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


作者:陶菊隱     整理日期:2014-08-15 15:09:20

全書以一百三十余萬字的篇幅,生動地勾勒了一段上自袁世凱朝鮮發(fā)跡、下至張學良東北易幟,前后三十三年波瀾壯闊、風云變幻的歷史,刻畫了一大批軍閥與政客的群體雕像,揭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隱聞秘事,軍頭武夫里穿插著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陰謀算計里隱藏著顛撲不破的人性,處處都是活生生的歷史,處處都有饒有趣味、發(fā)人深思的話題。
  這或許正是民國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教科書上已經(jīng)定義好了的歷史,而是就發(fā)生在民族生活的昨天的故事,動蕩而令人充滿驚奇。被稱為是中國版的《光榮與夢想》。
  作者簡介:
  陶菊隱
 。1898~1989),湖南長沙人。民國年間著名記者。20年代受聘于上海《新聞報》,與天津《大公報》記者張季鸞并稱為“南陶北張”。1949年后,擔任上海文史館副館長。著有《菊隱叢談》、《孤島見聞》、《袁世凱演義》、《蔣百里先生傳》、《籌安會六君子傳》、《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記者生活三十年》等。
  目錄:
  出版前言
  緒言
  第一部前傳1895~1911
  袁世凱的發(fā)家史和風雨飄搖的清政府
  第一章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
  袁世凱的身世。袁世凱與吳長慶。袁世凱與李鴻章。
  第二章清政府命袁世凱訓練“新建陸軍”
  北洋三杰。戊戌變法與義和團事件中的袁世凱。
  第三章袁世凱高升直隸總督
  袁世凱高升直隸總督。滿族親貴的眼中釘。東三省、兩廣的軍事勢力。日本士官系。
  第四章清政府的最后掙扎
  南方革命黨的武裝暴動。清政府的立憲風波。保路運動:一個王朝將在此倒塌。
  第五章辛亥革命爆發(fā)
  文學社與共進會的秘密活動。武昌升起十八星旗,歷史選擇了黎元洪。湖南獨立內(nèi)幕。各省紛紛宣布獨立。
  第二部袁世凱時代1912~1916出版前言
  緒言第一部 前傳1895~1911
  袁世凱的發(fā)家史和風雨飄搖的清政府第一章 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
  袁世凱的身世。袁世凱與吳長慶。袁世凱與李鴻章。第二章 清政府命袁世凱訓練“新建陸軍”
  北洋三杰。戊戌變法與義和團事件中的袁世凱。第三章 袁世凱高升直隸總督
  袁世凱高升直隸總督。滿族親貴的眼中釘。東三省、兩廣的軍事勢力。日本士官系。第四章 清政府的最后掙扎
  南方革命黨的武裝暴動。清政府的立憲風波。保路運動:一個王朝將在此倒塌。第五章 辛亥革命爆發(fā)
  文學社與共進會的秘密活動。武昌升起十八星旗,歷史選擇了黎元洪。湖南獨立內(nèi)幕。各省紛紛宣布獨立。第二部 袁世凱時代1912~1916
  民國來了,總統(tǒng)來了,內(nèi)閣來了……然后來的是皇帝第六章 袁世凱重登政治舞臺
  袁世凱待價而沽,清政府靠邊站。武漢戰(zhàn)事。灤州兵諫與吳祿貞之死。光復南京。第七章 袁世凱通過帝國主義進行南北和談
  袁世凱的和平方案。中華民國成立。日美英三國的態(tài)度。第八章 南北和議成立和清帝退位
  南北和會開幕。北方暴動事件:袁世凱被刺,良弼被炸死。清帝宣布退位。袁的陰謀手腕及北京兵變。袁世凱就職臨時總統(tǒng),唐紹儀組織第一屆內(nèi)閣。第九章 假統(tǒng)一與假和平的短暫時期
  從“混合內(nèi)閣”到“超然內(nèi)閣”再到“政黨內(nèi)閣”。袁世凱武力威脅參議院。張振武血案,黎元洪輸誠袁世凱。國民黨、共和黨、進步黨的改組。孫黃北京之行。第十章 袁世凱“武力統(tǒng)一”的準備期
  宋教仁血案!把鈭F”事件。袁世凱的武力統(tǒng)一政策。五國銀行團大借款。章太炎投靠袁世凱。第十一章 國民黨“二次革命”的徹底失敗
  罷免國民黨三都督。袁遣兵南下,國民黨不堪一擊。張勛辮子軍在南京的暴行。第十二章 孫黃分家真相
  孫派組織中華革命黨。黃派組織歐事研究會。第十三章 戰(zhàn)勝國民黨后袁世凱排除異己的種種措施
  撤換江蘇都督張勛。罷免福建安徽湖南三省都督。籠絡云南都督蔡鍔、浙江都督朱瑞!鞍酝跽埧汀闭{(diào)動黎元洪。囚禁章太炎。第十四章 袁世凱利用進步黨鋪平了帝制的道路
  熊希齡的“名流內(nèi)閣”。總統(tǒng)選舉會上的“公民團”。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第十五章 在復古浪潮和恐怖氣氛中出現(xiàn)了終身總統(tǒng)制
  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天壇祀天。袁的特務統(tǒng)治。廣東“龍王”與湖南“湯屠戶”。終身大總統(tǒng)出爐。第十六章 內(nèi)憂外患推遲了帝制運動的進程
  平地崛起的白狼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日本提出“二十一條”!拔寰拧眹鴲u日。第十七章 袁世凱與北洋軍舊將之間的矛盾
  段祺瑞被打入冷宮。虎頭蛇尾的廢督裁兵計劃。袁成立“禁衛(wèi)軍”模范團。陳宧出京記。第十八章 兩種不同的帝制派
  還政清室或是稱帝袁家!霸印痹囂搅簡⒊。馮國璋講“書童獻茶”的故事。第十九章 帝制問題逐步明朗化
  楊度組織“籌安會”。十四省將軍電請“速正大位”。湖北、奉天兩省的權(quán)力之爭。梁士詒組織各省請愿聯(lián)合會。第二十章 袁世凱接受帝位與五國提出聯(lián)合警告
  “洪憲王朝”登場。袁世凱大封“諸侯”。日本的對華外交陰謀。第二十一章 云南組織護國軍討袁
  蔡鍔逃出北京。云南組織護國軍。蔡鍔、陳宧、曹錕、劉存厚:四川戰(zhàn)事。湖北、奉天權(quán)力之爭續(xù)篇。第二十二章 袁在四面楚歌中取消帝制
  護國軍的軍事勝利。陸榮廷迎接梁啟超入桂,廣西獨立。馮國璋領(lǐng)銜五將軍密電,內(nèi)部倒戈。帝位案撤銷。第二十三章 停戰(zhàn)時期各省假獨立和半獨立的怪現(xiàn)象
  各省紛紛宣布獨立。龍濟光制造海珠兇殺案。浙江、山東、陜西的獨立經(jīng)過。第二十四章 馮國璋召集南京會議與袁世凱的暴斃
  當年老袁,今日小段。馮國璋的“不左不右”。南京會議。陳宧宣布四川獨立。湯薌銘宣布湖南獨立。袁世凱的彌留遺囑。確定總統(tǒng)繼任人選的兇險一幕。第三部 群魔亂舞1916~1920
  段祺瑞當政、張勛復辟和吳秀才造翻第二十五章 南北“二次統(tǒng)一”的完成
  南北和平談判。張勛召集第一次徐州會議,成立七省軍事攻守同盟。陜西四川廣東取消獨立。陳宧兵敗下臺。第二十六章 中央集權(quán)和地方割據(jù)的矛盾
  西南軍閥的擴張政策。馮國璋、張勛的防區(qū)之爭。湯薌銘被逐,譚延闿二次督湘。蔡鍔短暫督川;浌鸬嵯档膹V東之爭。浙江的權(quán)力之爭。奉天二虎斗:張作霖和馮德麟。第二十七章 府院爭權(quán)和督軍同盟干政
  黎元洪、段祺瑞爭權(quán)。督軍團第二次徐州會議,張勛做十三省同盟盟主。馮國璋當選副總統(tǒng)。黃興、蔡鍔相繼逝世。徐樹錚一手遮天。第二十八章 北京政府宣布對德絕交
  日美德等在中國的外交戰(zhàn)。馮國璋晉京。黎段再起沖突,段祺瑞出走天津。陸榮廷晉京。第二十九章 段祺瑞嗾使督軍團脅迫總統(tǒng)和國會
  黎元洪痛斥督軍團!肮駡F”惡性事件再現(xiàn)。國務院里的獨角戲。研究系投靠段祺瑞。黎段之爭趨于高潮。第三十章 黎元洪電召張勛晉京調(diào)停時局
  張勛周圍的政治騙子。第四次徐州會議擬定復辟計劃。督軍團宣布獨立,張勛偽裝調(diào)人。黎元洪引狼入室,召張勛進京。第三十一章 黎元洪在張勛的劫持下宣布解散國會
  辮子軍進京。張勛威逼解散國會,黎元洪病急亂投醫(yī)。清宮“朝謁”的一幕?涤袨檫M京:北京車站來了位老農(nóng)民。第三十二章 南北軍閥爭搶地盤的明爭暗斗
  廣東滇桂粵軍的三角斗爭。四川的川滇軍、川黔軍沖突。張敬堯制造晉南事變。張作霖入主黑龍江。第三十三章 十二天的復辟政變
  北京城的不眠夜。復辟后的浩大“皇恩”。黎元洪避居日使館。段祺瑞組織討逆軍,馬廠誓師。馬君武痛罵梁啟超。復辟曇花一現(xiàn),辮子軍出逃。第三十四章 馮國璋到北京代行總統(tǒng)職權(quán)
  南北討逆各軍的名份之爭。段祺瑞“官復原職”,馮國璋晉升代總統(tǒng)。黎宅暗殺事件。上海發(fā)生奪印案。第三十五章 段祺瑞再起后的對內(nèi)對外政策
  唐繼堯通電反對段內(nèi)閣。南北國會之爭。北京城里的新“二虎斗”:馮國璋與段祺瑞。對德宣戰(zhàn)案。第三十六章 第二次南北戰(zhàn)爭的開端和西南各省形勢
  湖南督軍問題引發(fā)南北沖突。四川問題引發(fā)研究系與段的沖突。孫中山率海軍南下,廣州成立軍政府。第三十七章 段內(nèi)閣因湖南戰(zhàn)局突變而倒臺
  第二次府院之爭。江蘇鳳凰山鐵礦案。吉林督軍之爭:孟恩遠對決張作霖。長江三督的別樹一幟。四川戰(zhàn)事變幻。湖南前線通電停戰(zhàn),北軍退出長沙。段內(nèi)閣辭職下臺。第三十八章 南北不戰(zhàn)不和的混沌局勢
  督軍團天津會議。北方主戰(zhàn)派與主和派的針鋒相對。南方桂系與國民黨的斗爭:孫中山炮轟觀音山。第三十九章 北方主戰(zhàn)主和兩派斗爭的白熱化
  北軍進攻湖北。南軍收復岳州。馮國璋假“南巡”逃跑失敗。李純和主戰(zhàn)派的電報戰(zhàn)。譚延闿借“聯(lián)省自治”出山。曹錕、張敬堯漢口督戰(zhàn)。馮玉祥通電主和。張作霖、徐樹錚組織關(guān)內(nèi)奉軍總司令部。廣東、四川內(nèi)爭。第四十章 段內(nèi)閣復活和軍政府改組
  湖南戰(zhàn)事再起,平江、長沙的軍事暴行。段內(nèi)閣復活。徐樹錚處處樹敵。段祺瑞“南巡”漢口。湘東戰(zhàn)事。孫中山氣走上海。第四十一章 武力統(tǒng)一政策徹底破產(chǎn)
  中日軍事協(xié)定案。前方戰(zhàn)事的停頓時期。徐樹錚誘殺陸建章。段祺瑞小站練軍。張作霖、徐樹錚的沖突。安福國會登場。第四十二章 徐世昌當選北京政府總統(tǒng)
