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十年流亡記


作者:斯塔爾夫人     整理日期:2016-07-28 10:06:51

斯塔爾夫人,*一個敢于對抗拿破侖的女人,被拿破侖下令流放的法國奇女子。斯塔爾夫人在不幸流放的十幾年中,旅行德國和英國繼續(xù)寫作,她的書抨擊波拿巴,稱他為馬背上的羅伯斯庇爾。“她的議論幫助歐洲保持了反對波拿巴的勢頭。波拿巴聞其名而色變,稱“沒有哪一個女人能比她更邪惡。 
本書簡介:
  斯塔爾夫人,一位女作家,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女泰斗,在拿破侖時期,她一直是塔列朗的政治對手,歧視女性的拿破侖不欣賞博學的女人。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斯塔爾夫人熱情歡呼革命,建立了自己的沙龍,和革命中的領導人物密切往來,宣傳平等的理念。當大革命過去、拿破侖如日中天的時候,因為政見不和堅持不向拿破侖妥協(xié)。1803年10月,拿破侖下令流放她到距巴黎110英里的地方。她除感絕望,并寫信并派信使懇求他發(fā)慈悲,但他主意已定,不容更改。斯塔爾夫人的父親得知她的命運后寫信給她:“在逆境中把頭抬得高高的,不要讓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把你踩在腳下,無論他有多么強大。”斯塔爾夫人在不幸流放的十幾年中,旅行德國和英國繼續(xù)寫作,她的書抨擊波拿巴,稱他為馬背上的羅伯斯庇爾。“她的議論幫助歐洲保持了反對波拿巴的勢頭。波拿巴聞其名而色變,稱“沒有哪一個女人能比她更邪惡。”
  作者簡介:
   法國女作家、文藝理論家,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qū)。父親是路易十六的財政大臣,其家庭是當時貴族沙龍聚會的中心。1788年因發(fā)表《論盧梭的性格與作品》一舉成名。她的《論激情對個人與民族幸福的影響》成為歐洲浪漫主義的重要文獻。執(zhí)政府時期,她主辦的沙龍成為當時自由派知識分子反對拿破侖的中心。她寫作過兩部體現(xiàn)其文學觀的長篇小說《黛爾菲娜》與《高麗娜》,主要的文藝論著有《從文學與社會制度的關(guān)系論文學》和《論德國》。
  目錄:
  序言——由斯塔爾夫人之子所作
  民院中反抗的開始——由此針對我的首次迫害——富歇
  拿巴的連橫之計——本人《論文學》的發(fā)表
  年的巴黎——波拿巴當上意大利共和
  拿巴敵視我與父親的新體現(xiàn)——瑞士事件
  ·蒙特莫朗西先生和雷卡米爾夫人流亡——新的迫害
  第五章離開科佩
  第六章1812年,途經(jīng)奧地利
  第七章暫停維也納
  第八章離開維也納
  第九章穿過波蘭
  第十章抵達俄國
  第十一章基奧瓦
  第十二章從基奧瓦到莫斯科
  第十三章國之風貌——俄國民族的特征序言——由斯塔爾夫人之子所作 上部 第一章波拿巴仇恨本人的緣由第二章護
  民院中反抗的開始——由此針對我的首次迫害——富歇第三章波
  拿巴的連橫之計——本人《論文學》的發(fā)表第四章父親與波拿巴的談話——馬倫哥戰(zhàn)役第五章地獄毒計——《呂內(nèi)維爾和約》第六章執(zhí)政府下的外交團隊——保羅一世之死第七章1801年時的巴黎第八章科佩之旅——與英國的預備性和約第九章1802
  年的巴黎——波拿巴當上意大利共和國總統(tǒng)——回到科佩第十章波
  拿巴敵視我與父親的新體現(xiàn)——瑞士事件第十一章與英國斷交——開始流亡第十二章前往德國——抵達魏瑪?shù)谑掳亓?mdash;—路易-斐迪南親王第十四章莫羅和皮舍格魯密謀叛亂第十五章昂吉安公爵遇害第十六章內(nèi)克爾病逝第十七章起訴莫羅第十八章帝國崛起 告讀者——斯塔爾夫人之子所作 下部 第一章《論德國》遭禁——離開法國,流亡他鄉(xiāng)第二章回到科佩——各種迫害第三章與德·蒙特莫朗西先生的瑞士之旅第四章德
