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心理治療界都將“理論系統(tǒng)”作為治療實踐的基礎(chǔ)。這也說明了為何不同流派的創(chuàng)建者都致力于提出各自的治療理論,于其他流派相區(qū)別,并堅定地認定自己的理論是描繪心靈世界的真實“地圖”。問題在于,當人們看到自己創(chuàng)造的強大模型運行良好,并具有令人滿意的解釋力時,會傾向于過度應用該模型,甚至有意無意地將模型與現(xiàn)實混為一談,混淆了“地圖”與“領(lǐng)土”的區(qū)別。在心理治療中,當心理工作者過于認同某一理論流派時,常常容易出現(xiàn)把理論“套”在來訪者身上的情況,甚至用理論“強行解釋”來訪者的問題,忽視了理論*初僅源于對臨床現(xiàn)象的一種可能性猜測和理解框架。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要否定理論的作用,但我們也不應忘記:不論地圖多么栩栩如生,它都無法等同于領(lǐng)土本身。一個根本性的誤區(qū)在于,理論家們忽視了一個事實:“常識性的現(xiàn)實是超越語言和概念的。”作者將各種方法的“核心常識”匯集在一起,以不偏離人們思考個人煩惱的日常方式,提供了一套對心理治療實踐的綜合理解。無論是對心理治療理論哲學分析感興趣的讀者,還是對臨床實踐中實際操作問題感興趣的讀者,都可以在本書中獲得一種“醍醐灌頂”的閱讀樂趣。 每個流派都有別具一格的理論術(shù)語、概念體系和治療理念,也都基于各自偏好的哲學觀為理解人性提供一套解釋系統(tǒng)。本書**部分批判性地討論了臨床心理工作者司空見慣的概念和技術(shù),也給了他們更多啟發(fā)。第二部分作為一種未來臨床咨詢與治療發(fā)展的假設,構(gòu)建了實踐系統(tǒng),還提出一種可能性框架,具有深遠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