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無痕(史學的遠航)》是“京師學術(shù)隨筆”系列之一。 《尋夢無痕(史學的遠航)》是章開沅編著的一本學術(shù)隨筆,收錄《因詩悟史》;《文化危機與人性復蘇》;《尋夢無痕》;《湖筆文化與章氏家族》;《懷念業(yè)師陳恭祿先生》;《望重士林,澤惠江漢——憶密老》;《君子之交淡如水——回憶季羨林先生》等文章。 目錄: 追求圓融 境界 ——追求圓融 貴在通識 史學的品格 參與的史學與史學的參與 走進歷史原生態(tài) 因詩悟史 文化危機與人性復蘇 雜感隨筆 尋夢無痕 湖筆文化與章氏家族 國學家的精神世界 ——對章太炎與《蘇報》案的再認識 溫故知新追求圓融 境界 ——追求圓融 貴在通識 史學的品格 參與的史學與史學的參與 走進歷史原生態(tài) 因詩悟史 文化危機與人性復蘇 雜感隨筆 尋夢無痕 湖筆文化與章氏家族 國學家的精神世界 ——對章太炎與《蘇報》案的再認識 溫故知新 ——余家菊《教育哲學》讀后 懷念業(yè)師陳恭祿先生 望重士林,澤惠江漢 ——憶密老 君子之交淡如水 ——回憶季羨林先生 猶憶風雨同機情 ——憶高宗魯先生 筆墨緣結(jié)五十年 ——寄語《歷史研究》 筆墨情緣永相憶 ——我與東京辛亥革命研究會 經(jīng)常的“棲息地” ——憶徐家匯藏書樓 感言 ——紀念史華慈誕辰90周年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追憶 傾情新世紀 ——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張謇感動中國 ——紀念嗇翁誕辰150周年 南通模式與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 要愛國,更要理性愛國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全集》出版感言 如何理解“高陶事件” 世事評說 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感 跨世紀的思考 傲霜花艷嶺南枝 ——評歷史故事片《林則徐》 武漢呼喚研究 歷史記憶與城市升華 ——紀念武漢保衛(wèi)戰(zhàn)70周年 黃鶴樓印象 簽名售書有感 林木深處覓綠魂 ——憶姚水印老師傅 怎樣對待草坪為好 ——讀《小草青青,踐踏何忍》一文有感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校園見聞有感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讀張九齡《感遇》有感 猶憶玉屏笛簫聲 ——參加笛簫專場演奏會后的遐思 校報也應(yīng)以學生為本 ——從陶行知編《金陵光》說起 泰晤士河源頭的思考 教育就是完善自己 師范終身 著眼于培養(yǎng)21世紀的新人 陶行知與哥大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 ——向第一個教師節(jié)獻詞 追尋老大學的足跡 ——《中國大學校長書系》總序 大學啊,大學! ——《政局與學府——從東南大學到中央大學 (1919—1937)》讀后 “20后”寄語“90后” ——珍惜自己的大學時代 明辨榮辱,熱愛華師 ——為劉武教授壯行 為風雅華師鼓與歌 ——《風雅桂子山》序言 往事雜憶 ——紀念舜徽先生逝世五周年 發(fā)揚金陵之光 ——紀念金陵大學120周年華誕 殊途而同歸 ——與池田先生的相遇與相知 尋蹤櫻花 ——創(chuàng)價大學春季開學祝詞 似水流年 歲月如歌亦如梭 “失紅”與“霸蠻” ——難忘的一課 憶從坡 孟浪少年游 開卷有益 武漢情緣 與共和國同行 ——回憶從教60年 附錄 章開沅先生的學問與我 談老 ——我的虎兄章開沅教授 與一位普通考生的通信 湯因比痛感西方人長期片面追求以科技為主導的現(xiàn)代化,釀成自我中心、物欲橫流與精神墮落的惡果。所以,他寄希望于東亞精神文明的復興,借以彌補現(xiàn)代人類文明的缺失。但是,他卻未曾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東亞各國或先或后也走上這條重物質(zhì)而輕精神的現(xiàn)代化道路。 人類已經(jīng)處于嚴重的災難之中,并且面臨著更為嚴重的災難,直至可能自己毀滅自己。人類不應(yīng)該繼續(xù)自相爭斗、自相殘殺,有良知的人們應(yīng)該首先聯(lián)合起來圖謀自救,而當務(wù)之急就是如何糾正重科技輕人文的社會缺失與道德滑坡。不要相信那些諸如東西文化沖突之類的兇險預言,也不必沉溺于東西文化孰優(yōu)孰劣的無止無休的爭論。我們首先應(yīng)該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尋求相互溝通與相互理解;然后在人類文化總寶庫發(fā)掘一切健康有益的精神資源,弘揚而又超越,熔鑄以求創(chuàng)新,共同糾正現(xiàn)今人類文明的嚴重缺失。 我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參與的史學與史學的參與。 無論中外古今,無論宮廷與民間,無論主流與非主流,史學大多具有參與意識。 