也擔任著朝廷大員的角色。曾國藩任京官期間,拜在兩人門下,對理學的認識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曾國藩更加注意自己的修煉,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曾國藩在這個方面曾經以“立志、居敬、主靜、謹言、有恒”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對自己嚴格要求。那句近乎苛刻的“不為圣賢,便為禽獸”的標準,就是曾國藩嚴于律己的體現。所以在名師和個人努力下,曾國藩成為了理學最后一代宗師,這個說法一點也不為過。理學并不是曾國藩唯一的治學方向,他對歷史、文藝、鑒賞等都有研究,他主持的《經史百家雜鈔》就是對古代各類文獻的匯總。這本書共分為著述、告語、記載三個大類,其中又分為若干小類,比如說辭賦類、書牘類、傳志類等,共十一個小類。內容從孟子、莊子等百家,到各位名家的文章,再到私人之間的書信,內容極其豐富,是研究古文的重要參考書籍!督浭钒偌译s鈔》的地位可以與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纂的《古文觀止》和乾隆年間姚鼐編纂的《古文辭類纂》相提并論,其價值不可小覷。除了編撰文字,曾國藩還經常為別人寫祭文。寫祭文這事兒可不是隨隨便便寫幾句恭維的話就可以的,既要對死者的生平進行簡述,還要對他的一生進行評價,而且文字要求也很高,所以能寫祭文的必定是被別人認為寫作能力超群的人?纯础对恼肪椭,曾國藩一生寫了密密麻麻不少的墓志銘,可知找他的人有多少。就是在曾國藩臨終之前他還在為別人寫墓志銘呢,由此可以看出曾國藩駕馭文字的能力不是一個“強”字能代表的。而反觀李鴻章呢,雖然從他寫的詩稿來看,他的水平還不錯,但比起曾國藩就遜色了很多。雖然說在曾府,李鴻章曾經是曾國藩的秘書,而且還替老師做過寫奏章的文字工作,但秘書畢竟是秘書,必須按照曾國藩的意思去寫,代筆只能說明李鴻章的文字功底還不錯,取得了曾國藩的信任。再看看《李文忠全集》的內容,除了奏章就是書信,沒有留下任何學術的痕跡。唯一可以稱道的是李鴻章參與了《經史百家雜鈔》的校訂工作,雖然這個工作也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但主編和校訂的差距還是比較大,一個是定調子,一個是挑錯別字,雖然這樣的比喻不是很貼切,但基本上反映了曾、李之間的差距。在其他方面,李鴻章也沒有能超過曾國藩的地方,所以看在李鴻章是進士出身的份兒上,勉強給他基礎分五分,最多再加一分,得六分。曾國藩雖是“同進士”出身,但在各方面的出色表現,足以彌補這個缺陷,給他滿分十分,應該不算過分吧? 其次我們再來說一下兩人的性格?偟膩砜丛鴩屠铠櫿碌男愿袷腔パa的,曾國藩有些“黏液質”性格的特質,而李鴻章屬于“多血質”性格。其實曾國藩早期是“膽汁質”的性格,主要表現在處理事情比較極端,急于實現自己的理想。特別是在第一次出山的時候,為了盡快消滅太平天國,他不顧與地方各級官員的關系,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導致處處受到排擠。在父親死去回家躲避風頭的時候,他認真反思了自己之前的行為,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太過激,從而得罪了不少人,才使湘軍處于非常尷尬的位置。第二次出山后,曾國藩從“膽汁質”性格變成了“黏液質”性格,對待人和事都非常地圓通,辦事非常地謹慎,輕易不與人發(fā)生沖突。比如說對左宗棠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讓,不與其撕破臉皮,為的是讓左宗棠聽自己的話,配合自己消滅太平天國。李鴻章年輕時就心高氣傲,自恃才能過人,所以過于張揚,好爭論長短。曾國藩對于李鴻章這種爭強好勝的性格很清楚,他知道這樣很難成大器,所以故意讓湘軍將領數落他,消除李鴻章身上的“毛刺”。據說在咸豐八年,李鴻章和彭玉麟還因為爭辯的事情動了老拳,結果小個子彭玉麟和大個子李鴻章打了個平手。不過在曾國藩不斷的調教下,李鴻章的“多血質”性格里面增加了“黏液質”的成分,逐漸趨于沉穩(wěn)。