  ·蒙特莫朗西先生和雷卡米爾夫人流亡——新的迫害第五章離開科佩第六章1812年,途經(jīng)奧地利第七章暫停維也納第八章離開維也納第九章穿過波蘭第十章抵達俄國第十一章基奧瓦第十二章從基奧瓦到莫斯科第十三章國之風貌——俄國民族的特征第十四章莫斯科第十五章從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第十六章圣彼得堡第十七章皇室家族第十八章俄國大領主的風俗習慣第十九章公共教育機構(gòu)——圣凱瑟琳學院第二十章向瑞典出發(fā)——經(jīng)過芬蘭人名對照表前言一個女人的偉大與激情
  ——譯者序
  若論18世紀的法國政壇和文壇界,有一位女性是我們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那就是斯塔爾夫人,原名安娜·露易絲·熱爾曼娜·內(nèi)克爾。她是法國浪漫主一個女人的偉大與激情——譯者序若論18世紀的法國政壇和文壇界,有一位女性是我們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那就是斯塔爾夫人,原名安娜·露易絲·熱爾曼娜·內(nèi)克爾。她是法國浪漫主義的接生婆,是法國憲政改革的思考者,是盧梭“多情的心”這個思想衣缽的繼承人,是法國大革命的一個冷靜見證人。她在世時,其愛情小說在文壇中風靡一時,雖然如今這些作品都已被人遺忘;她所舉辦的沙龍中群英薈萃、鴻儒如云,她的政治思想也經(jīng)過這些人而傳到朝堂之上,深深影響了法國政局。“歐洲有三股勢力,英國、俄國和斯塔爾夫人。”此話絕非浪得虛名。之所以評價斯塔爾夫人偉大,是因為在那個動蕩不安、連大多數(shù)男人都無法掌控住自己命運的亂世中,她沒有如其他貴族女性那樣成為命運的怒海中隨波逐流的浮萍,要么在大革命中香消玉殞,要么逃離國外、病死他鄉(xiāng),成為那個時代中一個個籍籍無名的犧牲品。從童年就表現(xiàn)出驚人的聰慧和冷靜的斯塔爾夫人,如男子一般扛起了覺得自己應當扛起的時代責任。當革命爆發(fā)、眾人如鳥獸四散一般逃離巴黎這座著火的城市時,本在日內(nèi)瓦的斯塔爾夫人卻火速趕了回來,積極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建立了自己的沙龍,和革命中的領導人物密切往來,宣傳平等的理念。當朋友們有生命危險的時候,她不顧個人安危勇敢伸出援手,甚至差點死在聚集在市政廳前的暴民手中。當大革命過去、拿破侖如日中天的時候,她又因為政見不和堅持不向拿破侖妥協(xié),即便遭到流放也絕不放棄自己的思想。論其視野、學問,觀其經(jīng)歷、思想,斯塔爾夫人都勝過和她同代的許多男子。讀其文字,筆者只能對十八世紀這位法國奇女子做出“弱弱女兒身,錚錚男子心”的評價。之所以說她激情,是因為縱觀她的一生,按照當時上流社會的觀點,斯塔爾夫人是叛逆的、瘋狂的、驚世駭俗的。她那耀眼的才華沒有拿來做沙龍里溫軟香甜的解語花,卻做了一套冰冷、堅硬、剛強的矛和盾,守護的是文字和思想上的自由,攻擊的是精神和肉體的桎梏。她一生周圍簇擁著無數(shù)優(yōu)秀男子,和本杰明·貢斯當戀愛,和路易·馬利·德·納博那—勞拉交往,后來和比自己小二十歲的阿爾貝特·德·洛卡秘密結(jié)婚,這些羅曼史足以讓當時的人大跌眼鏡。斯塔爾夫人希望與其相交的男人,在思想上是要與她齊肩、甚至是仰望的,所以她和那位平庸的丈夫和平分手。這在天主教的世界里看來是絕不可接受的,是對神圣婚姻的褻瀆。然而追求心靈和個性自由的斯塔爾夫人,全然不顧上流社會的冷眼和惡語,以一種接近于小說中藝術(shù)化人物的勇敢和激情,努力追求著自己的生活和感情。要了解斯塔爾夫人的人生,那就需要在她的書中尋找。小到自我、大到局勢,斯塔爾夫人的作品一直都在貫徹“我手寫我心”的觀點。所以,她的作品幾乎就可以說是她的人生回憶錄,只不過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已。