  徐世昌當選北京政府總統(tǒng)。馮國璋、段祺瑞同時下臺。津浦南段新風云。吳佩孚的電報戰(zhàn)。中日山東問題。交通系議員拒選副總統(tǒng)的鬧劇。湖南、廣東的新形勢。第四十三章 南北和議實現(xiàn)
  北京政府頒布和平令。南北和會問題的爭執(zhí)。徐段矛盾激化。督軍團要挾恢復段內(nèi)閣。五國公使聯(lián)合勸告和平。第四十四章 上海和會的召開與破裂
  召開上海和會的國內(nèi)外因素。唐紹儀與朱啟鈐分任南北和談總代表。陜西戰(zhàn)事引起爭端。從公開和談到秘密談判。第四十五章 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作出可恥決定
  一戰(zhàn)后的分贓會議:巴黎和會。中日兩國代表展開對山東問題的論辯。國際三巨頭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quán)利。圍繞中國路權(quán)的內(nèi)外斗爭。第四十六章 五四運動的興起
  “五四”運動。留日學生的東京愛國行動。安福系利用學潮倒閣。各省罷工罷市。日本軍警在山東、福州的行兇事件。濟南血案。天津?qū)W警大沖突。長沙的教育大危機。前門外的大戰(zhàn)斗和大逮捕。第四十七章 北洋派內(nèi)部矛盾進一步擴大
  南北和談重續(xù)。吳佩孚痛罵王揖唐。孫中山解決時局的三個“辦法”。段祺瑞“后院起火”。張作霖統(tǒng)一東三省。山東籍軍人對山東問題的聯(lián)名表態(tài)。第四十八章 南方內(nèi)部的斗爭和軍政府的破裂
  湖南政爭內(nèi)幕。張敬堯禍湘事跡。莫榮新稱霸廣東。滇桂之爭,李烈鈞負氣出走。軍政府破裂,伍廷芳攜印出走。國民黨議員紛赴上海。第四十九章 北方八省成立反皖聯(lián)盟和湖南驅(qū)張戰(zhàn)爭爆發(fā)
  軍政府秘密接濟吳佩孚軍費。河南督軍問題引起風波。反皖八省同盟形成。風雨飄搖的靳內(nèi)閣。吳佩孚撤兵北歸,湖南爆發(fā)驅(qū)張戰(zhàn)爭。第五十章 安福政權(quán)因邊防軍潰退而傾覆
  直皖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夜。張作霖仿當年張勛偽作“調(diào)人”進京。徐世昌下令罷免徐樹錚。段祺瑞組織定國軍討伐曹吳。東南成立七省聯(lián)防自保同盟。張作霖通告奉軍入關(guān)。直皖開戰(zhàn),吳佩孚活捉曲同豐,段祺瑞兵敗下臺。第四部直系當家1920~1924
  曹錕買來的總統(tǒng)、吳佩孚的太上政府第五十一章 北方兩個戰(zhàn)勝集團發(fā)生裂痕
  北京政府通緝安福禍首。王占元槍決張敬湯。直奉兩系在安徽、江蘇的地盤之爭。吳佩孚政治受挫。江蘇督軍李純自殺之謎。第五十二章 軍政府倒臺和南方形勢的新變化
  廣東的粵桂系之爭,桂系退出廣東。孫中山重組軍政府。四川的川滇軍之爭,滇軍退出四川。貴州劉顯世被逐下臺。湘軍譚趙程三派內(nèi)爭,趙恒惕勝出。第五十三章 廣州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統(tǒng)
  各省自治風潮。顧品珍成功驅(qū)唐,主政云南。劉存厚退出四川。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統(tǒng)。湖南政局新變化;浌饝(zhàn)爭爆發(fā),陸榮廷兵敗逃亡。第五十四章 北方“四巨頭”召開天津會議
  天津會議上的“探親相罵”一幕。直系對河南問題的一發(fā)一收。皖系樹起“聯(lián)省自治”旗幟以自保。陜督閻相文自殺之謎,馮玉祥繼任陜西督軍。第五十五章 湘軍“援鄂”戰(zhàn)爭的失敗
  湘軍的“大湖南主義”野心。吳佩孚借刀殺人,王占元慘遭算計。湘直戰(zhàn)爭,最激烈的一次內(nèi)戰(zhàn)。川軍“援鄂”失敗。第五十六章 華盛頓會議在中國的反映
  華盛頓會議討論山東問題。窮政府,富個人。美國煙酒借款案的無恥一幕。直奉兩系在內(nèi)閣問題上的激烈斗爭。第五十七章 孫中山北伐受阻和西南各省內(nèi)訌
  廣東大政之爭:孫中山對決陳炯明。湖南公布民國第一部省憲法。唐繼堯起兵再回云南。袁祖銘組織“定黔軍”攻入貴陽。第五十八章 奉直戰(zhàn)爭爆發(fā)和奉軍敗退出關(guān)
  “親戚親不如部下親”。奉軍入關(guān),曹錕下令不得抵抗,吳佩孚積極備戰(zhàn)。直奉開戰(zhàn),奉軍潰敗。張作霖改稱東三省保安總司令,繼續(xù)把持東北。趙倜兵敗下臺,馮玉祥繼任河南督軍。第五十九章 南北兩總統(tǒng)被逐下臺
  南北兩總統(tǒng)被逐下臺。江西政局更動。直系保洛兩派初步分家。陳炯明圍攻總統(tǒng)府,北伐受阻。川湘桂三省新形勢。第六十章 保、洛“分家”和北京的無政府狀態(tài)
  直系全盛時期的內(nèi)爭:保洛兩派的內(nèi)閣之爭;兩大戰(zhàn)將的矛盾:吳佩孚排斥馮玉祥;一波三折的財政總長逮捕案;“大帥”不敵“老帥”,吳佩孚低頭認輸。第六十一章 孫中山再回廣州改稱大元帥
  徐樹錚在福建組織短命政府。廣東局勢的風云變幻:滇桂軍驅(qū)陳成功,陳炯明下臺;滇桂粵三軍備戰(zhàn)廣州;孫中山再回廣州。第六十二章 “和平統(tǒng)一”與武力統(tǒng)一同告破產(chǎn)
  齊燮元統(tǒng)一方案的“美麗設(shè)想”。兩姑之間難為婦的張紹曾內(nèi)閣。北京學潮。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孫傳芳接掌福建軍政大權(quán)。廣東、四川、貴州內(nèi)戰(zhàn)再起。孫美瑤臨城劫車案。第六十三章 直系軍閥驅(qū)逐黎元洪的惡劇
  閣員內(nèi)部的狗咬狗丑劇。軍警索餉、“公民團”示威、劫車索印案:民國最郁悶總統(tǒng)黎元洪。第六十四章 曹錕公開賄選總統(tǒng)
  全國反對直系的浪潮。黎元洪投奔盧永祥的鬧劇。江浙和平公約。曹錕當選總統(tǒng)。新政府的外交困境。第六十五章 國民黨改組和西南各省內(nèi)戰(zhàn)
  湖南內(nèi)戰(zhàn)新浪潮。國民黨改組和廣東內(nèi)戰(zhàn)。重慶的三次攻守戰(zhàn)。第六十六章 直系內(nèi)部露骨分化
  吳佩孚拉攏盧永祥失敗。曹錕:總統(tǒng)難當。吳佩孚的威風。直系內(nèi)部的反吳三角聯(lián)盟!坝畏娇偫怼钡膼簞。吳佩孚用計閩湘川貴。第六十七章 江浙戰(zhàn)爭和第二次奉直戰(zhàn)爭接連爆發(fā)
  江浙戰(zhàn)事:最文雅的一次戰(zhàn)爭。張作霖六軍入關(guān)。吳佩孚點將四照堂,馮玉祥倒戈北京城。馮軍驅(qū)逐溥儀出宮。奉馮兩派的新斗爭。直系組織十省同盟以自保。
  第五部 北伐軍來了1924~1928
  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末日
  第六十八章 直系失敗后的臨時政府和善后會議
  段祺瑞被推為臨時執(zhí)政。金法郎案。孫中山在北京逝世。西南聯(lián)治派的活動。馮玉祥張作霖的辭職鬧劇。第六十九章 北方軍閥爭城奪地的大混戰(zhàn)
  吳佩孚的“逃亡”生涯。江浙戰(zhàn)爭再起,段孫張斗法斗力。馮奉兩派的河南之爭。陜西、安徽、山東的政局動蕩。奉軍大舉入關(guān),馮玉祥孫傳芳暗結(jié)同盟。第七十章 南方革命根據(jù)地的統(tǒng)一與鞏固
  四川內(nèi)戰(zhàn)。川滇軍“染指”湖南失敗。廣東的兩次東征,打垮陳家軍。國民政府成立。廖仲愷血案。第七十一章 五卅慘案和洶涌全國的反帝怒潮
  上海的血腥風暴。五卅慘案。收回租界活動。省港大罷工。奉軍開入上海。北京的外交情況。第七十二章 奉浙戰(zhàn)事和奉系內(nèi)部的變化
  段祺瑞“割肉飼虎”,安徽陜西江蘇三省新變局。孫傳芳出兵討奉。吳佩孚、馮玉祥的不解深仇。馮奉的緊張對峙。奉軍郭松齡灤州倒戈。奉軍李景林、張宗昌宣布擁吳討馮。山東戰(zhàn)事,天津戰(zhàn)事。第七十三章 奉吳兩系聯(lián)合成功和國民軍退出北京
  關(guān)稅會議案。徐樹錚廊房被刺。山東、河南的戰(zhàn)局變化。信陽守城戰(zhàn)!懊駠詈诎档囊惶臁保骸叭话恕睉K案。馮玉祥退出天津。張作霖召集秦皇島會議。鹿鐘麟北京政變,段祺瑞倒臺。第七十四章 奉吳兩系的軍事聯(lián)合和政治斗爭
  奉吳兩系的合作與斗爭。吳佩孚、張作霖的北京會面。楊虎城守西安。山西戰(zhàn)事。南口攻守戰(zhàn)。萍水相逢百日間:邵飄萍、林白水之死。第七十五章 北伐軍在兩湖戰(zhàn)場上的勝利
  湖南政局突變:唐生智對決趙恒惕。北伐軍入湘入鄂。吳佩孚血戰(zhàn)汀泗橋,北伐軍炮打武昌城,孫傳芳坐觀虎斗。川黔局勢。云南內(nèi)變,唐繼堯倒臺。第七十六章 北伐軍在贛閩戰(zhàn)場上的勝利
  南昌爭奪戰(zhàn)。北伐軍對決孫傳芳。孫傳芳后方起火:浙江事變。福建戰(zhàn)局。第七十七章 張作霖就任安國軍總司令
  吳佩孚拒絕奉軍南“援”。張宗昌密謀附南。孫傳芳向奉系親遞“降表”。張作霖就任安國軍總司令,預謀“黃袍加身”。浙江自治內(nèi)幕。馮玉祥五原誓師。直隸河南等省的戰(zhàn)局變化。
  第七十八章 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和上海工人武裝起義
  占領(lǐng)上海
  四川萬縣事件。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各國紛紛增兵來華。上海工人起義占領(lǐng)上海。安徽局勢變化。英美兵艦炮轟南京。第七十九 章白色恐怖籠罩南北
  蔣介石、汪精衛(wèi)爭權(quán)!八囊欢闭儯瑖卜至。張作霖槍殺李大釗等。各國艦隊在長江流域制造血案。寧漢分流。北伐軍進入河南。夏斗寅叛亂。長沙馬日事變!鞍艘弧蹦喜鹆x。第八十章 北洋軍閥的末代統(tǒng)治者袍笏登場
  張作霖就任安國軍政府大元帥。蔣奉閻三角同盟。日軍公開加入中國內(nèi)戰(zhàn)。寧漢雙方備戰(zhàn),蔣介石通電下野。閻奉關(guān)系破裂,閻錫山參戰(zhàn)討奉。傅作義守涿州。徐州會師。第八十一章 國民黨內(nèi)翻云覆雨的斗爭和轟動全國的廣州起義
  寧漢談判。唐生智兵敗下臺。汪蔣實現(xiàn)合作。汪精衛(wèi)廣州政變。蔣介石南京復職。廣東湖南四川云南四省局勢。第八十二章 日軍炮轟濟南城并實行軍事占領(lǐng)
  北伐軍的軍事部署。湘粵贛的工農(nóng)革命。奉軍全面撤退。日軍制造濟南事件。第八十三章 皇姑屯炸車案和東北易幟問題
  東北局勢與日奉談判。皇姑屯爆炸案,張作霖身死。閻錫山和平接收京津,南京政府宣布統(tǒng)一告成。張學良東北易幟。后記