司馬遷《報任安書》云:“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薄妒酚洝吩斀赃h,很大部分寫的是現(xiàn)、當代史,而且在“究”和“通”上下功夫。其用意在于“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志古所以自鏡。 法國當代歷史哲學家雷蒙·阿隆(RaymondAron)更為明確地揭示史學的參與意識。他說:“法語、英語、德語等都以同一個字眼用于歷史真實和我們?nèi)≈跉v史真實的知識。histoir、history、geschichte既指人類的變異,又指人們?yōu)樗麄兊淖儺惗⒌目茖W。”總之,“歷史是由活著的人和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歷史意識的范圍》)大約在此20多年以前,法國年鑒學派創(chuàng)始人馬克·布洛赫(MarcBloch)的小兒子向他提出一個問題:“告訴我,爸爸,歷史有什么用?”布洛赫認為:“這個問題已遠遠超越職業(yè)道德之類的枝節(jié)問題,事實上我們的文明總是與它的過去密切相關(guān)!睘榱苏J真地回答這個問題,他把題為《歷史學家的技藝》的一部書稿遺留給人間。 布洛赫反對以狹隘功利主義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用”。他說:“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不可能在事先確定一項極抽象的研究最終是否會帶來驚人的實際效益。否認人們追求超物質(zhì)利益的求知欲望,無疑會使人性發(fā)生不可思議的扭曲。即使歷史學對手藝人和政治家永遠不相關(guān),它對提高人類生活仍是不可少的,僅這一點也足以證明歷史學存在的合理性!薄耙驗,史學的主題就是人類本身及其行為,歷史研究的最終目的顯然在于增進人類的利益。”他所說的利益主要是指超物質(zhì)利益的精神層面,如求知欲的滿足、探幽索奇后的喜悅、歷史經(jīng)驗的汲取、良知與歷史使命感的培育等。 他說:“確實,盡管處在持續(xù)不斷的生存危機中,每當西方社會對自身產(chǎn)生疑惑之時,我們都會反躬自問:西方社會曾否努力向歷史學習?究竟我們學習得是否正確?請讀一讀戰(zhàn)前所寫的那些文字吧,同樣,也請讀一讀可能在將來會形成文字的今天人們的見解吧!”布洛赫認為歷史之所以持續(xù)存在,就是因為它有“普遍永恒的魅力”。他說:“歷史學以人類的活動為特定的現(xiàn)象,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千姿百態(tài),令人銷魂,因此它比其他學科更能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布洛赫選擇了史學,并且為此奉獻一生,他認為“這就是所謂‘使命’和‘天職”’。布洛赫自我認定的“天職”,有兩層意思,一是對史學的奉獻;一是對社會的奉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作為歷史學家,既拿起筆也拿起槍,站在反法西斯斗爭的第一線。他未能看到自己上述書稿的出版,也未能看到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但他參與了歷史的創(chuàng)造,并且以鮮血與生命譜寫了一曲回蕩千古的奉獻之歌。呂西安·費弗爾(LucienFebver)不僅是布洛赫史學的志同道合者,而且又是反法西斯斗爭的親密戰(zhàn)友。他說:“我們的任務(wù)是要創(chuàng)造歷史,因為在動蕩不安的當今世界,唯有歷史能讓我們面對生活而不感到膽戰(zhàn)心驚!边@里說的是史學研究最高境界,布洛赫可以說是已經(jīng)進入這個境界的光輝榜樣之一。 在中國近百余年的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也有一批歷史學家參與了創(chuàng)造歷史,郭沫若、范文瀾、呂振羽、侯外廬、翦伯贊、吳晗、尹達、黎澍、劉大年、胡繩……他們的一生同樣體現(xiàn)出史學可貴的參與意識,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演變。所以我好幾年以前即曾有感而言:“過去、現(xiàn)在、未來,總是前后連續(xù)的,而且三者又都是相對而言的;谶@種認識,歷史學家不僅應(yīng)該積極參與現(xiàn)實生活,而且應(yīng)該成為把現(xiàn)實與過去及未來連接起來的橋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豐富與影響現(xiàn)實生活,并且與人民一起追求光明的未來!(《現(xiàn)代化研究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尋求歷史與現(xiàn)實的契合》)歷史學家如要積極參與現(xiàn)實生活,首先必須積極參與歷史生活,因為歷史學家的最高天職就是研究人類的歷史生活,不如此就不成其為歷史學家。但前后兩種參與含義不盡相同,如果用相近的英語詞匯來表達,前者或可用participate,意即參加,亦即親身實踐;后者或可用enter,意即進入,亦即感悟貼近。P1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