曾國藩對于自己的“黏液質”性格也清楚,這種性格的人常表現得遇事優(yōu)柔寡斷,曾國藩也犯了這個毛病,特別是在重大問題上。比如說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朝廷急命曾國藩調集湘軍勤王,曾國藩遲遲做不出決定。而這時李鴻章斬釘截鐵建議曾國藩不去勤王,而專心致志對付太平軍,曾國藩聽從了李鴻章的建議。這是李鴻章“多血質”性格的優(yōu)勢,就是遇事果斷!对鴩沼洝分幸灿杏涊d,一些事情和李鴻章商量過后,曾國藩立即就能決定,所以兩人形成了性格上的互補。雖然“祁門別離”是兩人性格差異的體現,但最終李鴻章按照曾國藩的教誨,不斷修正自己的性格。在對待左宗棠的問題上,李鴻章就是按照曾國藩的辦法,盡量順著左宗棠,就算后來有了“海防”、“塞防”之爭,也沒有導致兩人像曾、左那樣的決裂?v觀兩人的性格,不能單單以一種性格來歸納,只能說是性格上各有優(yōu)劣,因此,兩人在性格上打成了平手,各得六分。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兩個人的品質。曾國藩可以說是趨于完美的。一 是忠君愛國、體恤百姓,二是嚴于律己、兩袖清風。在湘軍創(chuàng)建伊始,曾 國藩寫過《愛民歌》等,主要是拉近和百姓的距離,獲取百姓的支持。這 個的效果還不錯,曾國藩的口碑傳播開來。而且曾國藩在廉政方面也是過 硬的,就如前面所說,他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求私利。所以在品 質方面曾國藩可以加五分。但曾國藩還是有瑕疵的,比如說天京被毀、私 斬李秀成。雖然說曾國藩是為了弟弟曾國荃而迫不得已這么做的,但正是 他偏袒弟弟的私心,成為他無法掩蓋的污點。而湘軍后期風氣敗壞,曾國 藩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兩方面對于曾國藩的影響很大,所以還是需要 給他扣兩分。李鴻章就差一些了,忠君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不是他挺身而 出,可能清朝還不知道被擠兌成什么樣。而且由于李鴻章所處時代更加兇 險,所以這種忠君愛國的精神更加可貴,姑且給他加上一分。李鴻章對曾 國藩的兒子曾紀澤不錯,雖然在中法戰(zhàn)爭中將他從法國公使的位置上拉了 下來,但那是受形勢所逼,而后將他安排在海軍衙門工作,算是對他也不 薄。不光厚待恩師的孩子,對待政敵的兒子李鴻章也沒有落井下石。比如 左宗棠,李鴻章和他打了一輩子的官司,但左宗棠死后,李鴻章對待左宗 棠的后代沒有夾雜個人恩怨,還保舉左宗棠的兒子為官。這樣摒棄前嫌的 人品還是值得贊揚的,所以給李鴻章再加一分。但李鴻章最大的問題就是 假公濟私的問題,前面多次說到,這里就不啰唆了,直接扣兩分。品質這 項曾國藩得八分,李鴻章只能得基礎分五分。 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兩人最重要的方面——軍事。軍事是曾國藩、李鴻章的發(fā)家法寶,所以這個項目的打分比較復雜,先從軍隊建設說起吧。曾國藩創(chuàng)建湘軍這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一件大事,有了湘軍才有了淮軍,有了淮軍才有了北洋軍閥,繼而清朝滅亡。雖然不能說是北洋軍閥直接導致清朝的覆滅,但它還是在其中發(fā)揮了作用。從這點看,曾國藩建立湘軍既挽救了清朝,又在另一個方面終結了清朝。從軍隊組成來看,湘軍以血緣、地緣為主,而淮軍的成分就復雜多了,這就決定了湘軍的組織性較淮軍要強不少,但兩者都存在著領導至上、國家意識淡薄的問題。從湘、淮兩軍的軍事成果來看,湘軍最大的成就莫過于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使得清朝繼續(xù)統治了幾十年,曾國藩作為第一領導,應該是居功至偉,而且曾國藩的兩個弟弟曾國華、曾國葆都是死在戰(zhàn)場上,加三分一點兒都不過分;窜娫诮藴缣教靽鹆x中起到的是輔助作用,主要功績在于鎮(zhèn)壓捻軍起義方面,而且李鴻章對于先進武器的引進要比曾國藩進步得多,可以給他加兩分。湘軍的迅速衰敗和曾國藩自身有著很大的關系,他為了保住自己而將湘軍裁撤,所以湘軍的地位很快被淮軍超越,曾國藩以個人利益而放棄軍事建設,是他的一個明顯的不足,要給他扣一分。