  附表一:北洋政府歷屆總統(tǒng)、國務總理簡表
  附表二:1912~1928全國主要軍事勢力簡表陶先生是民國時代的著名報人,是做政治新聞的,所以書中運用了許多第一手史料,筆鋒酣暢流利,敘事很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又因為他是親身經(jīng)歷北洋統(tǒng)治的同時代人,很多事得自于親見親聞,加之作者對當時的人物事件具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力,所以這部書寫得很有歷史現(xiàn)場感,也很生動、好讀。
  ——王焱《讀書》執(zhí)行主編
  在歷史教育上我們應該重視史料,而這本書的確給我們提供了很豐富的史料。另外作者經(jīng)歷過那個時代,寫出來的歷史有現(xiàn)場感,有現(xiàn)場感的歷史學家跟沒有現(xiàn)場感的歷史學家是大不一樣的,作者對那個時代有特殊的感受,而且作者是報人,其感受有廣泛的代表性。
  ——王學泰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
  陶菊隱先生的著作,帶我走進軍閥史的研究。先生是民國時期屈指可數(shù)的名記者,筆下的人物,他采訪過;記錄的事件,他看著發(fā)生;他的史話,有濃烈的現(xiàn)場感。這種現(xiàn)現(xiàn)場感,借先生生動的文筆,對每個讀它的人,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力。
  ——張鳴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陶先生是民國時代的著名報人,是做政治新聞的,所以書中運用了許多第一手史料,筆鋒酣暢流利,敘事很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又因為他是親身經(jīng)歷北洋統(tǒng)治的同時代人,很多事得自于親見親聞,加之作者對當時的人物事件具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力,所以這部書寫得很有歷史現(xiàn)場感,也很生動、好讀。
  ——王焱《讀書》執(zhí)行主編
  在歷史教育上我們應該重視史料,而這本書的確給我們提供了很豐富的史料。另外作者經(jīng)歷過那個時代,寫出來的歷史有現(xiàn)場感,有現(xiàn)場感的歷史學家跟沒有現(xiàn)場感的歷史學家是大不一樣的,作者對那個時代有特殊的感受,而且作者是報人,其感受有廣泛的代表性。
  ——王學泰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
  陶菊隱先生的著作,帶我走進軍閥史的研究。先生是民國時期屈指可數(shù)的名記者,筆下的人物,他采訪過;記錄的事件,他看著發(fā)生;他的史話,有濃烈的現(xiàn)場感。這種現(xiàn)現(xiàn)場感,借先生生動的文筆,對每個讀它的人,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力。
  ——張鳴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
  專制帝國如何垮臺?憲政如何建立?又如何瓦解?各種寫入憲法的權(quán)力博弈規(guī)則如何演變?yōu)楸┝幎?這本書里都有活生生的演示。本書確實在描述歷史,但它對我們的啟示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吳思學者
  陶先生這部130余萬字的《史話》,不假任何虛構(gòu)便把上至袁世凱朝鮮發(fā)跡,下至張學良東北易幟這段長達33年經(jīng)緯萬端,云譎波詭的歷史說得清楚明白。毫不“戲說”卻通俗生動,確當?shù)闷稹澳抗馊缇娴氖穼W家”(曹聚仁語)之稱。可以說,陶先生是以報道“北洋軍閥”起家的,他不僅對“臺前”發(fā)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對許多鮮為人知的秘聞軼事也知之甚詳。
  ——雷頤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第一章 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
  一 袁世凱的身世。吳長慶與袁家的世誼
  清朝統(tǒng)治中國之初,即將其全部軍隊——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分駐首都北京及全國各大城市,以防止中國多數(shù)民族的漢人造翻。這區(qū)區(qū)幾十萬軍隊,對地大人多的中國說來,不啻滄海之一粟,于是清朝統(tǒng)治者又增設(shè)了以綠旗為標志的綠營兵。太平天國及捻軍起義時,這些安坐而食未經(jīng)戰(zhàn)陣的旗兵、綠營兵,幾乎一觸即潰,清政府才又急如星火地在各地招募兵勇,用以撲滅起義軍,其中號稱精銳之師的有湘軍、淮軍、毅軍等。等到革命風暴被鎮(zhèn)壓下去了,全國秩序恢復了,這些軍隊也都蹈了旗兵、綠營的覆轍,不訓練,無紀律,吃空額,抽鴉片,擾民有余,守土不足,甲午戰(zhàn)爭時全線瓦解,原形畢露。清政府這才覺得再不訓練出幾支新式軍隊,將無法維持其統(tǒng)治地位,乃于1894年11月成立了“督辦軍務處”,以恭親王奕為督辦,慶親王奕為幫辦,翁同、李鴻藻、榮祿、長麟會同商辦,開始了淘汰舊軍、編練新軍的工作。
  清政府的建軍工作,為35歲的袁世凱開辟了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
  袁世凱,字慰亭,1859年生于河南項城縣的一個大官僚地主的家庭。他的叔祖父袁甲三,早年在安徽辦團練,以鎮(zhèn)壓捻軍起家,官至漕運總督。袁甲三的子侄輩袁保恒、袁保慶、袁保齡等也都以“從軍有功”,一個個爬上了高枝兒。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是“長房長子”,雖未從軍掙得功名,卻也在項城辦團練以防捻軍,平時魚肉鄉(xiāng)民,作威作福,不失為地方上一霸。
  袁世凱排行第四,他的叔父袁保慶沒有生過兒子,就把他過繼為嗣子,自8歲起,跟著他到過濟南、揚州、南京等處。袁世凱從小嬌生慣養(yǎng),加以嗣父母又溺愛非常,因此他不肯發(fā)憤讀書。1873年,袁保慶病死在江南鹽巡道任所。次年袁世凱又到北京去,在任刑部侍郎的堂叔父袁保恒家讀書。1876年,袁回家鄉(xiāng)參加鄉(xiāng)試,落第后又回北京,一面讀書,一面幫助袁保恒辦理公事。是年冬天,袁保恒奉派到開封幫辦河南賑務,帶袁世凱同行。1878年,袁保恒死于時疫,袁世凱回到故鄉(xiāng),以項城地瘠民貧,就在較繁華的陳州定居下來。袁在陳州整日價酗酒、騎馬,集合一班酒肉朋友,由他出資組織了兩個文社,以附庸風雅。
  一天,袁世凱在別墅仰山堂讀書時,有一位在淮寧縣署淮寧為陳州轄縣。授館的窮秀才徐世昌,到別墅游玩,與袁一見如故,不久即結(jié)拜為兄弟。徐世昌,號菊人,直隸東海(天津)縣人。他很想進京趕考,袁贈以川資使之得以成行。
  1879年,袁又參加了一次鄉(xiāng)試,仍然名落孫山。他想效法先人以從軍求功名,于是放火把所作詩文全部燒個精光,決定“投筆從戎”。
  1881年5月,袁世凱帶領(lǐng)了一批闖江湖的小伙子到山東登州,投奔父執(zhí)吳長慶。吳長慶與袁家具有悠久的歷史關(guān)系。吳的父親吳廷香(字奉璋)是安徽廬江縣的著名紳士,有“國士”之稱。1853年太平軍初攻廬江時,吳廷香組織團練負隅頑抗。1854年太平軍再攻廬江時,吳廷香派其子吳長慶到袁甲三處求援,袁甲三征求子侄們的意見。袁保恒反對赴援廬江,袁保慶則主張急速派兵救援。由于遷延時日,廬江被太平軍攻克,吳廷香也被擊斃了。袁甲三覺得過意不去,就叫吳長慶留下來隨營讀書。吳不愿依人籬下,回到家鄉(xiāng)襲了云騎尉的世職,收拾其父的舊部,繼續(xù)與太平軍為敵;窜姵踅〞r,吳又率領(lǐng)500人成立了慶字營,從此跟著李鴻章轉(zhuǎn)戰(zhàn)各地,步步高升。到袁世凱投奔他時,已官至提督,會辦山東軍務,并督辦山東海防。
  吳長慶自父親斃命后,就與袁保恒絕交,而與袁保慶結(jié)拜為兄弟。袁保慶病死南京時,吳還專程前往代為治喪。此時見袁保慶的嗣子袁世凱千里來投,就遣散了袁的同行伙伴,留袁在營中跟著幕僚張謇讀書,以報袁保慶當年照顧之情見《張季子九錄?專錄?年譜》,《清史稿?吳廷香傳、吳長慶傳》。。
  袁世凱根本不是讀書的材料,張謇叫他練習作文,他做出來的文章東拉西扯,漫無條理;但他辦起事來卻又頭頭是道,加上善于逢迎拍馬,居然得到不少人的贊揚。不久吳長慶委他“幫辦營務處”。袁世凱投奔慶軍時,野心是很大的:既非為了讀書,也不是區(qū)區(qū)營務處幫辦所能滿足的。他想等待時機一展身手,而這種機會終于到來了。
  1882年8月,朝鮮發(fā)生了“壬午政變”在朝鮮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斗爭中,被裁兵士聚眾起義,清政府派吳長慶部開抵漢城鎮(zhèn)壓,恢復了國王李熙的職權(quán)。。與朝鮮具有“宗藩關(guān)系”的清政府,應朝鮮政府之請,派吳長慶率部前往鎮(zhèn)壓。吳命張謇“規(guī)劃前敵軍事”,張以事忙難于兼顧,推薦袁世凱主持“前敵營務處”,吳同意了。
  袁世凱在朝鮮前后待了12年。在這期間,他參與了鎮(zhèn)壓“壬午政變”,幫助朝鮮政府編練了新軍,支持朝鮮政府中的保守派,并出兵鎮(zhèn)壓了親日的“開化黨”。在這些活動中,袁世凱玩弄權(quán)術(shù),壓低別人,抬高自己,因而頭角嶄露,贏得了“勇敢”、“果斷”、“知兵”、“足智多謀”等等稱譽,得到了淮軍首腦李鴻章的賞識。盡管他犯有貪污軍餉、販賣鴉片等劣跡,特別是1884年在鎮(zhèn)壓“開化黨”的過程中,獨斷獨行,擅自發(fā)兵,有人參劾他“擅開邊釁”,受到清政府的查辦,但因有了李鴻章這座靠山,非但不見罷斥,反而不斷超升;12年內(nèi)由一個慶字營中未入流的官佐,先后升為“補用同知”、“盡先即補知府”、“簡放海關(guān)道”、“浙江溫處道”等頭銜。同時,他手中的實權(quán)也越來越大,由“慶字營營務處幫辦”而“總理親、慶等營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欽命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等等。
  
