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日本茶道,增添生活中的各種美好 “無心插柳柳成蔭”,在澳洲初次接觸日本茶道與舞踴至今,不知不覺二十個年頭就過去了。從學習 、挫折、成長,到今日以一個專業(yè)的傳統(tǒng)文化老師進 行教學,能夠擁有機會將這二十年的點滴心得分享給 大眾,感到由衷的開心與喜悅。 自小與阿嬤感情超級深厚,她老人家的日式教育 ,在我小小年紀時便打下了對未來學習的基礎。她教導我自律、規(guī)矩、正直與為他人著想,同時也教導我 面對逆境要有堅持的勇氣。而這些珍貴的人生道理, 在學習茶道、日本舞踴等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更是屢屢 被提及。在這些文化滴水穿石的影響下,它們也成為我在社會上立足的最重要的處事準則。而日本文化的 美好,讓我在升學時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淡江日文學 系,更進一步地去探討日本文化的精髓。 在學習茶道的頭幾年,我同時還有其他工作,每 每到了該上課的時間,我總是迫不及待地準備上課,在規(guī)律的上班生活中,為自己增添了一些新鮮和精彩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隨著不同的季節(jié)與機會,我 跟隨著老師參加不同的茶會,舉辦不同的茶事,對我 而言,隨著時間與經(jīng)驗不斷的推移,茶道是一種累積的寶貝。有時生活上不如意時,因為擁有茶道這個學 習重心,無形中也擴大了我生活的彈性與廣度,很多 事情,就在專心點茶之時,將煩躁隨心而消,不再鉆 牛角尖。因為茶道的深與廣,我的世界也得到了無限的延伸。 因緣際會下,開始了教學的日子。即使身為老師 了,也不敢就這樣松懈了學習。而教室里的學生是茶道給我的另一樣寶貝。教學相長,對于茶道我也有了 更多的認識。孩子們因為茶道而訓練了他們的專注力 ,這使他們能夠在升學氣氛高漲的中學時期,更加專 注地去學習。也有正值花樣年華的新人,選擇了這樣內外兼修的學習,日復一日,養(yǎng)成了美麗的姿態(tài)與寬 廣的胸襟,對于事物更是灑脫中擁有了不同的見解與 創(chuàng)意。 在一些上班日的午后,還有一些主婦,退休了, 孩子們也大了,當不再需要將全副心力放在工作與家庭上,我們一起在茶室中學習,心情的充實讓她們的 臉上也充滿著年輕人的耀眼光輝。許多人會問我,誰 適合學茶道?茶道可以學多久?或是茶道可以學到什 么?以這么多年來的體悟與經(jīng)驗,我會說,只要有想學習的心,誰都可以學習茶道,沒有資格限制,也沒 有條件要求,學習會有小挫折是難免的,但是時間久 了,茶道自然會在身上留下彌足珍貴的印記。無論何 時,不嫌早,也不嫌晚,每個人在不同時間來學習茶道,都會擁有自己一份獨一無二的體驗與閱歷,這種 不被年齡資歷限制的學習,也是茶道的一種魅力。 對于我而言,茶道是一個通往世界道路的敲門磚 ,無論學習多久,都會有著新鮮的體會。人生無常,所以更應珍惜當下,每一刻都是不同的體驗。持續(xù)學 習,就是累積生命的厚度,就是不斷給予自己開創(chuàng)燦 爛的機會。 感念這一路上不斷給予我最細心指導的老師和許 多在茶道道路上的同伴以及陪伴我成就此書的各方前輩,沒有你們,不會有今日的我。一路走來,二十載 轉眼而過,這段日子對茶道的學習,也才只是初窺茶 道殿堂之美的一隅。這段時間的付出與努力,也有幸 獲得了臺灣第一位里千家準教授資格。但在榮幸之余,也感到身負責任,要把在茶道中所得的到不論是身 或心上的扎根于臺灣。感謝出版社給予我一個講述理 念與期望的機會,茶道的美與珍貴,已有許多的前輩 多次論及,在這里,希望將這可以“活到老學到老” 的觀念,讓更多人可以親近和了解。茶道的世界廣博 ,在此僅以初學者或是完全沒接觸的人也可以輕松理 解的方式,將茶道的基礎知識帶給大家,讓本書的讀 者都能以最簡單、輕松的方式認識茶道。 中國第一本詳細講解日本茶道的文化美學解析書!跟著做就上手,成為一個優(yōu)秀茶會主人的必修書!中國研習日本茶道第一人鄭姵萱傾力編寫! 《茶道》內容有:日本茶道精神與茶道歷史,茶室、茶道具介紹,如何做一個茶會客人,怎樣完成一個茶席,全面詳解日本茶道。 超簡單茶席準備與抹茶打法,超詳細分步圖解與萱老師小叮嚀,跟著做,你也可以完成一個標準茶席。清新自然的版式,配以極具美感的茶道演示圖,以最輕松的方式,讓您一次掌握日本茶道的各種禮儀與技巧。 