反觀淮軍,雖然在清末成為國防主力軍,但李鴻章任人唯親,將不懂海戰(zhàn)的丁汝昌等人安置到北洋水師,造成全軍覆沒,淮軍陸軍主力也在對日本的戰(zhàn)斗中屢屢失敗,使得整個淮軍經甲午戰(zhàn)爭而分崩離析。李鴻章作為第一指揮員,對甲午慘敗難辭其咎,所以要給他扣除一分。在軍事上,曾國藩七分,李鴻章六分。 再來看看曾國藩、李鴻章的幕僚。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有多少強人也從側面說明了領導的能力和個人魅力有多大。曾、李的幕僚這個范圍很廣,既包括軍師、秘書一類的文職人員,又包括戰(zhàn)將、后勤等軍事人才,甚至還有外交、洋務的特殊人才。曾國藩的幕僚據統計多達四百人以上,其中官位達到三品以上的就有二十多人,其他中層官員的人數就不計其數了。文有劉蓉、李元度,武有彭玉麟、郭嵩燾、羅澤南、塔齊布等,洋務有徐壽、華蘅芳、容閎、李善蘭等。特別是曾國藩本人有獨到的用人之道,總能人盡其才,堪稱用人之高手中的高手。而李鴻章呢,其幕僚的數量也很驚人,比如說武將程學啟、劉銘傳等人,文有吳汝綸、張佩綸, 洋務有丁日昌、盛宣懷等,外交方面有伍廷芳等,還有馬格里等洋員也是 他的得力助手。這些李府的幕僚做到大官的人數也不少,不過和曾國藩的 幕僚群比起來,還是稍遜一籌,而且李鴻章的好多幕僚都是原來曾國藩的 幕僚,后轉入李府,如吳汝綸、丁日昌、李傳黼等。再加上李鴻章的用人 之道也較曾國藩差一些,比不上老師的慧眼識珠,所以在加分方面,曾國 藩可以加三分,而李鴻章只能加兩分。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幕僚的影 響力,曾國藩光有李鴻章、左宗棠兩個重量級的人物就加分不少,何況連 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弟弟李昭慶、李鶴章都曾經跟隨曾國藩。無形之中 李鴻章反而給老師加了分,這個實在是沒有辦法,誰叫他也是出于曾府 呢。李鴻章的幕府里就鮮有像自己那樣從幕僚發(fā)展成一代權臣的人了,唯 一的一個就是袁世凱,但袁世凱有“篡位為帝”的不光彩經歷,所以就幕 僚的影響力來說,曾國藩可以加兩分,李鴻章只能加一分。幕僚一項曾國 藩的得分是滿分十分,而李鴻章只能是八分。 再往下比,就是官職上的比較了。就讓我們先看兩人的官場履歷吧。 曾國藩科舉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檢討、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講學士、禮部侍郎、兵部右侍郎、工 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湖南團練大臣、兩江總督、直隸總 督。榮譽官銜有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武英殿大學士、賜雙眼 花翎,去世后最終身份是太傅、一等侯爵、謚號文正。李鴻章就牛一些了, 科舉為二甲第十三名賜進士出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授予道 臺交軍機處記名、福建延建邵遺道缺、江蘇巡撫、辦理通商事務大臣、湖廣 總督、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北洋大臣,榮譽官銜為騎都尉世 職、一等伯爵、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賜三眼花翎,去世后追贈太 傅、晉封一等侯爵、謚號文忠。從兩人的履歷可以看出,曾國藩屬于一步一 個腳印,慢慢爬上來的。李鴻章卻是跳了幾級蹦了上來。曾國藩有個很厲害 的地方就是兼任過五個部的侍郎,而李鴻章最牛的就是賜三眼花翎。從這個 方面比較李鴻章應該比曾國藩強不少,而且李鴻章還比曾國藩多了文華殿大 10 學士的頭銜。綜合起來看,李鴻章做官要比曾國藩強了不少,但遺憾的是兩人都沒做過軍機大臣,所以李鴻章可以加三分,曾國藩只能加兩分。而謚號上,曾國藩的“文正”比李鴻章的“文忠”要高一大截,那曾國藩可以加兩分,李鴻章加一分。在官職這個硬指標上,兩人打成了平手各得九分。 