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再度覺醒


作者:普里莫·萊維,楊晨光      整理日期:2016-01-23 16:20:19


  1、普里莫·萊維是奧斯維辛*重要的記錄者和見證人,也是意大利國寶級作家,是“歐洲**尚、*不可或缺的
  作家之一”,被卡爾維諾稱為“我們時代*重要、*富有天賦的作家之一”。
  2、《再度覺醒》是大屠殺回憶錄三部曲之一、電影《劫后余生》原著,以萊維一貫的冷靜筆觸回溯了奧斯維辛這
  座人間煉獄,以及走出奧斯維辛后的希望之旅!对俣扔X醒》是普里莫·萊維繼經(jīng)典之作《奧斯維辛幸存者》之后
  *為暢銷的大屠殺回憶錄,被國外媒體稱為“文學(xué)世界的卓越成就”。推薦您購買該作者其他暢銷書:普里莫·萊維作品:二戰(zhàn)中鮮為人知的猶太人武工隊抗?fàn)幨贰度舴谴藭r.何時?》1945年,普里莫?萊維與另一些奧斯維辛幸存者,被蘇聯(lián)紅軍從德國死亡營中解救出來,返回意大利時,經(jīng)歷了一段奇妙而坎坷的旅程。萊維經(jīng)過了蘇聯(lián)、匈牙利、羅馬尼亞,途遇形形色色的幸存者:出生在集中營的無名幼童,精明獨立的希臘人,輕快活潑的烏克蘭姑娘,向意大利人尋求庇護的德國軍妓……每一個人都懷揣著不同的故事,要去往不同的地方,但每一個人都依靠生之意志堅強地活著。對萊維而言,這是一段絕無僅有的休戰(zhàn)期:不僅指外部世界的休戰(zhàn),也是經(jīng)歷了奧斯維辛摧殘之后,試圖重返光明、重建秩序之前的過渡階段。這本記憶之書,載滿了死亡、流離與痛苦,也記錄了信仰、希望與勇氣。
  作者簡介:
  普里莫·萊維(PrimoLevi1919-1987),意大利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亦是化學(xué)家和奧斯維辛174517號囚犯——這兩種身份與經(jīng)歷建立了他寫作的基礎(chǔ)。萊維1919年出生于意大利都靈,1944年因參與反法西斯運動被捕,后被遣送至奧斯維辛集中營。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他回到故鄉(xiāng)都靈生活。1987年自殺身亡。同樣是奧斯維辛幸存者的作家埃利·維瑟爾說:“早在四十年前的奧斯維辛?xí)r代,萊維已死。”萊維的作品涉及詩歌、小說、回憶錄等各領(lǐng)域,著有《被淹沒和被拯救的》(TheDrownedandtheSaved)、《活在奧斯維辛》(SurvivalinAuschwitz)、《緩刑時刻》(MomentsofReprieve)、《周期表》(ThePeriodicTable)、《若非此時,何時?》(IfNotNow,When?)、《猴子的憂傷》(TheMonkey’sWrench)等。萊維書寫的盡管多是痛苦和悲慘,但他用作家的技巧讓事物變得清晰,并一一呈現(xiàn)了他所見到的事實。如同他在暴虐的角落與縫隙之間努力尋找真正的自由一般,他的文字,讓人們更理性地去思考暴虐與人性。
  目錄:
  001|消融
  009|主營
  024|希臘人
  050|卡托維茲
  065|塞薩爾
  080|勝利日
  092|夢想家
  104|向南
  118|向北
  127|小母雞138|老路
  149|樹林與小路
  162|假日
  178|劇場
  189|從施塔理耶達爾羅依到雅西
  001|消融
  009|主營
  024|希臘人
  050|卡托維茲
  065|塞薩爾
  080|勝利日
  092|夢想家
  104|向南
  118|向北
  127|小母雞138|老路
  149|樹林與小路
  162|假日
  178|劇場
  189|從施塔理耶達爾羅依到雅西
  202|從雅西到美蘇分界線
  217|再度覺醒
  223|后記:普里莫·萊維答讀者問
  249|譯后記00歐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磯時報》
  怎么讓年輕人了解納粹大屠殺,讓他們讀讀普里莫?萊維的書。
  ——《華爾街日報》
  如果一位化學(xué)家可以寫出這樣的作品,上帝幫幫那些作家們吧。
  ——《衛(wèi)報》
  普里莫·萊維是偉大的大屠殺回憶錄作家……也是我們時代文字杰出、優(yōu)雅而動人的作家歐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磯時報》