  二 袁世凱出賣吳長慶步步上升
  
  袁世凱到朝鮮后,漸漸不把一手提拔他的恩人吳長慶放在眼里,反而認為吳是他脫穎而出、飛黃騰達的障礙。通過在北京當內(nèi)閣中書的堂叔父袁保齡的關(guān)系,袁世凱直接與李鴻章掛上了鉤。李袁兩家本有淵源,袁甲三早年與李一起在安徽辦過團練,袁保恒在李的手下帶過兵,袁保齡又是李的直接屬員。李認為袁世凱是“后起之秀”,希望培養(yǎng)他在朝鮮做個忠實的代理人。
  此后袁世凱經(jīng)常越級言事,乘機向李鴻章表現(xiàn)自己,貶低吳長慶,吳卻被蒙在鼓里。
  1884年,法國侵略軍又在越南挑釁,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為了防止法國侵略者派艦隊侵略中國沿海一帶,李鴻章調(diào)吳長慶率所部慶軍三個營回國,駐防金州,以加強東北海防,另三營留在朝鮮,并派吳長慶部將提督吳兆有辦理朝鮮軍務,而以袁世凱為會辦。
  慶軍是吳長慶所建立的一支軍隊,其中大多數(shù)官佐隨吳轉(zhuǎn)戰(zhàn)30年,有些人已取得記名提督或總兵之類的軍銜。吳啟程回國時,頗有依依惜別之情。但他認為:“袁世凱跟我有三代交情,又是我一手提拔起來的,不會改變常規(guī),做對不起我的事情!蹦闹獏情L慶剛走,袁即安置私人,排斥異己,搞得該軍面目全非。他還向人表示:“區(qū)區(qū)三營人算得什么!就是把慶軍六營人全部交給我,我還愧對先人呢!
  吳長慶因兵權(quán)削去一半而郁郁不樂,加以舊屬紛紛來信投訴袁世凱以怨報德的許多情況,更如火上加油,不久就在金州病死了。
  