再一項就是洋務運動了,這也是李鴻章的強項。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開創(chuàng)者,其推動歷史的功績世人皆知,不管是學習西方知識還是努力推動“中國工業(yè)革命”,曾國藩都是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李鴻章是曾國藩的繼任者,比起老師,他的魄力更大,步子也邁得更大。他不局限于軍事建設,民用、工業(yè)都是他積極倡導的。就鐵路、電報這兩項對日后中國具有深遠意義的事情,就能證明李鴻章超越其他人的眼光。雖然其中少不了像北洋水師覆滅這樣的慘痛教訓,但整體看來,李鴻章促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功績是無法磨滅的。言簡意賅,在洋務運動這一項中,李鴻章可以得九分,而曾國藩就要“委屈”一下,只能得七分了。 與洋務運動息息相關的就是外交了。這點曾國藩還真是處于下風,天津教案讓他成為萬人唾罵的對象,這讓他減分不少,但他對外推崇的“誠信”精神,還是影響到了李鴻章。李鴻章在外交上看似比老師占有優(yōu)勢,畢竟他被認為是晚清首屈一指的外交家,可就是因為這樣,每每他都被推到風口浪尖上,弱國無外交,這讓李鴻章在外交方面屢屢受挫。大家都經歷過找人辦事、看別人臉色的時候,說實話沒人喜歡矮人一頭、笑臉相陪的“孫子樣”。而李鴻章看著洋人的臉色,這個滋味更不好受,但他又只能強顏歡笑,不得不為。隨后《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條約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而他信奉的“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只能是權宜之計,就是這個沒辦法的辦法,使李鴻章陷入依靠別人的境地,每次都是以犧牲中國之利益換取洋人之利益,所以有人說李鴻章辦了一輩子的外交,吃了一輩子的虧不無道理。將兩人進行比較,可以得到這樣的分數:曾國藩樹立外交思想可加一分,但應對外交無手段要減一分,只能得到五分;李鴻章周游各國,受到禮遇,可以加一分,處于矛盾重重的外交 場,能依靠個人能力周旋于各國之間,加三分,口碑較差,名聲被毀,扣 兩分,實際得分七分。 讓我們再來看看他們的政績。這里所說的政績主要是曾、李兩人在官 場上的表現,比如說整頓吏制。在整頓吏制方面,曾國藩先給李鴻章做了 表率,他對貪官污吏有著與生俱來的仇恨,他又深諳官場的險惡,所以對 于懲治官吏還是采取以儆效尤的辦法,打擊一批,嚇唬一批,拉攏一批, 盡量不造成與大多數人的敵對,這是他從第一次出山和湖南各官員沖突中 得來的經驗。所以他對于那些臭名在外的官吏還是采取彈劾的辦法,從而 凈化官場。而李鴻章也深諳此招,但他的心更“狠”一些,經常彈劾那些 不得力的官員,從而安插自己信任的官員。從兩人的奏章上常常看到他們 彈劾官員的折子,不過基本上僅限于自己手下,對于一些“背景深”的大 員,他們只能采取迂回的辦法。當然兩人彈劾別人,也就常常遭到其他人 的彈劾,這倒是正常的,在官場上混,不被彈劾還真的不正常。在整治吏 制上,兩人可以都加兩分。和現在考核政績不同的是,那時候民生問題反 而成為了無關緊要的事情。曾國藩、李鴻章在這方面也是欠缺的,不多的 亮點中,以治理永定河為兩人為民造福的代表,畢竟他們的主要精力放在 “伺候”朝廷上,老百姓的事情只能有多大勁兒使多大勁兒了。所以兩人 還可以多加一分,又一次打成了平手,各得八分。 最后就是兩人后代的比較了。什么樣的家長教育出什么樣的兒女,這 點是不能忽視的。曾國藩有兒子曾紀澤、曾紀鴻,女兒曾紀靜、曾紀耀、 曾紀琛、曾紀純、曾紀芬。曾紀澤已經說過了,是一名外交家,曾任駐 俄、法、英公使,后參與中國海軍的建立,其后為總理衙門大臣,戶部、 刑部、吏部侍郎。曾紀鴻自學西方數學,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著有 《對數評解》等數學專著。而曾國藩的女兒中以曾紀芬名聲最高,是一代 才女。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李經述、李經邁、李經溥,女兒李經璹。