我們要細看斯塔爾本人,就絕不能脫離了她的著作。想了解她的感情世界,那就讀《戴爾菲娜》和《柯麗娜》;想了解她的文學觀點,首推《論德國》和《論文學》;想了解她的政治觀點,那就得看《論法國大革命》;想看她的遭遇和游歷,那就無疑是《十年流亡記》了!妒炅魍鲇洝愤@本書完全不同于《論法國大革命》。斯塔爾夫人希望自己在《論法國大革命》一書中保持一個史學家當有的公正不倚的態(tài)度,她也努力做到了(拋去她對內(nèi)克爾的評價不言)。而在《十年流亡記》中,斯塔爾夫人的不滿、憤怒、仇恨、抗爭,如泄堤的洪水一般噴涌而出,不加任何掩飾和美化。其用詞之尖刻、辛辣,是她作品中很少看到的。如斯塔爾之子斯塔爾男爵所說,她寫這本書的時候根本沒想過將其出版,所以這本書可以理解為是她的個人情感宣泄之作、是激情使然,如此文字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令人稱道的是,對拿破侖如此厭惡的斯塔爾夫人,在滑鐵盧戰(zhàn)敗后回到巴黎,卻沒有對拿破侖吐出任何惡語。當時,她身邊又很快圍滿了奉承者對她大獻殷勤,有些人以為可以在她面前侮辱拿破侖來討好她。然而斯塔爾對這些人從來都是冷眼相待,因為面對一個失勢倒臺的敵人,她懂得如何為他保存一份應有的尊嚴。有一個拍馬屁的人對她說,波拿巴既沒有才華,又沒有勇氣。斯塔爾夫人立刻打斷他:“這么說,是在極力貶低法國和歐洲,因為它們居然臣服于一個笨蛋和懦夫長達十五年。”此等胸襟,如何配不上偉大這個評語?所以,這本書便是極能凸顯斯塔爾夫人的偉大和激情的一本書。對于斯塔爾夫人來說,流放是最痛苦的一種刑罰。“尤其是女性,她們本可以鼓勵、回報別人的熱情,但如果因為流放而不得不離開所愛之人,自己的存在也遭到抹去,她們就只能掐死自己心中寬厚和善良的天性了。”她不得不離開自己的朋友,離開自己從小長大的城市,失去了最能給她帶來快樂的社交和談話。她被迫回到科佩,又因為迫害的加劇而走向通往英國的漫長逃亡之路。她之所以反抗,是因為熱愛自由,她在書中無數(shù)次謳歌過、為其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的自由。在她看來,當時法國和歐洲已經(jīng)淪喪在拿破侖的鐵蹄之下,毫無自由可言,只有海峽對面的英國有著完美的憲法和完整的自由。且不論她對英國制度的看法是否有局限性(米什萊對以斯塔爾夫人為首的親英派持否定態(tài)度,在自己書中對英國制度極不看好),但為了抵達自由的彼岸,不畏懼強權(quán),去家離國、歷經(jīng)坎坷險阻。不管論心還是論跡,斯塔爾夫人的自由精神都是偉大的、是值得歌頌的。然而這場流亡,不也是遭受迫害之后、在激情下做出的一個沖動決定嗎?她要面對的是拿破侖,而歐洲半壁都已向后者俯首稱臣,她和她的朋友們又時刻在日內(nèi)瓦政府的監(jiān)督之下,隨時會有被憲兵抓走的危險。選擇逃離,這是在鋌而走險、孤注一擲、和拿破侖正面宣戰(zhàn)。富有的斯塔爾夫人大可安心待在科佩城堡里,沒了自由,但仍有靜好,籠子里的鳥不也照樣能活下去嗎?然而她是何等沖動烈性的女子,“不自由,毋寧死”的格言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沒了自由,她的熱情和激情、才華和人生都將逐漸枯竭。所以經(jīng)過痛苦的掙扎后,如壯士斷腕一般,決然斷去和故國的最后一絲聯(lián)系。這樣一個痛苦的決定,不是靠深思熟慮做出來的。斯塔爾夫人的精神想象過于豐富,她也承認自己“是思想上的勇者、性格上的懦夫”,說“一切危險在我看來都如鬼魅般可怕。我所擁有的才華讓我能在想象的世界里縱橫馳騁,讓我對自然的美麗更加敏感,對危險也更加懼怕”。那么,唯有靠沖動和激情,才能促使她勇敢地做出這個可怕的決定,遠奔他國,走上一條也許再無法回頭的路。這是個體內(nèi)住著一個男人的靈魂的女子,雖然并不美麗,“然而她黑色的眼眸里閃動著讓人無法抵御的魅力”。