  三 袁世凱誑報戰(zhàn)功受李鴻章的重視
  
  1884年歲尾和1885年年頭之際,朝鮮“開化黨”首領(lǐng)金玉均等擺下了鴻門宴,擬將妃黨一網(wǎng)打盡。禁衛(wèi)軍大將閔泳翊(閔妃之侄)帶傷沖出,逃往稅務司穆麟德的家中朝鮮關(guān)稅由清政府代辦,稅務司多為客卿,兼為朝鮮政府辦理外交。穆麟德系德國人。。袁世凱聞訊來援,見一健者持槍把門,威風凜凜,阻其入內(nèi)。后來查明此人系中國早期的留學生唐紹儀(15歲留學美國),回國后派來朝鮮充當穆麟德的屬員。袁盛贊此人忠于職守,對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政變發(fā)生后,日本少數(shù)駐朝軍隊乘機侵占王宮,國王李熙出走。清朝軍隊迅速打退了這支日軍,護送李熙回宮。事后袁世凱誑報軍情夸大自己的戰(zhàn)功,從此他進一步受到李鴻章的重視了。
  袁本來是個官氣十足的人物,自代朝鮮政府“平亂”以來,他就更加講排場:“乘輿張蓋,呵殿出入,制五色馬旗,建兵船,豎黃龍大旗”見《張季子九錄》。。在他的札封上自稱“欽差北洋大臣會辦朝鮮防務、總理營務處”,這是個不倫不類的官銜,似乎是以清朝的北洋大臣兼辦朝鮮防務。在會見朝鮮國王或與朝鮮政府打交道的時候,他妄自尊大,根本不把頂頭上司吳兆有放在眼里。
  袁的狂妄自大也表現(xiàn)在對張謇的態(tài)度上。隨著自己地位的升高,他對張謇的稱謂就由“老師”改稱“季直先生”,隨后又改稱“季翁”、“季兄”,由師生關(guān)系降為平輩之交。張謇寫信質(zhì)問他說:“謇今昔猶是一人耳,而‘老師’、‘某翁’、‘某兄’之稱,愈變愈奇,不解何故!”他越想越氣,后來干脆列舉大量事實,責其忘恩負義,狂妄自大,虛偽奸詐,無恥不文。袁也惱羞成怒,兩人從此斷絕了往來。
  袁世凱在朝鮮時期,又經(jīng)常賣弄權(quán)術(shù),投機取巧。他與朝鮮保守派首領(lǐng)尹泰綬等結(jié)拜為把兄弟,以廣聲援。利用朝鮮王妃(閔妃)與大院君(國王李熙的生身父)互相爭權(quán),暗中加以操縱。由于國王在公文中左一個“袁會辦”,右一個“袁會辦”,他持以向李鴻章匯報,以賣弄其在朝鮮頗有威信。另一方面,他又在對朝鮮政府的回文中橫一個“稟北洋”,豎一個“稟北洋”,借李鴻章的虛聲,以見重于朝鮮。1885年,袁世凱以回國述職為由,先后到天津、北京拉攏當朝權(quán)貴。從此輦轂之下,無人不知李中堂手下有這么一位“后起之秀”了。
  
  四 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請政府被迫簽定《馬關(guān)條約》
  
  可是,當袁世凱昂首天外之際,正是日本侵略者埋頭苦干之時:它勤修戰(zhàn)備,廣結(jié)外援,摩拳擦掌,躍躍欲試。1885年,中日兩軍又在漢城互相戒備,戰(zhàn)機一觸即發(fā)。清政府力求避免戰(zhàn)爭,特派李鴻章為欽差全權(quán)大臣,與日本政府特使伊藤博文舉行天津會議,討論兩國軍隊同時在朝鮮撤退的問題。會議決定,兩國撤兵后,朝鮮局勢如再有波動,兩國出兵來朝,事前必須互告。
  天津會議后,清政府撤銷了“辦理朝鮮軍務處”,并將留駐朝鮮的慶軍三營掃數(shù)撤退回國。李鴻章保升袁世凱為三品道員,改任“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袁就新職后,調(diào)唐紹儀為自己的西文文案,并派他兼任龍山商務委員。
  但是,朝鮮問題并未從此解決。就在這一年,英國侵略者借口防俄侵占了朝鮮的巨文島,朝鮮政府在帝俄的壓力下,同意由帝俄艦隊代辦朝鮮沿海防務,日本侵略者又在虎視眈眈,準備趁火打劫,朝鮮問題又惡化了。
  1894年,朝鮮“東學黨”又在全羅道起義,朝鮮政府又一次向清政府乞援。這一事件使清政府勢處兩難:如果出兵援朝,日本不會置之不理,豈不又將造成中日兩軍在漢城對峙的嚴重局勢;如果拒絕援朝,豈不大失“天朝上國”的體面?當時袁世凱一再慫恿李鴻章迅速出兵,日本也透出口風,表示中國盡可放心出兵,日本決無他意。于是李鴻章調(diào)直隸提督葉志超為主帥,率領(lǐng)太原鎮(zhèn)總兵聶士成部2000人開往漢城,同時將中國出兵朝鮮一事通告日本。
  哪里曉得,當清軍開抵漢城之日,日本立即出兵源源開入朝鮮。隨后日軍開抵漢城者陸續(xù)增至12000余人,另有大批海軍艦隊整裝待發(fā)。李鴻章聞訊,才知道中了日本人的“誘敵深入”之計,但已勢成騎虎,眼巴巴指望帝俄出面來調(diào)停,此外別無長策。
  這時候,袁世凱看見勢頭不對,一面將商務委員的職權(quán)交給唐紹儀代辦,一面向李鴻章要求回國養(yǎng)病。他在中日戰(zhàn)事發(fā)動的前夕,回到天津跟李鴻章打了個照面,便又馬不停蹄地去北京打聽政治行情。他明知中日戰(zhàn)爭必不可免,中國必將失敗,李老中堂年過七旬,必將碰得頭破血流。此時西太后調(diào)西安將軍榮祿來京參預“督辦軍務處”——這是清政府新設(shè)立的一個中央軍事機構(gòu),完全由皇族掌握,表面由恭親王奕、慶親王奕為督會辦大臣,而實權(quán)則操于榮祿之手。袁世凱立即使出全身解數(shù),向榮祿大獻殷勤,而榮祿也正需要有這么一個軍事人才,因此一拍即合。
  袁到北京后,將自己在朝鮮辦理軍事和外交的情況及與李鴻章的往返電報,恭楷繕成若干小冊子,分送朝中親貴。他在小冊子上影射李鴻章因循失策,好大喜功,對日外交軟弱無力,并乘機開脫自己的責任。他拼命巴結(jié)“督辦軍務處”大臣李鴻藻、翁同、榮祿等,經(jīng)常寫信給李鴻藻報告軍情,議論戰(zhàn)局。李鴻藻認為他“熟悉軍情”,“嫻熟兵略”,“如令特練一軍,必能矯中國綠防各營之弊”。袁又向榮祿遞了門生帖子,將別人編譯的兵書,用自己名字刊行,恭請榮祿指教。袁還向帝師翁同、督辦關(guān)外軍事的兩江總督劉坤一等,奉承拍馬,出謀獻策,也贏得了他們的好感。
  1894年7月23日,日本侵略軍突然進攻朝鮮王宮,劫走國王李熙,并扶植大院君李應組織傀儡政權(quán)。同時不宣而戰(zhàn)進攻已退往牙山的清軍,于是甲午戰(zhàn)爭開始了。
  中日開戰(zhàn)不久,李鴻章訓練多年的淮軍及新建北洋海軍,先后被日軍擊潰,日軍又在東北及山東沿海地區(qū)登陸,連陷旅順、大連、威海衛(wèi)、劉公島、營口。清政府被迫派張蔭桓、邵友濂赴日求和,日政府拒不接待,指名要李鴻章親自出馬才肯接受談判。1895年3月20日,清政府改派李鴻章到馬關(guān),與日本政府所派全權(quán)代表伊藤博文講和。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伊藤博文分別代表中、日兩國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在這個條約上,清政府承認了日本對朝鮮的殖民統(tǒng)治,割讓了自己的神圣領(lǐng)土臺灣、澎湖和遼東半島,加辟了重慶、沙市、蘇州、杭州四個通商口岸,同意了日本在中國內(nèi)地開設(shè)工廠,日本船只在中國內(nèi)河自由通航,中國賠償日本戰(zhàn)費二萬萬兩銀子等等!恶R關(guān)條約》是中國同帝國主義簽訂的又一個亡國條約。
  《馬關(guān)條約》簽定后,李鴻章成了千夫所指、萬人唾罵的賣國賊,言官上奏彈劾,清流寫文抨擊。袁世凱是個善于趨吉避兇的老手,少不得也打了幾下冷拳,為自己增添身價。他在北京會見了十年不通音訊的張謇。張謇自吳長慶逝世后,拋棄了從軍生活,重入科舉之場,1894年4月中了狀元,成了名滿全國的才子。袁世凱生就了一雙勢利眼,就主動去拜訪他,借以釋嫌修好,而張謇正在聚精會神寫彈劾李鴻章的文章,也需要有人提供材料,于是兩人又言歸于好了。
  
