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為什么生活得如此焦慮?焦慮背后折射出的文明沖突最初是從何而來?這種沖突如何影響我們每個人,又將把我們的生活帶向何方?梁冬約請自由學者王東岳,從文化的源頭開始,縱橫捭闔、貫通東西,逐步梳理文化的變遷和生活的改變,分析生存形勢如何決定一種文化與文明,展現(xiàn)中國古代諸子百家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真知灼見和長遠預見。 作者簡介: 梁冬,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專業(yè)。1998年進入鳳凰衛(wèi)視,曾被評為亞太區(qū)最著名的華語節(jié)目主編及主持人之一。2004年底辭職潛心學習中醫(yī)。后曾出任百度公司市場副總裁。梁冬在旅游衛(wèi)視主持的《國學堂》欄目,廣受觀眾好評,已成為旅游衛(wèi)視的品牌欄目。 目錄: 上篇國學起源 第一章揭開國學的神秘面紗 第二章從文字看文化——象形與拼音 第三章脫去神話外衣的三皇五帝 第四章從巫到儒,早期文化的演變 第五章諸子百家第一家 第六章先秦唯一的哲人——老子 第七章《道德經》中的智慧 第八章古往今來第一師——孔子 第九章從儒到法的傳承 第十章法儒共治兩千年 第十一章墨辯與名家的哲學 下篇漢字密碼 第十二章從《論語》開始 第十三章孔子的誤讀上篇國學起源 第一章揭開國學的神秘面紗 第二章從文字看文化——象形與拼音 第三章脫去神話外衣的三皇五帝 第四章從巫到儒,早期文化的演變 第五章諸子百家第一家 第六章先秦唯一的哲人——老子 第七章《道德經》中的智慧 第八章古往今來第一師——孔子 第九章從儒到法的傳承 第十章法儒共治兩千年 第十一章墨辯與名家的哲學 下篇漢字密碼 第十二章從《論語》開始 第十三章孔子的誤讀 第十四章《道德經》中的漢字 第十五章教法自然 第十六章龍的傳承 第十七章鳳的起源 第十八章法字真相 第十九章從字里行間看婚姻制度 第二十章公私之辨 第二十一章漢字中的數(shù)字(一) 第二十二章漢字中的數(shù)字(二) 第二十三章地支中的生育密碼 第二十四章天干與殷商文化(一) 第二十五章天干與殷商文化(二) 第二十六章醫(yī)藥的源起 第二十七章與病有關的那些字 第二十八章姓氏中的學問(一) 第二十九章姓名中的學問(二) 第三十章漢字思維第一章揭開國學的神秘面紗揭開國學的神秘面紗 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就存在著相當普遍的隱士情結,儒、釋、道諸家莫不如是,而高古時期尤甚。隱者們往往才大志疏,所向高潔,陶淵明式的林泉之隱固然經典,東方朔式的朝市之隱亦不鮮見。 他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收放之間,進退自如。旅游衛(wèi)視的梁冬先生,攜《國學堂》欄目以國學會師友之精神,遍求賢者,還真“一念一閃,振動十方”,為我們帶來了一位潛居終南山下二十余年,寄情山水靜修學問的獨立學者——王東岳先生。正如要了解男人,就一定探討女人一樣,要講國學,也只有從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對比的角度去講,才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王老師恰好就是這樣一位融貫中西的大師,他從大哲學的高度,上至人類起源,下至一字一詞,古中外縱橫捭闔,可謂納須彌于芥子,化腐朽為神奇,由此展開了一段妙趣橫生卻又發(fā)人深省的國學之旅。 引子:逐漸遠去的真理 人類所有的學問,到了現(xiàn)代,都越分越細了,可是真正的哲學,它和現(xiàn)代一般學問最重要的區(qū)別就是哲學是追求終極的,而一般學問是討論具體問題的,任何一個具體問題都會受到上百個甚至更多的因素影響。比如燒制茶杯,選料要好,制作工藝要好,火候要好,釉彩也要好,有上百個因素影響著它,這個杯子才能燒好,可是如果把任何一個因素單拿出來,問這個杯子為什么好?用任何一個因素都說不清。 再比如感冒,一個人感冒了,其實也受到上百個因素影響。同一場感冒過來,有的人得,有的人不得,有的人重,有的人輕,可見感冒并不完全是一個病毒問題,如果要是一個因素一個因素去說,永遠說不清,因為這些因素的排列組合是個無限大的數(shù)字,F(xiàn)在科學實驗室是干什么的?它就是把多個因素里面的其他因素屏蔽在外邊,把一個因素調引來研究,這就叫實驗室。然后把這個因素研究完,扔出去,再調進來一個,把其他因素屏蔽在外面,可是這樣研究完,仍然說明不了問題,因為無法說清這些因素合在一起會是什么狀態(tài),每一個因素互相排列組合后又是什么狀態(tài)。 當今科學翻新的速度確實越來越快,托勒密的地心說,穩(wěn)定統(tǒng)治西方的農業(yè)文明1400年;哥白尼的日心說出來四百年都沒到,大部分錯了,他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其實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他說行星是圍繞太陽轉,是正圓形軌道,其實是橢圓形軌道;牛頓的學說,只出來了二百年,就被愛因斯坦擠到后排座去了,然后愛因斯坦就趕快宣布,說他的學說只是一個“短命的過渡,”可見,知識的真涵越來越少,知識的壽命越來越短。 國學的起源——中原農業(yè)文明 國學與我們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息息相關。 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國學,主要是在和西學比較。所謂西學就是古希臘這一脈。我們要先認識到中國國學的價值很高,因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古文化的遺產,是唯一一個寶貝,其他所有的文明古國都消失了,包括古埃及、古印度、古瑪雅、古巴比倫、古希臘。實際上古希臘的文化已經完全丟光了,是后來阿拉伯人把它繼承了,然后所謂的歐洲中世紀以后的文藝復興是通過阿拉伯人把資料重新翻譯,把古希臘文明又撿回來,是為今天的西方文明。所以說,中國文明是古代完整保留下來且一脈傳承至今的唯一的文明,但是由于古希臘文明締造了今天的現(xiàn)代文明,所以我們現(xiàn)在說國學,是相對古希臘的這個西學,也就是現(xiàn)在西方文明這個西學而言。 北大李零教授說得很好,說什么叫國學?“不中不西之學,國將不國之學!币簿褪钦f你這個國學是面臨了西學的沖擊,你才是國學,如果全球都是中國,哪有什么國學可言。 那么,中國這一塊地方,為什么會孕育出國學呢?是因為這個地方原始的生存條件造成的。首先,東亞是一片非封閉的地方,東邊是太平洋,古人根本沒法越過,北面是高寒地帶,西面是帕米爾高原,世界屋脊都在那,南邊是橫斷山脈,所以它就把這個地方的人局限在這里了。它和西方文化的搖籃——環(huán)地中海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地中海的形狀相當于一個夾在歐亞非主大陸之間內湖,古人刻一葉獨木舟就能越過去,然后他們交流很多,所以就會有一個半商業(yè)文明。而且古希臘那個地方不適宜于耕種,它土地情況很差,大地上都是荒漠石頭。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的文明完全是黃河中游文明,我們把它叫中原文明。中原早期只有很小一塊地方,那為什么叫中原文明呢? 中原,也就是河南那個地方,是黃河中游,在黃河的上游是黃土高原,那是關鍵。要知道,地球表面上的平均土壤厚度只有0.5米,而黃土高原的土壤堆積層卻達到幾百上千米之厚,整個地球只有一塊這樣的地方,這是地質上非常奇怪的一個地貌,曾經困擾地質學界很長時間。 現(xiàn)在有研究認為,這是由于地球信風造成的。信風,顧名思義,就是講“誠信”的風,它老是按著一個方式刮。其實,信風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個是地球自轉,地球轉的速度和大氣層轉的速度有差異,這樣就形成一個恒定的風的方向;第二個是赤道,赤道這個地方,因為太陽直射,它的溫度很高,空氣上升,然后向兩極落下去,所以它又形成了一個氣旋。這兩種氣旋扭結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很特殊的氣旋,恰恰就落在黃土高原這一片地方,可能風在這個地方驟然停止,而刮起來的最細的土壤就這樣經過億萬年的累積,通通落在了這個地方,這就是黃土高原的形成。這片黃土,我們今天覺得它很糟糕,你現(xiàn)在到陜北去看,看到那里一片荒涼,看著很不入眼,可是這一片黃土地真是了不得。黃河從這個地方經過,把黃土帶下去,到了中游,黃河河道變寬,水變緩,于是黃土開始慢慢沉降,這就是中原的黃河沖積平原,就是現(xiàn)在以河南為中心的這一小片地方了。 由于只有最細的土壤才能被風帶過來,所以這里的黃土很細,用最原始的工具,比如一根木棍,下邊綁一塊帶尖的小石頭,在地上一劃,就能當犁。而且這里長不了大樹,只能長灌木,一把火燒過,刀耕火種,馬上就可以下種子,就可以長糧食。這里的農業(yè)文明特別容易發(fā)展,所以,中國的農業(yè)文明是全世界最成熟、最發(fā)達的農業(yè)文明之一。 英國有一個很著名的歷史學家叫湯因比,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不是自然條件最好的地方,也不是自然條件最差的地方。因為在自然條件最差的地方,人沒法生存。而自然條件太好的地方呢,能長成非常茂盛的密林,但是隨之也就帶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們知道,第一個農業(yè)文明以前,人類是采獵生存的,所謂采就是像猴子一樣,摘果子吃,所謂獵就是像老虎一樣,捕動物吃,所以采獵狀態(tài)這個文明,和動物的生存方式沒有根本區(qū)別。在原始大森林里,既然有大量的樹木,當然果實也豐富,動物也多,采獵很容易繼續(xù)。所以用不著種地,種地很辛苦。第二個問題,到真沒啥吃的時候,想種地,會發(fā)現(xiàn)開墾是極其困難的。拿一把鋼斧砍倒一棵大樹也得幾十個小時,然后再把那個樹根挖出來,沒個十天半月挖不出來。古人要用石斧把樹砍倒,然后再把根挖出來,好幾棵樹才夠一畝地,真是猴年馬月都搞不出一畝地。 所以自然條件太好的地方,也不是最適合農業(yè)文明的地方,反而自然條件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壞的那些地方,都是文明的發(fā)祥地。你今天看河南那一片地方,比起江南楚地,長江以南要差遠了,可是長江以南當時不可能成為農業(yè)文明發(fā)祥地。黃河以北這些地方,由于降雨量比較低,以及氣溫等等原因,只能長灌木,一把火燒過去,它就能種地了。 正因為如此,所以古希臘文明一開始,就朝著半商業(yè)的方向走,因為當?shù)厝丝梢缘奖狈恰珊訐Q得糧食,所以它一開始就是一個半商業(yè)文明,而中國中原這個地方,特別適合于農業(yè)文明,它要采獵已經沒有對象了。所以就必須發(fā)展農業(yè),而農業(yè)就需要大家協(xié)作,因為在一小塊土地上,要把農業(yè)做精,是很不容易的。 文化是生存的智慧 中緯度的地區(q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光照狀態(tài)和人的生理狀態(tài)特別適應。人的生理是被生物鐘調節(jié)的。