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史的田野氣息————傾向于江南的案例 【內容提要】社會史理應對充滿田野氣息的人類學予以重視。“田 野”首先意味著空間;對于其空間特征的揭示,有助于培養(yǎng)歷史學家 的疏離感和想象力,認識不同社群對于地域社會完整性的意義。 “田野”其次意味著地方;人類學特別重視“地方小事”及其存在環(huán)境 的價值,并將存在于特定環(huán)境中的事件的意義視為一種“地方性知 識”加以理解,所有這些,與社會史的“整體性”追求暗合!疤镆啊边 意味著縮影;人類學對于困境中的“社會縮影論”的省思及其實踐, 重新梳理了“小地方與大社會關系”,不但使社會史的社群研究獲得 了理論支撐,也明晰了從地域中國到全盤中國的具體考察路徑。 【關鍵詞】地域;社會史;田野工作 絕對一點說,歷史研究中的地域化傾向一直存在于史學史。當社會史學者視線下移,轉向底層百姓和日常生活,地域社會隨之進入他們的視野;一個簡單邏輯是,地域是民眾生活的日常空間。近來有學者提醒:作為整體社會史意義上的“區(qū)域史研究”與研究中的“區(qū)域化取向”不是一回事。緊接著的問題是,做出來的是不是社會史?怎么做才可能是社會史?我的體會是,如果旁顧一下相鄰的人類學范式,對地域社會史研究的深入是有益的。甚至有民族史家這樣說:歷史學必須在人類學或一無是處之間作出選擇。說這話的雖說是治民族史學者,但社會史,尤其是與人類學同樣留意空間的地域社會史,理應對人類學更加垂青才是。 人類學實踐的單位被稱為“田野”,他們所做的也就是所謂“田野工作”,“田野”的地位如此重要,“日益成為人類學傳統(tǒng)唯一用于區(qū)分人類學與其他學科的組成要素”,在重新思考人類學與其他學科的邊界,以及研究它們的內容時不能不面對“田野”這個概念。有意借鑒人類學思想和方法的歷史學者,不妨也來到“田野”,聞一聞另一股清新的氣息,吐故納新,相信這是有益于地域社會史健康發(fā)展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人類學的眾多學派中,(結構)功能主義對中國的影響至大,以此觀照地域中國的成果也最有影響。作為反(人類學)進化論學派的產物,功能主義的共時性框架,因其在某種程度上漠視了社群制度的歷史以及人的能動作用,從其誕生后不久,便受到來自學科內外的詬病。不過,在我看來,以分析整體的底層社群結構一功能見長的功能學派對于并不缺少歷史性的地域社會史來說,更有借鑒價值;至于如何克服功能主義的歷史清淡,無論歷史學本身,還是“功能派”的反思,甚至人類學內部“反功能派”的批評,都是地域社會史可資享用的思想資源。 一、概念中國與地域中國 歷史特別關注時間,對空間素來含糊。在古今中外汗牛充棟的史學論著中,冠以民族一國家的敘述大多是個虛幻的概念,沒有多少人較真其空間所指,所謂“以點帶面”其實就是以偏概全。對此,人們熟視無睹,習以為常,認為不值一提。接觸到人類學,讓我們汗顏。與大多數學科不同,人類學家把社會文化的差異視為研究前提,沿著他們的視線,多姿多彩的生活在各個層次的空間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田野”原本就帶有濃烈的空間底色。 那么,且看人類學的空間,并就地省思它對地域社會史的意義。 最初,人類學家并沒有說一定要去哪兒才能實現自己的學術目標,只是一般地感覺,那應該是異域,但后來發(fā)現,他們的田野似乎有了一個約定俗成。首先,那是一個遠離都市的地方————資本主義競爭時期的工業(yè)化都市,下“田野”就意味著到農區(qū)、草原或者“荒野”等地方去,也許是被耕作過的地點,但不會太遠離自然。其次,那是一個與“家鄉(xiāng)”不同的地方:研究者的“家鄉(xiāng)”被認為是文化雷同之地,不易覺察差異,因而不適合做人類學的研究…… P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