  
  第二章 清政府命袁世凱訓練“新建陸軍”
  
  
  一 “督辦軍務處”保薦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
  
  甲午戰(zhàn)敗是清政府末期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點。
  在此之前,清朝統(tǒng)治者雖也辦過一些洋務,但是其中的頑固派仍具有自大心理和排外感,認為中國的一切東西都是好的,對于世界上所發(fā)生的任何新事物都不屑看上一眼;而在此以后,自大心理轉(zhuǎn)化為自卑感,排外轉(zhuǎn)化為盲目崇拜外國。在此之前,中國人民的各項愛國主義運動都是散漫的、自發(fā)的;而在此以后,逐步地形成了自覺的、有組織的政治力量,出現(xiàn)了興中會所領(lǐng)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和強學會所領(lǐng)導的君主立憲運動。
  在此之前,在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雖然中國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帝國主義侵略,但是清政府還沒有感到亡國的危險。太平天國被消滅后,曾經(jīng)替清朝出過死力的湘軍、淮軍也都陷于“兔死狗烹”的命運而日益衰落,清政府仍然極力培養(yǎng)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仍然采取以八股文為主要內(nèi)容的科舉制度以及其他種種愚民政策,使人民繼續(xù)停留在文弱萎靡的境地,以利于鞏固其君主專制的統(tǒng)治。而在此以后,清政府鑒于打敗中國的是一個靠近中國的亞洲國家,而這個國家又是新興的小國,就不能不感到亡國的嚴重威脅。此時,全國人民到處發(fā)出“整軍經(jīng)武以救危亡”的呼吁,這種要求已非任何方法所能抑制。為了對內(nèi)對外的雙重關(guān)系,清政府也不得不從事于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新型陸軍。
  在此以前,中國青年知識分子還甘心“埋首書城,磨穿鐵硯”,接受科舉制度的愚弄;而在此以后,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已經(jīng)改變,棄文習武的新風氣已經(jīng)彌漫全國了。
  以上就是北洋派產(chǎn)生初期的國內(nèi)情況。
  1894年冬天,中日戰(zhàn)爭尚未結(jié)束,清政府即派廣西按察使胡招募新兵4750人,在天津小站成立“定武軍”10營。這是清政府用西法訓練新軍的嚆矢。
  小站是天津、大沽口間的一個小鎮(zhèn),原名新農(nóng)鎮(zhèn),淮軍曾采取屯田法在此駐兵20多年。
  1895年,“定武軍”尚未招募足額,胡又將另調(diào)新職,清政府打算物色一位知兵大員來接統(tǒng)“定武軍”。由于袁世凱在朝鮮搞過練兵工作,回國后又請人寫了一部兵書,用自己的名字發(fā)表,博得知兵之名,因此清政府“督辦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藻、翁同聯(lián)名上奏,保舉袁世凱:“今胡奉命督造津蘆鐵路(由天津至蘆溝橋之段),而定武一軍接統(tǒng)乏人。臣等公同商酌,查有‘軍務處’差委、浙江溫處道浙江溫處道所轄為浙江溫州、處州各屬,袁世凱尚未到任,即奉旨留京,在“軍務處”聽候差委。袁世凱,樸實勇敢,曉暢戎機,前往朝鮮,頗有聲望,因令詳擬改練洋隊辦法。旋據(jù)擬呈聘請洋員合同及新建陸軍營制餉章,臣等復加詳核,甚屬周妥。相應請旨飭派袁世凱督辦新建陸軍,假以事權(quán),俾專責任”引自《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同年12月,清政府頒布“上諭”,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
  袁在小站成立了“新建陸軍督練處”,將“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并將兵額招足7250人!靶陆戃姟本哂胁、炮、工、騎四個兵種,而以步兵為主;步兵編為兩翼,左翼轄兩營,右翼轄三營。炮、工、騎各轄一營。營以下編制為隊、哨、棚,相當于現(xiàn)代陸軍的連、排、班。
  袁聘請老朋友徐世昌為“稽查全軍參謀軍務營務處”。這個又長又古怪的官名是袁別出心裁定下來的,事實上就是袁的參謀長,簡稱“營務參謀”。袁徐二人也有多年未見面了,十多年前的窮秀才,今日成了紅翰林,今昔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原來徐在河南陳州與袁分手后,1882年考中舉人,1886年又考上了進士,授職翰林院編修。甲午年清軍戰(zhàn)敗時,徐在北京參加了“打死老虎”的行列,在松筠庵聯(lián)合翰林公35人上書彈劾李鴻章,其中有些材料就是袁所提供的。
  徐是個文人,不懂軍事。不懂軍事怎么可以當參謀長呢?原來清朝也和前代一樣,文人可以掌兵。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之流都是以文人而為軍事統(tǒng)帥的,袁世凱也不例外。這種“用非其材”的做法,在當年是不足為奇的。
  袁又聘請另一位老朋友唐紹儀當軍中“文案”,實際上等于他的秘書長兼外交處長。
  
  二 袁手下的“北洋三杰”
  
  當然,訓練新軍和統(tǒng)率舊軍的任務不同,如果對新的軍事知識一竅不通,就不能勝任練兵工作。于是袁又找到另一位老朋友蔭昌,請他介紹軍事人才。蔭昌是個旗籍(滿族)道員,早年任過北洋武備學堂總辦。這個學堂設(shè)在天津,是李鴻章在北洋大臣任內(nèi)創(chuàng)辦的,此時業(yè)已停辦。蔭昌在武備畢業(yè)生中挑選了梁華殿、王士珍二人。梁華殿到小站不久,在一次夜操中失足落入河中溺死了。袁在武備畢業(yè)生中又物色到馮國璋、段祺瑞兩人。
  馮、段、王三人是袁世凱在軍事方面的重要助手。袁所著的《訓練操法詳晰圖說》,實際出于他們?nèi)酥帧:髞肀毖筌婇y統(tǒng)治中國時期,馮、段、王三人分別任過總統(tǒng)、總理、總長、執(zhí)政等重要職務。
  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三人后來有“北洋三杰”之稱。其實,這三人并無真才實學,其所以有此虛名,系出自德國教官的一言之賜。那位教官有一天來到北洋軍營地觀操,曾用馬鞭子遙指他們的背影子說:“此三人者,堪稱北洋軍中之杰!彪S后北洋舊人又把“三杰”形象化,有所謂王龍、段虎、馮狗,軍中廣為傳播。又有人加以解釋說:“神龍見首而不見尾”,王士珍在政治舞臺上是個時隱時現(xiàn)的人物,喻之為龍,堪稱恰當;至于段祺瑞常發(fā)虎威,馮國璋狗頭狗腦,喻之為虎為犬,亦無不宜。
  除此三人外,袁前后收羅的北洋武備學堂畢業(yè)生有曹錕、段芝貴、張懷芝、王占元、盧永祥、李純、陸建章、田文烈、王英楷、何宗蓮、鮑貴卿、馬龍標、田中玉、雷震春、楊善德、閻相文。
  除武備生外,袁還在舊軍中提拔了一些老兵老將,其中有姜桂題、張勛、倪嗣沖等。姜桂題字翰卿,安徽亳縣人。曾充僧格林沁的衛(wèi)隊軍官,后率毅軍隨左宗棠到過新疆。甲午年中日戰(zhàn)爭,他在旅順口參戰(zhàn)不利,戰(zhàn)后被派往小站統(tǒng)率新建陸軍的左翼。他在北洋軍中是年齡最長的一員宿將。張勛、倪嗣沖二人的出身,下文另有敘述。
  用行伍出身的老兵老將來做干部,他們不能掌握新的軍事技術(shù),完全沒有新的軍事學識,因此,由他們訓練出來的新軍,其實質(zhì)仍然是舊軍,只是掛上了一個新軍的招牌而已。但是,袁認為這些老兵老將的腦筋比較簡單,對上級能夠盲目服從,比那些喝過海水的洋學生來得“忠誠可靠”。由此可見,袁在干部問題上是要用奴才而不重視人材,其練兵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個人武力而不是用以救亡御侮。
  這個時期,清政府出現(xiàn)了以西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和以光緒帝為首的維新派,這兩派的政治斗爭日益尖銳。袁一方面加入了康有為的強學會,成為一個“維新志士”,另一方面又以新建陸軍的隸屬關(guān)系,極力逢迎直接領(lǐng)導者新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著名頑固守舊分子榮祿,從而取得他的信任。
  袁所訓練的新建陸軍,是在淮軍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它的前身“定武軍”就是淮軍的一部分。袁本人也是從淮軍慶字營起家的。袁的家世和淮軍大頭目李鴻章有著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袁從北洋武備學堂吸收干部,這個學堂的創(chuàng)辦人就是早年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因此,新建陸軍是繼淮軍而起的封建軍事集團,并非另起爐灶。
  