李 經方曾跟隨父親出使日本、俄國、英國,后出任郵傳部左侍郎,辛亥革命 后被罷官。李經述是一名詩人,曾任三品參贊官。李經邁曾作為出使奧地 12 利大使,后授光祿寺卿,歷任江蘇、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李經溥事跡不可考,而唯一的女兒李經璹嫁給了李鴻章的幕僚張佩綸,他們的孫女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張愛玲?梢哉f,從曾國藩、李鴻章的第二代可以看出,曾家的孩子要比李家的孩子有出息,所以給曾國藩加兩分,李鴻章加一分,最后分別得七分和六分。 十個方面都說完,這樣我們梳理一下兩人的總得分: 學問性格品質軍事幕僚官職洋務外交政績后代 曾國藩10 6 8 7 10 9 7 5 8 7 李鴻章6 6 5 6 8 9 9 7 8 6 有五項曾國藩比李鴻章得分高,有三項兩人平分,有兩項李鴻章比曾國藩得分高,總分曾國藩77分,李鴻章70分,師生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依舊是老師勝過學生。而曾、李兩人能打多少分,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贊也好罵也罷,這兩位極具爭議的人物已經離我們而去,我們更應該站在他們的角度去審視一下晚清那段令人心痛的歷史,讓歷史不要重演。 崇效天2012年10月于山東濟南一對師徒的仕途恩怨 曾國藩和李鴻章是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兩個人物。曾國藩是老師,李鴻章是他的得意門生,這個關系想必很多人知道,放在原來那個講究“關系”的年代,師生那可是一種特殊的關系?梢哉f李鴻章就是借助與曾國藩的這層關系才一步步坐到朝廷重臣的位置,從道理上說曾國藩就是李鴻章的恩師,對待恩師李鴻章一定是畢恭畢敬、視如親父。但大家忘了一件事情,當師生關系變成了同事關系,好多事情就一下子變了味。歷史上有多少曾經的師生轉眼間反目成仇,雖然曾國藩、李鴻章并沒有成為仇人,但兩人的矛盾卻是與日俱增,產生了三次嚴重的沖突,依次為咸豐十年李鴻章離開曾府、同治年間李鴻章就任江蘇巡撫以及兩人平定捻軍之爭。 曾國藩與李鴻章的第一次不歡而散,是在咸豐十年。當時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幕僚,是曾國藩的“機要秘書”,這種秘書加學生的關系可以看出曾國藩對李鴻章是多么的信任。而且李鴻章之所以投靠到曾國藩門下,是為了靠上老師這座大山。按理說,從當時的情形來看,李鴻章不可能與曾國藩發(fā)生矛盾,李鴻章既然在別人的屋檐下怎么能不低頭呢?但矛盾就這樣發(fā)生了。曾國藩在祁門這個地方設置了總督衙門,李鴻章就是不同意。當然他不同意不是沒有道理,祁門這個地方是個難守易攻的地方,會輕易被人切斷后路,成為無路可走的死路。曾國藩不知道這樣的情況嗎?他心里也很清楚,但在很多原因的影響下,他就決定在祁門待下去,把李鴻章的話當做耳邊風。駐扎祁門也就罷了,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曾國藩寄予厚望的李元度卻丟了戰(zhàn)略地位很重要的徽州,而李元度之所以去徽州是受了曾國藩的派遣。等到李元度失敗了,曾國藩不顧李元度跟隨自己多年,對自己忠心耿耿,就是要彈劾他。這時候,李鴻章坐不住了,他明確指出了曾國藩對這次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是明知道李元度不是善于用兵之人,而曾國藩不能知人善用,這是導致失敗最直接的原因。二是曾國藩看似不徇私情,彈劾李元度,真正的目的是將李元度作為替罪羔羊,從而減輕自己的責任。李鴻章一針見血地把老師曾國藩的“小九九”指了出來,還斷然拒絕了曾國藩讓其書寫彈劾李元度奏章的要求,這讓曾國藩下不來臺,最后李鴻章憤然離開曾府。雖然后來李鴻章還是回到曾國藩身邊,但這個事件表明了李鴻章已經不再拘于做聽老師話的學生,而更多地有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說李鴻章與曾國藩的第一次反目是個人性格不同的反映,那么等到李鴻章去往上海、成為江蘇巡撫后,兩人的矛盾就不只是性格的差異了。