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木獎、山本周五郎獎獲得者 白石一文暢銷經(jīng)典作 2.聲勢凌駕村上春樹 五月天阿信同名致敬作品靈感之源 村上龍、渡邊淳一、五木寬之、阿刀田高、林真理子、駱以軍傾力推薦 3.好讀、貼合當代人情感、充滿深刻哲思的日系暢銷小說 寫透寂寞都市人的生死愛欲 本書簡介: 《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是日本新晉人氣作家白石一文的代表性小說。此書以男主人公的視角展開敘述,是一部敏銳探討愛與欲、生與死等問題,既聲色犬馬而又充滿哲思的異色小說。 從小缺乏父母關(guān)愛且家境貧寒的松原直人,幼年時險遭母親遺棄而學會只依賴自己,剛強卻冰冷。成年后他過著優(yōu)渥而醉生夢死的都市生活,同時與三位女性周旋著:一個是家境富足卻欲壑難填的大西夫人,一個是經(jīng)營酒吧的單身母親朋美,一個則是貌美又溫柔的年輕女性枝里子。 這種周旋中既有萬種柔情,卻亦是孤獨徹骨,令直人無法停止追問“生是什么?死又是什么?人為什么要活著?是為了喜歡的人還是追求平凡幸福的生活?人又如何在這冷酷異境繼續(xù)存在?……” 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痛苦追問,亦是一種聊以慰藉的溫柔救贖…… 作者簡介: 白石一文(ShiraishiKazuhumi)于1958年出生于福岡縣。父親白石一郎是直木獎得獎作家,雙胞胎弟弟白石文郎也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白石一文畢業(yè)于早稻田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系,畢業(yè)后曾任職于文藝春秋出版社。2000年首部小說《一瞬之光》(一瞬の光)問世即備受好評,之后不斷挑戰(zhàn)不同主題的創(chuàng)作,引起讀者極大回響。另著有曾入圍第136屆直木賞的《愛有多少》以及《心中鑲著龍》、《不自由的心》、《咫尺天涯》、《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坐在草上》、《看不見的門和鶴的天空》、《關(guān)于我的命運》和《永遠在身邊》等書。2009年以《給特別珍惜的人》(ほかならぬ人へ)獲得直木獎。被認為是繼村上春樹、吉本芭娜娜后日本中生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譯者:陳明姿 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博士,曾任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目前為臺灣大學日文系教授及系主任。專長為中日比較文化、日本文學和日語教育。著有《唐代文學與平安朝物語之比較文學研究》,譯有《暖春的黃昏》、《火燒大阪城》等。 王憶云 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所碩士在讀,臺北市立成功高中兼任日語教師。曾擔任臺大中文系2002年戲劇公演《踩到貓》導演,亦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前言白石一文的小說主角像某種深海魚類,在冰冷孤獨、黑暗不見光的無重力世界用自己腦殼上那自體長出的觸須微弱發(fā)光。這確是一本比村上春樹要成熟許多,反復詰問自省‘人如何在這冷酷異境繼續(xù)存在’的故事。如何相信他人的愛,如何不在羞恥和精神衰弱中傷害自己,那些帶著受虐印記的美形男美形女,背后如在月蔭谷一般拖著長長的陰影,如何在華麗科幻的自動化城市、企業(yè)大樓、高級酒吧、小區(qū)公園、菁英密室中,乍看以為是都會浪漫傳奇的寫實魔境里,茫然、努力地找回破掉的、自己的人形布偶。