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極簡中國史


作者:勒內·魯塞,秦傳安     整理日期:2014-03-26 18:08:26

本書以中華文明的歷史發(fā)展時間為線索,以生動客觀的語言為載體,收錄了從三皇五帝起,歷代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優(yōu)秀人物的事跡,全方位介紹了歷朝歷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內容涵蓋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各個領域。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有真切而直觀的感受,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和學習。此外,本書嚴格尊重史實,公正評述歷史人物與事件,注重故事的文學性、趣味性,使歷史人物栩栩如生,讀者閱讀歷史事件時如親臨其境,感同身受,既能從中學到歷史知識受到教育,又能得到文學陶冶。
  作者簡介:
  【法】勒內·格魯塞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一生潛心研究東方歷史與文化,是法國東方史學的泰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曾在法國軍隊服役。1925年,被任命為巴黎吉美博物館的助理管理員。1933年,成為塞努奇博物館的館藏指導及亞洲藝術藏品的負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格魯塞發(fā)表了他的兩部重要著作:《草原帝國》(1939)和《十字軍史》(1934-1936)。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維希政府解除了他在博物館的職務,但他仍秘密堅持研究工作。
  法國光復后,他先后成為塞努奇博物館和吉美博物館的館長。1946年,成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946年至1949年間,他出版了最后的四部作品,主要圍繞著小亞細亞和近東進行撰述。
  格魯塞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亞洲史》《亞洲的覺醒》《中國大歷史》《中國和她的藝術》《蒙古帝國》《佛陀的足跡》《成吉思汗》和四卷本的《東方文明史》等十幾部著作。其中多數(shù)都成為世界歷史名著。
  目錄:
  第1章中土
第2章先民的擴張
第3章封建制度與俠士精神
第4章先圣前賢
第5章火與劍
第6章中國的愷撒
第7章過渡時期
第8章華夏盛世
第9章文人的勝利
第10章絲綢之路
第11章佛教的啟示
第12章漢代的盛衰
第13章三國鼎立
第14章大入侵
第15章北魏的藝術第1章中土 
  第2章先民的擴張 
  第3章封建制度與俠士精神 
  第4章先圣前賢 
  第5章火與劍 
  第6章中國的愷撒 
  第7章過渡時期 
  第8章華夏盛世 
  第9章文人的勝利 
  第10章絲綢之路 
  第11章佛教的啟示 
  第12章漢代的盛衰 
  第13章三國鼎立 
  第14章大入侵 
  第15章北魏的藝術 
  第16章天子隋煬帝 
  第17章太宗李世民 
  第18章宮廷大戲 
  第19章大時代 
  第20章社會危機 
  第21章宋代與改革的難題 
  第22章皇座上的夢想家:徽宗皇帝 
  第23章生活的優(yōu)雅 
  第24章中國思想的結晶 
  第25章征服者 
  第26章大汗忽必烈 
  第27章馬可波羅 
  第28章一次民族復辟:明代 
  第29章1644年的大戲 
  第30章大清皇帝 
  譯后記 
  第1章中土
  亞洲文明是眾多美索不達米亞之類的大沖積平原的產(chǎn)物,這些地方,土壤的天然肥沃激發(fā)了人的農業(yè)才能。這就是巴比倫在西亞的情形,也是中國的“中原”在東亞的情形。