所謂生物鐘就是光照對人的視覺中樞的刺激,由此建立起來的一個生理系統(tǒng)。我們過去的生物鐘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著太陽走。我們今天有燈泡了,有電視了,大家也得病多了。科學其實是一柄單刃刀。它只砍掉了人類的生存氣數(shù),這個問題只有放長遠看,慢慢才能明白它的真諦。只有放長遠看,慢慢才能明白它的真諦。 北歐,包括俄羅斯那些地區(qū),偏北,光照時間不恒定,夏天偏多了,冬天偏少了,光照時間對他們的生物鐘影響很大,所以那邊生孩子比較難,而中緯度地區(qū)因為光照條件好,人的生育能力比較強。從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來看,最高分布帶都主要在溫帶和亞熱帶地區(qū)。 孩子生得多了,土地面積是有限的,問題就出來了。中原這個地方人口很多,土地面積很少,我們現(xiàn)在計算中國的可耕地面積只占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有將近90%是高山、沙漠、湖泊、沼澤等等。在這么小一片耕地上要養(yǎng)活這么多人,生存關系非常緊張。我們所有的智慧,首先得用來解決農業(yè)文明下,人們如何協(xié)調的問題,這就是說大白話的孔子,成了中國大成至圣先師的原因。 我們的文化一定是和中國人的生存環(huán)境相適應,跟我們生存的格局相匹配,任何文化都一定有這樣的屬性。我們今天說文化說得花里胡哨,什么食文化,酒文化,什么詩詞歌賦、棋琴書畫等等,都是這些好看的,其實那只是萬米深海上面的浪花,大海最深有一萬米深,浪花只有幾米,用浪花描述大海,那結果只能是錯誤的或者片面的。 第二章從文字看文化——象形與拼音 提起國學,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那么高深莫測,高山仰止,“山在虛無縹緲間”,離我們是如此的遙不可及。然而在上一篇中,王東岳老師帶著我們抽絲剝繭,揭開了國學神秘的面紗,原來,國學就是我們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反映,來自我們所在的氣候,來自我們所居的地域,來自一切一切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環(huán)境。一言以蔽之,國學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生存,乃至能夠更好地生存。在本章中,我們將繼續(xù)這段奇妙旅程,看一看東西方的生存環(huán)境,是如何造就了象形文字與拼音文字的差異,這種差異又是如何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體系,影響了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的發(fā)展與變遷。 西方拼音文字的形成 在闡述任何與文化有關的話題之前,我們必須首先確定一個前提,就是文化一定是和人類的生存結構相關,而不是花里胡哨的種種表象。最早的人類早期文化形成的時候,受自然因素影響比較大,而今天的文化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小了。早年人類對抗自然的能力比較弱小,所以受自然界的影響很大,周圍的地理物候條件,對于人類文化早年的形成影響是相當顯著的。而現(xiàn)在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影響我們的主要因素已經與當初大相徑庭。 古代的時候,是天災影響人;隨著人類能力的增強,現(xiàn)在,我們所面臨的麻煩很多都是自己惹出來的了,連氣候異常都跟人有關。但是古代我們還沒那么大力量,還受到老天的控制,所以,當時的文化是相對于自然界反應的,是在自然條件影響下,在當時的生存格局影響下形成的,從這個起點出發(fā),才會導致東西方的文化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回過頭來看古希臘,我們與其把它叫做西方西學,不如稱其為環(huán)地中海文明更準確。因為當時中國的古代文明實際上是主流文明,因為全球真正的文明起步都是從農業(yè)文明開始的,只不過中國這個地方條件特別好,所以形成的農業(yè)文明達到了最完善的狀態(tài),并且由于各種原因,被完整地保留下來。而古希臘環(huán)地中海那個地方,地中海很窄、很小,是個內湖,而北非和兩河,又都是最早的文明發(fā)祥地,所以那里的人跟周圍的地區(qū)就比較容易來往,由于本身土地貧瘠,主要發(fā)展工商業(yè),所以較早地進入了半商業(yè)文明。這都是跟當?shù)氐纳娣绞接嘘P。 比如古埃及,尼羅河經常泛濫,泛濫一次重來一次。一旦雨季到來,人就趕緊從河邊逃離,等到旱季的時候,水勢小,土地又裸露出來,然后又趕緊來耕地,所以當?shù)厝私o繩子打上結,經常地丈量土地,幾何學由此產生。而兩河一帶由于是交通要沖,所以所有人做生意,或者大家交換物資都往那邊跑。古希臘的人也是這樣,經常往那邊跑。按說人類所有早年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像古埃及文字、印度文字都是,但是為什么西方變成拼音文字了呢?是因為大家都往那邊跑,到了那才發(fā)現(xiàn),互相之間語言不通,怎么辦?我只好聽著你發(fā)言,然后拿音標把你的發(fā)音標注下來,你來注個音標,我來注個音標,大家最后干脆把那個象形文字扔掉,都拿音標來注,于是就變成拼音文字了。 拼音文字的出現(xiàn),帶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說,文字是一個符號。文字是語言的符號,語言是思想的符號,所以,亞里士多德把文字叫做“符號的符號”。西方有一個語言學家叫索緒爾,結構主義就從他而來,他講到,對于拼音文字來說,文字符號是沒有意義的,它必須放到一個語法結構中才有意義。比如,我們畫一個太陽,我們畫“日”字,是畫一個圓圈,中央加一點。一看都知道,是太陽。可是拼音文字,比如現(xiàn)在的英文,太陽是sun,你看見s-u-n,就啥也不知道,你必須造一個句子,造一個邏輯句法。如果你造的邏輯句法,是我坐在sun上,這個糟了,這個sun就變成椅子了;如果是我站在sun上,你是不是覺得sun是地板;那如果是我躺在sun上呢,sun是不是變成床了?可見sun這個詞的意義,全在于其語法結構中,怎么給它位置,它必須在邏輯定位中獲得意義,它的符號本身沒有意義。這會造成一個嚴重的問題,可以說,中國人跟西方人的思想差異就與這個文字的差異有很大關系,由此延伸出下面的話題,由拼音文字帶來的西方思維方式。 中西方思維方式溯源 由于拼音文字沒有符號的實際意義,它必須在語法邏輯結構中建立起意義,如果沒有邏輯,甚至連說話和相互表達自己的意思都不可能進行,于是西方人會得一種思想病,可以稱之為邏輯強迫癥。如果一個人說話不帶邏輯,大家馬上聽不懂他說什么。以至于很多外國公司到中國以后,他們的高管認為中國的員工沒有什么邏輯感。 西方人得了邏輯強迫癥以后,順著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語言方式,處處都得用邏輯表達,于是他們就特長于邏輯思維,就會產生哲學。這里我指的是狹義的哲學,因為中國也有哲學,但是我為什么只說中國思想史而不是中國哲學史呢?哲學這個詞,是當年日本明治維新前后,日本人被西方打了以后,翻譯過來的一個詞。他們認為中國的“哲”這個字有智慧的意思,西方的那個哲學是智慧之學,所以叫哲學,哲學是近百年來才翻譯進來的一個詞。在中國,這個概念叫“形而上”,所以后來我們就把它翻譯成“形而上學”,這個翻譯是很棒的。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系辭傳》),我們說形而上學,就是你直觀看不見的那個學問叫哲學。我為什么不說中國是哲學史,只說它是思想史,就是因為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哲學,主要是針對狹義哲學來說的,我們不必附庸風雅,非要跟著西方的概念跑。 那么,西方的哲學到底是什么?它跟我們確實有很大的區(qū)別,哲學是純邏輯的一個工程,是一個邏輯推演過程,所謂哲學,狹義哲學,就是古希臘一群大號兒童玩的一種特殊的邏輯游戲。比如,最早的哲學家叫泰勒斯,他說“水為萬物之原”,現(xiàn)在只留下他這句話?赡芩泻芏嘣挍]流傳下來,甚至他的著作都失傳了,可是這句話很重要,這句話實際上表達了萬物是同一種東西這個概念,表明萬物是一系演化而來的。水為萬物之源,這是一個源頭,后來的萬物都是從它這來的;它又表達了萬物同質,萬物是同一種品質,萬物同系,這些概念后來就逐漸導出了原子論。 另一個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還有他的弟子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原子論認為萬物都是由最基本的原子構成的,我們今天說茶杯、木板和我們人不同,是因為它們內含的質料不同,而原子論認為它們內含的質料是完全一樣的。美國現(xiàn)在有一個物理學家,就是發(fā)現(xiàn)夸克并且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那個物理學家,叫蓋爾曼,他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夸克與美洲豹》,就專門講萬物都是由夸克和電子組成的,美洲豹、石頭、人,那么為什么會有萬物的差別呢?這個問題至今科學家都很難回答,所以古希臘從當時開始就引出了原子論,到現(xiàn)在仍然是物理學最前沿。我們物理學界研究的基本粒子,其實還是古希臘說的那個原子概念。我們一直在往前走,兩千年前提出的課題,現(xiàn)在都研究不完,為什么?所以我們說哲學是科學之母,哲學出現(xiàn)了,科學就出現(xiàn),它完全是跟著邏輯跑的,而不是跟著實踐跑的。我們不同,跟著實踐走,跟著經驗走,是出技術的,用實踐操作試錯法,不停慢慢往前走。所以這邊走出來的是一個技術體系,跟著是藝術體系;那邊走出來的是個哲學體系,接著就是科學體系。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尤其是與古希臘文化對比,一個強調視覺和閃點,一個強調邏輯和哲學,其背后的原因很可能就與語言有關,與拼音語言和象形文字的差異有關,而且這個差異和當時的生產方式和地理環(huán)境有關。古希臘文化是個半商業(yè)文化,因為商業(yè)活動是一種冒險活動,他不能帶著老婆孩子跟著他一起去冒險,所以家人放在這邊,然后自己獨自出去經商。所以他們強調個人行為,強調個人自由,這是這種生存方式所決定的。所以好多電影大片,都強調個人英雄主義。而且西方的整個文化,也是建立在個人立場上,講人權,也是這樣出來的。 同時,社會契約論也是從這個方向走,因為經商就要有契約,就要有合同。那么,他們把社會問題,也認為是個合同問題,說人為什么有權利,為什么生而平等?因為經商,大家是平等的,平等的,大家才能經商?墒寝r業(yè)文明就不一樣,農業(yè)文明是要講集體,很多人在一塊地方精耕細作,所以它講集體,所以每個人不要冒得太高,個別人冒得太尖,大家這個協(xié)作關系就很難做,所以就講集體,講和諧。 漢字如畫 中國人的生存結構反映到思想方式上,反映到文字上,就非常有意思。我們這個地方很封閉,大家就只有這一種文字,說來說去,用不著去注音,畫個圖,都不用發(fā)音,就能看懂什么意思。