這是一本我愿意打五顆星的好看小說。 ——駱以軍 世上有各種男女和夫婦關(guān)系,如果男女各自偏離一點點,兩者之間的鴻溝將得到填補——讓此種預感栩栩如生地迫近,是其作品的妙處,也是作者的著眼點的非凡之處!蛇叴疽灰唬 我看著小仄纖瘦的睡臉,心想她應該常常想死吧。想死,不過是現(xiàn)代許多活著的人,尤其是像她,或者像我這樣還被視為年輕人的一群,極為必然的現(xiàn)象吧。的確,這是個極度欠缺令人想要活下去的魅力的世界。當然,不管是哪個時代都一樣欠缺這種魅力,不過我并不像小仄那樣想死,畢竟“要是沒有被生下來該有多好”這種感覺和“期望死亡”的感覺是沒有多少交集的。 只是,從很久以前開始,根據(jù)我少數(shù)的幾個經(jīng)驗,如果我說“要是沒有被生下來該有多好”或者“我才沒有拜托誰來把我生下來”或者“要是這樣不如去死來得輕松”,親近的人總是會說: 那樣的話就去死! 仔細思考這句話,可說是最具有反詰效果的,而這種人一說完這話,通常會認真地聽我述說理由,然后用他自己的經(jīng)驗告訴我種種道理,努力而委婉地安慰我、鼓勵我?上У氖俏铱偸菍λ麄冞@句反詰的話感到失望,以致后來無論他們說什么都聽不進去,只感到徹底的失望。 要知道,雖然我說“要是沒有被生下來該有多好”,但那跟“那么去死啊”完全扯不上關(guān)系。即使你告訴別人你想死,對方也沒有權(quán)利大放厥辭地說“那你就去死啊”。若真要說出那樣粗暴的話,至少也應該是“你這么想死,那我們一起去死吧”。有幾句俗話這樣說:“你無法制止堅持想死的人”、“被死誘惑的人無法可救”。其實才沒那回事。一天二十四小時,就算幾個人分工合作還是可以持續(xù)監(jiān)視對方防止他物理性的自殺。我本來就時常覺得,自殺這種現(xiàn)象是可以透過防治而銳減的。不能遏止自殺的主要原因是周遭的人常為了莫名其妙的顧慮使自殺者得以遂行,而其根源正是彌漫當代的西歐個人主義崇拜的錯誤風潮。 我真的想死嗎? 以及, 我真的不想死嗎? 這兩個問題哪個重要呢?當時我一邊聽小仄的呼吸聲一邊想著。對于總有一天會死的我們來說,后者的問題似乎重要多了。 你是真的不想死嗎? 如果是的話, 理由是什么呢? 如果你被人這么問,會怎么回答呢?就我而言,不管是對于他人或是對于自己,我都想不出任何一個具有充分說服力的“理由”。而那些擁有所愛的人或親愛家人的人則必定會回答:“為了這些人我不想死!钡矣X得他們都沒考慮到未來的事。其中也有人會如此回答:”想要變得更快樂、更幸福!钡@根本就把問題和“人的命運”以及“達到其命運的單純狀態(tài)”搞混了,模糊了焦點。這種人既忽視死亡,日后在死亡的那一瞬間必然會付出巨大的相對代價,嘗到苦果。 據(jù)某位醫(yī)師所發(fā)表的文章,一九九八年以后連續(xù)三年的自殺人數(shù)超過了三萬人,針對這被稱為“戰(zhàn)后自殺人數(shù)激增第三期”的現(xiàn)象,他寫道: 一九五八年為自殺潮尖峰的第一期,這時正是重新簽訂美日安保條約的時期,在這個社會劇變的時代,自殺中未滿三十歲的年輕人占全體的半數(shù)。第二期是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六年泡沫經(jīng)濟即將崩壞的時期,這個時期自殺人數(shù)的激增主要也是集中在年輕世代。始于一九九八年的第三期,每一世代的人數(shù)都有增加,但以五十歲到五十五歲的世代為主!闭押腿甏ㄒ痪盼逦澹┣鞍,像我這樣未滿三十歲的年輕人一年至少有一萬人以上自殺。讀這篇文章時,我對這龐大的數(shù)字驚訝不已。就算一年只有一萬人,一天也有二十七人死亡,也就是說當時有三十分之一的年輕人正在日本的某處自殺!安贿^,我們在第一期所看到的,未滿三十歲的年輕人占了自殺人數(shù)一半的傾向在之后逐漸趨緩,現(xiàn)在只占不到十幾個百分比,年輕人的自殺率降低了。 我思索著為什么年輕人的自殺比率會逐年降低,但完全找不到答案。 一方面我也深切地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