  這片大平原,從北方的北京到南方的淮河,從西部洛陽的通衢大道到東部山東的崇山峻嶺,覆蓋范圍超過12萬5千平方英里,面積比英格蘭和愛爾蘭還要大。按照希羅多德的說法,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同樣,中原也是黃河及其支流的饋贈!霸谙鄬ν斫臅r期里——我們是在地質學家所賦予的意義上來使用這個說法——這塊平原是一片海灣,大海的波濤沖刷著山西的絕壁懸崖,而今天的山東半島,當時還是一座島嶼!睆倪h古時期起,黃河就從更遠的西部黃土高原攜帶著巨大的泥土沖積層滾滾而下,把它們堆積到這一區(qū)域,因此創(chuàng)造了一片非常肥沃的沖積土。作為這一泥土沉積物不斷積累的結果,大海被阻擋住了,海岸線不斷向東延伸;這個過程今天依然在繼續(xù)。就這樣,年復一年,泥漿抬升了黃河的河床,兩岸的居民不得不相應地筑高他們的堤壩,結果,這條大河流到下游的時候已經(jīng)遠遠高出于平原之上;這是一種荒謬的情境,充滿了極度的危險。
  再向西,在中原的那邊,綿延著層層疊疊的黃土梯田,覆蓋面積超過26萬平方公里,那條營養(yǎng)豐富的大河就是從這里發(fā)源。這一丘陵起伏的地區(qū),整個都被浩瀚無垠的黃土層所覆蓋,它類似于阿爾薩斯黃土,是在過去數(shù)千年里被大風所堆積起來的細膩的黏土、沙粒和石灰?guī)r的塵粉,形成了大塊的整體,歲月的侵蝕把它們切割成層層梯田?偟膩砜矗@是一塊像中原一樣肥沃的土地(那時候這里并不缺雨)。這里是黍稷和小麥的王國[1]。最后,還有一些廣袤的區(qū)域,從北京到開封,再從開封到南京的門戶,西北梯田的黃土與中原的沖積泥層在這里悄無聲息地融合,組成了整個地區(qū)最肥沃的部分。在這一區(qū)域,黍稷耕作與水稻耕作[2]結合了起來,前者適合于黃土梯田,后者則更適合于淮河流域和長江[3]流域。
  中華文明就是從這一地區(qū)興起,與農業(yè)的發(fā)展攜手并進,或者毋寧說,是與黍稷耕作以及后來的水稻耕作攜手并進。史前時期不為人知的那幾百年時間,被用來焚燒并清理覆蓋著西北黃土高原的灌木叢林,被用來排干浸潤著東北中央平原的沼澤濕地。《詩經(jīng)》中的遠古歌謠頌揚了這項勞作:“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边有:“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為?我藝黍稷!盵4]在那些因為指導這種集體勞動而受到頌揚的神性英雄中,有一位是神農,他教會人們刀耕火種、使用鋤頭;另一位是后稷——“黍稷之王”。還有一項同樣重要的勞動,要歸功于傳說中夏朝的創(chuàng)立者大禹。他通過挖溝排水的工作,從水中開拓土地,“讓江河退回大海”,并增加了溝渠與河道的數(shù)量。
  正是漢人的祖先們所過的這種農業(yè)和定居的生活,把他們與那些一直過著游牧打獵生活的部落區(qū)別開來,這些游牧部落,要么生活在陜西和山西北部的大草原上,要么生活在淮河與長江流域的沼澤森林里——他們大概屬于同一種族血統(tǒng)。沒有理由認為存在種族的差異,更無法想象他們是原始中國人種的移民——有人說他們來自中亞。而且,這些“野蠻”部落,環(huán)繞著遠古中原的狹小領地,他們注定終有一天也要采用漢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從古風時期[5]的末葉開始,他們逐漸放棄了自己的游牧生活,開始從事農業(yè)(在長江下游的游牧部落中,這個過程是自然而然的)。在北部灣也是一樣,如果說安南人與他們的芒族同胞有什么不同的話,那是因為他們成了海濱地區(qū)稻田的耕種者,而生活在內陸森林中的芒族人卻沒有嘗試去學習關于農業(yè)的任何東西。
