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與其他物種相比具有的一種明顯優(yōu)勢,我們因此獲得了彼此交流知識、感情與思想的能力,并形成了復雜的社會與文化。但是,我們是如何獲得這種地球上最先進的交流方式的?在類人猿的單調號叫與人類現存的7000種語言之間,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化過程?誰是第一個講故事的人?是誰最先說出“我愛你”?由于缺乏實物證據,關于語言的起源故事,仍然籠罩一團迷霧之中。 不同于學院中皓首窮經的語言學家,作者對美洲原始部落進行了近40年的實地考察,在對亞馬孫雨林狩獵采集者進行田野研究時,他有了驚人的發(fā)現——語言不是我們這個物種的固有屬性。 為了真正理解語言的起源,我們需要一種跨學科的方法。本書從語言學、符號學、人類學、考古學、進化論、生理學、認知科學等多學科角度探究這個問題的答案。作者指出,語言并不是某一次基因突變后突然產生的本能,而且其出現時間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早。語言是100多萬年前的人類祖先直立人的發(fā)明,文化的發(fā)展促使他們需要這種工具來互相交流。在100多萬年中,語言和人類生理、心理和文化共同進化,互相影響,最終造就了今天的人類——正是語言,讓擁有易碎骨頭和柔軟皮膚的人類,成為站上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丹尼爾·L.埃弗里特(Daniel L. Everett),傳奇式的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埃弗里特出生于美國和墨西哥邊境多語言混雜的環(huán)境中,早年就學于神學院,畢業(yè)后被派往巴西研究當地部落民的語言以便向其傳教。埃弗里特在這里展現出了強大的語言天賦,很快學會了當地人的語言并癡迷于此,他在亞馬孫叢林中的皮拉罕人部落中生活二十余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皮拉罕人思維方式的影響下,他逐漸放棄信仰成為一個無神論者。 埃弗里特曾在坎皮納斯大學、匹茲堡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和伊利諾伊州立大學擔任語言學和人類學方面的職務,現為本特利大學認知科學受托教授(Trustee Professor),著有《語言:文化工具》《不要睡覺,亞ma遜叢林中有蛇》《語言學的野外考察》《心靈的暗物質》《語言的誕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