  怎么讓年輕人了解納粹大屠殺,讓他們讀讀普里莫?萊維的書。
  ——《華爾街日報》
  如果一位化學(xué)家可以寫出這樣的作品,上帝幫幫那些作家們吧。
  ——《衛(wèi)報》
  普里莫·萊維是偉大的大屠殺回憶錄作家……也是我們時代文字杰出、優(yōu)雅而動人的作家
  之一。
  ——《新共和》
  他將歐洲猶太人的兩極生活放在一起作對比,萊維先生的小說形成了一種無可抵擋的、史
  詩般的氣質(zhì),這成就了他最好的作品。萊維又一次呈現(xiàn)了我們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找到的
  特點——對全人類的悲憫。
  ——《紐約時報》
  普里莫·萊維是那種罕見的人物。他作為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在書寫他的經(jīng)歷的同時,又
  能保持一種平衡和協(xié)調(diào)感……隨著他的敘述,歷史的真相仿佛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舊金山紀(jì)事報》
  萊維讓我們感到一個人不僅要作為受害者活下來,更要作為一個“必須追求卓越和知識的人”
  去爭取生存的權(quán)利。不能讀懂這部作品就像任由人類經(jīng)驗的長河流向遺忘。
  ——《芝加哥論壇報》
  盡管他書寫的是痛苦和悲慘,但萊維用作家的技巧讓事物變得清晰,并一一呈現(xiàn)了他所見
  到的事實。最后的結(jié)果是,他的書能讓讀者更理性地去思考暴虐。
  ——《大眾讀者》
  一位杰出的作家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他的正直、他的尊嚴(yán)、他的人性,以及他那嚴(yán)格的標(biāo)準(zhǔn)。
  ——H?斯圖爾特?休斯《紐約時報》
  他是我們的但丁。他的三部曲(《活在奧斯維辛》《再度覺醒》《緩刑時刻》)是一部現(xiàn)代的偉大著作。
  ——休?尼桑森《今日美國》
  恰巧他并非一個喜怒無常的作家。如果你偏愛奧斯汀式的主人公,又不愛平常藝術(shù)家抑郁、不安以及由此帶來的貧窮,他會是對你胃口的浪漫英雄。普利莫·萊維的大屠殺回憶錄是20世紀(jì)頂尖的文學(xué)作品,但他最偉大的作品卻是他本人。
  ——莫娜·辛普森《美國大西洋月刊》
  普里莫·萊維不僅僅是一個大屠殺幸存者或者一個“了不起的大屠殺作家”。他是一個堅持公義的人。一些人殺戮無辜,卻仍要說這罪惡存在于所有地方和所有文化,萊維在用他鋒利的言語與之對抗。
  ——卡林·羅馬諾《紀(jì)事報》
  普利莫·萊維將語言交還于我們,正如他在暴虐的角落與縫隙之間努力尋找真正的自由一樣。他的幸存讓我們得以在屋頂上高喊:“永不重來!”
  ——保羅·奧布萊恩《社會主義評論》消融一九四五年一月初,迫于蘇聯(lián)紅軍的巨大壓力,德軍匆忙疏散西里西亞(Silesian)礦區(qū)。在其他地區(qū),類似的情況下,德軍會毫不猶豫地縱火或使用武器,摧毀集中營,屠殺其中的囚犯。但在奧斯維辛地區(qū),他們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德軍高層(似乎是希特勒本人)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回收每個還能干活兒的苦力。因此,所有健康的囚犯都被疏散,在極為可怕的條件下,前往布痕瓦爾德(Buchenwald)和毛特豪森(Mauthausen)。而病人則被扔下聽天由命。憑著證據(jù),人們可以合理地推斷,德軍原本并不想在集中營里留下一個活口。但夜間猛烈的空襲和蘇聯(lián)紅軍的迅速推進迫使他們改變了主意,扔下未完成的任務(wù)而逃之夭夭。在布納-莫諾維茨(Buna-Monowitz)集中營的病區(qū)里,留下了八百名囚犯,其中大約五百人在蘇軍到來前死于疾病、寒冷和饑餓。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即使得到了蘇軍的救助,仍有兩百人陸續(xù)死亡。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午時分,我們第一次見到了紅軍巡邏隊。我和查爾斯最先看到他們——我們正把索莫奇的尸體搬往亂葬坑。他是我們死去的第一位室友。我們把擔(dān)架傾覆在骯臟的積雪中,因為亂葬坑里早已堆滿了死人,而附近再沒有其他墓坑。