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三十六人考實》將《水滸傳》前身《宣和遺事》所述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河朔的故事,追跡文獻,弄清了《水滸》主要人物的歷史原形,并從文本、制度、地理、民俗等多方面,還宋江起義以歷史真實。
作者簡介: 余嘉錫(1884-1955),字季豫,號狷庵,今鼎城區(qū)長茅嶺鄉(xiāng)人。父嵩慶,字子激,清光緒二年(1876)進土,官于河南商丘。嘉錫出生于父親任所,自幼稟受庭訓,立志著述,十四歲作《孔子弟子年表》,十五歲注《吳越春秋》。光緒二十七年(1901)中鄉(xiāng)試舉人。后人京,選為吏部文選司主事,丁父喪回籍。清末?婆e,立學校,應常德官立中學、西路師范學堂之聘,教授文史。辛亥以后,鄉(xiāng)榜同年譚延豈督湘,電請出山,共濟時艱,嘉錫竟辭不往。于是取“有所不為”之義,自號狷庵。1927年到北京,館于趙爾巽家,教授趙氏弟子,同時審閱《清史稿》,得以清史館館長柯劭態(tài)為師。期間,夫人陳福彩竟以三十九歲猝逝,遭受切膚之痛。親撰墓表,稱夫人“清閑貞靜,出于天生。恕以接人,仁能及物。鞠躬盡瘁,十有九年,存孤健絕,功在宗祀。生嘆薄祜,歿有遺恨”。情辭悱側纏綿,衷懷眷戀,誓不再娶,鰥居凡三十年。 1918年,余嘉錫棄家偕子余遜到北平,住前門高廟常德會館。以一介儒生,來自僻遠之鄉(xiāng),舉目少親,惟因?qū)W識淵博,業(yè)有專攻,終得以文章學術自顯于京師,在北京大學及其他各大學主講目錄學。1931年任輔仁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熬拧ひ话恕笔伦儽l(fā),回鄉(xiāng)索居,國事日艱,憂心無已。后輔仁大學多次電催返校主事,才又回京任教。日軍攻占北京后,各國立大學相繼南遷。輔仁大學因系羅馬教廷天主教會新創(chuàng)辦,當時德國神甫主持校務,所以為敵偽所顧慮,成為不受敵偽支配的獨特學府。為了維護國家民族正氣,余嘉錫特意開設《楚辭》課,教育青年識別香花毒草,以抨擊當時賣國求榮者。開設《世說新語》課,對魏晉之尚清談誤國,反復推論,評論古人而諷喻時事,皆寓意深遠。1942年冬,兼任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直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1947年以《四庫全書提要辨證》一書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被聘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會。后惜為讒言所毀,其道德文章,總加之以“封建”的罪名,退居于家,心情抑郁。但仍筆耕不輟,繼續(xù)撰寫《四庫提要辨證》,幾乎是以生命相搏,夙興夜寐,不顧勞瘁。1952年秋撰寫《元和姓纂提要辨證》稿,摔傷了右股,并因腦溢血而癱瘓,從此擱筆。1955年除夕病逝,葬北京阜城門外西黃村福田公墓。 余嘉錫學貫古今,薦作等身,文筆靈活,跌宕有致,無呆板冗蔓之病,風格和李慈銘相似。他既是文獻目錄學家,又是史學家,曾經(jīng)有“宋人史學勝清儒”的論斷。著作有《目錄學發(fā)微》、《古書通例》、《四庫提要辨證》、《世說新語箋疏》、《漢書藝文志索隱》以及《余嘉錫論學雜著》等。以上著作,學術界極為重視,尤其是一部歷時五十余年創(chuàng)作的八十萬字的《四庫提要辨證》,聲振國內(nèi)外,被譽為“是一部從微觀角度研究我國古籍的巨著”。 余嘉錫,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家,目錄學家。 湖南省常德縣人,1884年2月9日出生于常德縣長茅嶺。少年立志讀書求知,能詩善文,博聞強記,長于著述。14歲作《孔子弟子年表》。15歲又注《吳越春秋》。18歲鄉(xiāng)試中舉人。入京都,為吏部文選司主事,后因父喪回籍?婆e廢除后,在常德師范學堂任教。1927年去北平,參加審閱《清史稿》,受私立輔仁大學校長陳垣賞識,被聘為講師,主講目錄學。隨后又在北京大學、中國大學、民國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兼教目錄學。1931年被聘為輔仁大學教授,兼任國文系主任。1942年兼任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至1949年北平解放。 他把畢生精力用在教學和著述上,治學嚴謹,博覽群書,既是文獻目錄學家,又是史學家,最精于考證。已經(jīng)出版的著作有《目錄學發(fā)微》、《古書通則》、《四庫提要辯證》、《世說新語箋疏》以及《余嘉錫論學雜著》等。特別是《四庫提要辯證》一書,為畢生精力所萃,它就原著指陳得失,旁征博引,考證詳實,為學術界的一部名著。《世說新語籠疏》于校詁文字外,尤重于魏晉人事的品評之中。他說:“一生所著甚多,于此最為勞粹!边@部書是后人研讀古典名著《世說新語》的最佳版本。 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解放后,被聘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1952年秋,撰就《元和姓纂提要辯證》書稿。 1955年1月2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2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