有人這么形容她:“她身上突然綻放出一種思想上的美麗,眼中突然升起天才之光、一種少見的華麗光彩。她的眼神中亮著一簇高貴的火焰,她的話語如閃電霹靂一般震撼人心……她身上有著某種充滿悲劇性的東西……”當激情和偉大同時集合在一個人身上時,那必定是悲劇性的一生。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如此,實際的人生中亦是如此。盧梭在《情感教育》中說過:“多情的心,是上天賜予的危險的禮物;誰若接受了這件禮物,誰就注定要在世上遭受苦難和折磨。”斯塔爾夫人在讀這句話的時候,肯定沒有想過它將成為自己的人生預讖。她一生起起落落、顛沛流離。斯塔爾夫人對自己的父親無比敬重,卻見證了后者從巔峰倒下、最后在科佩孤單離世。她擁護法國大革命,卻又親眼見證了大革命中的恐怖事件和暴力行為,看到身邊的朋友一個接一個死去。她熱愛法國的土地,卻因為得罪了拿破侖而不得不遠走他鄉(xiāng),在法國的敵人那里尋求庇護。最后她終于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縈的巴黎,然而沒過多久就闔然長逝。除了人生的不幸,更有身份認知上的不幸。“在法國她是一個瑞士公民的女兒,在瑞士她又感到自己是一個巴黎人。作為一個有頭腦、有強烈感情的女人,她注定要和公眾輿論發(fā)生沖突;作為一個作家,一個天才女人,她注定要和把婦女限制在家庭生活圈子里的社會秩序做進攻性和防御性的斗爭。”勃蘭兌斯在《十九世紀文學主流》中的這番評判,便是對斯塔爾夫人絕佳的總結(jié)。激情導致不幸,而偉大升華了不幸。“漫云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秋瑾的這句詩,卻正是本書斯塔爾夫人的人生寫照。她這條流亡之路,是追尋自由和解放的路,是一條如在逃避復仇女神的追捕一樣的逃難之路。她所追尋的,是一塊自由的極樂之土;她所逃避的,是自己曾經(jīng)最熱愛的祖國和人民。一個弱質(zhì)女子,獨自向東,奔向未知的未來。不知后來她歷經(jīng)千辛萬苦到達彼岸的英國后,有沒有尋到完整的自由。因為于這樣一個女人而言,徹底的自由是必需,卻也是奢求。序言——由斯塔爾夫人之子[1]所作 諸位手上的這本書并不是一本完整的著作,但請不要以殘本的眼光來審視它。這部回憶錄雖只留有殘卷,但母親當初有心在閑暇之余將其畫上句點。如果母親能夠活得久一點,便能騰出手來,將其重新校對并定稿,也有可能在內(nèi)容中做出一些我現(xiàn)在已無從得知的改動。我正是抱著這樣的考慮,才在獲權(quán)將其出版時,如此謹慎地對其一一校檢。此舉關(guān)乎摯愛親人,所以我心中不會抱有任何責任方面的顧慮。然而,母親的這些情感的宣泄出自一些被公認為是神圣不變的法則,要去揣測它們出于何種意愿,這著實讓人心有惴惴。但不管怎樣,在認真考慮過我的義務之后,我發(fā)誓在編輯這套著作[2]時,絕不隱去任何應當被出版的文字,相信我也已實現(xiàn)了母親的遺愿。因為忠于此誓,所以我得在這里提前申明一點:若有人宣稱自己握有被官方正式禁止出版的母親的手稿,并將其納入其著作合集中,我是絕對不會認可的!妒炅魍鲇洝愤@個標題是作者本人所定,所以雖然書未完成,其中內(nèi)容只涵蓋了七年的流亡生涯,但我依然保留了這個書名。此部回憶錄的創(chuàng)作開始于1800年,也就是母親第一次流亡的兩年前;中斷于1804年內(nèi)克爾去世之后,1810年母親又開始了此書的撰寫工作;1812年秋抵達瑞典之后,她又毫無預兆地突然擱筆。所以,該回憶錄的上部和下部之間,創(chuàng)作中斷了近六年。通過這本忠誠地還原了上下部創(chuàng)作之路的書,我們也就能發(fā)現(xiàn)她擱筆不作的緣由了。我不會提前透露母親在帝國統(tǒng)治期間遭受了怎樣的迫害:這一系列毫無氣度可言而又殘忍冷血的迫害,構(gòu)成了諸位即將讀到的此書的主要內(nèi)容,所以我不能弱化掉它的色彩。