所以中國的這個象形文字,過去連標點符號都不要。一幅畫就擺在那了,對不對? 中國詩詞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種文化。有一首馬致遠寫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痹娎锏拿恳粋詞就是一幅畫。他中間不介詞,也不用連詞,不用說枯藤是纏在樹上,他不用說這些話,不用邏輯表意,就把一幅一幅的畫擺在這,成了一首最好的詩。再看王維的一首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它不用解釋,說大漠遠處有一家人,然后燒起了一股煙,這個煙是直上去的,他不用這個邏輯系統(tǒng)。這個詩就非常好,為什么?因為我們每一個字就是一幅畫,根本用不著邏輯結構。平常這些東西咱們中國人感覺不到,我們覺得這是很應該的,為什么中間一定要有介詞呢?但是我們今天的語言已經歐化了。自從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風東漸,中國人現(xiàn)在雖然還用方塊字,方塊字也變形了,繁體字不見了,簡體字怎么看都看不到形了,那幅畫沒了。 中國古代的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幾千年沒有標點符號,但是認字的人就一定能把它讀斷,對吧?因為它一個字就是一幅畫,你看到這個字形,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舉個例子,比如說“人”字,我們畫人有兩種畫法,一種是側面畫一個人,一種是正面。人正面的像就是后來的“大”字,這個字實際上過去是指人的;人側面的像,就是后來的“人” 字,那個短的突起是指胳膊。 延伸一下,如果兩個人走,往這個方向走,這就是“從”;如果這兩個人朝相反的方向走,這個字就是“比”。那么,為什么兩個人朝這個方向走是“從”,朝那個方向走是“比”呢?因為兩個人早上出去,一個跟著一個干活去了,慢慢地往出走,這就是今天的“從”字。而干完活回家的時候,一個比一個跑得快,于是就含有了今天比賽的意思了。換句話 說,都是兩個人,上班的時候是比較慢的,比較痛苦的,一個跟著一個比較累,叫心不甘情不愿;回家的時候,就歸心似箭,生怕落在后面。 還拿這個“人”字舉例子,還是有兩個人,一個人朝這邊站著,一個人朝那邊站著,兩個背對背的人,這就是北邊的“北”。兩個人背對背站著,為什么就是指著北邊的方向呢?因為我們中國這個地方在北半球,太陽總是在南邊掛著,尤其是冬天。你大中午往這一站,你的影子是不是指到北邊去了。而且這個“北”字還有一個含義,敗北,失敗的意思。比方打仗的時候人本來朝前沖,打敗了,回頭就跑,是不是正好兩個方向,于是就含有了失敗的意思。從上面這兩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出,這個字形往這一放,大家就知道它想干啥。而且,我們中國的象形文字,比西方,比古希臘和古埃及還有一個優(yōu)點。 在古埃及,如果一個獵人打了一只鹿,他就畫一個非常形象的鹿,然后旁邊畫一個獵人拉著箭,畫得還不太像。中國人就比他高明了,比如我們要畫一只“羊”,就不會畫完整的一只羊,我會畫一個羊角,然后往下,這就是羊,誰見了都知道它是羊。畫“!蹦兀嫵雠=莵,然后誰一見都知道這是牛,只畫個牛角,用不著畫牛體。由于它半抽象化了,符號化了,它就可以組合了。比如,我們在羊下面畫一個人,這個字就是今天的“美”,它的意思是什么呢?這個男人強壯得像一頭公羊。所以今天拿美去形容女人,是錯了,美本來是男人的事。所有的動物,最美的都是雄性的,你看鳥類,漂亮的鳥是雄性的;再如獅子,長得鬃毛很大很好看的是公獅子,母獅子沒那么好看,只有人把事情弄反了。 這樣一脈相承的文字,就用不著邏輯也能完全明白是什么意思。比如說太陽,我們畫一個太陽,底下畫一橫,“旦”字。早上太陽剛出來那一刻,叫旦。如果太陽再出高點,底下加一個直出符號,這就是“早”,早就是太陽初升七八竿子高了,這叫早。然后畫個日,好,這是中午的時候了。最后再畫一個太陽,我們四面畫上幾個小草,好,這就是今天的“暮”字,日暮黃昏的暮。這一路看下來,太陽一天的動作全有了。用不著去推理,看著這個圖像就全都走完了,所以中國的文字是非常形象的。 西方就不行了,它的符號本身沒意義,就只好跟著邏輯走。我們看它最典型的一個字,西方哲學上老講“存在”,存在這個詞是being,后面是個ing,是進行時。為什么他們會用一個謂語系詞來代表存在呢?因為他們所有的存在,都是在謂語系詞后面的。比如太陽是什么?你如果直接指著太陽,永遠不知道太陽是什么,你必須說,比如太陽是太陽神的居所,在是(be)的后面,是太陽神的居所,才能解釋太陽是什么。也就是說他們所說的這個世界,永遠在謂語系詞的后面,永遠在一個語法結構中,所以它是一個邏輯概念,所以西方的存在,是用一個謂語系詞來代表。 詩意的棲居 講到這里,大家應該不要再誤解,以為我們中國沒有哲學,沒有科學是落后,西方有邏輯、有哲學、有科技是進步,搞錯了,有哲學、有邏輯,這也是西方的一場災難。西方現(xiàn)在正在搞一個運動,叫后現(xiàn)代哲學。所謂后現(xiàn)代哲學,它的中心就是反對語音中心主義和邏輯中心主義。西方人很清楚他們的毛病出在哪兒了,就出在語言上,由于語音是個符號,它必然邏輯化。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文化締造了哲學,締造了科學,然后締造了人類現(xiàn)代的諸多災難。我們今天文明了,但是我們所有的問題都出來了,環(huán)境污染、資源耗竭、氣候異常、生態(tài)破壞、大規(guī)模毀滅性武器……我們今天文明發(fā)展到這一步,人類面臨滅頂之災的危險出現(xiàn)了,我們文明發(fā)展的高度越高,反而面臨越大的危險,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性危機。 現(xiàn)在西方開始批判他們這套東西,因為語音和邏輯,導致我們的文化最后走到如此暴烈的狀態(tài);剡^頭來,我們現(xiàn)在是不是應該表彰我們那個比較含蓄,比較直觀,比較藝術化,比較技術化的這么一種生存方式,這么一種古老的文化,它是對代文明的一個參照。我們的古人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跟現(xiàn)代人差別很大。我們現(xiàn)在拼命地往前跑,我們持的是進步論的觀點。我們認為只有往前走,跑得越快越好,更高更快更強?墒枪湃硕际欠吹,古人都是讓你跑慢點,大思想家都是往后看的。老子說小國寡民,小國寡民指的是什么狀態(tài)?指原始氏族社會,百十個人,都是一個血親家庭。人類社會是從動物社會中演化出來的,動物社會就是血親家庭,血親社會,那么人類社會最早也是血親社會。老子站在東周末年,希望往氏族社會退,孔子站在東周末年,希望往西周早期退,都是往回退的。古人很明白,往前走是很危險的,如果能往回退,最好,實在退不回去,至少我們要走慢一點,保守一點,比較安全。跑得太快,是要出麻煩的,我們今天越跑越快,于是麻煩就越來越大。 我們現(xiàn)在是拼命地往前跑,而且形成一種結構,誰都控制不住自己,你不往前跑都不行。一個企業(yè)不發(fā)展試試,不進則退,馬上倒閉了。一個人不爭氣,最后沒飯吃,混個研究生都覺得很丟臉。一個國家不發(fā)展,落后就挨打。實際上在原始社會的時候,是先進才挨打啊。 我們今天推廣的國學,也就是東方文化之所以偉大和有趣,之所以有價值,原因在于它保留了上古時期那種文明和思想的趣味性。其實現(xiàn)代人也是感受到了這種東西的價值的。比如說當大家看《阿凡達》的時候,你會覺得那個原始的,充滿著氏族社會感覺的部落,是你真正喜歡的,無論是好萊塢人,還是我們現(xiàn)在的東方人,都會喜歡。當然,我們今天在講環(huán)保,講綠色的時候,其實某種程度上倒不一定非要回去,因為我們是回不去的,但是我們可以慢一點?鞓房鞓,快樂對應的是慢樂,真正的長樂是慢樂。什么都要悠著點,農業(yè)文明是很悠閑的。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代表海德格爾曾經引述西方詩人的一句話,認為這是人的生存最好的狀態(tài),叫“詩意的棲居”。什么是詩意的棲居?田園風光,不著急,不緊不慢。農業(yè)文明是很緩慢的,它一年就忙兩個月,所以中國人過春節(jié),一過過一個月。只有在這種生活狀態(tài)下,才可能有詩意的棲居。 舉個例子,李白有兩句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們過去對月亮有過很多設想,比如是一個玉盤,是嫦娥待的地方,有玉兔,有桂樹,等等,詩情畫意不斷。今天科學表明,月亮不過是一個不發(fā)光的土球,還有什么詩情畫意可言?而且現(xiàn)在城市里晚上連星星都看不見了,這么美麗的自然,全被我們丟光了,你主動離它老遠老遠的,然后還想著詩意的棲居,沒門兒啊。 所以,雖然不能夠做到完全對現(xiàn)代文明生活進行全面的批判和否定,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保持某種程度的審視,看看我們以為發(fā)達的那種所謂成熟的,或者現(xiàn)代化的生活,它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懷有一點點的這種思考,才會發(fā)現(xiàn),我們正在遠離詩意的棲居。 第三章脫去神話外衣的三皇五帝 我們?yōu)槭裁匆芯繃鴮W?國學對于今天的意義到底在哪里?相信隨著前兩章內容的鋪墊,這些問題已經不斷縈繞在每一位讀者的心頭,揮之不去。能夠確定的是,我們絕非為研究而研究,正如國學的起源就是與我們的生存結構密不可分一樣,國學的研究,也必然同樣對我們今天的生存狀態(tài)有著積極和實在的意義。以史為鑒,可知興衰,以往為鑒,可知未來。從本章,我們將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開始,一步步從上古走向諸子百家的時代,在對歷史與文化脈絡的梳理中,認識昨天的自己,啟發(fā)今天的自己。 上古時期,我們的部落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中國文化,最早是從殷商時期,或者更早一點的三皇五帝開始。其實堯舜禹,包括黃帝炎帝,都只是傳說,因為我們現(xiàn)在確實沒有資料能夠證明。過去,在甲骨文沒有發(fā)現(xiàn)之前,我們能夠得到的最早的信史是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在周厲王前后的時期,才開始有信史記載;后來發(fā)現(xiàn)甲骨文,也只是商代上甲以后,就是上甲王以后才開始有這個文字記載,所以上甲以前的情況,我們也搞不清楚。 商代的時候,它的王是用天干的方式來命名的,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我們才知道這個上甲王。那么在這之前的歷史,我們沒有文字記載,都是傳說,但是也可以從其他角度分析出一些蛛絲馬跡。我們看一個字——黃帝的帝,三皇五帝的帝“帝”這個字,從最初的形象看,它畫的是一個倒三角,女陰符號,然后畫一個穿通符號,橫向的穿通符號,然后再畫一個縱向的穿通符號,這個符號的意思是什么呢?顯然,它指的是一個女主,她垂直朝下的子子孫孫都是她的后代,然后橫向七大姑八大姨,都是她的血緣,這樣一個人才是帝?梢,“帝”這個字,最初一定是用給一個女主的,而不是用給軒轅黃帝或者炎帝這樣的男人的。 