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1644)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然而,仍然有人批評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專制、最腐敗、統(tǒng)治者最殘暴的朝代,指責明朝政治是一場鬧劇。這些評價多少帶有主觀色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歷朝歷代中,明朝的昏君奸相特別多,近三百年的漫長歷程里,竟有百余年皇帝不上朝,僅此一項,便足以空前絕后。 大明三百年,究竟是不是一場自取滅亡的悲。勘緯迷溨C的語言和新穎的觀點,為讀者呈現(xiàn)一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 作者簡介: 大眾暢銷書作者,常常以犀利的言辭,獨特的視角,潑辣的文風道古論今。 目錄: ●第一章千古勵志第一帝 ○幸福就是吃飽飯 ○第一道墊腳石:郭子興的淺池子 ○半個曹操陳友諒 ○一個袁紹張士誠 ○還我河山 ●第二章開國后的屠殺與政治 ○兔死狗烹誰之過 ○一場大屠殺 ○“士”的黑暗時代 ○明目張膽的特務組織 ○強權(quán)者的悲哀●第一章千古勵志第一帝 ○幸福就是吃飽飯 ○第一道墊腳石:郭子興的淺池子 ○半個曹操陳友諒 ○一個袁紹張士誠 ○還我河山 ●第二章開國后的屠殺與政治 ○兔死狗烹誰之過 ○一場大屠殺 ○“士”的黑暗時代 ○明目張膽的特務組織 ○強權(quán)者的悲哀 ●第三章強者居之 ○歷練出人才 ○英雄不居人后 ○叔侄“宮心計” ○大水沖了龍王廟 ○揮之不去的陰影 ●第四章朱棣的文治武功 ○解縉和《永樂大典》 ○遷都北京 ○帝國建設(shè)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文武之爭 ●第五章仁宣之治 ○步步驚心的登基之戰(zhàn) ○仁皇帝撥亂反正 ○奪位陰謀 ○叔侄大戰(zhàn) ○太監(jiān)的崛起 ●第六章都是太監(jiān)惹的禍 ○就怕流氓有文化 ○也先怒了 ○皇帝親征被活捉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一山不容二虎 ●第七章“功臣”的下場 ○徐有貞的發(fā)跡與衰微 ○李賢的潛伏大戲 ○從暴發(fā)戶到階下囚 ○太監(jiān)也想當皇帝 ●第八章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 ○一場匪夷所思的愛情 ○敗家的太監(jiān) ○獲寵的妖道 ○官場混混萬安 ○天下只識汪太監(jiān) ●第九章弘治中興 ○新皇帝的胸襟 ○清理腐朽的內(nèi)閣 ○文武雙刀辟新朝 ○一個好漢三個幫 ●第十章極品皇帝 ○最大的玩家 ○想當將軍的皇上 ○把命玩丟了 ○“立皇帝”劉瑾 ○權(quán)為何物?不過一物降一物 ●第十一章心學創(chuàng)始人 ○思想另類的奇人 ○陽明洞的冥神靜思 ○“龍場悟道” ○文人建戰(zhàn)功 ●第十二章嘉靖和他的臺前小丑 ○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胳膊擰不過大腿 ○奸相成長史 ○小丑的下場 ●第十三章文武相濟的時代 ○海瑞:一個古怪的清官 ○高拱:性格決定命運 ○戚繼光:掃除倭患,鎮(zhèn)撫邊疆 ○張居正:小荷才露尖尖角 ○李時珍:后世醫(yī)者無出其右 ●第十四章世間只有張居正 ○悲劇性的改革 ○反對者的下場 ○文化專制 ○“奪情”之變 ●第十五章世間已無張居正 ○死后總清算 ○最無為的皇帝 ○老好人首輔 ○女真崛起 ●第十六章朱常洛的不幸 ○不討喜的兒子 ○冊立太子 ○鬼神莫測妖書案 ○智斗鄭貴妃 ○紅丸命案 ●第十七章最后一個太監(jiān) ○貧困的選擇 ○恩人變仇人 ○一個人和一個黨派的斗爭 ○成為“九千九百歲爺爺” ○等待機會除奸宦 ●第十八章力挽狂瀾孫承宗 ○宦海沉浮謀歷練 ○兩代帝師心系邊防 ○慧眼識崇煥 ○不倒的關(guān)寧防線 ○滿門忠烈垂萬世 ●第十九章大廈傾頹,無力回天 ○闖王進京,大明王朝的末日 ○煤山自縊,無顏可對蒼生淚 ○南明,留住朱明的最后希望 ○大順覆滅,九宮山下闖王歸 ○民族英雄成功至,保衛(wèi)南明氣節(jié)存 ○前朝才子,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附錄 ○明朝帝王年表 有人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專制、最腐敗、統(tǒng)治者最殘暴的朝代,還有人說明朝政治就是一場鬧劇,是中華民族的大恥辱。這些評價或許帶有過多的主觀色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歷朝歷代中,明朝的昏君奸相特別多,近三百年的漫長歷程里,竟有百余年皇帝不上朝,僅此一項,便足以空前絕后。 大明三百年,究竟是不是一場自取滅亡的悲?翻開本書,你將得到答案。第一道墊腳石:郭子興的淺池子 元末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之時,朱元璋卻表現(xiàn)得很淡定。三年的流浪生活一過,他又到皇覺寺做回了和尚,仿佛世間紛擾與他無關(guān),實則不然。成佛還是舉槍,這對于朱元璋來說從來都不是問題:成佛是暫時的,舉槍則是必然的。朱元璋用二十多年時間練就的一身忍術(shù)在這時發(fā)揮了作用。 中國有句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翻開歷史,我們不難看出,在歷朝歷代的農(nóng)民起義中,那些行動最早、呼聲最高、實力最強的往往都是死得最慘的。清末的陳勝吳廣、唐末的黃巢,無一不是血的教訓!因此,此時的朱元璋只是需要一個臨時的落腳點,靜待時機。 公元1352年閏三月初一這天,一個不錯的機會出現(xiàn)了。安徽濠州城里駐扎著一支紅巾軍,為首的叫作郭子興,此人已經(jīng)致力于反元事業(yè)多年。此時他的隊伍遇到了麻煩,被元朝軍隊死死咬住不放了。正當他愁眉不展之時,忽然走進一個小頭目,稟報說在城門口活捉到一個自稱要來投軍的探子,呼喊著要見大帥,這個人就是朱元璋。郭子興只知道自己被元軍盯上了,卻不知道他此時也已是朱元璋的獵物了。 郭子興質(zhì)問朱元璋是否是探子,來此地何事,又恐嚇他若敢狡辯,就立即拉出去砍頭。朱元璋起初還有點緊張,但他對此次來投軍的風險早有準備,就索性平靜下來,“都來了,還怕什么!”他鎮(zhèn)定地回答了大帥的提問。 出乎郭子興意料的是,他從眼前這個人的眼神里看到的是鎮(zhèn)定,而非驚慌。平時看慣了手下唯唯諾諾的郭子興,突然見了一個不懼威嚴的人,不禁眼前一亮,心里對他頗為欣賞。 就在這天,二十五歲的朱元璋如愿加入了紅巾起義軍,開始了他長達十五年的戰(zhàn)斗生涯。他和郭子興既是惺惺相惜,又是一見鐘情。朱元璋這一看似魯莽的舉動卻讓他省了不少事,他直接被編入了郭子興的親兵隊伍,郭大帥成了他的直屬上司。 