  就同樣的地區(qū)而言,古代中國農民的社會生活,跟今日的鄉(xiāng)村生活并無大的不同。在大平原上,他們住在泥屋里(磚要到后來才得以使用),這些泥屋抵抗不了季風雨和侵蝕所造成的毀壞;而在黃土高原上,他們則居住在從峭壁上挖出的窯洞里,田地懸于農舍之上,窯洞的通風口有時候古怪地通到耕地的中間。蠶的飼養(yǎng)看來也有著非常古老的起源。如果我們可以相信《禹貢》(約公元前5世紀)中提到的經(jīng)濟地圖的話,山東及毗鄰地區(qū)就很可能一直是“桑土”[7]。除此之外,在傳說中的“三皇”當中,排名第二的黃帝曾親自教漢人養(yǎng)蠶,用紡織品取代他們用稻草或野獸毛皮所制成的“粗”衣。而中原農民自古以來就從灌木叢和沼澤地里開墾土地,為的是確保他們的征服地能采用一套精耕制度,這套制度在他們今天的后代中依然有效。有人寫道:“中國人的農業(yè)只不過是更大規(guī)模的園藝而已!蔽覀兛梢匝a上一句:在中國農業(yè)的發(fā)祥地,無論是在黃土高原,還是在中原沖積地,都找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林地,漢人對森林有一種憎惡感,不管是在哪里發(fā)現(xiàn)的。在成了這片土地的主人之后,漢人便系統(tǒng)地開山伐樹,遠遠超出他們對燃料的直接需求,同時也懶得去操心如何進一步利用那些山丘,任由它們光禿禿地躺在那里。因為有西北梯田和東北遼闊低地的養(yǎng)育,他們根本不愿意在高地上定居。平原上的黃土就這樣世世代代塑造著漢人。
  沒有比中國農民的生活更辛苦勞累的了。盡管他們有著頑固倔犟、不屈不撓的耐性,盡管有黃土高原和中原的天然肥沃,但他們始終聽由自然環(huán)境的擺布。在干旱時節(jié),黃土地面臨饑荒的威脅,而在中原,則有黃河泛濫的危險。漢人對他們所說的“河神”懷有一種迷信色彩的畏懼,這種畏懼,佐證了遠古時期的河畔居民因這位無法駕馭的鄰居而感受到的恐怖。為了讓河神息怒,他們總是定期向他獻上童男童女作為祭品。這些大片大片的低洼地,因為缺乏造林而無力抵御洪水和干旱,這里的農民,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農民都更加勉強地依賴于土地。他們日常生活的秩序受到節(jié)令的控制。
  比其他任何農業(yè)地區(qū)都更加明顯,這里的鄉(xiāng)村生活被清楚地分割為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從春至秋在地里勞作,接下來就是在室內過冬。春分時節(jié),冬天的幾個月里一直躺在地里的“禁牌”被豎了起來,一個頭等重要的儀式——神田的首耕,由國王親自主持,給土地“驅神”。春分不僅預兆著土地的豐饒,而且預示著種族的繁盛。在“燕燕于歸”之日,人們開始舉行婚禮,這在冬天是被禁止的。在鄉(xiāng)村,當“初雷乍響”的時候,年輕的農夫和鄉(xiāng)村少女們便聚集到一起,唱著情歌,在田野里結合: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7]
  秋分時節(jié),在舉行收獲慶典之后,對于村民來說,閉門不出的冬天便開始了,這其間,女人們把她們的時間都用在了紡織上。不難看出,農民的生活方式嚴格遵循季節(jié)的循環(huán)。漢人最初的宇宙觀,尤其是把事物分為兩個一般類別的原始“分類法”,很可能就來源于此,這種分類法直至現(xiàn)代依然在支配著所有的中國哲學體系,無一例外。早期的農民生活被嚴格地劃分為兩個時期,一是閉門不出的冬季,此時女性的工作很突出(這是紡織者的季節(jié)),另一個是農業(yè)勞作時期,主要由男人打理。按照類似的分類方法,萬物被分為兩種法則或形態(tài):陰和陽,陰對應陰影、寒冷、收縮、潮濕和女性,陽對應熱、膨脹和男性。這兩種法則,就像它們所效仿的季節(jié)階段一樣,是互相對立的,同時又互相更改、互相引發(fā)、互相轉換。它們之間的互相依存,或者統(tǒng)轄它們的交替與轉換的秩序,就是宇宙的秩序,也是社會的秩序,或者照中國人的說法,就是“道”,這是構成后來中國一切哲學學說的一個中心概念。