因為當時是母系社會,其實母系社會這個說法也不完全,動物社會是王權母系制,這是唐漢先生的研究。我現(xiàn)在解說漢字,主要都是依據(jù)唐漢先生的一些研究,然后他也根據(jù)這一點,提出人類當時的社會也是王權母系制,這個話說得很對。你看動物社會,雄性動物是王,比如獅子王國,但是雌性是整個群體中最主要的部分,孩子主要是認識母親的,所以它王權而母系,當時母系在這個族系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帝,最初都是指女性的,包含了母系時代的這個痕跡,所以到黃帝炎帝,我們只能說,可能有。退一步說,至少黃帝時代不會有天下共主,也就是說黃帝和炎帝最多只不過是兩個比較大的氏族聯(lián)合的部落首領。 至于說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一些典籍,像《黃帝內經》、《黃帝素女經》、《黃帝陰符經》等,應該都是后人借用黃帝的名號寫的東西。比如《黃帝內經》,它實際上成書的年代是在戰(zhàn)國后期,甚至是在西漢早期,也就是公元前后那個時候。我們只能認為,因為掛黃帝名號,從傳播學上講是最劃算的,因為這個人太有名了,我把這個東西附在他的名下,就很容易傳播,傳播成本最低,且效果最好。 言歸正傳,天下真正最早的帝一定是女主,那么黃帝和炎帝只是當時比較大的部落聯(lián)盟,而這些部落聯(lián)盟當時比較有影響。堯舜禹也是傳說,顧頡剛說,禹不過是一條蟲,他這個話 在甲骨文上是有根據(jù)的。我們看甲骨文,“堯”是畫兩個土坷垃,然后底下畫一個把頭埋了的人,所以在人上面又畫了一橫,這就是繁體字的“堯”,這個字顯然是指一個被土埋了的人。“舜”呢,是指上面一個手爪,這是一只手伸出來的樣子,底下一個穿通符號,這個人要有一個穿通行為,底下兩只腳,畫兩個腳印,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舜帝的“舜”。聯(lián)合剛才的堯字來看,這個被埋的人上面有人把他往上拉,他的腳往下蹬,把自己從土里刨出來。我們再看“禹”,在早期甲骨文中,它就是畫一個蟲,意思就是剛才那個人頭探出來了,把人拉出來了。堯舜禹這三個字,就是畫的這樣一個人從土里拉上來的全過程。我們現(xiàn)在說不清楚這是怎么回事,但是顧頡剛當年根據(jù)甲骨文,說禹只不過是一條蟲,這句話不是全然沒有道理的,今天很多人批他這句話,其實你得先理解,他為什么這么說。 再看當時的古書,比如《堯典》,它就記載“天下萬國”,說堯的時代是天下萬國,說舜是“班瑞于群后”,也就是說當時天下是成千上萬個氏族社會或者是部落社會,所以它不是一個天下主的狀態(tài)。直到《戰(zhàn)國策》,甚至一直到荀子的書里還在講天下萬國,也就是說大禹的時代,也還是以氏族社會為主的。那個時候人口密度比較低,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但是到處都是氏族部落,這種情況下,某一個部落或者某一個氏族聯(lián)合體的影響力會相對比較大,所以堯舜禹很可能是當時影響力比較大的一些部落的酋長。 商代:輪流執(zhí)政的聯(lián)合酋長國 到商代的時候,政權應該是一個酋幫國,或者叫酋長國的,有點像阿聯(lián)酋那樣,是一個酋長聯(lián)邦的形式。那個時候還沒有所謂的集權,天下共主,還是大家輪流坐莊,輪流執(zhí)政的。唐漢先生根據(jù)甲骨文研究提出一個推測,我們現(xiàn)在不把它當定論來講,學界也有很多爭論,我們只能說通過回顧再加上古代典籍,包括荀子的書、《戰(zhàn)國策》、《堯典》上的記載,認為這種說法可能比較合理。他認為,商代時期出現(xiàn)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就是現(xiàn)在我們表示天干用的字,其實很可能當年是十個不同部落的工具圖騰符號,他們的酋長就用這個字來標志自己,比如說上甲王,比如說帝乙。 “甲”這個字實際上就是當年最早的盾牌,就是原始人拿兩個樹枝一綁,抓在手里,它就能抵擋東西,后來在上邊覆蓋一層獸皮,這就是現(xiàn)在的“甲”。后來金文在這個基礎上慢慢演變。再比如“乙”,在甲骨文中就畫了一個這樣的符號,這是一條繩索的意思。古代制繩索是很不容易的,它要找到長纖維,然后要揉搓,這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這個字就代表了這個部族主要生產這個工具。再比如像“丙”,它指的是鉆木取火的那個工具,現(xiàn)在我們用“丙”這個字,就有一個詞叫彪炳,丙就帶有火的意思。“丁”呢,就是銅錠,這個部族特別適合于冶煉青銅。戊己庚辛也都是這樣,不再一一贅述。 他們這十個部族都是兩合部族,也就是說這兩個部族之間是要有基因交換的。一個氏族的孩子性成熟了,他不能在自己的部族里面亂倫,他一定要到另一個部族去,另一個部族的人要到這個部族來,男女之間相交,然后生下孩子,兩個部族之間是郎舅關系,同時又是父子關系,孩子只認識母親,不認識父親。甲乙是一個兩合,丙丁兩合,戊己兩合、庚辛兩合、壬癸兩合,這樣就有五大部族輪流執(zhí)政,我們在甲骨文里研究商代的時候能看到這個痕跡。在這個輪流執(zhí)政的過程中,最后就輪替不協(xié),到了帝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商紂王,他把部族中心遷到自己部族的所在地朝歌,然后不再給大家輪替了,于是其他的部族就開始反對,就發(fā)生內訌了。像傳說中被商紂王剖了心的比干、微子、箕子可能就是其他部族的人,由于大家內部不協(xié),于是和西岐,也就是陜西這邊,遠在中原以外的這邊另一個部族聯(lián)合起來,把商紂王給滅掉了。 歷史其實也就是這個樣子,并不是說他一定有多么殘忍、殘暴,只是勝者誣,勝者就要為當時我為什么把你推翻,得找個理由,所以給商紂王加上很多罪名。商紂王到底有多壞我們現(xiàn)在搞不清楚,反正他敗了,任由勝者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封建八百載,專制兩千年 到了西周的時候,早期仍然是這樣的制度。武王打下江山以后分封,最主要的宗主國,一個是姬姓國,一個是姜姓國。姬姓國包括魯國、晉國,這都是大國,齊國就是姜姓國。大國都是這些宗主國,然后才是其他小國。比如說把商滅了,給他立一個國,這是宋國,給他命一個姓,子姓;再比如說陳國,認為是舜的后代,于是就繼續(xù)姓媯;還有杞人憂天的那個杞國,據(jù)載五夏之后,這都是小國。 那么,為什么姬姜兩姓構成了周王朝的宗主國呢?我們現(xiàn)在知道姜子牙直鉤釣魚,周文王把他請來,這是一個傳說,他不可能這樣去找一個軍師。我們看《詩經》里邊有很明確的記載,記載周文王的祖父叫古公亶父,說他當年是“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就是說他的部落當年很落后,都是挖的地穴、窯洞住的,沒有房子,甚至都沒有家室的概念。后來他“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歧下,爰及姜女”(《詩經?大雅?綿》),就是說他后來過了渭河,然后和渭河邊上的岐山這個地方的姜姓部族兩合,然后才形成了他們這個部族,所以姜姓和姬姓是兩合部族。姜子牙很可能是姜姓部族的酋長,文王是姬姓部族的酋長,然后他們的部族聯(lián)合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他們輪流執(zhí)政,就是打下天下了以后,姜姓和姬姓兩個部族也仍然在輪流執(zhí)政。輪流執(zhí)政到了周幽王的時候,周幽王這個部族攏住權力不放,另一個部族不滿,于是引來了西戎,西邊的這個蠻人,把它消滅掉了。于是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東周開始,仍然保留了這個制度。我們怎么知道它可能還是這個制度呢?因為他們的埋葬制度是按照西周早期的昭穆制度埋葬的。所謂“昭穆制度”,就是歷代帝王埋葬分兩路埋,爺孫一路。前面這個皇帝埋了以后,下一位就是他的孫子,孫子的孫子,一直在這一系埋;然后兒子,兒子的孫子,在另一系埋,簡言之,就是隔代埋,分兩路埋,這叫昭穆制度。它實際表達的就是早期原始氏族社會和氏族部落的時候,各族王死了,或者所有部族人死了,他要埋在自己的氏族公墓。所以東周的歷史后,還留有這個痕跡,我們不能肯定它一定是昭穆制度輪流更替,但是至少這個痕跡存在,因為是在墓葬制度里表達出來的。所以天下共主的這個情況,要直到商以后,周的時候,才開始。當時的這個天下共主還不是那種中央集權制,而是典型的封建制。實際上中國的封建制,僅指周代這800多年,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就已經不是封建時代,而是君主專制體制,封建時代在中國就結束了。 所謂封建,就是分封建制,你把分封這個制度都取消了,一路由君主直接委派下去,怎么能叫封建制。封建制這個概念是從西方引進來的,比如英國,他們當年的封建制一直保留到資產階級革命。而且,之所以能產生資產階級革命,正因為它是封建制,各個封建主能夠牽制國王的權力,所以它在1215年就能有大憲章運動,就是所有的封建主聯(lián)合起來,跟國王簽一個協(xié)議,說國王有哪些權力,哪些權力是我們大家的,國王權力的權限在兒,封建主對帝王是有牽制的,這是資產階級革命的一個社會結構的前提條件,中國如果真是封建制,明代之前可能就進入資本主義了。所以只有在周代那800年,中國是典型的封建制,當然這是一個西方概念,拿這個西方概念套中國的歷史,也就這800年能套上,秦以后的時代,就叫君主專制體制了。所以如果大家對這個概念都不是搞得太對,那么我們就會對歷史有很多的誤讀,就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天人合一:古人的神秘文化 講到周的時候,肯定要講周文王,因為中國文化里《易經》是很重要的,文王演易。易有三個階段,伏羲、文王和孔子。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易經》叫周易,就是因為傳說這個易是周文王被殷紂王關在監(jiān)獄里很多年,關在羑里,現(xiàn)在河南的一個地方,周文王在監(jiān)獄里,自己把《易經》重演了一遍,這個說法其實是很缺乏根據(jù)的。實際上易出現(xiàn)得更早,最早叫連山易,說是伏羲演的易,以后歸藏,是黃帝演的易。易實際上是什么?它最簡單的表達,就是兩個符號,一個陽爻,一個陰爻,就是一個直杠,一個把直杠分開,這是中國人還沒有文字符號以前,最早的表達,是對這個世界理解的個最簡單的符號,是用樹枝或者吃剩的殘骨擺在地上然后來解釋世界的。因為我們人類有思想以后,總得有一個符號來表達思想,人類的思想是在符號上運行的,在文字沒有出現(xiàn)以前,我們祖先找的最簡單的符號,就是這個符號。 后來把它排比,就是三個一排,排成不同的形式,比如三個全連起來,我們叫乾卦,三個都斷開,叫坤卦。用三三制的排比,排列組合只能出來八個卦,2的三次方。如果再把兩個卦,拿六個爻排,就是重卦,內卦外卦重新組合,就是64重卦。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周易是不是文王做的很可疑,但也并不重要,跟剛才說《黃帝內經》是一個道理,掛在文王名下,比較容易宣傳,也比較容易傳播。但是它是人類最早理解世界的符號,這個符號在當時確實主要是占卜用的。在中國古代,尤其殷商時期,占卜相當流行,那時候占卜是不是真的很靈,為什么現(xiàn)在占卜就沒有那么靈驗了呢? 