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歐美學術界在論述抗戰(zhàn)前夕和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政府的作用時,多采用“史迪威模式”,把目光更多投向中外關系,特別是中美關系。本書作者認為應從中國社會本身來尋求答案,為此,在翻閱爬梳了大量原始檔案和文獻的基礎上,對此項課題進行重新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看法,供中國學界和一般的文史愛好者參考。 “在我的分析中強調(diào)四個主題。第一,我把戰(zhàn)事和軍事置于國民黨歷史的中心,這段歷史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作為一個附有武裝力量的革命組織的崛起,直到1945年8月隨日本投降而終止的抗日戰(zhàn)爭,到彼時為止,我相信其失敗雖然不是不可避免的,卻是可以預見的。…… 第二,國民黨民族主義的一項內(nèi)容是駁斥將中國描繪成一種不尚武的文化。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方認為中國不尚武、消極和落后的觀點在中國內(nèi)部被接受了。…… 第三,雖然國民黨人受到西方軍事模式和文化批評的影響,他們并沒有忘記中國自己的歷史,他們的政策采納了過去的傳統(tǒng)! 第四,我很重視地緣政治。一方面,這要求注意國民黨自己在地緣政治方面的深謀遠慮。在這一方面,從1935到1939年,國民黨試圖利用日本和中國東北有漫長邊界的蘇聯(lián)之間的沖突……” 作者簡介 方德萬,(Hans J. van de Ven),荷蘭人,1980年畢業(yè)于荷蘭萊頓大學中文系,入美國哈佛大學師從孔飛力研習中國近代史。1987年獲博士學位。隨后任教于英國劍橋大學,F(xiàn)為該校第10任漢學教授。 主要著作有《從朋友到同志: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創(chuàng)》(1991年),現(xiàn)研究項目為中國近代海關史。
目錄: 1 重看史迪威、 2 建立國民革命軍、 3 北伐時期的暴力文化、 4 南京十年中的國民黨政策及軍事改革、 5 在北方的進取政策、 6 日軍南下前的抗戰(zhàn)、 7 戰(zhàn)時動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