查爾斯摘下他的貝雷帽,作為對活人和死人的致敬。四名馬背上的年輕士兵,沿著作為營區(qū)邊界標(biāo)志的道路而來。他們小心翼翼地端著沖鋒槍,駐足于鐵絲網(wǎng)邊,向里張望,相互偶爾說上幾句話,把陌生而尷尬的目光投向雜亂的尸體、破敗的營房和我們這幾個還活著的人。在灰色的雪地與天空之間,在預(yù)示著消融的潮濕烈風(fēng)之中,巋然高踞于駿馬之上的士兵,在我們眼中,顯得極為具體而真實?梢哉f,我們就像流星,在充滿死亡的虛無中游蕩了十天,終于觸到它那堅實的中央,一顆聚凝的核心。四個人,全副武裝,卻并非我們的敵人——四名和平的信使。厚厚的皮帽下面露出他們粗糙而孩子氣的臉。他們不向我們打招呼,也不微笑。似乎不僅是同情,還有難以言表的局促,壓抑著他們的心靈,封閉著他們的雙唇,讓他們的眼睛久久不能離開這殯葬般的場景。這是我們所熟知的羞恥——每次篩選之后,每次我們被迫目睹或屈服于某種暴行之后,這份羞恥就會吞沒我們。德國人并不了解這種羞恥,只有正義之人見證了他人的罪行時才體會得到。它是一種罪惡感——這樣的罪行竟然存在,這樣的罪行竟然無法挽回地發(fā)生在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中;而目睹了這樁罪行的人們,他們追求正義的意愿被證明是如此軟弱或徒勞,他們面對這罪行卻束手無策。所以,即使當(dāng)自由的鐘聲莊嚴(yán)而沉悶地敲響時,我們的心中也不只是喜悅,還充滿了痛苦的羞恥。這痛苦如此深切,竟使我們妄想洗去記憶與意識中的污穢。這痛苦如此強烈,因為我們感到這罪行原本永不該發(fā)生。但現(xiàn)在,哪怕最美好的善良,最純潔的心靈也無法抹掉我們的過去。這傷疤、這暴行,將永存于我們的靈魂深處,永存于目睹暴行之人的記憶里,永存于暴行發(fā)生的地方,永存于我們對這暴行的控訴中。這是我們這一代人以及猶太民族的可怕特權(quán),因為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這罪行,了解它的本性就像一場蔓延的瘟疫,無法治愈。以為人類的正義能夠蕩滌這罪行是愚蠢的。它是永不枯竭的罪惡之泉;它摧毀軀體,也摧毀軀體中的靈魂——它扼殺人們的良知,讓人們變得卑鄙無恥;它是報應(yīng)在壓迫者頭上的恥辱;它是滋生于幸存者之中的仇恨;它有一千張面孔,或為復(fù)仇的渴望,或為道德的妥協(xié),或為對信仰的背棄,或為對人生的厭倦,或為對權(quán)利的拋棄,麇集于眾人之間,而全然不顧人類追求正義的意愿。在那昏昏沉沉的歲月,在我們獲得解放的喜悅之余,大多數(shù)人感到,這痛苦與羞恥不過是致命的疲勞的一次意料之外的打擊。因此,很少有人去歡迎我們的拯救者,很少有人去感謝上帝。當(dāng)一些人開始拆除鐵絲網(wǎng)的時候,我和查爾斯仍然站在堆滿一層層蒼白尸體的墓坑邊。隨后,我們拖著空擔(dān)架,回去向我們的獄友報告這個消息。那天沒發(fā)生任何其他事。這倒不讓我們驚訝,我們早就習(xí)慣了這種日子。在我們的牢房里,老泰爾馬上占據(jù)了死去的索莫奇的床鋪,這讓我的兩個法國獄友厭惡不已。據(jù)我所知,泰爾,是一個“紅三角”,一名德國政治犯,這集中營里的“老資格”。所以,他理所當(dāng)然成了集中營里的一名貴族。他不用干活兒(至少在最后一年里),可以收到從家里寄來的食物和衣服。出于這些原因,在病房中很少能夠看見德國“政治犯”。不過,他們在病房里倒享有各種特權(quán):最重要的是不用參加篩選。解放時,泰爾是病房中唯一的政治犯,逃走的黨衛(wèi)軍任命他為第二十區(qū)的頭子。在這個區(qū)里,除了我們這個住滿高傳染性疾病病人的病房,還有肺結(jié)核和痢疾病房。作為一名德國人,他極其認(rèn)真地看待這個靠不住的任命。在黨衛(wèi)軍離開和紅軍到達之間的十天里,在每個人都經(jīng)受著饑餓、寒冷和疾病的最后折磨時,泰爾卻勤勉地視察他的新封地,檢查地板和碗的狀況,檢查毯子的數(shù)量(每人一張,不管死人還是活人)。有一次檢查我們病房時,他甚至表揚了亞瑟所保持的秩序和衛(wèi)生。亞瑟聽





上一本:若非此時,何時? 下一本: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奏折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再度覺醒的作者是普里莫·萊維,楊晨光 ,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