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詞近7萬條,字數(shù)達1100萬字,貫通古今,系統(tǒng)完整,包羅了中國從先秦時代到清朝滅亡的各個斷代史和大量專門史的重要內(nèi)容。舉凡歷史學科的名詞術語、古國朝代、政權年號、民族部落、階級階層、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社團組織、史籍文獻、典章制度、社會經(jīng)濟、風俗禮儀、文物考古、科技發(fā)明、中外關系等,應有盡有,喊闊中國古代政治、軍事、思想、文化、教育、法律、科技等各個領域。全書還附有1745幅圖片,5項附表,24幅各朝代歷史地圖,被認為上當今世界上*全面、*權威的中國歷史百科全書。新中國第一部由國家組織編纂的特大型歷史?圃~典 1.收錄全面:本辭典原分先秦史卷、秦漢史卷、魏晉南北朝史卷、隋唐五代史卷、宋史卷、遼夏金元史卷、明史卷、清史卷(上)、清史卷(下)、民族史卷、歷史地理卷、思想史卷、史學史卷、科技史卷等十四個分卷出版,現(xiàn)匯編成上、下兩卷。收詞上起遠古時代,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共收詞目67154條。 2.編排規(guī)范:本辭典所用字體,以《簡化字總表》和《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為準。但對少數(shù)可能被誤解的簡化字和選用字,在詞目中括注繁體字或異體字。個別人名、地名在詞目和釋文中也酌情保留繁體字或異體字。 3.認定權威:對于學術上有爭議的問題,已有定論者,按定論介紹;尚無定論者,則以一說為主,諸說并存。 4.檢索方便:本辭典正文按詞目的首字筆畫數(shù)和起筆筆形順序排列。書前刊有詞目表,以便檢索。 5.圖文并茂:為幫助讀者理解釋文,本書附有圖片1745幅。書末附錄有《中國歷代世系表》、《中國歷史紀年表》、《中國歷史大事年表》、《中國歷代戶籍、人口、墾田總數(shù)表》、《中國歷代度量衡演變表》以及中國歷史地圖24幅。另附有《詞目首字四角號碼索引》,供查閱。 目錄: 凡例 詞目表 正文 附錄 附錄一中國歷代世系表 附錄二中國歷史紀年表 附錄三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附錄四中國歷代戶籍、人口、墾田總數(shù)表 附錄五中國歷代度量衡演變表 中國歷史地圖 詞目首字四角號碼索引前言中國歷史悠久,積存了浩繁的文獻典籍,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chǎn)。運用辭書的形式,整理和傳播具體的歷史知識,是近代通行的一種科學方法。我國在二十世紀初年已開始編纂新體的綜合性辭書,但《中國歷史大辭典》的編纂,在舊中國并沒有也不可能付諸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我國學者曾提出編纂歷史辭典的倡議,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實現(xiàn)。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起,組織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籌組此事,得到全國各地歷史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各地歷史學家的積極響應和支持。1979年商定編纂體例和工作計劃,著手組織編寫。 《中國歷史大辭典》包括漫長的歷史時期,涉及廣泛的知識領域。為便于編纂工作的進行,同時考慮到讀者的需要,整個編纂工作分為兩個階段,即先出版分卷,再編纂?yún)R編本。本書收詞上起傳說中的遠古時代,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分卷本依據(jù)歷史朝代和專門領域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歷史地理、思想史、史學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各卷聘請主編和編輯委員,依據(jù)統(tǒng)一體例,分頭進行編纂,自1984年起開始陸續(xù)出版。1994年,在各分卷編纂工作全部完成之后,由編委會責成中國歷史太辭典編纂處組成匯編工作小組,具體負責匯編本的編纂工作。首先由各分卷主編負責對分卷內(nèi)容進行修訂,同時由匯編工作小組組織撰寫典章制度類的通貫條目。在此基礎上,再、由匯編工作小組與上海辭書出版社對各分卷交叉、重復條目進行整理合并,共同完成匯編本的編纂工作。整個工作歷時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