我們先拋開“卜”這個字,這個字原本是用甲骨,就是用龜甲和牛肩胛骨在火上燒,燒出裂紋來,然后它發(fā)出“卜”一聲響,它才能裂,“卜”這個擬聲字就是這樣來的。我們主要談“筮”,這個《易經》早期是把殘骨擺在地上,擺出符號的,后來大家把這個符號越擺越復雜了,于是就開始用一種草,叫蓍草,這種草是個四棱莖,把這個草掰開,在地上擺符號,所以用《易經》來算卦叫筮,讀音跟這種草的發(fā)音是一致的。 那么,為什么古人早期的文化,都是占卜文化呢?我們還得提到巫文化,什么叫做巫?我們寫“巫”這個字,上面一橫,中間一豎,底下一橫,上指天,下指地,意為巫師是通天地的,通神的;這邊一個人,那邊一個人,指男人女人,尤其是指死人活人,說明巫能通天地,通鬼神。中國所說的鬼神不是西方的人格神,比如上帝,或者古希臘時代的奧林匹斯山眾神,中國的神都是自己的人,比如自己死了的祖先!兑捉洝防镏v,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那什么是鬼呢,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講,“人所歸為鬼”,就是人死了,回到你來的那個地方去了,這叫鬼。中國字,所有的字,它只要是同一個發(fā)音,一定是有關聯(lián)的。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解一個字,“胡”字。我們過去把所有的外國人叫“胡人”。我們畫一個口,然后畫一個直出符號,這邊畫一個肉月,這就是胡,對吧?它的意思是很清楚的,就是從口里面出來,都是那個肉腥氣。因為胡人不是農業(yè)文明,中原人是吃糧食的,胡人是游牧民族,吃肉,滿身的腥膻氣,他一開口說話,你先聞到了他那個很難聞的味道,于是把他們叫胡人。 唐漢先生研究得更深,他說跟“胡”發(fā)音的字都有氣味,比如加個三點水,湖水的“湖”,是因為這一潭子水是靜水,靜水就會腐敗,于是就會聞到水的那個水腥味,這種能聞到水腥味的水叫湖;加個米字旁,又是個“糊”,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把東西烤糊了,有氣味,它都跟氣味有關。那么中國這所有的字,發(fā)一個音的字,所有跟這個音有關的字其實是一個字,所以過去古人是寫錯別字的,我們今天叫通假。當時所有的發(fā)一個音的字,都是一個意思,都可以互相代替,所以你讀古書,覺得滿紙錯別字,其實是通假字。 所以回頭來看鬼,人所歸為鬼,這個鬼就是歸來的歸。就是說活人死了,回到原來的那個地方,這叫鬼。可見我們中國人所說的鬼和神,沒有分化開來,所以我們叫天人合一,就是我們的鬼和神就是我們的祖宗。西方人為什么不天人合一了,它分化了,它把天地自然界和人中間加了一個鬼神,然后認為神這個東西締造萬物,締造人,人跟自然的關系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跟神的關系,所以它沒有天人合一的這個理念了。我們可以想象西方人早年很可能也是天人合一的,只不過那個文化丟了,他找不見了。 西方人發(fā)展出來這個神的文化也是有原因的,當他的邏輯思維充分發(fā)展,而且他經商的時候面對的各種問題比較復雜,他們對于這個世界理解的方式已經超出了原有的范疇,人的力量需要顯示出來,不是跟自然去協(xié)調的方式,而是要戰(zhàn)勝一定的自然,他才能獲得他的生存,這個時候他就要想出人為什么是萬物之靈,人為什么會凌駕于自然之上,他要創(chuàng)造一個神來代表自己,神能造萬物,但是人跟神形是一樣的,這樣人才能是萬物的主宰。所以,有了人是萬物的主宰這種理念,才會有一切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問題。而農業(yè)文明是靠天吃飯的,是天上下雨,人才能安寧,所以他天人合一,鬼和神都是自己的祖宗,不需要在中間擱一個什么東西,天人合一這個理念在中國是農業(yè)文明的產物,所有的中國文化里邊,鬼神的這個東西就不那么重要。所以孔子說過,子路問他,說你給我談談死人,他說我未知生,焉知死;那您給我談談鬼的事,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對不對?就是說他不談這個問題。 在農業(yè)文明里天人合一的這個理念,是最原始的,前神學時期的一種文化理念,比當年神學時期這個文化理念還原始還早,大家不要認為我說落后的東西,就是不好的東西。上古的時候,人類的文明、人類的生存跟自然界都很近,就像一棵小樹,剛剛長出一個小樹苗,你站在上面,能把這個小樹苗看得很清楚,等到它長成大樹,枝葉繁茂,你站在上面看樹,已經不知道樹是啥了,可能看到的只是一片葉子,也可能是某一個分支,其實樹干、樹根,你全都不知道咋回事了,糊涂了,是因為它分化得太大了。人類原始的時候,雖然落后,雖然思維方式簡單,雖然信息量低,可是他看到的卻是最根本的問題,因為那個時候他首先看到的是跟生存最切近的問題,后來繁化了,人的生活沒有朝生存根系的方向發(fā)展,而是朝奢侈的方向發(fā)展了,朝枝葉繁華的方向發(fā)展了,離自己的根系也就越來越遠了。 現(xiàn)在有些觀點,把中國文化說得很玄,比如老子的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現(xiàn)在的宇宙論,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不要拿現(xiàn)在科學的那些東西跟古人例比,然后說古人比現(xiàn)代人還要聰明,不是那回事,它就是落后,它就是原始,可是它的價值就在其原始,因為它原始,它當時看到的東西是跟你生存最切近的東西,所以它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表達得很樸素,可卻包含了最重要的真理。然后今天看來,你得用非常復雜的宇宙論、相對論來解釋這個宇宙,發(fā)現(xiàn)古人當時說出來的東西,跟這些很像,這并不是說它當時就發(fā)展到這個水平了,古人的智慧比現(xiàn)在的科學還高,而是他們處在那個位置上,很容易一眼就看到問題的根本。 第四章從巫到儒,早期文化的演變 批卦算命到底靈不靈?作為早期文化中最神秘,生命力也最旺盛的占卜術,即使是到了現(xiàn)代社會,科技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也依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大感興趣,甚至篤信不疑,尤其一些社會地位較高的富商名流、海外巨子更是陰宅陽宅必問風水,喜事憂事皆須占驗。在本章中,我們將揭開國學中的另一個神秘主題——占卜背后的深層次原因,讓大家看到,占卜并非那么高深,巫學也絕非太過玄妙,更重要的是,巫學與后世千載以來作為中華文化主流的儒學,竟只一步之遙。 早期文化起源——巫 在上一章中,我們講到占卜文化,實際上并不是中國古代特有,只不過中國古代發(fā)展出《易經》這樣一個獨特的東西,《易經》主要是用來占卜的。確切地說,不是占卜,因為卜主要是指在牛骨、龜甲上面燒的“卜”一聲,用這個方式預測未來為卜;而用筮草,根據(jù)易來預測,則叫做占筮。 研究占卜,就不能不提到巫文化。所有人類的早年文化,都是巫文化。從巫文化往后才慢慢發(fā)展出其他的文化,包括后來的神學文化,包括后來中國從巫到儒的發(fā)展過程。早期的巫都是女性,后來才變成男性,因為早期母系社會,女人說話是最有分量的。而且女人的直覺比男人好,所以巫文化的時代,女人是科學院院長、大學問家,也就是巫師。 為什么女人比男人的直覺好呢?因為女性要靠感性的方式來完成她的生活過程,尤其是生孩子、養(yǎng)孩子,她完全是靠感性的方式把這個孩子養(yǎng)好,把日常生活照顧好;而男性要在外面奔波,就必須有超出感官以外的更多的東西來體察那些可能一時夠不著的更大的范圍,所以他就會朝那個方向來延伸自己的感覺能力和思維能力。雌性動物要用切身的感性的關懷,才能完成最切近的生活和哺育后代的行為,所以女性的直覺比男性要好,這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特點。所以男人就善于做邏輯,我們很難見到女哲學家。 正因為如此,再加上母系社會的時候女人說話分量重,所以早期的巫都是女人,以后變成男人了,還在巫旁邊加了一個“見”字,叫覡。所謂巫覡文化,就是女為巫,男為覡,那么巫文化后才慢慢發(fā)展出了其他文化,像中國的儒文化,實際上就是巫文化往后發(fā)展的產物,我們把它叫古儒,這放到以后再談。 占卜占卜,靠不靠譜 那么,在早期人類的巫文化階段,各族人類都是要占卜,要算卦的,可不僅是我們中國人如此。因為人類早期生活的時候,生活的信息量是非常小的,可是各氏族、各部落經常會要做出一些重大的決策,無論是部落酋長,還是氏族里的尊長,都要做出一些關乎氏族命運的重大決策。比如受到另一個氏族或者部落威脅的時候,打不打仗,是逃、遷徙還是打仗,那時的人沒有辦法像現(xiàn)在一樣派出偵察兵,甚至掛上無線電,再掛上衛(wèi)星,把對方偵察好,信息量很大,打以前就有三五分把握,古代社會的信息量很低,需要做出重大決策的時候往往極其缺乏信息。 一個決策關乎大家的生死存亡,但是決策的信息量不足,只能是中性決策。所謂中性決策,就是信息兩邊是對等的,我不知道該打還是不該打,沒有更多的信息能夠讓這個天平傾斜。這個時候怎么辦?不能不決策,因為五心不定,輸個干干凈凈,必須做出決策,而做決策又沒有充分的信息量,是個中性決疑狀態(tài),于是占卜起作用了。前提是大家信神、信天,那么我們就用占卜的方式看老天怎么告訴我們,這里能起到兩個重大的效果:第一,我們當時知道這個決策能做下來了,不至于再猶疑不定;第二,因為占卜是通天,是天讓我,是神讓我們打,所以能調動士氣,古代冷兵器時代,打仗不是靠兵器,而是靠士氣,士氣決定一切。那么,用占卜的方式既把一個很難決策的事情變成有定見了,把猶豫狀態(tài)變成定見狀態(tài),又通過這種方式調動了全族的士氣,所以占卜的威力無限,是不是?就相當于現(xiàn)在最有效的動員。 因為干一件事情,你有信心做和沒信心做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沒信心,本來能打贏的仗,都會打敗。我現(xiàn)在占卜,是老天讓我們打這一仗,大家都歡呼雀躍,士氣高昂,大家都知道這一仗必贏,結果真贏了。所以占卜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非常重要的,它是當時信息量低的狀態(tài)下的一種決策方式。可是拿到今天來,它就有點荒唐,為什么有點荒唐呢?因為今天信息量已經很足了,然后你還來占卜,就會出很多笑話。 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來看生辰八字。生辰八字是什么呢?兩個字是年,兩個字是月,兩個字是日,兩個字是時,中國過去是12個時辰,一個時辰是2個小時,現(xiàn)在這么多人口,兩小時要生出來多少孩子?這每一個孩子的基因組合都一定是不一樣的,天下連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都沒有,何況人呢?怎么可能在這兩個小時內生出來的孩子命運都一樣呢?都是同一個類型呢?這是不可能的,這個說法現(xiàn)在是站不住腳的。古代的時候人口很少,那時談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是有另外的原因的,我們可以辟一個專題來研究這個話題。但是我們至少要明白,當年信息量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用占卜來進行決策,現(xiàn)在信息量超大,大到要屏蔽一部分信息才能夠做決策的時候,你還用占卜的方式,就用錯了。 