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遠古時期臺灣風物 一、導言:山海秀結話寶島 殘云蕩盡碧波分,川島秀結如永春。 何處憂思觀美景,玉山登眺最銷魂。 這把泥土,這把泥土/春雷打過,野火燒過/杜鵑花層層飄落過。 當臺灣歌手張明敏以其獨特的顫音深情地唱起《送你一把泥土》,每個炎黃子孫都會從中感受到對故鄉(xiāng)和祖國的深深眷念。臺灣這塊“祖先耕過,敵人踏過”的土地,和中國其他土地一樣“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位于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她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 臺灣海峽呈東北一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是中國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這條海峽像一面鏡子,收藏過古今中外無數(shù)鮮活的面容———— 開拓的先民如東夷人、百越人、華夏人等,這些來自沿海的“邊緣人”共同開發(fā)臺灣,并形成臺灣人特有的性格和精神,這就是:敢于冒險,敢于犧牲,彼此尊重,互不干涉,各居一隅,學會分享。而當外侮進犯,根植于民眾內心的中國意識自動反彈,于是武裝起義風起云涌,直至臺灣光復。 強調主權的將帥如衛(wèi)溫、沈有容、鄭成功等,這些大陸王朝的代表,以他們的忠勇實踐著開疆復土、行政保民的宏愿。颶風每至,檣傾楫摧,病疫光顧,將士凋零,這都不能阻止他們堅毅的目光穿越水霧,抵達遠方。 還有提升文明的建設者如陳永華、沈葆楨、劉銘傳等。 當然也還有趾高氣揚卻又不得不黯然離去的侵略者如威德士、揆一、安藤利吉等。 臺灣本島就像一葉飄浮在大海上的蕉葉,而澎湖列島、蘭嶼、綠島、釣魚島等八十多個大小島嶼,則像珍珠般分布在這葉芭蕉的周圍。 臺灣島與大陸最近的距離只有一百三十千米,可恰恰是這短短的水路,曾阻斷多少先民開拓的腳步,粉碎多少王侯征服的夢想,嚇倒多少高官赴任的船帆,灑下多少老兵盼歸的眼淚。如今,兩岸開放,實現(xiàn)了“三通”,海峽再不是畏途險路,旅游的大軍浩浩蕩蕩。甭說是乘飛機片刻即達,就按航船的正常速度,早晨從福建平潭啟程去臺灣淡水,當天下午便可回到平潭,真可謂“輪船何必羨云帆,百里長峽半日還”。 臺灣本島多山,島上三分之二為山地。中央山脈宛如一道屋脊,縱貫臺島南北,與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脈和臺東山脈一起組成五條蜿蜒起伏的巨龍,自東北向西南平行伏臥。就在這些千巒爭高、萬壑競流的茂林山谷間,曾生活著多支山地少數(shù)民族————泰雅、太魯閣、阿美、布農等,他們射飛逐鹿、紡織做陶,飲酒飲血、踏棘如風,過著何等愜意的生活;也正是這些山地英雄憑著他們原始的弓刀和剽悍的習性,以最慘烈最持久的抵抗為這些大山平添了尊嚴和榮光。 “灼灼青華林,靈風振瓊柯!迸_灣是森林的海洋,森林覆蓋占全島面積的一半以上!恫蓹壚啤、《老椰子樹下》等膾炙人口的情歌就是以當?shù)氐湫偷闹参锴腥胫黝}的。臺灣樹木種類近四千種,其中尤以臺灣杉、紅檜、樟、楠等樹聞名于世,樟樹上的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 臺灣高溫、多風、多雨,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2℃,真可謂是一方熱土。臺灣水稻一年三熟,又有寒、暖流交匯,有“魚米之倉”的美稱。臺灣盛產蔗糖,可謂“水果之都”,這種“甜蜜的事業(yè)”正強勁地朝海外輻射。 此外,臺灣還有“東南鹽庫”、“蘭花王國”、“蝴蝶王國”、“珊瑚王國”等美譽。一句話,臺灣是一個“山海秀結、豐衍膏腴”的寶島。 臺灣自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讓我們溫習一下她在歷史上曾用過的名字。