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黃泉下的美術


作者:[美]巫鴻     整理日期:2017-02-20 19:33:56


  20世紀,大量考古發(fā)掘為我們了解歷史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國人一樣,在五六千年的時間里,如此持久而專注地著迷于墓葬:設計地下空間、表現(xiàn)生死觀念、搜集珍寶器物、布置畫面圖像……以至于人們習慣于將墓葬看作是埋藏寶藏的地方。不過,這樣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們對墓葬的深入認知。當我們單獨討論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銅器、畫像磚石等等時,它們作為一個墓葬的整體性意義便也彌散掉了。而本書正是巫鴻長期思考中國古代墓葬藝術傳統(tǒng)的一個總結,他從空間性、物質性、時間性三個比較觀念性的角度,闡釋了中國墓葬藝術從史前一直到宋遼金這漫長時段中的歷史變遷,也具體呈現(xiàn)了他嘗試建立的一套系統(tǒng)的處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論方法,從而生動地向我們展示出中國古人對于“生”與“死”這一人生基本問題的看法和實踐,對讀者多有啟發(fā),對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巫鴻,于1987年獲哈佛大學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學位。隨即在該校美術史系任教,于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芝加哥大學聘請主持該校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并執(zhí)“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并任該校東亞中心主任,及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巫鴻的研究和策展領域包括古代和當代兩方面。在當代美術中,他在出國后于80年代初、中葉在哈佛大學為當時剛剛進入國際藝壇的十幾個中國藝術家舉辦了個展和群展,展覽者包括陳丹青、張宏圖、羅中立、李華生、裘德樹、翁如蘭、木心等。近十年來他更將當代藝術作為主攻方向,致立提高國外對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理解和研究水平,加強國內外藝術家、評論家和策展人之間的聯(lián)系。于1998年在美國策劃了大型巡回展覽“瞬間:90年代末的中國實驗藝術”,并出版同名著作,試圖把對中國當代美術的介紹和研究從“潮流”轉向“個人”。2000年他策劃了具有實驗性的“關于展覽的展覽”一一“取締:在中國展覽實驗藝術”,并出版專著討論展覽的社會作用以及和政治、經(jīng)濟的關系。近三年策劃的大型展覽包括“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2002,廣州),“過去和未來之間:中國新影像展”(2004,紐約、芝加哥、倫敦、柏林等地),和“‘美’的協(xié)商”(2005,柏林)。每個展覽都提出了特定的有關展覽模式的問題。配合這些展覽所出版的書籍和圖錄,以及其他有關當代中國藝術的著作都已成為國際上研究當代中國美術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在推動對藝術家做嚴肅的個案研究和相關展覽的同時(徐冰《煙草計劃:上海》、宋冬《物盡其用》、張大力《升華》等),2005年在中國深圳策劃“翻譯與視覺文化國際研討會”。參與策劃了2006年光州雙年展等大型展覽,對亞洲和全球當代藝術的關系等敏感問題提出看法。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空間性
  從槨墓到室墓
  三重宇宙
  再現(xiàn)靈魂
  第二章 物質性
  明器
  墓俑及其媒質
  身體:保存和轉化
  第三章 時間性
  宇宙/神話時間
  “生器”
  歷史敘事
  旅行
  尾聲:寫照墓葬
  注釋
  引用文獻
  索引
 。ㄗⅲ捍四夸涋D自巫鴻小組,是巫鴻先生親自貼出來的)





上一本:賴聲川的創(chuàng)意學 下一本:畫家生涯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黃泉下的美術的作者是[美]巫鴻,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