所以說,現(xiàn)在占卜大部分是不太靠譜的。當然,現(xiàn)在也有一種情況下靠譜,就是又是個中性決疑。確實各方面的信息來了,兩邊對等,然后這一群人又恰好信這個東西,信是暗示,暗示這個東西很厲害,所以宗教上、神學上,經常講信則靈,不信則不靈。這一信就被暗示了,然后這個決策又是個中性狀態(tài),你通過占卜的方式,再把大家信心調動調動,像猿人一樣,像古人一樣,是可以的,可這種情況的現(xiàn)代決策畢竟很少了。大家一起信這些東西,我們現(xiàn)在把它叫迷信,其實它當年是非常好,且非常有用的東西,也不是全無道理。 現(xiàn)在很多企業(yè)家、成功人士,還有少數(shù)政府官員,都很相信易經八卦、奇門遁甲這些東西,這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商家、政治家這些人,在實務場上的人,他做的任何決策都不敢說是絕對正確的,最聰明的人決策頂多70%是對的,大多數(shù)人做完決策,30%是對的,70%都是錯的。而且人算不如天算,一步走完,你以為你對,當時看著也對,但是也許剛好是給下一步挖了個陷阱,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說你每一個決策,都得放在遠期來看;即使這個決策當時證明是個成功的正確的抉擇,也可能下一步引來的是一個麻煩。因此在實務場上,不管是經商的、搞政治的、搞軍事的人,都會經常面臨對任何一個決策都拿不穩(wěn),即使覺得這個決策做的對,自己也沒有信心的情況,因為他決策經常會出現(xiàn)差錯,所以人們就會傾向于相信算命。其次就是近些年來,國學文化宣傳上有點問題,我們沒有把國學文化真正吃透,我們不知道這個文化本身跟我們生存的關系是什么,只是把文化當成一個有趣的東西,沒理解就在表層上使用它,就會把它用出誤差來。 所以話說回來,在周朝的時候,包括殷商時期,占卜的這種文化是非常有效的,非常必要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我們能夠掌握的信息量的增多,我們需要重新看待這個問題。或者今天有人來用,頂多是做一個很小的參考。 強大的心理暗示 剛才談到,占卜之所以有效,是由于它帶有非常強的心理暗示性,那為什么暗示對人們有這樣的作用呢?是不是說除了精神以外,它能夠產生更深刻的含義呢?這在中國文化里面,也是個很有趣的話題。 古人占卜起到的作用是中性決策,然后它能調動整個族人的士氣,士氣從哪兒來呢?從相信,所以人類早年的文化都是信仰文化,以后才開始出現(xiàn)理性,所謂理性文化就是對信仰開始懷疑了。有了疑這個字才會出現(xiàn)哲學,或者更多理性思考的文化。實際上,我們今天看來,人類所有的文化狀態(tài)都跟暗示有關。醫(yī)學上有一個歇斯底里的病癥,我們文雅的說法叫癔癥,沒有文化的中年婦女特別容易得這個病,為什么呢?我前面講過,女性的直覺特別好,而文化這個東西是很糟糕的,你是用邏輯在推導世界,可世界不按你的邏輯運行,所以讀書多的人老犯錯誤,所以書生辦不成大事。沒文化的人,他做實事倒可能做得非常好,因為他不受書本上邏輯東西干擾,他跟著本來的現(xiàn)實反應。沒文化的中年婦女就是因為直覺好,又不受邏輯干擾,所以暗示效應特別強。比如她跟老公吵上一架,一生氣突然眼睛瞎了,到醫(yī)院一檢查,發(fā)現(xiàn)她眼睛沒有任何器質性疾病,這高明的醫(yī)生就知道該怎么治了。就問他家人,她最迷信啥,這人現(xiàn)在這些年不知道咋搞的最迷信德國,那好,醫(yī)生就抽一針蒸餾水或生理鹽水,然后跟病人說,這是從德國進口的,專門治你眼瞎的病,一針下去看見了,這叫暗示療法。 可見,暗示是很厲害的,居然能讓人眼睛瞎了,然后又能看見。這是真的,絕不是裝的。我們現(xiàn)在臨床上用藥,比如內科用藥,大部分藥實際上是安慰劑,早期的安慰劑就是直接給你做一個淀粉丸吃,然后說這個藥是治你病的,還一吃就好,為什么呢?因為你相信。本來大多數(shù)病不是醫(yī)生治好的,是你的病有一個自然病程,人體自身會慢慢恢復,你自己不相信己去找醫(yī)生,醫(yī)生又沒辦法,只得給你吃個淀粉丸,你就好了。因為你覺得那醫(yī)生好,然后還表揚醫(yī)生,醫(yī)生樂得享受。其實大部分藥都是安慰劑,我們今天雖然不做淀粉丸了,但實際上內科醫(yī)生大多數(shù)把藥還是當安慰劑用,比如說得病了,吃點維生素C,你不吃也沒事,但是你覺得吃藥了,病就能好了。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所謂眾口鑠金,說明暗示確實很厲害。 所以,暗示在算卦里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你越信,越接受暗示,這個東西就對你越起作用。在古代的時候,它是非常靈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可是我們現(xiàn)在還接受這個暗示,就會很荒唐。舉個例子,現(xiàn)在你去找人算卦,他一定先給你說一個大概率事件,比如你老婆懷孕了,你找一個人給你算卦,看男孩女孩,他給你胡說一個,男孩,反正生出來50%就是男孩,不是男的就是女的。所以50%他都說準了,說準了的人,就會在外面幫他宣揚,說算的真準,這孩子是男是女我自己都不知道,他都知道;沒算準的人,他不說了,都忘了,或者他沒忘,也懶得去說了。所以人們就覺得這人算卦特靈,而且他算卦的時候給你說個大概率事件,然后你不由自主地就會給他透露其他信息。 再舉個親身經歷的例子,我是學西醫(yī)出身的,上大學的時候,當時是“文革”期間,開門辦學,老師要帶著我們到農村去,到一個縣城里去,邊看病邊上學。我們中醫(yī)只有100多個學時,當時的中醫(yī)老師40多歲,女的,漂亮、年輕,看起來像20多歲。我呢,20多歲的時候長得像40多歲,我和老師到那個縣醫(yī)院往這一坐,病人就都在我這排隊,說是省城來的老大夫。搞得我老師很尷尬,于是老師退出,這病人就都讓我看了,可中醫(yī)我才學了半截子,自己還是個懵懂,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呢。我切上脈,就得跟著問,因為中醫(yī)是講望聞問切的,不光切脈的,光切脈那是下工。要先望,先看他的臉色;聞,聞他的氣息;問,問他的病史;最后才切脈,F(xiàn)在中醫(yī)自己就把自己往神里搞,病人也要求你神,像我那時候切脈,一邊問病人,病人什么也不告訴我,說你省城來的老中醫(yī),你還問我?我還問不成,怎么辦呢?我只好給他掐住脈,然后說,你一定吃不好飯吧。哪有得了病還能吃好飯的,馬上他就給你訴苦,我再一看他氣色不對,再說你最近生氣了吧,誰不生氣,大家三天兩頭都得生氣。我就這么著先說大概率事件,我一說他就跟我說,比我話還多,透露的信息,再加上我望,基本上就知道他得啥病了。然后我開幾樣最常用的方子,什么四君子湯、六味地黃湯,那都是沒病吃了也保養(yǎng),有病吃了,只要你相信,暗示它也治病的藥。然后我的病人排隊是越來越長,滿縣城里傳我是神醫(yī),其實那時候中醫(yī)我根本就是個半吊子,看這個暗示有多厲害。相信,接受暗示,被暗示,是這整件事情的一個核心。我當時看中醫(yī)那個方式其實就相當于算卦,算卦大多數(shù)碰到的就是這種情況。所以你今天用過去的那個方式去算卦,大多是會上當受騙的。 所以我們講國學,一定要講清它的淵源,講清當時生存環(huán)境的狀態(tài),以及對維持當時的生存起到了什么效應。低文化、幼稚文化,一定跟人類當年質樸的生存狀態(tài)相匹配,相切合,所以那是當時最好的文化,而今天已經時過境遷了,再拿出來在那里故弄玄虛,其實是在糟蹋這個文化。所以我們講國學,要講那個純正的,正本清源。 儒學的產生 早年的巫文化,慢慢演變出了儒文化,所謂儒文化就是巫文化理性的狀態(tài)了。 我們說中國文化是準神學、古儒學、亞哲學,先解釋一下這個概念,因為西方文化走的是神學階段,然后是哲學階段,然后是科學階段,它把文化分為三大階段,隨著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遷徙或轉移,它的文化狀態(tài)也隨之發(fā)生變更。而中國文化連西方神學文化這一階段都沒到,它是前神學,我前面講天人合一,就是連神都沒有從天人之間分化出來。易經里有一段話很典型,在這個《易經?序卦傳》里。它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边@是易經的一段原話,從天地到人倫到君主到禮儀一路走下來,中間沒有神,天跟人是完全相通的,從天地到萬物,到夫婦到父子,到君臣,到禮儀,禮儀有所錯。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化處在什么狀態(tài)呢?就是準神學,沒有到神學那一級。 最早的,剛開始對巫文化開始懷疑的時候,或者剛開始變更的時候,這個叫古儒,古儒的代表可不是孔子,是孔子的老師老子,這個問題我們以后再談。那么古儒亞哲學,就是我們中國的形而上學,形而上者謂之道,但是它沒有進入哲學的那個邏輯,純邏輯思辨那個狀態(tài)。前面我們一再說,文化處在越遠古的狀態(tài),它的價值越大,我們把一個最不容易保留的遠古文化形態(tài)保留到今天,這不是最大的價值嗎?你把一個明清時代的瓷器保留到現(xiàn)在,你都覺得了不起,我把五千年前,三千年前的文化保留到現(xiàn)在,價值不高嗎?所以我們不因為它落后,不因為它幼稚而說它不好,恰恰是因為它處在最原始最幼稚的狀態(tài),居然保留到今天,所以價值無量。 我們來看看這個巫文化是怎么轉成古儒文化的。先看“儒”這個字,在甲骨文里它是畫一個人,我們畫了一個人,正立的大字,然后兩邊拿水淋,這就是“儒”。 這個字在金文里,把水點調上去,就成了雨字頭,然后底下一個大,這就是需要的“需”,也就是早期的“儒”字。過去我們經常用“需”這個字,甚至用女婿的那個“婿”字,把女字邊去掉,在古書里看到這個字,跟“儒”是通假字。后來轉注,加一個單人才把它轉注成“儒”了。這個字的意思是什么?還是巫師,或者說巫覡,男巫師,他去參加祭祀活動的時候,敬天地敬祖宗,之前他必須沐浴凈身,以表虔敬,這個字就是他去沐浴凈身的狀態(tài)。為了看起來更加明確,而且書寫起來比較簡單,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字,最早期的字都是圓的,因為它其實就是圖畫。后來從金文進入小篆,字還是圓的。秦朝統(tǒng)一天下文字的時候,最早是小篆,再以后才進入隸書,隸書的筆畫基本直了,到楷書就直了,筆畫變直了,因為它完全符號化了,畫的意義慢慢在消失,文化符號化的意義在提升,這是“儒”的文字轉化過程。那么這個字它表示的行為仍然有著巫文化的含義,祭祀天地,祭祀祖先,跟巫文化很相似。凡是跟“儒”發(fā)這個音的,跟這個字相關的字都帶有這個意思,首先是“需”字,因為在祭祀以前需要做很多的動作,需要做很多的準備,需的含義在其中。再加個口字邊,囁囁嚅嚅的“嚅”,嘴里念念有詞的意思,誰嘴里念念有詞?巫覡。三點水加一個“需”,相濡以沫的“濡”,水泡的意思,為什么呢?祭祀要拿水淋。再比如加個子字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孺”,小孩的意思,為什么呢?他把自己脫的光光的,赤身露體,是不是像個小孩?所以跟“儒”字發(fā)音的,跟這一系走下來的都是這一個動作的延伸,以后為了跟這些字區(qū)別開來,專門加一個人字邊,把它轉注成我們現(xiàn)在的“儒”。 要不怎么說,你讀懂漢字,基本上就是很有文化了呢。把這個字讀懂,你就知道儒家是從哪兒來的了,從巫覡那里來的。