臺灣在戰(zhàn)國時代的第一個名稱為“島夷”,同一時期也曾稱過“瀛洲”;前后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澶洲”;隋至元朝稱“琉球”、“流求”等;南宋時澎湖已屬福建路,元至明代設巡檢司;明萬歷時稱臺灣。臺灣在不同的稱謂下有著不同的故事。 二、“浮福建”————造化的威力 水進為峽退是山,游魚幾度進村玩。 人間敬畏天神力,豈料冰河才是緣。 福建沿海自古以來有一個傳說,即“沉東京,浮福建”,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分歧很大。第一種觀點就是指地質變遷:現(xiàn)在的福建,原來大部分位于海面以下,東面的臺灣海峽中曾有一塊名叫“東京”的陸地,后因海侵和地殼運動,“東京”沉到了海底,而“福建”卻露出海面,并不斷抬升,成為今天的樣子。另一種說法,福建其實沒浮,只是相對東邊地帶沉陷而言,福建是上浮了。 2007年4月13日,《東南早報》曾報導,泉州石獅地區(qū)發(fā)現(xiàn)一個刻有“東京”二字的古跡,本次發(fā)現(xiàn)的地點是不是流傳于福建的古東京大道?媒體邀請當?shù)乜脊艑W家一起考證,結果未能確證。 P3-5 我懷著深深的興趣讀過此書,深感專業(yè)歷史學者的歷史著作,守于嚴謹,而缺少文采,使讀者有枯燥之感。本書作者兼有文學和史學修養(yǎng),史學書兼有文學特色,可以說,這是史學著作走向大眾的一種好的形式。謹特向讀者推薦,希望讀者喜歡這本書,通過這本書,了解臺灣的真實歷史,喜歡祖國寶島————臺灣。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史學會會長 張海鵬 六十年來,大家對臺灣了解太少;讀完內容詳實的《臺灣 臺灣》,定會大有裨益。 ————閻崇年 《臺灣臺灣》是一部優(yōu)秀的歷史散文。詩文優(yōu)美,歷史故事翔實。讀之讓人震撼,讓人難忘。 ————著名作家、學者楊力 《臺灣 臺灣》是一部關于臺灣歷史、現(xiàn)實題材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詩歌和散文的形式來講述臺灣。不論從文學與歷史,還是從文體建設層面來說,都有著開拓性的創(chuàng)新意義。 ————著名詩人楊金亭 記者的敏銳、史家的嚴謹和詩人的激昂文字,使國明先生的這本著作在眾多書寫臺灣歷史文化和精神傳承的書中獨樹一幟。 ————著名作家安頓 該書是一部融隨筆手記、圖片以及詩詞于一體的創(chuàng)新性著作;是一部浸滿知識性、藝術性、可讀性的獨特著作。必將對人們了解臺灣,對促進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發(fā)揮出應有的積極作用。 ————資深研究員張景旭 該書的特點很突出,主線明確,凸顯臺灣人與祖國大陸之間的精神聯(lián)系,以及兩岸共謀統(tǒng)一的軌跡。文章自由出入浩繁歷史,深入淺出。形式上有多種突破,文字風格多變,詩中更有觀點。 ——————《臺聲》雜志主編竇為龍 從構思到2011年付梓,本書幾經(jīng)周折,幾經(jīng)修整。其間,海峽兩岸也經(jīng)歷了諸多大事的考驗。 撰寫《臺灣臺灣》,完全出于對那塊土地上人和事的好奇。 在平常的閱讀中,你總會撞上一些曾在臺灣留下華麗符號的人、事。比如“三七五減租”;比如一介書生鄭成功如何歷盡磨難,淬煉成鋼;比如郭懷一杯酒激志抗荷人;比如元世祖、隋煬帝、孫權指點臺灣海圖;比如臺灣最后一次與祖國大陸分離,以及臺灣曾經(jīng)生存過一群黑矮人等。這些精彩有益的故事就像桃花源前的溪水,引領你走人一個廣闊的境地,走進一個個陌生而又驚奇的生活畫卷。 你會有閱讀沖動和閱讀期待,渴望并愿意花時間買書、找資料,要找到遠古時她的模樣。這種閱讀沖動很有意思,有點像少時游長江想知道其源頭,而當你翻書得知源頭何在時,仍然一片茫然,直到有一天,你去了長江源。 正是如同探訪長江源的心理,促使我進一步閱讀,而閱讀給心靈帶來的沖擊則更出乎意料,就像一路的風景不僅會帶來賞心悅目,還會帶來風暴過后的猙獰與狼藉。這時,面對已經(jīng)變得沉寂無聲的一切,你的面前你的耳邊會有閃回,會有畫外音。 