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早期史綱》特色有三: 一、作者方豪,是中外關系史、宋史的權威,因此對臺灣、澎湖在中國航海的針路上所扮演的角色,有突破性的見解;而對宋代澎湖與中國大陸間的關系,也能引證豐富的史料,詳加說明。 二、就資料而言,作者利用到目前為止沒有人使用過的外文史料,及過去國人的相關著作,對荷、西時期的傳教事業(yè)有詳密的敘述。 三、作者寫史的態(tài)度十分客觀,在經綿密的考證后,才下定論,而尚未考證周延者,亦引述、介紹,但仍予存疑?傊,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本書簡介: 《臺灣早期史綱》詳述了自史前時代至荷蘭、西班牙占據臺灣期間這漫長歷史長河中臺灣的歷史地位及歸屬。作者在他人尚未使用過的外文史料基礎上,經過嚴密的考證,厘清了臺灣早期的歷史發(fā)展脈絡,為一般知識分子貢獻了翔實、可信的臺灣早期史綱。 作者簡介: 方豪(1910-1980),浙江杭州(原余杭縣)人,字杰人,筆名絕塵、圣老。方豪教授幼小就受到了教會的熏陶感染,1935年升為天主教神父。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方教授前往云南,協(xié)助于斌主教復刊《益世報》并且親任總編輯一職,并先后擔任浙江、復旦及輔仁大學教授;1949年赴臺灣,任教于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方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歷史、中西交通史、臺灣史及天主教史的研究教育工作,著作頗豐,有《中西交通史》《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宋史》《方豪文錄》《方豪六十自定稿》《馬相伯先生文集》等。 目錄: 序言 **篇臺灣的史前時代 **章從地質看臺灣和大陸的關系 第二章長濱文化的發(fā)現 第三章臺灣山胞的由來 第四章從史前遺物看臺灣和大陸的關系 第二篇存疑的文獻 **章夷洲和澶洲是臺灣嗎? 第二章三國孫權海軍到過臺灣嗎? 第三篇隋唐時代的記述序言 **篇臺灣的史前時代 **章從地質看臺灣和大陸的關系 第二章長濱文化的發(fā)現 第三章臺灣山胞的由來 第四章從史前遺物看臺灣和大陸的關系 第二篇存疑的文獻 **章夷洲和澶洲是臺灣嗎? 第二章三國孫權海軍到過臺灣嗎? 第三篇隋唐時代的記述 **章隋煬帝兩次派朱寬等探訪流求 第二章隋煬帝對流求的一次用兵 第三章《隋書》流求國的描述 第四章唐詩人施肩吾是否到過臺灣? 第四篇宋代澎湖的開辟和中國主權的建立 **章《輿地紀勝》的記述 第二章李復、陸游、梁克家、真德秀等人筆下的流求 第三章汪大猷在澎湖的遣將屯軍 第四章澎湖始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 第五章臺灣出土的宋代器物 第五篇元代瑠求(臺灣)、澎湖與中國大陸的交往 **章《文獻通考》對臺澎認識的退步 第二章元代對求的招諭 第三章《島夷志略》有關澎湖和巡檢司的記述 第四章彭湖巡檢陳信惠 第五章明初澎湖居民的撤移和巡檢司的裁廢 第六篇明代中國航海圖籍上所見臺澎諸島嶼與針路 **章出現于《鄭和航海圖》上的平湖嶼 第二章《順風相送》抄本中有關臺澎的針路 。ǜ剑┼嵑突蚱渌瑫r代出使人員來臺澎的可能性 第三章《鄭開陽雜著》所記臺澎附近各島嶼和針路 第四章陳侃《使琉球錄》記釣魚嶼等不屬琉球 第五章鄭舜功《日本一鑒》確定釣魚嶼屬于臺灣 第六章蕭崇業(yè)、夏子陽兩《使琉球錄》附臺灣 附近各島圖及到琉球針路比較表 第七章張燮《東西洋考》所記臺澎針路 第七篇明代倭寇在臺灣及附近的侵擾和中國的防剿 **章總論明初以后倭寇在臺灣海上的出沒 第二章林道乾、林鳳等海上英豪的出現 第三章釣魚嶼劃入中國領海和防倭區(qū)域以內 第四章"彭湖游"的設立和它的規(guī)模 第五章日本對臺灣的野心 第八篇沈有容在臺澎及附近的功績 **章明末來臺漢人與高山族人對倭寇的憤恨 第二章沈有容殲滅侵臺倭賊 第三章沈有容諭退侵澎荷蘭人 第四章沈有容在白犬俘獲倭奴 第五章萬歷四十四年日本再謀取臺灣 第六章陳第所作*古的臺灣實地考察報告 第九篇明天啟、崇禎間臺澎海上風云 **章顏思齊(振泉)的開拓臺灣 第二章鄭芝龍的興起 第三章明天啟四年澎湖的收復 第十篇荷蘭人的侵占臺灣 **章葡、西、荷、英人的海上競逐 第二章荷蘭人所傳授的"紅毛字" 第三章荷蘭人的傳教與教育事業(yè) 