那么巫覡文化轉化為儒家文化,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它開始有比較理性的思維,不再是完全靠占卜來解決問題了。決策者開始用思考,覺得這時候信息量變大了,社會生活發(fā)展了,麻煩問題變多了,用占卜已經來不及,或者用不著了,信息量很多就沒有中性決疑這種必要了,我們得把問題慢慢地用頭腦思考的方式抽絲剝繭,討論清楚,儒就這樣出現(xiàn)了?梢姡甯淄耆且幻}相承,都是從原始的文化一步一步往前走,中間沒有任何飛躍,就這樣一點一點走過來的。我們今天覺得巫文化和儒文化好像差別很大,哲學文化和科學文化差別很大,其實中間都是一步一步過渡的,都沒有重大的裂痕。我們覺得中間有巨大的差距,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中間的過渡過程,這個過程是跟我們生存形式的過渡一模一樣的。 第五章諸子百家第一家 無論是在中國文化史還是思想史中,先秦諸子百家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從來沒有哪一個時代,能夠涌現(xiàn)出那么多星光璀璨的哲人,那么多傳承千載的學派,那么百花齊放的深邃學說,那么百家爭鳴的活躍氛圍,區(qū)區(qū)三百多年,卻給中華文化帶來了無法估量、百代流芳的精神遺產,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甚至是我們生活中有意無意間依然遵循的準則。 諸子百家還都有著相當強大的人格魅力,且不說占據(jù)中華主流文化幾千年,迄今信徒眾多的儒家、道家,就算墨家、法家、縱橫家,哪個沒有一番傳奇、眾多粉絲?可以說,就算放在世界舞上看,這也是個絕無僅有的時代。翻開諸子百家的花名冊,個個鼎鼎大名,后世究竟該將誰置于榜首,又是出于何種理由?無疑,這是個相當有趣的問題。 春秋之亂 上一章中講到,今天我們所探討的國學,來自于古儒學,古儒又是來自于巫文化,是一個次第的慢慢變化的過程。當中國人從巫筮文化,慢慢有理性了,有更多的信息含量,更多的決策模型以后,開始形成所謂的諸子百家,也就進入了后巫文化非常燦爛的一個時期,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么,究竟誰堪稱諸子百家的第一家呢? 關于這個問題的說法比較多,諸子百家現(xiàn)在能說出來的有三十幾個,雖然先秦時代的第一位思想家是老子,但是他不是第一子,我們較多的人認為是管仲——管子說到他,必須要說一下先秦的歷史。因為諸子百家是指先秦時期,所謂先秦就是秦統(tǒng)一天下以前,往前走350年,這350年是中國文化最燦爛的時期,這一段時期導致了中國文化的全面奠基,F(xiàn)在我們國學講的所有東西都是那時候的東西,其實在先秦以后,中國文化是江河日下,一路往下走的,不堪一提了。 在周代,進入東周的時候,我們講幽王敗亡,平王東遷,這個時候天下已經大亂了,也就是孔子所說的,禮樂征伐不自天子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個時代了,也就是禮壞樂崩,我們現(xiàn)在說禮崩樂壞,在論語里原話是禮壞樂崩,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時候天下大亂,諸侯王已經開始可以不尊聽天子了,諸侯之間已經開始吞并了。武王當年打下天下,分封71個諸侯國,后至300多個小國,有的非常之小,這些國家都是聽周天子的,在西周的時候天下是分封建制的方式,是非常有秩序的。之所以古代社會選擇封建這個方式,是因為封建是血親關系,它表達的仍然是原始血緣社會的那個余緒,用自己的血親關系,或者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親朋關系來分天下、安天下。 這個血親關系的一大特性是屏護中央,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家族企業(yè)一樣,是內部凝聚力很高的,所以封建社會在當時是最穩(wěn)固的社會政治形態(tài),我們現(xiàn)在必須理解,可不要一說封建社會就是糟粕,當年人家是最好的社會制度。但是當封建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狀態(tài)的時候,它內部就出現(xiàn)混亂了,任何組織系統(tǒng),發(fā)展一段時間后,必定內部發(fā)生紊亂。紊亂的結果,在東周時期就表現(xiàn)為諸侯已經不聽天子的了,而諸侯之間開始互相吞并,最后到戰(zhàn)國的時候只剩下七個國家了。 春秋時期就開始有了霸主出現(xiàn),春秋五霸第一霸是齊桓公,姜小白。我們前面說過,齊國是姜姓國,周朝分封的宗主國之一。那么管仲這個人,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原本姜小白跟他兄弟在爭權的時候,姜小白的老師是鮑叔牙,而管仲是當時姜小白兄弟的老師,他還曾經射過這個姜小白一箭。姜小白最后取得了政權以后,按道理上講,管仲應該只服侍一個主人,他不應該再去給他主人的敵人當宰相,這就是為什么歷史上孔子的弟子們要跟孔子討論對管仲怎么評價的問題,因為按照孔子對道德的評價來說,管仲道德上是有問題的,可是孔子卻給了管仲非常高的評價。 尊王攘夷,中華文化的守護者 孔子為什么會給在道德上有問題的管仲這么高的評價呢?這個問題也是我們現(xiàn)在多數(shù)人認為管子是諸子百家第一家的關鍵。我們先看一看管仲對中國的貢獻。我們在第二章講到過一個話題,就是先進才挨打,這個問題現(xiàn)在回來了。當時中原文明范圍是非常小的。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個觀念,文明程度越高的社會,它是越躁動的社會,穩(wěn)定度越低的社會,越脆弱的社會,問題越多的社會,你看人類歷史一定是這樣的,我們后面慢慢會證明這個問題。原始氏族社會它本身是很安靜的,只是我們的北疆有大量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對中國自古以來就形成很大的壓力和麻煩。雖然他們不文明,但是很強大,因為他們是游牧民族,是騎在馬上吃肉,他不跟你講仁義禮智信。 而中原文明呢,農業(yè)文明,就是大家在一起生活的時候,用了農耕的方式,就是農業(yè)文明。你用了農耕的方式,就要講究集體協(xié)作,就必須每一個人不能過于伸展,必須跟大家協(xié)調,必須妥協(xié),必須把自己一部分本性湮沒掉,這才能形成秩序,才能和諧。每一個人都非常伸展,都跟刺猬似的,你怎么講和諧。所以文明本身就包含了一種弱化的問題在其中。孔子曾經針對這個問題作過一番討論,我們今天說一個詞叫文質彬彬,是指一個人很有文化,很儒雅的樣子,玉樹臨風,其實錯了?鬃拥脑捠侵v:“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個話是什意思呢?質,文質彬彬的這個質,是指沒有被文化開化以前的那種質樸和野蠻狀態(tài),叫質樸,質勝文,就是如果你質樸的這一面超過了文的這一面,你就會野,有點野蠻;文勝質則史,歷史的這個字是虛浮的意思,就是你有文化了,文化太多,竟然把質樸的這一面給壓掉了,你就會很虛浮,很弱,你就會表面上看著很光彩,實際上是個驢糞蛋兒外面光。所以文質彬彬,讓文和質兩面都彬彬然地發(fā)展,你才能成為君子。 可見孔子當年就已經意識到,文化過程,很可能是一個弱化過程。這個現(xiàn)象不光中國如此,全世界當時都如此,誰先進誰挨打。我們看古希臘當時很先進,對不對?結果被它北邊的一個蠻族,馬其頓把它消滅了,這就是亞歷山大大帝。然后古羅馬很文明,文明程度很高,它是在南歐的,力量也非常強大,但是后來被歐洲北部和中部的日耳曼人和法蘭克人南下把它消滅掉了,當然這跟后來漢武帝打匈奴還有關系,我們以后再說。但是當時都是落后打掉先進的,我們今天出現(xiàn)了落后挨打,先進了反而打落后,這是科學時代暴烈文明出現(xiàn)以后的特殊現(xiàn)象。我們現(xiàn)在不能說種情況是對的,但幾千年來都是先進挨打的,所以我們千萬別把概念搞錯了。至少我們不要認為落后挨打是個注定的事情,落后挨打是一個特殊現(xiàn)象,它是我們近代的文明更暴烈了,比野蠻還野蠻,才能造成這個效果。 好,那么回頭來看管仲這個問題。當時的中原文明非常小,內部還分裂了,天下大亂,諸侯開始互相兼并了,矛盾很多。這個時候,齊桓公是霸主,對于一般的一個霸主來說他會怎么做呢?就是我看你小,好欺負,趕緊去把你吞并,一般的君主是這樣做吧?墒枪苤龠@個人,他給齊桓公的基本國策是四個字——尊王攘夷。 什么是夷?就是四周的蠻族,我們把它們叫四夷,西面是西戎,北面是北狄,東面是東夷,南面是南蠻,合起來叫做四夷,所以我們才叫中國。其實那時候還沒有形成現(xiàn)在意義上的國家這個概念,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時候,國的概念還跟現(xiàn)在有點不同,它是一個家天下,而且是分封的,但是所謂中國的概念就是這樣來的,它是相對于四夷而言才叫中國,因為當時的中國中原很小,四夷把它包圍起來。 在春秋的早期,當時周天子雖然已經衰落了,但是禮儀,就是當年周公旦制訂的這個周禮還是有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說社會敗壞程度還是比較輕的,大家還是比較講禮的。這時候雖然已經亂了,大家會互相兼并,但是管仲很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如果我肆意妄為,反而會引起眾怒,你今天強大不一定你明天也能強大,如果我打著周天子的旗號,做所有的事情,不是更好嗎?而他要打周天子的旗號,首先就要表現(xiàn)出來,我不是隨便地去征伐,而是盡量團結各諸侯,然后執(zhí)行我的意志,這是個很高明的政治策略。而且他當時要尊王,也是因為當時周王朝的天子的威信還沒有喪失殆盡,不像到戰(zhàn)國時代,周天子完全形同虛設了,所以尊王是一個策略,更重要的,它是團結諸侯的一個旗幟,團結起來干什么呢,攘夷。 當時的夷人戰(zhàn)斗力要比文明人強大得多。比如,游牧民族是騎在馬上的,馬鐙是很遲以后才發(fā)明的,沒有馬鐙,兩個腳懸空,只用兩腿夾住馬,然后還不抓馬鬃,兩個手要騰出來揮舞武器、射箭,那得多大的力氣,這是農業(yè)文明的人大部分做不到的。而且他得把馬騎得非常熟,他從小就游牧,就騎在馬上,所以游牧民族騎馬是非常厲害的。而漢人是農業(yè)文明,馬和牛都犁地去了,根本騎不到馬上去,漢人都是用戰(zhàn)車。春秋戰(zhàn)國打仗都是靠戰(zhàn)車,士兵得站在戰(zhàn)車上揮舞武器,所以形容一個國家強盛就是千乘之國,就是你有一千輛戰(zhàn)車,百乘之國,千乘之國,萬乘之國是這樣形成的?赡銕灼ヱR拉著一個車到處跑,和人家騎著馬跑,機動性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當時游牧民族要比開化了的農業(yè)文明的中原打仗兇多了,這也就是為什么后來趙武靈王要提倡胡服騎射。中國人是穿長袍馬褂的,他就要改穿胡人的短衣,然后騎在馬上射箭,不要戰(zhàn)車了,這在當時的趙國引起重大的爭論。為什么?把我們文明人變成野蠻人了嘛,趙武靈王當時進行這個改革是很困難的,他為什么要改革?因為北疆的威脅一直存在。 而且那時候就修長城,各國都修長城,秦始皇只不過是后來把這些長城連在一起了。長城就是為了抵擋北疆的敵人。這個時候打仗中國根本不是游牧民族的對手,如果你自己小小的一片中原文明,還在內部咬得一塌糊涂,那這么珍貴的一小塊文明,你一定會被消滅掉。