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埋頭故紙堆,翻找老報紙,從清末民國的《時代》周刊、《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老報紙、老雜志里,找出了一片片與眾不同的中國歷史碎片,將這些來自外媒的歷史碎片原汁原味地翻譯出來,拼出了一幅“西洋鏡”里的歷史畫卷。在外媒看來,當(dāng)時的中國,是那樣的新奇,那樣的莫名,那樣的古怪。本書所記載的,是外媒眼里的市井民情、王侯將相、中國人物、經(jīng)濟態(tài)勢;是逃跑的太后、迷信的軍隊、窩囊的皇帝、賄選的總統(tǒng)……<br> 作者簡介: 安子,原名薛寧,作協(xié)會員。多年來致力于歷史的研究,曾出版《中統(tǒng)特務(wù)實錄》《軍統(tǒng)特務(wù)實錄》《76號特務(wù)實錄》等多本暢銷書,在多種報紙雜志開設(shè)專欄。<br> 目錄: 市井民情大雜燴 1 皇城里的那點事 15 外媒眼中的中國政局 31 海外記者筆下的中國戰(zhàn)事 61 酷愛作秀的王侯將相 77 晚清民國經(jīng)典人物 87 紫禁城內(nèi)亂 127 全國上下硝煙彌漫 149 中國近代教育微鏡頭 185 晚清民國經(jīng)濟態(tài)勢 195 晚清民國外媒評說 205英國使者馬嘎爾尼在《出使中國》中這樣描寫大清百姓:“他們穿著小亞麻布或白洋布做的衣服,非常臟也很少洗。他們從來不用肥皂,很少用手絹,他們隨地亂吐,用手擤鼻子,用袖子擦鼻涕,或把鼻涕抹到身邊的任何東西上。我甚至看見過韃靼人讓仆人在他的脖子里找虱子,那東西咬得他難受!”<br> 1855年,道光的侄子愛新覺羅?奕山調(diào)任黑龍江將軍,1858年5月28日,在沙俄的武力威脅下,奕山與沙俄代表穆拉維約夫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中描述了這樣的情形:俄國不費一槍一彈,“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于法德兩國面積的領(lǐng)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此條約將中俄兩國邊界線由外興安嶺南移至黑龍江以北,以至于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4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lǐng)土被俄國吞并。<br> 1858年10月23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新聞專稿,寫的是在《天津條約》簽訂后法國公使葛羅和他的衛(wèi)隊初探長城、路遇清國騎兵的一段經(jīng)歷:這些在首都門戶安營扎寨的清國士兵們,竟然對自己的國家一直與英國和法國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根本不知曉。至于廣州事件、大沽海戰(zhàn)、停戰(zhàn)協(xié)議在天津簽訂,所有這一切都不知道。這些清國騎兵沒有弓箭,但每個人肩上背著一桿粗糙而又落后的火槍。在各自的彈夾里除了子彈還有一些小小的鉛塊。這些士兵們每個人的長筒靴內(nèi)都插著煙斗和扇子……<br> 1860年初,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皇家工兵上校戈登被派遣到中國,參與進攻北京。10月8日,戈登參觀了被法軍占領(lǐng)的圓明園(10天后被焚燒)。他在日記中這樣記載:“你很難想象這座皇家園林是如何的壯觀,更無法想象那些法軍將這個仙境般的地方蹂躪到何等駭人的地步,太遺憾了!清國皇帝的龍座所在的宮殿全部都鑲著雕塑精巧的烏木。殿上的精美瓷器、鐘表和裝著木偶的八音盒,金銀器皿、鎏金佛像、還有堆積如山的五彩絲綢與刺繡著實讓人眼花繚亂。這里的豪華與文明的氣象完全與你看到的溫莎宮(英國女王的一座行宮)不相上下。而法軍卻以狂暴無比的手段把這一切摧毀了。法國官兵將大批量的絲綢裝載到大卡車上運走,裝不下的都縱火焚燒了!<br> 1860年12月10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新聞專稿,記述了外國記者在清國看到的犯人行刑時的場面:“明晃晃的鋼刀閃過之后,犯人的頭顱被劊子手踢到廣場的一個角落,而軀體則被拋在另一個角落,鮮紅的血同時從兩處流淌。我們擠進人群時,劊子手已經(jīng)斬首了二十名兇犯,他們的血在圍觀的人們腳下流淌,形成大灘的血泊,血泊里還混雜著死者的頭發(fā)。濃濃的血腥味在空氣中彌漫,據(jù)說一天內(nèi)斬首三百人的情形很是常見!<br> 1860年12月10日,《紐約時報》發(fā)表新聞專稿《清國名城廣州游歷記》,其中對于東方人的食宿習(xí)慣更有詳盡的描寫:“由于東方人都在傍晚7點鐘吃晚餐,我們剛一上岸,主人就宣布要開飯了……當(dāng)我們終于從餐桌旁起身時,已是晚上10點鐘了。廣州的晚餐可真要命,不到就寢時間你難以離開餐桌,而且在肚子非常飽的情況下,要站起身來也的確是個考驗,尤其是當(dāng)你已經(jīng)吃了十幾道不同的菜,品嘗了主人家所有品牌的酒,并且一晚上都在不斷吸煙的情況下。對此,廣州人起了個很好的名字,叫‘消夜’!<br> 1860年,開始有大量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并對任何事物都懷有好奇。《紐約時報》記者在對廣州的新聞專稿中寫道:“這些清國的僧侶們,不管我在哪里碰到他們,他們的面容看上去都顯得衰弱和憔悴,這大概要歸因于他們長年累月盤腿靜坐的生活習(xí)慣,以及他們只能得到很少的食物,并且只是大米。他們無論如何都不吃肉的。我注意到他們有很多人都留著長指甲,有些甚至有四英寸長,這看上去很令人惡心!<br> 1863年4月26日,《紐約時報》發(fā)表述評,題為《英國鴉片販子力阻清國禁煙》,文章開頭痛斥“文明世界”的罪惡:“這場可恥的戰(zhàn)爭讓文明世界在遠東獲得了貿(mào)易上極大的便利,而大清國卻喪失了她控制毒品進入其國境的全部國家權(quán)力,盡管她它是那樣的痛恨鴉片。以前的大清國上上下下都充滿了戰(zhàn)斗的精神,擁有較強的國防實力,而現(xiàn)在,毒品令它顯得多么孱弱。整個國家的財政在急劇縮減,對外貿(mào)易也一直保持著高額的逆差。”<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