第四章荷蘭人的通商事業(yè) 第五章荷蘭人的農產事業(yè) 第六章荷蘭人的軍事設施 第七章荷據時代的寓賢沈光文 第八章郭懷一的抗荷事件 第九章明末清初臺灣與咬吧間針路 第十一篇西班牙人的占據臺灣北部 **章西班牙人來臺的動機與計劃 第二章西班牙在雞籠的傳教工作與荷人初攻淡水 第三章淡水山胞抗西運動與傳教工作的擴展 第四章西班牙人向宜蘭推進 第五章西班牙教士的淡水土著語著作 第六章西班牙人被逐與教士的撤退 方杰人教授對臺灣史研究的貢獻許雪姬第七篇第五章日本對臺灣的野心 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結束,使大量武士失業(yè),便相率入海,倭寇乃益形囂張。 萬歷二十年(日本文祿元年,1592),豐臣秀吉統(tǒng)一日本,就想侵略臺灣,即日人所稱塔加沙古,或作高砂,亦作高山國。中國為防止倭寇,嚴禁通商,于是化明為暗,兩國商人,以臺灣為走私集中點。 豐臣秀吉為發(fā)展對外貿易,創(chuàng)設"御朱印船"制,頒發(fā)《御朱印狀》,以示鼓勵,其目標為朝鮮、臺灣與呂宋。萬歷二十一年(1593)派原田喜右衛(wèi)門(一作原田孫七郎),往呂宋勸西人入貢,并命攜帶《高山國招降文書》,在路過臺灣時,亦諭"高山國王"向日本輸誠納貢,此一文書似未被接納,今藏于金澤的前田家中。 豐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繼掌大權,日本商船更形活躍,出入于臺灣、呂宋、澳門、占城、交趾、暹羅、大泥、摩鹿加等地,巨商紛起,勢力的雄厚,莫過于有馬晴信。萬歷三十六年(1608),其部屬且曾在澳門滋事,被葡軍驅逐。 三十七年(1609),有馬晴信奉德川家康密令,派兵侵入臺灣,察勘港灣,調查物產,對土番示惠,與西、葡、荷等國,爭取海上利益,并擬獨占臺灣貿易,是即中國所稱倭寇。事為葡王斐理伯二世(PhilippeII)所聞,命臥亞(Goa)的印度總督達波拉(Tabora)予以阻撓。 萬歷三十八年(1610),有馬部屬又焚毀前往日本貿易的葡船,為長崎奉行長谷川左兵衛(wèi)所控,德川家康予以處死。 有馬晴信卒后,海外貿易以長崎代官村山等安*為馳名,中國官方對之亦特加注意。萬歷四十四年(1616)派艦一隊,凡13艘,自長崎直駛臺灣,奉德川家康命,加以侵占。在琉球海面,為暴風雨襲擊,艦隊潰散,僅一艘到達臺灣,所有士兵,為高山族人盡數殲滅。另三艘則由等安次子秋安率引,漂到交趾,至次年7月,方回日本。另二艘由等安部將明石道友率領,經福建沿海返日。據日本方面記述,在福建海岸汲水,為中國官兵襲擊,將偵探官董伯起擄回日本,次年送回。不久,村山等安全家,因信仰天主教,觸怒幕府,全家殉教。從此日本對臺灣野心亦稍形收斂。崇禎九年(日本寬永十三年,1636),德川幕府實行海禁,日船在臺灣海面,始告絕跡。 以上所云,多據日本載籍,近年漢文史料迭出,中國方面剿倭情形,逐漸明朗,以下當專章敘述。 。ǜ剑┮聊芗尉亍杜_灣志·沿革志》第二章附有豐臣秀吉致臺灣招降書攝影,署名"日本國前關白",加蓋"豐臣"印,稱臺灣為高山國,日期為"文祿二歲星集癸巳十一月初五日",即明萬歷二十一年,西歷1593年11月27日。按:是年有閏十一月,書中無"閏"字,必指前十一月!杜_灣志》所載招降書不全,茲據連橫《臺灣通史》卷一《開辟紀》所載,參照《臺灣志》寫真,錄如下: "夫日輪所照臨,雖至海岳、山川、草木、禽蟲,莫不受他恩光也。予際欲處慈母胞胎之時,有瑞夢,其夜日光滿室,室中如晝,諸人不勝驚愕,相士相聚占卜之,曰:'壯年輝德色于四海,發(fā)威光于萬方之奇異也。'故不出十年之中,而誅不義,立有功,平定海內,異邦遐陬向風者,忽出鄉(xiāng)國,遠泛滄海,寇蓋相望,結轍于道,爭先而服從矣。朝鮮國者自往代于本朝有牛耳盟,久背其約;況又予欲征大明之日,有反謀,此故命諸將伐之,國王出奔,國城付一炬也。聞信己急,大明出數十萬援兵,雖及戰(zhàn)斗,終依不得其利,來敕使于本邦肥之前州而乞降。之筑十個城營,收兵于朝鮮域中慶尚道,而履決真?zhèn)我。如南蠻(按:指呂宋)、琉球者年年獻土宜,海陸通舟車,而仰予德光;其國(按:指臺灣)未入幕中,不進庭,罪彌天;雖然不知四方來享,分為其地疏志,故原田氏奉使命而發(fā)船:若是不來朝,可令諸將攻伐之。生長萬物者日也,枯渴百物者亦日也,思之不具。" 稱臺灣為高砂國或高山國,據云高砂原為日本播州濱海一地名,白沙青松,與臺灣高雄某地山麓相似,日人即以高砂或高山稱臺灣。或云為山地一社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