郭子興對朱元璋實屬有意栽培,并且他認識朱元璋越久,就越覺得他身上有種異于同齡農(nóng)民士兵的特點:他思路清晰,說話做事有條不紊,交給的事無不辦得妥帖至極;他不浮躁不莽撞,有著超乎尋常的穩(wěn)重和干練。同時,朱元璋也能感受得到郭子興對自己的器重,他就如同找到了組織一般認真肯干,甚是賣力,于是他在軍營中漸漸嶄露頭角。 朱元璋在沙場上也是英勇無比,在親兵里可謂出類拔萃。兩個月后,他順理成章地被提拔為九夫長,開始率領(lǐng)九人的隊伍。戰(zhàn)場上他總是身先士卒,所獲的戰(zhàn)利品卻從不中飽私囊,隊伍里的人都樂意聽他指揮,連職位高他一截的湯和都經(jīng)常圍著他轉(zhuǎn),小事大事都前來咨詢一番。 郭子興其實是個草頭王,地主出身的他全憑自己一手壯大起來的隊伍守衛(wèi)著濠州城池。他想廣聚天下英才,培養(yǎng)一幫親信,以發(fā)展壯大自己的事業(yè)。眼前這個朱元璋確實不凡,郭子興有意和他的關(guān)系更進一層,于是便與他結(jié)親。 郭子興有個義女此時年方二十,姓馬。她的名字不詳,民間習慣稱她為“馬秀英”。生于貧困人家的馬姑娘經(jīng)歷過艱難困苦,個性堅韌,做事謹慎。她“有智鑒,好書史”,肚子里有貨,看人自然也準,難怪她對朱元璋也是另眼相看。 成為義軍元帥的女婿后,朱元璋第一次有了地位,前途也越發(fā)光明。軍人生涯雖然風險最大,但收益也高。這是朱元璋生平第一次這樣喜歡軍人生活;他還發(fā)現(xiàn)了自己與生俱來的軍事才能,無須軍校培養(yǎng)。 不久,朱元璋從小隊長一路高升,先是鎮(zhèn)撫,很快又升為總兵官。年紀輕輕,資歷又淺,晉升太快的朱元璋難免引來郭子興手下其他總兵官的不服,甚至嫉妒。 終于,朱元璋的聲名威望位列總兵官之首——按理說,頭把交椅自然由他來坐,然而老資格軍官卻為此心懷不滿。流言飛語四處彌漫,說什么朱元璋是靠“嬌客”的身份上位的,說什么“出生入死不如娶個好老婆”,等等。 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朱元璋首先放下身段,以退為進。古代既是“以右為尊”,他就吩咐在兵官例會前把會議室的椅子換成長凳,開會時各人可以自由挑選座位,各位將領(lǐng)毫不客氣地占據(jù)右邊的位而朱元璋有意遲到,二話不說,坐在了左邊的位置上。 會議開始,討論軍事問題,從右邊第一人開始發(fā)言。然而這些大老粗們吭哧半天,也說不出幾句有水平的話。最后輪到朱元璋發(fā)言,他侃侃而談,分析得入情入理,聽得大家頻頻點頭,最后他的意見獲得采納。幾次會議過后,各個兵官自覺把右首的位置留給朱元璋,朱元璋的威信就這樣樹立起來。 此時的朱元璋可以說是在郭子興一人之下了,不過他能夠晉升的空間再大,也只能排第二。不知道此時的朱元璋是不是甘心這樣的位置?但是后來的歷史發(fā)展,讓他作出了選擇。 濠州城紅巾軍的統(tǒng)帥除了郭子興,還有一個叫孫德崖的,他們彼此鉤心斗角,因此紅巾軍內(nèi)部并不和諧。不久,城里又涌入了一批士兵,帶頭的兩個將領(lǐng)彭早住和趙君用也都不是省油的燈。 郭子興低估了孫德崖和趙君用的膽量,他走在大街上就被這兩個人綁架了,還被打得只剩下了一口氣。 而此時,他的身邊沒有一個人可以指望,兩個親生兒子也嚇得躲了起來。心灰意冷之際,只有朱元璋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其實,朱元璋自己也處在危險之中,他知道孫德崖和趙君用肯定不會放過自己。但他之所以會冒險救出郭子興,一方面是出于維護自己形象的需要,不想落得一個不義的罵名;另一方面,是他有成功的砝碼,就是利用孫德崖、趙君用和彭早住三人的互相猜忌。 經(jīng)過了這件事,郭子興感激他,孫、彭、趙等人則開始畏懼他,而他也開始重新考慮起自己的前途。 