在同治元年,上海深受太平天國的襲擾,危在旦夕,這時上海官商一致要求曾國藩率領的湘軍馳援上海。曾國藩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讓李鴻章召集淮勇,并從湘軍劃出部分軍隊歸于李鴻章指揮,因此淮軍正式成軍。等到李鴻章統領淮軍在上海一戰(zhàn)成名后,師生之間的矛盾也逐漸顯現出來。兩人的主要矛盾在軍餉的分配上。曾國藩之所以派李鴻章去上海主要是看中了上海的富庶,這樣可以很大程度地解決湘軍軍餉捉襟見肘的困境。而這時的李鴻章手下也有數萬的淮軍需要銀子供養(yǎng),那么是先解決老師的困難,還是先讓自己人吃飽的難題就擺在了李鴻章的面前。這個問題那是相當的難辦,畢竟是老師鼎力相助才讓李鴻章單飛,這個恩情不報那是說不過去的。但自己正在事業(yè)騰飛的關鍵時期,不把自己做大做強也是不行的。就這樣一邊是老師天天催促送錢來,一邊是淮軍自己花錢如流水,李鴻章只好拿出了“和稀泥”的辦法,一邊給老師訴苦,說什么別人 都以為自己是暴發(fā)戶,其實連個“小康”都算不上,只能算是能吃飽飯;一邊又想辦法送些銀子給湘軍,好讓曾國藩暫時閉嘴。但明白人都知道,淮軍是當時使用洋槍洋炮最多的軍隊,而且可以說是大清裝備最精良的一支部隊,這些不都是拿錢買來的嗎?如果把這些錢都給湘軍,曾國藩還能像乞丐一樣沒完沒了地問李鴻章要錢嗎?所以說,李鴻章把自己的情況說得很困難,但他還是保留了很多,并沒有傾其所有支援曾國藩。李鴻章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他現在的身份不同了。原來不過是曾國藩的秘書,上次兩人鬧矛盾就像受了氣的小媳婦,除了回娘家沒有別的招兒,F在李鴻章可是江蘇巡撫了,是正兒八經的封疆大吏。即使他還是曾國藩的下屬,但手中的權力可以讓他實現自己的想法了。所以這次兩人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是官場矛盾,而并不只限于個人。李鴻章想上進,就勢必要和曾國藩發(fā)生沖突,面對曾國藩,李鴻章卻沒有像第一次一樣,他學會了搪塞和推諉,面子上不讓曾國藩下不來臺,怎么說曾國藩都是他的頂頭上司。面對已經成為同僚的學生,曾國藩好像也沒有辦法,一方面他需要李鴻章的幫助,另一方面好像還真沒有人能取代李鴻章。估計這時候的曾國藩深深地體會到了后生可畏。 不管怎樣,在整個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曾國藩和李鴻章的主導思想還是一致的,雖然有摩擦,但在兩人的同心協力下,太平天國還是覆滅了。而接下來的平定捻軍,讓兩人的關系惡劣到了極點。曾國藩攻下天京后,為了防止朝廷的猜忌,就主動裁減了湘軍,很快成了“孤家寡人”。而這時候捻軍興起,直接威脅到了北京的安全,朝廷下令曾國藩為欽差大臣負責滅捻,而李鴻章接替老師成為兩江總督。曾國藩手中無兵,只好借助于李鴻章的淮軍,但事情向著不利于曾國藩的方向發(fā)展。雖然淮軍是從湘軍中分離出來的,但兩者有著根本的不同;窜娋褪撬饺宋溲b的代名詞,有了淮軍才有了后來的北洋軍閥,繼而影響了中國近百年。這支淮軍就是“李家軍”,李鴻章是老大,沒有李鴻章發(fā)話,淮軍憑什么聽曾國藩的。這讓曾國藩很苦惱,他甚至要把自己的命令告訴李鴻章,通過李鴻章的嘴來調動淮軍,這仗還怎么打?李鴻章對于曾國藩的河防戰(zhàn)略也嗤之以鼻,以“古有萬里長城,今有萬里長墻,不意秦始皇于千余年后遇公等為知音”來諷刺曾國藩,意思是千年前的老辦法,老師還在用,豈不是迂腐?梢娎铠櫿乱呀浻辛舜胬蠋煹南敕。在用兵上,李鴻章遙控指揮,干擾曾國藩的戰(zhàn)術,不想讓淮軍送死的時候,就百般拖延,甚至指使淮軍將領以生病為由拒絕出戰(zhàn),這讓曾國藩有火無處發(fā),最終導致李鴻章代替曾國藩成為欽差大臣,而曾國藩很沒有面子地回到兩江總督的位置上,給學生當起了“后勤部長”。這就是官場,師生之情在官場變得淡漠了。過了幾年曾國藩就去世了,和李鴻章再也沒有了重大的交集,這段亦恩亦怨的師生情才告一段落。而究竟兩人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請大家慢慢聽我道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