母親先被放逐出巴黎,隨后又被趕出法國;先是她的《論德國》被無故封殺,后來她的任何作品都被禁止發(fā)表,哪怕其內(nèi)容跟政治毫無瓜葛;事情演變到最后,她的住所已然變成一座囚牢,她被禁止一切形式的外出,被剝奪了一切社交的享樂和友誼的慰藉。這一切,于我都是歷歷在目。母親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開始撰寫回憶錄,從中我們也能猜見她當時是何心境。在創(chuàng)作這本書時,她抱著一絲期待,希望這本書歷經(jīng)坎坷之后、終在遙遠的將來能得以公之于世。而歐洲當時在拿破侖的鐵拳下茍延殘喘,人們聽不到任何獨立的聲音:大陸出版業(yè)遭到禁錮,所有英國印刷書籍都遭到最嚴格的控制。所以母親所想的并不是創(chuàng)作一本書,而是記下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歷程。在記錄個人環(huán)境的同時,她也在其中注入了波拿巴掌權(quán)之后、自己在法國形勢和時事演變的啟發(fā)下所作的思考。但在當時,出版這樣一本書完全是在往槍口上撞——僅僅寫下它都需要過人的勇氣和謹慎,何況母親還處于那樣的境地之中。她可以肯定,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警察的監(jiān)督之下:應接替德·巴郎特先生[3]的那位日內(nèi)瓦州州長的要求,她家中發(fā)生的所有事情,無論大小都必須稟報于他,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人們就可借此收繳她的書稿。所以,母親必須萬分小心:她只要寫了幾頁紙,就會立即讓一位密友謄寫一份留作備用,并對所有人物本名做出改動,用英國革命里的歷史人物加以影射。她正是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執(zhí)筆書寫,直到1812年決定逃跑,逃開這越來越嚴酷的人身控制。在取道俄國、冒險避開正往莫斯科進發(fā)的法國軍隊之后,母親抵達瑞典,開始著手回憶錄上部的謄寫工作。正如我剛才說過的那樣,該工作中斷于1804年。但在根據(jù)時間順序繼續(xù)寫這本書之前,母親希望趁記憶還沒淡去的時候,抓緊時間記下自己逃亡路上的重大事件,以及自己遭受的那些被世人所稱為“義務”的迫害。所以,她在1810年才重新拾筆創(chuàng)作這本回憶錄,而那時也正是她的《論德國》遭到封殺的時候。母親筆耕不輟,直到1812年抵達斯德哥爾摩:她便是在這里決定將此書命名為《十年流亡記》。這些足以解釋為什么母親在談起帝國統(tǒng)治的時候,言語中顯示有時她還在其壓迫之下,而有時她又已經(jīng)逃離了它的魔掌。后來,在構(gòu)思《論法國大革命》時,母親將《十年流亡記》上部中的回憶片段和總體思考抽提出來,把它們放在新書的框架中。她計劃在結(jié)束這本回憶錄時,把一些個人小事也保留在書里,并很高興自己終于可以指名道姓地說出哪些人當初讓她感到了友誼的溫暖,又無須擔心因為點明這些人的身份而給他們帶來麻煩。所以這份托付到我手上的手稿其實由兩個不同部分組成:上部包含了許多后被收入《論法國大革命》中的章節(jié),讀來肯定少了幾分新奇之處;下部由一些日,嵤陆M成,其中任何片段都從未被公之于眾。我遵循了母親的創(chuàng)作歷程,但在上部手稿中砍去了所有那些經(jīng)過修改后已經(jīng)收入進了她那部討論大革命的政治巨著之中的零碎篇章。這正是出于編者的職責之所在,除此之外,我也就不多做一分增添了。至于下部,我對其不做任何改動,原原本本地把它呈于公眾面前。我相信里面幾乎沒有一絲文風上的輕微修正:讓這份草稿保持它本來的鮮活味道,這在我看來十分重要。在讀到母親就俄國政治行為方面的見解時,讀者便能相信我嚴格地遵循了她的原創(chuàng)手稿中的思想;不過,即便拋開感恩心理不談(感恩能左右高貴之人的靈魂),俄國皇帝當時也的確一直在為獨立、自由事業(yè)而奮戰(zhàn),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誰能夠想見,在短短幾年時間之后,這個帝國的百萬雄師居然淪落為鎮(zhèn)壓多災多難的歐洲的一個工具呢?