朱元璋的考慮一點都不多余,氣量狹小的郭子興對他逐漸起了猜忌之心。終于有一日,郭子興找了個借口把朱元璋關(guān)了禁閉,雖然只是出于妒忌,并不想殺他,不久又把他放了出來。但這個舉動卻永久地放跑了朱元璋的心,使他下定決定走上了一條自主創(chuàng)業(yè)之路。 可是離開了郭子興,朱元璋連個地盤都沒有。 對一個想稱雄天下的人來說,一個穩(wěn)固、安定、富足的根據(jù)地顯然很必要。此時,一塊并不算肥肉的地盤出現(xiàn)了,就是定遠。奪取定遠城在史書上被稱作“南略定遠”,并且只用短短的幾句話概括了一段并不長的歷史。確實,這和朱元璋一生所經(jīng)歷的歷次大戰(zhàn)相比,激烈和精彩程度都遜色許多,它的重要性也許就在于,這是朱元璋脫離郭子興之后獨自邁出的第一步。 半個曹操陳友諒 出道之前,陳友諒以打魚為生,生活十分困苦。后來他做了元朝的一個小官吏,生活有所改善。但是,這份工作并不使他稱心。可能是因為曾經(jīng)有個算命先生經(jīng)過他家祖墳時,說起過陳家能出貴人,陳友諒的心就不安分起來。 當徐壽輝的起義軍經(jīng)過他的轄區(qū)時,他就投敵了。 與朱元璋發(fā)跡之路不同的是,陳友諒多少論證了“無毒不丈夫”這句話。 陳友諒的頂頭上司是徐壽輝的丞相倪文俊,是他把陳友諒從一個小小的秘書提拔成為軍中的重要將領(lǐng)。 此人博古通今,文武雙全,因此十分瞧不上小白臉徐壽輝,他打算殺掉徐壽輝,自己稱王。 陳友諒得知后,二話不說,立刻殺了倪文俊,跑去向徐壽輝邀功。干掉了二把手,自己就成為二把手。 陳友諒從此掌握了徐壽輝的軍隊,他趁勢一鼓作氣,拿下了諸多城池,成為了江南最強的起義軍首領(lǐng)。而此時的徐壽輝對他來說已經(jīng)沒有了任何價值可言,相反,看著還礙眼,于是時間不長他又輕而易舉地將徐壽輝除之而后快。 至正二十年(1360)六月十六日,在采石磯的江邊,陳友諒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漢,年號大義。 其實,陳友諒自己做不做一把手,對于朱元璋來說并沒有區(qū)別,因為他很早就認定陳友諒才是自己要拔的那顆釘子。 朱元璋占據(jù)的應天位于長江下游,陳友諒的勢力范圍恰好在長江上游,兩軍對壘于江上,是遲早的事。但朱元璋遲遲不肯開戰(zhàn),因為水上作戰(zhàn),水軍至為重要,但朱元璋那上千條所謂的戰(zhàn)船,不過是些破爛的漁船,和陳友諒那支真正的艦隊來比,開戰(zhàn)無異于自殺。 然而戰(zhàn)場形勢瞬息萬變,常常不給人那么多準備的機會和思考的時間,公元1359年,因為一個突發(fā)事件,朱元璋不得不馬上采取行動。 這一年十一月,朱元璋的部下常遇春生擒了陳友諒戰(zhàn)俘三千,因貪圖一時手癮,把他們一個都不留地活埋了。陳友諒頓時怒了,朱元璋的麻煩也來了。當陳友諒率領(lǐng)著無敵艦隊,浩浩蕩蕩地兵臨城下時,朱元璋才搞明白陳的意圖。時間是用來作決定的,不是用來給自己留后路的,朱元璋深刻地明白這一點。 這時候,劉基來了。正所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敝煸罢偌娭\士商討對策時,“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jù)鐘山”,總之一句話,就是放棄應天。劉基一言不發(fā),朱元璋看他臉色陰晴不定,就將劉請入內(nèi)室。這時的劉基,情緒激昂,他說道:“主降及奔者,可斬也!敝煸熬蛦杽⒒惺裁崔k法,劉基分析說,陳友諒為人驕躁,正面沖突肯定不行,只能打伏擊,待敵深入后,一舉拿下。 