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用通俗的語言,詳細解讀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會歷史狀況,講解了辛亥革命進行中的詳細過程。作者為南開大學教授,對辛亥革命有自己精辟的獨到見解,使讀者閱讀此書后,對辛亥革命的整體過程具有了深入的了解。 作者簡介: 李新宇,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同時涉及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和知識分子的研究。著有《大夢誰先覺》、《走過荒原》、《帝國黃昏》等作品。清末民初,萬千氣象。帝國黃昏,一人一座城池。新宇教授問人治史,最可貴的是耐力與思想。有耐力者,餐風餐雨,不縛時艱路遠;有思想者,入骨入髓,自成海闊天空。 ——知名學者、時事評論家 熊培云 我所讀到的,不僅是對那段歷史明晰的描述和新鮮的見解,更是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面對帝國黃昏的感受和內(nèi)心私語。 ——民間學者、自由撰稿人 傅國涌 李新宇是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界及思想文化學術界引人注目的中青年學者之一。他以清醒的批判、反省意識與細密的有理有據(jù)的分析,以及對五四新文化立場的堅守,在學術界獨樹一幟,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 錢理群 1.革命火種溯源 武昌起義的爆發(fā)似乎有點突然,過程也似乎異常順利,但如果溯流而上, 走過的路卻已經(jīng)相當漫長。 槍聲最先在武昌響起,是孫中山等同盟會的領導人沒有想到的,也是攝政 王等清朝統(tǒng)治者沒有想到的。否則,前者不會在革命爆發(fā)時遠離現(xiàn)場,而不能 及時趕來指揮,讓首義的榮光落到了別人頭上;后者也不會讓端方把武漢的軍 隊調(diào)到四川,削弱了防御力量,讓革命黨人有機可乘。但仔細想來,武昌打響 第一槍,卻也并非偶然。 在晚清,湖廣可謂變革的前驅(qū),同時也就成了革命的多發(fā)地帶。關于湖北 革命團體的來龍去脈,以及革命傳統(tǒng)的形成,史家多以1904年科學補習所的 成立為發(fā)端,有人則追溯到吳祿貞等人的“花園山聚會”,[1] 但認真考察,花園 山聚會也并非源頭,特別是重視軍事力量,進行武裝革命,這傳統(tǒng)應該從唐才 常的“自立軍”說起。而且,花園山聚會的主要成員,也多是自立軍起義的幸 存者。 1900年8月,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在漢口發(fā)動自力軍起義,雖以失 敗告終,卻留下了火種,在湖北造就了一批革命者。他們本來在思想上大多屬 于維新派,但正因為朝廷的殘酷鎮(zhèn)壓,那些在鎮(zhèn)壓中幸存的人們,在埋葬了自 己的戰(zhàn)友之后,大多成了革命者。因為他們對這個政府已經(jīng)徹底絕望,不再對 和平改良心存夢想。他們前赴后繼,建立各種團體,不斷進行革命嘗試。這一 系列事件,是武昌起義的前奏。 說起“花園山聚會”,吳祿貞無疑是中心人物。吳祿貞(1880—1911),湖 北云夢人,1896年入湖北武備學堂,次年由張之洞派往日本士官學校學習騎 兵。留學期間,看到日本維新的成就,想到故國的政治腐敗,認定“非改革政 治,傾覆清室,不能反危為安,轉(zhuǎn)弱為強”,[2] 從此就以革命為己任。早在1900 年,唐才常組織“自立軍”起義,吳祿貞就任前軍聯(lián)絡組織之責,并發(fā)動了安 徽大通起義。起義失敗后,吳祿貞逃回日本,仍回士官學校就讀,1902年春 天畢業(yè)回國。據(jù)胡祖舜《武昌開國實錄》記述,吳祿貞回國之后,“湖廣總督 張之洞委為訓練新軍教官,嘗假武昌花園山 孫茂森花園李廉方(原名步青)寓,與耿伯 釗、萬聲揚、時功壁、時功玖、劉道仁、徐 祝平、陳問淦等,倡談革命,隱然以領導自 任,黃立猷、范鴻泰、屈德澤、郭肇明、閔 毅、余德元、張立候、張春霆等,亦常奔走 其間!盵1] 這樣,花園山成了進步青年的一個聚 會地,據(jù)李廉方《辛亥武昌首義記》記載,“凡 以后留學東西各國者十之八九曾到是處。”[2] 而 且,“各省志士之至武昌者,莫不赴花園山接 洽,而各同志之在營校者,亦每星期來報告 運動經(jīng)過,及其發(fā)展之狀況!盵3] 吳祿貞等人的花園山聚會雖然沒有建立 組織,卻為湖北培養(yǎng)了大批革命者。經(jīng)常參 加活動的有呂大森、朱和中、胡秉柯、曹亞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