  三 袁被提升為直隸按察使
  
  新建陸軍督練處設(shè)有糧餉、軍械、轉(zhuǎn)運、洋務四個局和督練營務處、執(zhí)法營務處兩個處,每年開支正餉90萬兩,加上雜支共約200萬兩。新建陸軍的餉銀比舊軍高得多。袁對發(fā)餉一事非常認真,直接點名,派員監(jiān)視,所有餉銀一定要發(fā)到每個士兵的手中,這和吃空額、克扣軍餉的舊軍是迥然不同的。但所謂雜支則是一本糊涂賬,袁向當朝權(quán)貴行賄送禮,應酬親友及犒賞部下,都在雜支項下開支。后來國民黨軍隊中有所謂“特支”,正是根源于此。
  袁上任才4個月,御史胡景桂就參劾他“徒尚虛文,營私蝕餉,性情謬妄,擾害一方”。清政府派榮祿負責“確查”。袁是榮祿的紅人,新建陸軍又是軍容整齊的一支軍隊,榮祿很想練成之后歸己所用,所以對袁的“擅殺無辜”、“強占民田”、“行賄收賄”等款,以“查無實據(jù)”了之;又以“聘用委員太多”為由,將雜支項內(nèi)的一些糊涂賬掩蓋過去,反而表彰其“勇往耐勞,熟悉洋操”。結(jié)果,參案遂未成立。次年,袁被提升為直隸按察使,仍專管練兵事宜。
  
  四 袁出賣“君憲派”取得西太后的信任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中華民國”的政治口號。次年1月,孫回到香港、廣州一帶,3月與楊衢云等籌劃廣州起義,10月因偷運手槍600余支被海關(guān)查獲,在犧牲幾個同志之后,他經(jīng)由日本回到檀香山,第一次的革命活動就完全失敗了。
  1895年,康有為以舉人資格進京會試,寫了一篇“上皇帝書”,請求變法維新,并邀請各省進京會試的舉人簽名,一時簽名者達1300余人。這是當時有名的“公車上書”事件。
  這兩個不同性質(zhì)的政治運動,在當時都是新的呼聲和新的旗幟。但兩者之間存在著極其明顯的鴻溝:前者是主張打破現(xiàn)狀的民主革命派,因而被稱為革命黨或激烈派,后者是主張維持現(xiàn)狀而加以某些改革的改良主義者,因而被稱為君主立憲派或溫和派。這兩派的方針目的也不同,前者要摧毀舊的機構(gòu),改建民主共和,認為必如此才能挽救中國的危亡,而后者則認為用“舊瓶裝新酒”的方法,將君主專制改為君主立憲,同樣可以挽救中國的危亡,而且認為進行革命斗爭將招致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他們的活動范圍和發(fā)展對象也不同:前者只能在國外活動,后者則能在國內(nèi)公開活動;前者在組成初期只得到了海外華僑和國內(nèi)極少數(shù)青年知識分子的同情、參加,后者卻得到國內(nèi)大官僚、大地主和上層社會人士的支持。
  1896年,孫中山在倫敦一度被清朝公使誘捕。獲釋后,1897年由倫敦往加拿大,8月抵日本橫濱,9月抵東京。他想在東京開辟新的革命陣地,但是附和他的人還是很少。同一時期,康有為在北京先后組織強學會、保國會,更多的達官貴人參加了這些組織,他的門徒梁啟超、麥孟華等在全國各大城市創(chuàng)立學會,開辦報館,雖然也受到極端頑固派的“鳴鼓而攻”,但是支持他們的上層社會人士越來越多,竟能在國內(nèi)建立一道“變法圖強”的思想戰(zhàn)線,逐步地影響到清政府的最上層。
  1898年6月11日(四月二十三日)括號內(nèi)的月日為農(nóng)歷。,光緒帝頒布了變法維新的“上諭”。
  光緒帝是1875年登基的。那時他年僅4歲,由嗣母西太后垂簾聽政。直到1889年18歲時,西太后才把政權(quán)交還給他。但這只是名義上的交還,事實上遇有國家大政和任免二品以上大員,還必須向她請示才能決定。光緒帝準備提拔君主立憲派為推行新政的骨干,又怕頑固守舊的嗣母不答應,所以初步只能做到提拔康黨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四人為四品京卿。
  那時清政府的最高機構(gòu)為“軍機處”。所謂軍機大臣以滿族為主體,漢族軍機大臣只不過是朝廷中的一種裝飾品,不能參預國家的機要大事。自從皇帝身邊增設(shè)四個京卿以來,這種情形才有了很大的改變,因為京卿是皇帝身邊的“近臣”,代皇帝批閱奏章,提供處理意見,就像后來的機要秘書一樣。有了四個京卿,軍機大臣就都成為朝廷中的裝飾品了。當然,如果新政推行下去,還必須繼續(xù)不斷地提拔新進青年來代替衰朽舊臣,這不但會影響舊臣的權(quán)力,而且會影響舊臣的地位。隨著新政的進展,西太后的權(quán)力也將日益削減。因此,新政與西太后及親貴大臣們的切身利害發(fā)生了嚴重矛盾。
  這還只是問題的一面。另一面,光緒帝所提拔的都是漢族青年,于是又由新舊之爭進而牽涉到民族偏見。滿族大臣想抬出西太后來壓制光緒帝,便抓住了這個題目,經(jīng)常在西太后面前訴苦說:“皇帝喜用漢人,我們都快要站腳不住了!庇妹褡褰缦迊泶嫘屡f界限,這種說法是具有更大的煽惑力的。西太后對于光緒帝推行新政正在生氣,又經(jīng)滿族大臣搬弄是非,她的氣就更大了。她決定借10月(九月)到天津閱兵的機會,指使她的親信直隸總督榮祿發(fā)動一次宮廷政變,當場扣留光緒帝,另立一個幼君,以便自己再臨朝聽政。
  光緒帝得知這個密謀,想通過四個京卿加以挽救。因袁世凱曾經(jīng)參加過強學會,譚嗣同錯誤地把他當做新黨同志,又因新建陸軍駐防天津附近,“近水能救近火”,因此授意光緒帝召袁進京,加授侍郎銜以示惠于袁。他自己就在半夜里冒冒失失地去見袁,叫他帶兵到天津先殺榮祿,然后進京包圍頤和園把西太后軟禁起來,以解救光緒帝被廢的危機1898年9月14日(七月二十九日),譚嗣同授意光緒帝召袁世凱進京。9月16日(八月初一日)在毓蘭堂接見時,光緒帝升授袁為候補侍郎。18日(初三日)晚,譚跑去訪袁,叫他舉行反宮廷政變以救光緒帝。根據(jù)一般傳說,袁完全接受了這個任務。但袁后來發(fā)表的《戊戌紀略》一文,說他曾經(jīng)面諫光緒帝,不要輕聽“新進諸臣”的話。。他保證事成后升任袁為直隸總督,以酬其功。
  此時袁在太后與皇帝之間、舊黨與新黨之間搖擺不定。他對譚的突然來訪大吃一驚,對譚的秘密計劃表示了認真考慮的態(tài)度。譚走后,他立即找到他的智囊尹銘綬尹銘綬是譚鐘麟(譚延的父親)的孫女婿,曾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后隨袁到山東任學政,因參劾其師禮部尚書徐桐,為時議所不容,降為江南候補道。秘密研究。尹認為舊黨的力量遠遠超過新黨,幫助新黨是極大的冒險行為,反過來如果幫助舊黨,卻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通過密談,袁匆忙地由北京趕回天津,把新黨的這一宮廷政變計劃向榮祿告密。第二天,9月21日(八月初六日)就發(fā)生了西太后再臨朝聽政,光緒帝被軟禁于瀛臺,隨后四京卿和康黨楊深秀、康廣仁都在菜市口被殺,康有為逃亡到香港,梁啟超逃亡到日本,新政完全被推翻的一次大政變。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政變”。
  