  中國人的原始宗教,其主要目標就是確保季節(jié)的循環(huán)與農業(yè)生活的周而復始相和諧,或者像后來所說的:天人合一。天上的秩序,由居住在大熊座的“皇天”(也稱“上帝”[8])所控制。同樣,人間的秩序則由國王來保證,為了這個目的,國王被授以“天命”,這讓他成為“天子”。國王的職責就是為管理農事而制定歷法,用必須的獻祭以及與皇天相協(xié)調的儀式活動舉行季節(jié)儀式。在大祭司這個角色上,國王的首要職責就是主持新年大典,通過祭獻一頭紅牛作為燔祭向皇天祈春。接下來就是耕神田,這是農事開始的信號。在夏天的第二個月,國王要舉行另外一場獻祭,伴隨著祈雨,如果不成功的話,那么就要處死所有的神漢和巫婆,他們因為自己的咒語被證明毫無效果而被活活燒死。最后,在冬天快要到來的時候,國王主持棄田儀式,然后帶著祭品返回冬天的住處,這一次,犧牲品是一頭黑牛。這次祭祀是獻給“太陽神”的,接下來的一次祭祀就是獻給祖先的了。最重要的一次慶典——收獲慶典——圓滿結束了一個周期,全國的百姓都要參加這次慶典,飲酒狂歡,普天同慶。在每個季節(jié),國王都要穿戴合乎季節(jié)“方位”的服飾:冬天是黑色,春天是綠色,夏天是紅色,秋天是白色;這些就是他在大祭司的職位上行使職能所穿著的僧袍。在他行使五花八門的職責時,協(xié)助他的有整個卦師和法師“團隊”——這些人在早期中國哲學的苦心經(jīng)營中所扮演的角色稍后我們會加以分析。
  除了這種“季節(jié)循環(huán)”之外,還有一種“祖先循環(huán)”,這對今天的所有中國百姓來說是很平常的事,但在遠古時期卻只局限于貴族階級。實際上,只有那些有理由被祖先靈魂附體的貴族,才是唯一的擁有一顆能夠生存下來的靈魂的階層。事實上,他們擁有兩顆靈魂,一顆是純粹的動物呼吸,注定要變成一種鬼,圍繞著尸體盤旋;另一顆則是精神上的靈魂,死后以神怪的形式升天,但只有當其實體被子孫們的祭品所供養(yǎng)時才能生存。這種“祖先崇拜”,本質上與日;蚣竟(jié)性的供奉有關,這些供奉使得死人(被他的牌位所代表)能夠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就它的起源來說(即“地神”崇拜,在原始時期被一棵樹或一塊粗糙的石頭所代表),同樣也與這種領主宗教有關。這個神(最早的地域性的神)兇狠而殘暴。馬伯樂[9]說:“他喜愛祭獻給他的鮮血和祭品,獻祭的時候首先要用犧牲者的鮮血涂抹他的石碑。這個犧牲者通常是一頭牛,不過,要是用人牲也不會讓他不快。”
  在人類歷史上這些鴻蒙初始的時期,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農民社會,他們生活在中原與黃土沖積層的交匯處,在忙著清理這塊遠古的中國領土上的矮樹叢,這是一個有著貴族階級和君主政體的社會。那些戰(zhàn)爭領袖的存在,證明了中原農民被迫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他們時刻要警覺地提防著周圍的半游牧部落。
  由這個農民社會的土地所積累起來的財富,很快就產(chǎn)生了一個高踞于社會頂端的奢侈階層。盡管對于第一代王朝——夏朝的政治歷史我們實際上一無所知,但關于他們在這個遙遠時期里所使用的器具,考古學最近給了我們一些蛛絲馬跡,在最近7年里,關于第二個王朝——商朝(前1558?—前1050?),考古學為我們提供了一批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
  鑒定年代來自夏朝時期的最早考古發(fā)現(xiàn),出土了一件粗糙的裝飾陶器,飾有所謂的“篦紋”圖案。這種裝飾風格,在歐洲的俄羅斯被普遍使用,在公元前2000年至1500年之間的西伯利亞尤為著名,它的發(fā)現(xiàn)或許表明,這兩個國家在那時候就已經(jīng)存在某些聯(lián)系了[10]。接著是繪制器皿的發(fā)掘,近年在河南省的仰韶和秦王寨兩個村子發(fā)現(xiàn)了一些磚紅色的陶瓷器皿,繪有一種生動飽滿、筆法靈動的裝飾圖案,包括幾組意想不到的條紋、三角、斑點、交叉線和帶有睫毛的眼睛。仰韶陶器出現(xiàn)在大約公元前1700年,這個日期與夏朝的第二階段是一致的。
  
  





上一本:胡若望的疑問 下一本:帝王家的那些事兒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極簡中國史的作者是勒內·魯塞,秦傳安,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