先是好奇,然后覺得有一點小小的責任,覺得應該寫一本書,按時間順序用重要的人和事串起臺灣,讓更多像我這樣對臺灣一知半解的人懂得臺灣。不僅懂得臺灣是“山海秀結”的膏腴之地,自古就寄托著四方客家尋找樂土的夢想,而臺灣也敞開她寬闊的胸襟,接納一批又一批炎黃子孫,臺灣也因他們的開發(fā)而變得更加美麗;還懂得臺灣人民不怕犧牲,勇于犧牲,其抗擊外國侵略者,反抗統(tǒng)治階級壓迫的意志歷來就堅定,這種反抗到了日據(jù)時期則達到了頂峰,其戰(zhàn)斗之猛烈、抵抗之頑強、堅持之長久,可以說是空前的;懂得臺灣人民始終愛國,臺灣人民的命運與祖國大陸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懂得如何抹去封蓋在歷史表面的塵土,看清其回歸的必然,以及作祖國統(tǒng)一促進派及架橋人的可貴。 有關臺灣的書很多,大多數(shù)是就一個時期的人、事或考古進行研究介紹。而利用考古成果進行梳理,再配以近體詩詞的敘述形式,這樣的詩話文本之于我,更具有吸引力。 本書的體例和特點是:用近體詩來介紹、感受臺灣從古到今的一些人物和大事。每一首(組)詩下面對應一篇獨立的文章,作為相關人和事的詳細介紹。采取這種互動搭配的形式,旨在于注譯之外,集中交代相關背景和人物細節(jié)。也許這樣更有利于讀者理解詩意。 本書中的詩詞完全按近體詩要求而創(chuàng)作,由于一百零八部平水韻中許多字的聲調已發(fā)生較大變化,故韻腳采用中國作協(xié)、中華詩詞學會公布的新韻執(zhí)行,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關于臺灣各個不同時期的劃分,本書綜合了兩岸歷史學家不同的劃分方法,將臺灣歷史劃分為七個歷史時期。為便于讀者參照,在敘述前兩個歷史時期時,我在每篇文章的標題旁都注明其所對應的中國歷代王朝。另外,為便于敘述,第三時期表述為“荷蘭、西班牙侵占時期”,按此劃分,荷蘭人占據(jù)臺灣本島之前的兩次侵犯澎湖,便可納入這一時期。 在寫作此書時,筆者搜集了許多的歷史資料,借鑒了許多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謹向他們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謝。 特別感激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長張海鵬老師,中國作協(xié)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中華詩詞》主編楊金亭老師的熱情提攜和悉心指導,放下手頭大量的事務和研究工作,撥冗寫序。 非常感謝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張景旭老師,對全書的史實部分進行逐字逐句的勘誤把關,還熱情相贈許多有關臺灣的書刊,并將最新信息抄錄相贈。 本書在寫作和和出版過程中,還得到原全國人大常委朱相遠老師、著名作家和學者楊力老師、作家安頓女士、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所屬《臺聲》雜志主編竇為龍先生、曾女士的多方建議和指教,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還要感謝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老師的推介,和九州出版社副社長黃憲華女士的修改建議。同時出版社的其他領導和責任編輯周春,皆為此書做了細致的審閱。對于他們?yōu)楦藭冻龅膭趧,一并表示謝忱和感激。 還要感謝友人程孟輝、劉燁、曾志崇在成書過程中提供過許多幫助。 由于研究能力不足,書中難免有淺薄、疏漏之處,祈請方家先進教正為幸。 另外,本書圖片大多來源于歷史資料,也感謝中國臺灣網(wǎng)為本書的圖片提供網(wǎng)絡支持。另有部分圖片雖標明出處,但暫時還無法聯(lián)系上具體作者,請作者得知信息后,與我聯(lián)系。 趙國明 2011年11月底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