鄭姵萱編著的《茶道》詳述了日本茶道的歷史、 精神內涵,深入淺出地講解如何通過學習茶道的各種擺設、禮儀、茶室空間等,體會獨有的日式美學和傳 統(tǒng)禮儀之美。以中國人的學習、閱讀習慣為撰寫角度 ,搭配詳細圖解,傳授正確的茶道入門知識,從而做 個受歡迎的茶會客人,或者自己也可以完成一個標準 的茶席與朋友共享。清新自然的版式,配以極具美感 的茶道演示圖,以最輕松的方式,讓您一次掌握日本茶道的各種禮儀與技巧。人人都可以自己點一服茶, 享受那沉靜的心靈自在。 作者簡介 鄭姵萱,中國研習日本茶道第一人,臺灣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業(yè),現(xiàn)任京華日本文化學苑負責人與藝術總監(jiān),為臺灣第一位取得里千家茶道準教授資格的人,同時身兼華山流日本舞踴師范與京都和服學院上級和服著付師即講師,并擁有小唄三味線名取資格,是臺灣唯一一位兼具四項日本傳統(tǒng)技藝執(zhí)照專業(yè)資質的人。潛心研習日本茶道二十余年,與眾多茶道資深人士交往甚密,受到眾多茶道愛好者的喜愛和推崇。
目錄: 名人推薦 了解日本傳統(tǒng)之美,由茶道開始 陳伯陶(淡江大學榮譽教授、前日文系主任兼日研所所長) 從茶道生活,認識人生色彩 王。▏H扶輪地區(qū)快樂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 臺北科技大學工業(yè)設計系室內設計組副教授) 作者序 學習日本茶道,增添生活中的各種美好 Chapter 1 茶道精神與茶道歷史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茶道四諦 一期一會 利休七則 道學實——茶道與生活 守破離 見立使 侘與寂 稽古日志 殘心 體貼的心與待客之道 茶道歷史 遣唐使帶回飲茶文化(奈良時代) 茶種的移植(平安時代) 抹茶初登場,僧侶領風潮(鐮倉時代) 北山與東山文化(室町時代) 村田珠光的草庵流茶興起(室町時代) 武野紹鷗的侘茶的開始(室町時代后期——安土桃山時代) “茶圣”千利休,茶道的大成 大名茶道(安土桃山——江戶時代) 三千家成立(江戶時代至現(xiàn)代) 明治時代,女性茶道習者日增 戰(zhàn)國梟雄——織田信長 黃金茶室與豐臣秀吉 天下第一茶人——千利休 稽古日志 茶道里的“季節(jié)限定” Chapter 2 茶室介紹與茶會客人 茶室介紹 露地——進入茶室的心靈洗滌通道 茶室——一定構造下的心靈綠洲 躪口、床之間、爐與茶道口——茶室構造四大特征 稽古日志 心的節(jié)奏——間 做一個茶會客人 客人的意義 正確客人裝束 茶會形式 茶會流程 客人在茶室中的行儀舉止與基本作法 稽古日志 用身體學習也很重要 客人在茶室的走步、坐、起身、行禮與如何開關門 基本的行為舉止:坐、站、起身與走步 行禮的方式 輕松地享用和果子與一服茶 稽古日志 美麗和果子的期待——二人靜的浪漫 Chapter 3 茶道具的美學 茶道具的欣賞 茶道具中的“銘” 稽古日志 惜物之哀 茶碗 茶筅與茶杓、柄杓 茶棗、茶入與仕覆 釜與爐 床之間的茶道具:掛物、花入與香合 稽古日志 追求完美,不執(zhí)著于完美 Chapter 4 跟著做,你也可以完成一個茶席 稽古的意義 稽古日志 差不多X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看的多,學的更多 割稽古 帛紗的摺法 將帛紗掛置腰間 放入前襟(懷中)的方式 帛紗基礎摺法(草) 茶棗的清潔 茶杓的清潔 茶筅的清潔 茶巾的摺法 茶碗的清潔 盆略點前 盆略點前流程 點前準備 和室內的準備 點前開始 靜心 清潔茶具 打薄茶 收拾清潔道具 稽古日志 忘記也是一種學習 Chapter 5 特別企劃│京都必去茶席體驗區(qū)與采購路線攻略 在京都,最正統(tǒng)的茶會體驗 高臺寺四季特別茶會——平心靜氣,古剎體驗古風情 平安神宮——京都人的茶會生活 宇治對鳳庵——抹茶鄉(xiāng)里的標準茶室 福壽園——摩登街道上鬧中取靜的茶會體驗 瑞庵——在京都的江戶千家流 美好園——古儀流派茶道拜見 抹茶好朋友 茶道具 懷紙 抹茶粉 和果子 隱藏在臺灣的正宗京都抹茶味 一日一茶的臺灣辻利茶屋 附錄 茶道術語索引 茶道會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