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京口夜話


作者:徐蘇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4:42


  云生東山巖煙碧
  自古以來,鎮(zhèn)江就以山川壯觀而蜚聲全國。這里依山傍水,有“三面翠環(huán)起伏,一面大江橫陳”之勢,構成了“真山真水”的美麗畫卷。有趣的是,這座城市城東的山峰不僅“翠環(huán)起伏”,綺麗多姿,占山林之勝,而且寺觀點綴,釋道興盛,成山林之景,把秀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宗教文化有機地連接起來,凸現(xiàn)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鮮明的個性和無窮的魅力。
  焦山,初名“樵山”,又名“獅子山”、“雙峰山”、“浮玉山”,位于城東北十里處,山高70.4米。焦山的得名,據(jù)唐代《潤州圖經(jīng)》上說,是“焦光所隱,故以為名”。焦光是東漢末高士,他避亂來到鎮(zhèn)江,隱居焦山的巖洞,一邊勞作,一邊讀書,以煉丹修行為樂。漢獻帝劉協(xié)曾三次下詔請他出山,都被他拒絕,以“三詔不仕”而聞名于世。
  焦山上樹木蔥蘢,非常秀麗。遠遠望去,如同一朵亭亭玉立在水上的青芙蓉,猶如漂浮著的碧玉,使人有一種縹緲而神奇的感覺。山上的寺廟建筑多集中在南麓,掩映在古柏翠竹之中,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神秘而引人遐想,形成了“山裹寺”的獨特景觀。
  焦山?jīng)]有任何依傍,筆直地聳立在江心。它的周圍過去是蒼茫無際的江水,波濤從上游不停地奔騰著,向山上沖過來,氣勢十分雄壯。有人喜歡把長江比作是天塹,而焦山是中流砥柱。若用壯觀亭的一則古聯(lián)“砥柱鎮(zhèn)中流,此處好窮千里目;海門吞夜月,何人領取大江秋”來形容焦山氣勢的話,似乎更精確。
  焦山上的景點很多,稱得上星羅棋布,不勝枚舉。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過去焦山的16景。它們分別是:山門松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華巖月色、香林花圃、海云墨寶、自然問道、危樓觀日、別峰果園、西崖遠景、安隱棲禪、東麓新林、江亭禮佛、巖洞尋仙、石屋藏銘、庵院槐蔭。
  這些景點都是精選出來的,個個有出處,反映了焦山古花木、古碑刻和古庵堂多的特點。如“海云墨寶”是指原海云庵中收藏的許多前代名流的墨跡石刻。海云庵中有一個寶墨亭,亭中有宋代蘇舜欽書寫的仿《瘞鶴銘》原文石刻和其他人留下的一些碑刻。在海云庵的屋廊壁間,那里鑲嵌的碑刻就更多,除摹刻的《瘞鶴銘》外,還有楊繼盛、楊一清、文征明、乾隆皇帝等人的墨跡,琳瑯滿目,為后來焦山建立碑林博物館和贏得“書法山”的美譽奠定了基礎。
  焦山還有一座古炮臺,建在山腰處,面臨大江,掩體是厚厚的土墻,中間放置了數(shù)門大炮。據(jù)說這個古炮臺曾經(jīng)在抗擊英軍入侵時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現(xiàn)在成為一個著名的文物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
  焦山的東北江中有過兩座小山,習慣上都叫“松寥山”或“夷山”。但根據(jù)志書中的說法,其中靠近焦山的一座山叫“松寥山”,又稱“瘞鶴山”;另一座山叫“夷山”、“小焦山”或“海門山”。它們“雙峰對峙敞高扉,江漢滔滔向此歸”,像兩個石闕一樣。有人認為這里是江水朝宗于海的門戶,因而稱為“海門”,F(xiàn)在由于泥沙淤積,松寥山、夷山已與焦山連為平陸。
  在焦山的南對面也有一座山,名叫“石公山”。山的形狀有點特別,像兩只大象相向而伏,所以又叫“象山”。山高49.1米,面積為0.04平方公里。焦山和象山威武地屹立在鎮(zhèn)江的東面,成為鎮(zhèn)江城東的門戶。
  象山過去有十景,現(xiàn)在知道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象山在人們的印象中漸漸被淡化了,城市規(guī)劃設計中也很少提到它。其實象山的旅游價值還是有潛力可挖的。如果能很好地恢復舊有的景觀,與焦山相映成趣,就能增加游人的興趣。
  清代鎮(zhèn)江有個“中七子”的詩社,其中最有名的詩人張崇蘭是個有心人。在他的《悔廬文抄》中記錄了象山的十景,又配了小詩描述各自的形態(tài)。這十景是:峨嵋洞、韓公墩、送江亭、釣月磯、石公山房、綠竹軒、翠蘿屏、青蓮花石、臥看雙峰閣、立鷺灘。
  這些景點的背后,也都是有典有據(jù)的。如山頂上的韓公墩,相傳是宋代名將韓世忠的建旗處,上面駐過兵。山上的送江亭,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由宋代鎮(zhèn)江刺史陳天麟所建,取了蘇東坡“宦游直送江人!痹娋涞囊馑。山中的青蓮花石,也是由于明代萬歷年間有高僧在石上誦經(jīng),感青蓮花香之名。