  五 袁鎮(zhèn)壓義和團取得帝國主義的歡心
  
  “戊戌政變”后,西太后特派榮祿為欽差大臣,節(jié)制北洋各軍。榮祿將近畿軍隊改編為武衛(wèi)五個軍,以聶士成的武毅軍駐蘆臺為武衛(wèi)前軍,董福祥的甘軍駐薊州為武衛(wèi)后軍,宋慶的毅軍駐山海關(guān)為武衛(wèi)左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駐小站為武衛(wèi)右軍,另募一萬人由自己兼統(tǒng)為武衛(wèi)中軍。
  1897年,德國侵略者假口曹州教案曹州教案即巨野教案。,派遣艦隊侵占了膠州灣,并于次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租借膠州灣的條約。接著,英國侵略者租借了九龍、威海衛(wèi),帝俄租借了旅順、大連,法國侵略者租借了廣州灣,從此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開辟了軍港、商埠,劃分了勢力范圍,為瓜分中國作好了準備。
  1899年,袁世凱奉命率武衛(wèi)右軍到山東德州舉行操練。此時德國侵略者在派遣艦隊強占膠州灣之后,又派大批教士來到山東傳教。那些披著宗教外衣的外國侵略者們,在地方上包庇教民,為非作歹,欺壓善良,官府不敢過問,于是山東廣大地區(qū)農(nóng)民組織了具有神權(quán)色彩、反對外國教堂和教士的義和拳,在村寨里建壇練武,并用原始武器武裝自己,用以自衛(wèi)。由于義和拳人多勢大,引起帝國主義的恐慌和仇恨。1899年12月5日,美國公使康格照會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公然提出撤換山東巡撫毓賢,另派有實力鎮(zhèn)壓義和團的人繼任。第二天,清政府下令叫毓賢進京陛見,派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
  于是,袁世凱又找智囊尹銘綬商量如何對付義和團的問題。尹認為西太后正有利用義和團抵御外寇之意此時西太后有廢黜光緒之意,因西方外交團反對,不敢放手進行。,為了討好西太后,對義和團以“懷柔”為上策。袁表面未置可否,內(nèi)心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帝國主義比西太后的勢力更大,討好帝國主義比討好西太后對自己更有利,因此他決定采取鎮(zhèn)壓義和團的政策。
  袁世凱剛到濟南接任,就揚言“必將義和拳匪類盡行剿滅”,并頒布了“禁止義和拳匪”的告示。接著就派軍隊到處搗毀拳壇,捕殺團民,甚至反復進行野蠻掃蕩,縱兵濫殺無辜。
  袁世凱的這種屠殺人民的政策,在統(tǒng)治者內(nèi)部也曾引起不滿:御史黃桂、羅熙麟等上疏參劾,說他“不以御外夷,而以殘百姓”。清政府也不得不傳旨叫他“慎重兵端,不要操切圖功”。
  另一方面,袁對帝國主義侵略者則竭盡奉承拍馬之能事。他派兵保護教堂,保護洋人,在處理教案時偏袒洋人和教徒,委屈老百姓,充分暴露了他的洋奴嘴臉。為此濟南人民在撫衙照壁上畫了一個紅頂花翎的大黿(袁),匍伏在洋人的腳下。由此一端,可見民忿之大。
  1900年3月14日,袁世凱實授山東巡撫。
  袁以武衛(wèi)右軍人數(shù)太少,不足以分布山東全境為由,乃將山東原有舊軍34營刪并篩選,拼湊成新軍20營,取名“武衛(wèi)右軍先鋒隊”,由自己節(jié)制。這樣,袁手下軍隊就有2萬人之譜了。
  1900年,山東拳民受到袁的血腥鎮(zhèn)壓,但是直隸境內(nèi)風起云涌的拳民,卻組成了兩支大軍,分途向北京、天津兩地出發(fā),西路占領(lǐng)涿州,東路直薄天津。西太后一面害怕拳民逼近帝都,威脅清王朝的統(tǒng)治,一面又想利用拳民的聲勢對付帝國主義,因此也想采取“招撫”拳民的辦法,許其公開活動,但其活動范圍應限制在維持皇朝秩序的軌道上。5月下旬,北京盛傳洋兵將由天津開進北京,幫助光緒帝恢復新政,她一氣之下,6月13日下令允許拳民開進北京城,21日又下了對帝國主義聯(lián)軍宣戰(zhàn)的命令。
  宣戰(zhàn)令發(fā)表后,北京義和團立即聯(lián)合甘軍董福祥部進攻東交民巷,天津義和團也配合毅軍聶士成部進攻天津租界。西太后滿以為使館彈丸之地,不難一鼓即下,不料打了幾天也沒打下來,她就下令停止進攻,派榮祿到各國公使館接洽和議。又派奕攜帶米、面、瓜、果等食物接濟洋人。對于到期外債,她承認按期償還。還令直隸總督、順天府尹查明外國人在戰(zhàn)爭中所受的損失,一律給以賠償、撫恤。這些行動說明,西太后視宣戰(zhàn)為兒戲之舉,對和戰(zhàn)問題一直到此時還在搖擺不定之中,只要外國人肯講和,她就打算屈膝投降。
  在對待義和團的態(tài)度上,西太后也并非真心依靠他們,更主要的是懷疑他們。在那些日子里,她一會兒稱贊拳民忠勇可恃,一會兒又叫步軍統(tǒng)領(lǐng)嚴拿“滋事妖人”。在天津戰(zhàn)場上,西太后叫清軍統(tǒng)帥聶士成把團民放在前面沖鋒,官軍跟在后面打接應,官軍放槍打死了不少團民。聶士成總算跟洋兵交過幾陣,本人也在戰(zhàn)斗中犧牲了,他的后任宋慶索性“見團即殺,見洋則逃”。這些行動充分暴露了西太后一伙把對外戰(zhàn)爭當做一場賭博,一面利用義和團對付外國侵略者一下,一面又利用外國侵略者消滅義和團。
  戰(zhàn)事發(fā)動后,西太后電令各省督撫出兵“勤王”。不料當時名望最高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公然抗不應命,宣稱自6月21日宣戰(zhàn)之日起,北京所發(fā)諭旨均系“矯詔”,一律不予接受。6月26日,這三位總督大人竟與上海領(lǐng)事團商定“東南互保章程”,聲稱“遵守中外條約”,“保障外人安全”。這一情況,當時稱為“北打南和”。
  山東介乎南北之間,當時袁世凱的地位更值得注意。他既不敢“碰”帝國主義,又不敢公然“抗旨”不出兵,于是采取了“腳踩兩邊船”的辦法,暗中聯(lián)絡東南三督,表示“愿附驥尾”,并宣布對山東境內(nèi)外國人“負完全保護責任”;同時奏明太后,說他出兵一萬,兼程北上勤王。實際上他并未調(diào)動自己的人馬,只是派淮軍舊將登州總兵夏辛酉、副將張勛,帶兵6營作“象征性”的出兵,叫他們不要越過山東境界,更不得與洋兵交戰(zhàn)。
  由于以上情況,這種戰(zhàn)爭當然打不下去了。7月13日,天津被帝國主義聯(lián)軍攻陷,西太后慌了手腳,次日即派榮祿前往東交民巷求和?墒牵魈箅m想“和”,帝國主義卻不肯馬上“和”,講什么榮祿“不夠格”,指名要李鴻章出面來講和,在李鴻章未出面前,帝國主義聯(lián)軍繼續(xù)向北京進兵。
  7月7日,西太后調(diào)李鴻章回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令其火速來京。
  8月14日,帝國主義聯(lián)軍攻陷北京,西太后率領(lǐng)光緒及宮眷先后逃往太原、西安。
  洋兵雖然打下了北京,可是他們在義和團的頑強戰(zhàn)斗中看出了中國人民不可被征服的力量,而在處理中國的問題上,他們爾虞我詐,也找不出一個可以共同接受的方案來,最后他們放棄了瓜分中國的原計劃,決定保存清政府作為間接統(tǒng)治中國人民的工具。經(jīng)過多次推敲,他們擬定了“和約大綱”12條,于12月23日交給李鴻章作為和談標準。1901年9月7日,清政府批準了這個條約。這便是中國近代史上所稱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規(guī)定:中國賠償?shù)蹏髁x侵略者的戰(zhàn)費4?5億兩;清政府必須負責取締全國人民的一切排外運動(反對帝國主義的運動);帝國主義侵略者得在東交民巷使館區(qū)駐兵,得派洋兵駐守北京通往?诘慕煌ň;大沽口炮臺必須拆除,中國不得封鎖?冢惶旖蛑車20里內(nèi)不得駐(中國)兵。
  《辛丑條約》是繼《南京條約》、《馬關(guān)條約》之后,清政府又一次向帝國主義屈膝投降的賣國條約。從此中國進一步半殖民地化,成了個門戶洞開、沒有國防、喪失一切主權(quán)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
  《辛丑條約》簽定剛兩月,李鴻章即患病身死。11月7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一舉頗出當時朝野人士的意料。直隸總督內(nèi)而拱衛(wèi)帝都,外而示范全國,位列各省督撫之首。袁世凱年紀還很輕(此時不過42歲),而且在各省督撫中資歷也最淺,遠在劉坤一、張之洞諸人之下。但是,當時北洋大臣所練的武衛(wèi)軍前、后、中三軍,在戰(zhàn)爭中已被消滅,左軍也損失慘重,只有袁的右軍因未參戰(zhàn)而得以保全。當時洋兵尚駐京津一帶,必須有一個為帝國主義所信任的人出面來辦外交,爭取早日撤退洋兵,同時也必須有一個為西太后所信任的人來鎮(zhèn)壓各地人民的反帝運動,這些都是袁世凱的有利條件。因此得以破格超升。





上一本:列國志以色列 下一本: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的作者是陶菊隱,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