可是陳友諒畢竟坐擁強大的水軍,怎么才能誘敵深入呢?又在哪兒伏擊他呢?這時的朱元璋,再次發(fā)揮了自己天才的軍事才能:既然水軍不如陳友諒,那就不在水上打,逼陳上岸,在岸上就是朱元璋的天下了。 不得不說,劉基和朱元璋都是深諳兵法的奇才,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他們能夠冷靜判斷局勢,并且作出正確的決斷。雖然以弱對強無異于以卵擊石,可如果換個角度,就能夠?qū)⒘觿葑優(yōu)閮?yōu)勢。 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原是陳友諒的手下,此刻派他去詐降是最好的人選。聰明一世的陳友諒,此次也和赤壁之戰(zhàn)前的曹操一樣,搞不清楚狀況了,他按照康茂才制定的路線發(fā)起了進攻,沒想到關(guān)鍵時刻康茂才掉了鏈子,他只好率兵退回到了一個叫作“龍灣”的地方。 陳的大軍剛一全部登陸,就進入了伏擊圈。朱元璋立即發(fā)起了進攻命令,徐達、常遇春等大將率軍連番攻擊,陳的軍隊倉皇之下根本無法抵擋,只得向戰(zhàn)船奔去,不料幾乎所有戰(zhàn)船全部擱淺,無法行駛。就這樣,陳友諒的無敵水軍生生被朱元璋拖上岸,狠狠地打了一回合。 這一戰(zhàn),漢軍損失兩萬余人,陳友諒敗走江州。朱元璋則繳獲不少戰(zhàn)船,充實了水軍,朱元璋大勝。 劉基對陳友諒的評價很是準確:驕躁。殺降一事就能使其暴跳如雷,不經(jīng)思索就匆忙開戰(zhàn);雖然兵力上占盡優(yōu)勢,但背水一戰(zhàn),勝算又有多大?驕躁的性格使陳友諒沒有仔細辨別康茂才反戈的真假,他的敗走可謂咎由自取,與人無尤。 不過陳友諒當然不會這么輕易被打倒,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是對君子而言,陳友諒不算君子,也不需要十年。差不多三年后,他就重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軍兵臨洪都城下。守城的不是別人,乃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此人一身惡習,看上去像個紈绔子弟,實則不可小覷。陳友諒以為自己撿了個軟肋,卻不想啃的是一塊硬骨頭。 洪都一戰(zhàn),朱文正用區(qū)區(qū)四萬人,牽制住陳友諒六十萬大軍長達三月之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陳友諒雖兵力有所損失,但仍強于朱元璋。更何況,陳友諒還有一支引以為傲的無敵艦隊。力量懸殊人所共知。這時候朱元璋親率的二十萬大軍開赴洪都,陳友諒避至鄱陽湖。公元1363年七月,鄱陽湖決戰(zhàn)打響了。 陳友諒將戰(zhàn)艦用鐵鎖連接起來,試圖以此給朱元璋造成巨大的壓迫,但這卻讓朱元璋想起了在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是怎么失敗的。歷史又一次重演了,鄱陽湖頓時火光一片。就在雙方激戰(zhàn)、難解難分之時,極富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了:正在船上指揮作戰(zhàn)的陳友諒,突然被一支射來的流箭擊穿了頭顱。一代梟雄,竟如此隕滅。 陳友諒顯然不敵曹操,不論從個人能力還是運氣來看,他都頂多算半個。除掉了這半個曹操,還有一個袁紹在等待著朱元璋,這個人就是張士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