  詩人的描述也反映出這些景點各有千秋之態(tài)。有的雅致,如綠竹軒,“軒外惟容竹,軒中且貯書。叩門無過客,長于此君居”;有的景美,如翠蘿屏:“霹荔垂千尺,朝來葉有霜。秋葉坐相對,無奈是斜陽”。
  象山過去還有個擺渡,往來于焦山和象山之間。擺渡的船夫是非常勤快的,只要有渡客上船,就會立刻渡他們過江。而待渡的游客只要大聲呼喊,對岸的渡船就會返回上客,頗有情趣。常來這里的隱士冷士嵋是象山擺渡的熟客,對這里的印象特佳。詩云:“隔江催喚渡,水闊沙路失。遙看白鷗飛,遠知漁艇出!
  那時象山渡口一帶的江面還盛產(chǎn)銀魚,流行著“春潮平后賣銀魚”的說法,F(xiàn)在象山的渡口仍然存在,不過擺渡的方式變了。過江的游艇舒適、便捷、安全,不像過去的渡船風浪稍大就只能停擺,使人掃興。
  象山自古以來也是軍事要地,常年都有水軍駐扎。南宋時兩淮鎮(zhèn)將張世杰、孫虎臣等率領水軍駐守焦山南北,用鐵鏈連接戰(zhàn)船,以示軍威,擺出一副加強防御的態(tài)勢,沒有料到卻觸犯了兵家大忌。元將阿術登上象山察看軍情,見宋軍戰(zhàn)船相接,旌旗蔽江,采用了火攻的戰(zhàn)術,取得了大勝。
  清代象山也是重兵駐扎的要塞,常常有惡戰(zhàn)發(fā)生。周伯義《象山觀水戰(zhàn)》中說:“象山一峰高插天,焦巖日夕生云煙。中間便是海門國,水軍扼險屯其前。怒濤捲空壓而下,水激船頭瀑四射……”點出了這里水戰(zhàn)的波瀾壯闊。
  京峴山在城市東邊大約五里的地方,山高不到90米,面積有0.04平方公里。說到京峴山,多少有點傳奇色彩,人們往往把它和秦始皇聯(lián)系起來。相傳當時秦始皇聽信了風水先生的話,認為京峴山有天子氣,將來要出皇帝,于是這位統(tǒng)一六國的帝王變得小心眼起來,派了3000個囚徒來將此山的南面鑿斷,破了天子氣。
  一種說法對秦始皇有褒獎之意。說他是為了開辟通往浙江會稽的馳道,鑿斷了京峴山。當時京口的本名叫谷陽,鑿山之后,就將谷陽改成了丹徒。據(jù)說丹徒的故城也是在京峴山一帶的。在南朝宋時,高宗皇帝曾巡游過此山,大文人鮑照奉詔陪同侍游,寫過登京峴山的詩歌。
  過去京峴山前有一個龍目湖,傳說這個湖與天子氣相通。原來在龍目湖中有一道長岡,將湖分成了兩半,仿佛一條龍的雙眼,這又引起了秦始皇的心病,命令鑿斷京峴山的囚徒順帶把湖中的長岡也鑿斷,要讓它失去靈性。
  P3-5
  從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步入書苑,如今已過了30多個春秋,滿頭的烏發(fā)已經(jīng)變成縷縷白發(fā),步人了生命的秋天。按照自然界的規(guī)律,雁過留聲,春種秋收。人類又何嘗不是如此!
  俄羅斯詩人普希金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我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在人們走向它的路徑上青草不再生長!边@就告誡我們,每個人在生活的道路上應該做點有益的事情。生活在鎮(zhèn)江,又是書苑的傳承人,用筆去記錄這個城市的歷史、人文、山水、掌故,為這個美麗的城市,留一點自己的腳印,發(fā)一點個人的微光也是快樂的。隨著漸成漸長,我懂得了這個道理。
  幾年來,我泛舟書海,浪跡山水,游走街巷,尋覓城市的軌跡,感悟人文的星光,把所獲一點一滴地歸集起來,經(jīng)過積累、沉淀、消磨,慢慢地熟悉了這個城市的歷史、人文和山水,了解了它的厚重和美艷,于是也就有了自己的書稿。
  書稿分六章,分別從鎮(zhèn)江自然形成的山水名勝、歷史上出現(xiàn)的亭臺樓閣、城市中發(fā)生過的人文趣事、與典籍有關的掌故心得、地域文化現(xiàn)象的梳理、文化遺存的散記等角度,去追憶這個城市的演變過程,尋找這個城市的亮點,思索這個城市的傳承,從而進一步加深對自己家鄉(xiāng)的認識和理解。
  在書稿撰寫的過程中,得到了鎮(zhèn)江市和京口區(qū)政協(xié)、市政協(xié)文史委、市文廣新局、社科聯(lián)、文聯(lián)、市民建會領導的關心,提供了開闊眼界的機會;得到了市名城研究會、作家協(xié)會、三國演義學會領導、單位同事、高校同行和報社好友的鼓勵,樹立了寫作的信心;得到了家人的理解,激發(fā)了完成書稿的動力;尤其要感謝市政協(xié)郭禮榮主席在百忙中抽出時間來為本書作序!感謝市人大盧章平副主任、市政協(xié)徐平副主席對本書的多方賜教;感謝市政協(xié)文史委趙康琪主任、委員辦公室蔣勃主任對本書的熱情指導;感謝市作家協(xié)會王川主席、市圖書館任罡館長對本書的鼎力支持,在此,再次表示我衷心的謝意!
  雖然盡了很大的努力,但深知個人見識淺乏,水平有限,洞察不精,書中的疏漏和錯誤難免,期待讀者和專家指正。





上一本:一天一點中國史 下一本:破曉的軍隊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京口夜話的作者是徐蘇,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