如果把《十年流亡記》拿來和《論法國大革命》相比較,讀者也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十年流亡記》中對波拿巴發(fā)起了更加嚴酷無情的批評,攻訐中總是帶著悲辛之情。這種轉(zhuǎn)變很容易解釋:一本書是創(chuàng)作于專制統(tǒng)治覆亡之后,自然帶有歷史學家當有的冷靜和公正;而另一本書是為英勇反抗暴政而做。何況母親撰寫這本書的時候,帝國統(tǒng)治正處權(quán)力巔峰、一時盛極。在出版《十年流亡記》時,時機因素并不在我的刻意考慮之中;我是依靠年代先后順序來編排作品的,所以遺作的編輯自然就放在了合集的最后。此外,我并不懼怕有人攻擊我,說我在波拿巴倒臺之后再出版這部針對其統(tǒng)治的抨擊之作,這么做有失厚道。母親曾將畢生才華用來捍衛(wèi)最崇高的事業(yè),她的住所一直是各方被壓迫人士的避難所;我要把這樣的她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那別人對我的攻擊又有何懼?不論發(fā)生什么,這些人攻擊的也只是《十年流亡記》的編者而已,而我其實也并不怎么受其所擾。實際上,專制統(tǒng)治政府的運氣已經(jīng)夠好了,它在得意之時靠恐怖手段逼人沉默,在覆滅之后居然還能要求歷史對其緘口。毫無疑問,前政府在自己的歷史回憶錄中肯定會為當初的迫害行為大找借口;毫無疑問,那些享受了專制政府的好處、現(xiàn)在卻也勇敢承認自己過去行為的人,至今仍然承受著懦夫們事后諸葛般的抨擊——這肯定會引來正義人士的憤怒;毫無疑問,一位倒臺的強權(quán)人士必然會引發(fā)人們的好奇之心。但是,拿破侖的為人稟性并不是我們唯一關(guān)注的;今天各方義士的抨擊對象并不是他,也不是那些在他統(tǒng)治時期于公共行政各領域為國效力的人。我們強力譴責的是那個利己的、壓迫的專制體制,而波拿巴正是其始作俑者。然而,這個壞透了的體制不是還統(tǒng)治著歐洲嗎?各個列強國家不是還在虎視眈眈,要把他們掀翻的東西可恥地繼承下來嗎?如果我們留心看看自己的祖國,會發(fā)現(xiàn)有多少當初充當了拿破侖的爪牙的人,在向他極盡獻媚之后,又轉(zhuǎn)而把自己馬基雅維利主義的權(quán)術(shù)伎倆獻給了一個新崛起的權(quán)力政府,難道不是嗎?今時和往日又有何不同?他們?nèi)康孽磕_的盤算,其出發(fā)點不依然是虛榮和墮落嗎?他們的那套小把戲,不就是帝國制度的遺孽余烈的體現(xiàn)嗎?所以,用最強烈的措辭描繪這個黑暗統(tǒng)治,這并不是在侮辱一個已被打敗的敵人,而是在攻擊一個依然強大的對手。我希望,《十年流亡記》能讓專制政府心生戚戚;我也抱著一個溫柔的想法:通過發(fā)表這本書,自己也能夠為母親一直忠心追隨的神圣事業(yè)獻上一點綿薄之力。[1]奧古斯特·德·斯塔爾。——譯者注 [2]斯塔爾夫人的作品全集由她的兒子編輯出版。最后一冊,也就是這本回憶錄出版于1818年,作品前面附有斯塔爾堂兄之妻內(nèi)克爾·德·索緒爾所寫的關(guān)于斯塔爾夫人的性格特點、寫作風格等方面的注解,1821年本書英語首版由倫敦出版社出版,刪去了索緒爾夫人所寫的大篇人物注解,故中文版也將其刪除不譯。——譯者注 [3]克勞德-因涅斯·布魯吉爾·德·巴郎特男爵(1745—1814),行政官員,1802年—1810年擔任瑞士萊芒州州長期間,負責監(jiān)視以斯塔爾夫人為中心的科佩小集團。——譯者注 





上一本:品讀歷史感悟忠信 下一本:論人民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十年流亡記的作者是斯塔爾夫人,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