如果這個時候站出來的不是管仲,而是一個眼界短淺,看著大家誰倒霉,我反而落井下石的一個人,那么就會把情越做越惡,所有的人都沒工夫抵御胡人,大家自己互相咬,越咬越兇,然后胡人進來,中華文明這一塊最原始的,最薄弱的,非常小的這一小片文明,可能早都已經結束了,消失了。為什么清兵入關,能夠幾十萬人就把整個那么大一片地方統(tǒng)治了,就是因為漢人不團結。所以當年管仲對中國就立下大功了。當時有游牧人侵略邢國,邢國向他求救,他就出兵去救,當時齊桓公是不太愿意去救的,跟我沒關系,我干嗎出兵,管仲就主張去救;而有的國家去吞并另外一個國家,他就去說這不行,咱們得講禮儀,各國之間不能亂來,也就是說他雖然是霸主,卻盡量保持了華夏文明內部的團結,打著尊王的旗號,主要防止夷人對中原的侵犯。結果保留住了中原弱小的一個文明,使得這個文明后來有發(fā)展的余地,所以他當然對中國文明的建設具有重大的奠基功勞。雖然管仲可能也有書,叫《管子》,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管子》未必是管仲的書,或者大部分內容其實都已經遺失了,也不一定是管子本人的東西,但是管子的貢獻不在于他有多少學說,而在于他當時的政治操作。 正因為上面的原因,所以孔子給了管子很高的評價,說在小事上、小德上非議他的得失是不對的,他尊王攘夷,在大德上已經站住了。沒有他的話,可能我們現(xiàn)在談不成中國文明了,對中國文化,管子是很有貢獻的。 管理學上的天才 管仲除了最重要的這個戰(zhàn)略上的價值之外,在管理方面,他也真的是一個天才。管子在管理上的建樹,已經超出我們今天從文化角度來討論的范圍了,這些東西大家隨便翻點書都能找到。比如管子用人的方式,他臨死以前齊桓公問他,鮑叔牙是他最好的朋友,他為什么不推薦鮑叔牙繼任?他居然是這樣說的,他說鮑叔牙不能藏污納垢,不能藏污納垢居然是鮑的缺點。 我們今天說藏污納垢就是評價一個人很壞,他什么壞東西都往自己懷里攬,做了很多壞的事情。可是管仲評價鮑叔牙說,鮑叔牙這個人很清廉,而且眼里揉不得沙子,但是作為一 個宰相,作為一個國家的治理者,你得知道人性本身是有弱點的,你得能夠用每個人的長處而避開他的短處,如果處處讓任何人都沒有缺點,你這個人是沒法用的,這個國家是沒法治理的。這只是個例子,管子當時還有很多跟一般人不同的看法,在治理上有很多特殊的藝術和技巧,這都是他的能耐,但這都是小節(jié),構不成我們推他為第一子的那個地位。他的評價能夠達到這個高度,是因為他用尊王攘夷的總策略,保護住了中原文明,所以我們給他極高的評價。 題外說一句,管子用的,也是現(xiàn)在常用的一種政治策略。要團結內部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一個共同的外部敵人,當你找到共同外部敵人的時候,內部就團結。據(jù)說當年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希特勒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團結內部的,當然他是錯誤的利用,他是一個惡魔,但是這個策略本身是有道理的。留心近現(xiàn)代的國際政策,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國家在出現(xiàn)內亂的時候,政府通常會在外面尋找一個外敵,這樣對于凝聚內部勢力是有幫助的。比如9?11的時候,布什政府其實是樹立了一個外敵,當時美國國內有著很多的矛盾,通過9?11這個事件,一下子整個國內團結起來了。所以說,管子尊王是為了攘夷,攘夷又是為了確保齊國霸主的地位,真是一個老到的政治家。 老子有多老 管子以后,應該說最重要的就是輪到老子了。我們現(xiàn)在說諸子百家,最重要的是說這些思想家,那么最重要的思想家里面,排在第一位的是老子。因為老子年代最早,而且老子是孔子的老師,所以我們得說老子。在本節(jié)中,我們要為介紹老子開一個小頭。 講到老子,首先得澄清一個問題,就是現(xiàn)在學術界有很多人認為,老子是孔子師這個說法,是道家和儒家在戰(zhàn)國時期爭論起來,成了對立的兩派的時候,道家自己的杜撰。他們認為老子是戰(zhàn)國時候的人,孔子在老子之先,有這種看法的人可不在少數(shù)。梁啟超、錢穆、馮友蘭、郭沫若,這些大家都有這樣的看法,所以這個問題我們得專門來談一談,為什么我認為老子是思想家中的第一位。 老子是中國諸子百家里的第一元祖,而且他的書是所有書里最難讀的書,他的書意是非常古的,他的詞義是非常古的,但是我們不能說老子的書,是作為孔子師的那個老聃一個人完成的,我們不能這樣說,因為我們看他的書邏輯關系并不清楚,邏輯關系是亂的。其他諸子百家的書都是講故事,講寓言什么的,他跟別家不一樣,講的都是結論,講的都是道理。其實老子的原書并不叫《道德經》,《道德經》是魏晉以后才成書的,在此之前是叫《老子》上下篇,司馬遷就說,老子著上下篇。老子這個書邏輯關系并不清楚,因為中國人的文化不適用嚴密的邏輯,另外后人有可能在里面又進行了加工。梁啟超反對這個書,說老子這個書是戰(zhàn)國時代出的,是因為書中有仁義這兩個字對舉,合在一起說,比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句,他認為在那個時代仁義兩個字不會合在一起,因為仁義合在一起出主要在戰(zhàn)國,這個說法其實是存疑的。因為早在孔子那個時代,仁與義的問題就一直都在討論,它們偶然對在一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就算假定這個說法是戰(zhàn)國的,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說《老子》的其他內容就不是很古老的。我們看一個字。老子的書里有一句話,叫“立天子,置三公”,就是立一個天子,然后三公九卿,這是后來的官制。那么置三公這句話,我們后來在1973年馬王堆漢墓里出土的一個帛書,老子帛書中發(fā)現(xiàn),這個置三公寫的是置三鄉(xiāng)。它實際上是想講置三卿,但是為什么會寫成鄉(xiāng)呢?我得把“鄉(xiāng)”這個字的甲骨文畫一下。這個字就是繁體字的“鄉(xiāng)”,也就是后來的“卿”,甲骨文里的“鄉(xiāng)”是畫了兩個人對坐著吃飯的意思。什么叫“鄉(xiāng)”,原始社會的時候,大家是一個血緣社會,你能跟誰對坐著吃飯?只能跟自己的親戚,所以過去叫鄉(xiāng)黨,我們現(xiàn)在還用到這個詞。鄉(xiāng)的原始含義在原始氏族社會的時候指的是有氏族關系的人坐在一起吃飯,后來氏族慢慢進入部落狀態(tài)了,就是氏族聯(lián)合,再以后進行部落聯(lián)合,等到進入部落聯(lián)合的時候,來跟你吃飯的人是誰,已經不是跟你有血緣關系的人了,是客人了,這個“鄉(xiāng)”就變成“卿”了,“卿”什么意思?卿客,客人,這個字是這樣轉化過來的。 老子本來想說置三卿,卻用了“鄉(xiāng)”這個字,可見當時他最早寫這本書的時候,還留有原始氏族社會的遺跡在其中。所以我的結論就是,老子這本書,就像清代一個著名學者魏源說的,“老子書太古書”,什么叫太古書呢?就是這本書所表達的不一定都是春秋時代的書的含義,我認為我們所說的老子不一定指老聃這一個人,可能是老聃家系的總稱,我們現(xiàn)在只知道老聃這個人,是因為他有一個了不得的弟子叫孔子,孔子把老聃點亮了,所以我們就只知道老聃這個人了。其實那個時候的史官都是家傳的,貴族也是世襲制度,所以老聃的這個家系一定一直是做這個藏室史的,老聃就是家學淵源,像司馬遷一樣。因此《老子》這本書,很可能是老子的祖上都在寫。這是我要說的一個概念。 第二,我們再看,老子在他的書里還說到一件事,也是跟春秋時代不完全符合,至少比孔子要早。因為在孔子那個時候,已經在談男女大防了,他對女人已經是很瞧不起了,他的原話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而老子的書里一直是在表彰女的,他甚至用女性來表達他對道的認識。他講“知其雄守其雌”,“雄”指的陽剛之氣,“雌”指的柔弱之氣,表彰的是雌性。然后他又講,“玄牝之門,是謂天根”。道是天地的根,天地是從道生出來的,那么他用什么作比喻呢?他用玄牝之門,所謂玄牝,“玄”是黑暗的意思,“牝”是指母牛。牝這個字就是這邊畫一個牛角,那邊畫一個牛尾巴做一個指示,表示母牛生殖器的位置所在,這個叫“牝”;公牛叫“牡”,這邊也是畫一個牛角,那邊畫一個陽具,這叫“牡”,牝牡,就是說公牛和母牛。它為什么要用玄牝,就是說女性或者雌性動物的生殖器,玄牝之門,然后造出天根,這種用詞在孔子那個時代簡直是大不雅,對不對?而且他還講,“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他的道是什么,就是天下的開端的是什么?天下的母親就是道,他用母親來形容道,用女性來形容這個道,甚至用女性生殖器來形容道,這顯然不是孔子那個時代的語言風格。 我們從這些古文字里面能感覺到,他的觀點跟母系社會靠得有點近,說明老子這本書是太古書。這本書很可能是老聃把他家系的整個思想記錄下來,甚至是他前面祖上都已經有了一定的少量文字的版本,他在后面不停的疊續(xù)。老聃死了以后,后人又在上面疊續(xù),這就屬于偽托了,后來就成為我們現(xiàn)在的傳世通行本。 在下一章中,我們將繼續(xù)認真地討論老子還有《道德經》這本書,因為我們知道這本書和這個人對整個中國文化影響是非常大的,以至于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和思維習慣。而本章關于他其實就重點講了一件事,就是老子是一個比孔子更老的人。對于很多的讀者朋友來說,這可能根本不算個事兒,其實不是,在學界里面,還有很多人認為老子比莊子更晚一點,所以曾經有一個莊老通辨,它是把莊子放在前面的。澄清這些對于我們搞清他們的思想和國學的淵源都是很有幫助的,而且也會讓大家知道,原來國學研究是一件這么有趣的事情。 第六章先秦唯一的哲人——老子 繼上一章揭開諸子百家的序幕之后,我們將迎來一位真正對中國文化影響極其深遠、極其巨大的思想巨人,他的思想堪稱潛移默化在所有華人的思維方式中、處世行為中、生活習慣中,誠如他自己所言,上善若水,無所不在。他,就是老子。自古至今,對于老子和其思想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我們一切的評價與分析都屬多余,還是讓我們一起從他的身世之謎開始,去認識、還原一個真正的老子,從而更好地領會這位一直在與生俱來的病痛中、凡夫俗子的冷眼中不斷掙扎的偉人那無比深邃的內心世界。 追問靈魂的古儒 眾所周知,老子對于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隨便舉個例子,他提出“長生久視”,就是人一定要活得足夠長,你才能看見你的敵人死去,這是一種很獨特的,具有東方味道的哲學。當然,他的《道德經》、道家思想、養(yǎng)生等都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不僅如此,中國的人格、中國的文化,甚至我們很多的語言,都是和老子有很大關系的。 我們先來看看老子這個人,其實老子才是真正的古儒。過去有人說老子比孔子還遲,認為老子是孔子的老師,是因為道家和儒家相爭,標榜自己的祖師。但是實際上《禮記?曾子問》里邊就有一段記錄,曾子是孔子最重要的一個弟子,他說他老師孔子給他講過,曾經在老子那里學習埋人,下葬。因為葬禮是人類早期最主要的一個儀式?鬃拥娜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