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由南京大學漢語史研究所主辦,張玉來教授主編。本刊敦聘戴慶廈、丁邦新、江藍生、蔣紹愚、孫宏開、許嘉璐、王士元等先生為學術顧問,丁邦新先生題寫刊名。本刊以歷史語言學的理論、方法為指導,以漢藏語言比較為學術背景,立足漢語本體,注重跨語言比較,努力探尋漢語及東亞語言間的關系,特別關注漢語的形成、發(fā)展及演變規(guī)律的探索。本刊主要欄目有:歷史語言學的理論與方法、漢語史、漢藏語及東亞語言比較、出土文獻語言、傳統(tǒng)小學文獻、學術史研究等,特別歡迎理論與史實相結合的反映學術前沿問題的佳作。本刊適量發(fā)表有學術價值的書評、人物評介及爭鳴文章。張玉來,男,1965年生,文學博士。現(xiàn)任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聯(lián)系導師、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等。張玉來主要從事漢語語音史(漢語音韻學)的研究,也旁及漢語研究的其他方面,已出版學術著作9部,發(fā)表論文70余篇,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6項。他的學術研究扎根漢語實際,努力探求漢語的歷史演變規(guī)律,力求既能發(fā)現(xiàn)問題又能提升理性認識;也十分注意研究領域的相對集中、研究成果之間的內在系統(tǒng)性,在諸多領域都有重要貢獻,是靠前外知名的漢語史研究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