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最早出版于1994年,是米蘭·昆德拉后期的作品!堵吩谄想m比不上《玩笑》、《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等米蘭·昆德拉前期的作品,但該作品延續(xù)了米蘭·昆德拉作品的一貫風格,在該書中作者運用幽默的詞句,刻畫出一幅幅生動的具有諷刺意味的場景,對人們在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的虛偽、虛榮、勢利等陰暗面進行了嘲諷。 作者簡介: 米蘭·昆德拉(1929~) ·小說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自1975年起,在法國定居。 ·長篇小說《玩笑》、《生活在別處》、《告別圓舞曲》、《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原作以捷克文寫成。 ·小說《慢》、《身份》和《無知》,隨筆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原作以法文寫成。 ·《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戲劇代表作。1 轉念間,我們想到一座城堡去過上一宿。在法國,城堡改成酒店的很多:遺落在一片難看、不見綠色的土地上的一塊方形綠地;圍在巨大公路網中間一個帶花徑、樹木、禽鳥的小角落。我駕著車,從后視鏡中看到一輛車子跟在后面。左轉向燈不停閃爍,全車發(fā)射出急不可待的電波。司機在等待機會超越我;他窺伺這個時機就像猛禽窺伺一只麻雀。 薇拉,我的妻子,對我說:“法國公路上每五十分鐘要死一個人。你看他們,這些在我們周圍開車的瘋子。就是這批人,看到街上老太太被人搶包時,知道小心翼翼,明哲保身。一坐到方向盤前,怎么就不害怕啦?” 怎么說呢?可能是這樣:伏在摩托車龍頭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當前飛馳的那一秒鐘;他抓住的是跟過去與未來都斷開的瞬間,脫離了時間的連續(xù)性;他置身于時間之外;換句話說,他處在出神狀態(tài);人進入這種狀態(tài)就忘了年紀,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憂愁,因此什么都不害怕;因為未來是害怕的根源,誰不顧未來,誰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這是技術革命送給人的禮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車手相反,身上總有自己存在,總是不得不想到腳上水泡和喘氣;當他跑步時,他感到自己的體重、年紀,就比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身與歲月。當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給一臺機器時,一切都變了:從這時候起,身體已置之度外,交給了一種無形的、非物質化的速度,純粹的速度,實實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這是奇怪的聯(lián)盟:技術的無人性冷漠與出神狀態(tài)的烈焰。我記起三十年前那個美國女人,她的外貌既嚴峻又熱情,類似一名談色情的政工干部,給我上了一堂性解放課(只是冷冰冰的理論);她談話中最常說的詞就是“性欲高潮”,我數(shù)了數(shù):四十三次。性欲高潮崇拜:折射在性生活中的清教徒實用主義;醫(yī)治閑散的特效藥;盡快越過性交出現(xiàn)的障礙,以求達到心馳神往的宣泄一愛情與宇宙的惟一真正目標。 慢的樂趣怎么失傳了呢?啊,古時候閑蕩的人到哪兒去啦?民歌小調巾的游手好閑的英雄,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過夜的流浪漢,都到哪兒去啦?他們隨著鄉(xiāng)間小道、草原、林間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捷克有一句諺語甩來比喻他們甜蜜的悠閑生活:他們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戶。凝望仁慈上帝窗戶的人是不會厭倦的;他幸福。在我們的世界里,悠閑蛻化成無所事事,這則是另一碼事了。無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厭倦,永遠在尋找他所缺少的行動。 我看后視鏡,還是那輛車,由于迎面而來的車流而無法超越我。司機旁邊坐著一個婦女:那個男人為什么不對她說些有趣的事呢?為什么不把掌心按在她的膝蓋上?這些都不做,卻咒罵前面的駕車人開得不夠快。那個女人也沒想到用手去碰碰駕駛員,她在心里跟他一起開車,也在咒罵我。 我想起從巴黎朝著一座鄉(xiāng)間城堡去的另一次旅行,發(fā)生在兩百多年以前,那是T夫人和陪送她的青年騎士的旅行。他們第一次挨得那么近,籠罩在他們四周的那種不可言喻的性感氛圍,正是由于一路上慢慢悠悠引起的。馬車往前走,搖得他們兩個身體一顛一顛相互碰上了,起初不知不覺,然后有知有覺,這樣故事發(fā)生了。 2 以下是維旺·德農短篇小說寫的故事:一名二十歲的貴族有一個晚上在戲園子里。(沒有提到他的姓氏和爵位,但是我猜是騎士。)他看到旁邊包廂里有一位夫人(小說只給出她的姓氏的第一個字母:T夫人);這是與騎士相愛的伯爵夫人的一個女友。她要求他在演出后送她回家。這名騎士對她執(zhí)意要這樣做表示驚訝,尤其叫騎士感到困窘的是他還認識T夫人的相好,一個什么侯爵(我們不會知道他姓甚名誰;我們進入了一個秘密世界,那里面是沒有名字的)。他莫名其妙地進了車廂坐到美夫人旁邊。經過一段輕松愉快的旅途,車輛在鄉(xiāng)下一座城堡臺階前停下,T夫人的丈夫在那里,沒有好聲氣地等候著他們。他們三人一起用餐,氣氛沉默陰郁;然后丈夫請求他們原諒,撇下他們失陪了。 這時候開始了他們的夜晚,一個其組成如同三折畫的夜晚,一個如同三階段旅程的夜晚:首先,他們在花園里散步;然后他們在小屋里做愛;最后他們在城堡的一間密室內繼續(xù)做愛。 他們在凌晨時刻分手。騎士在走廊的迷宮里找不到自己的房間,又回到花園,他在那里遇到侯爵,不由一驚,他知道侯爵是T夫人的情人。侯爵剛剛抵達城堡,高高興興向他致意,告訴他這次神秘邀請的原因:原來T夫人需要一個擋箭牌,好讓他侯爵在她的丈夫眼里不致引起懷疑。侯爵做成了這場騙局興高采烈,對騎士充當了可笑的假情人大加嘲弄。假情人經過一夜云雨后累了,坐上滿懷感激的侯爵派的車子回巴黎去。 小說名叫《明‘日不再來》,初次發(fā)表于一七七七年;作者署名是令人費解的六個大寫字母(因為我們是在秘密世界):M.D.G.O.D.R.,可以認為是“M.Denon,GentilhommeOrdinaireduRoi”(德農大臣,國王御前常任侍從)。此后,一七七九年又完全匿名重新出版了一次,印數(shù)不大;然后又在第二年用另一作家名字出版;一八○二和一八一二年又出新版,總是不用作者的真名實姓;最后,在被遺忘半世紀以后,于一八六六年再度問世。從那時開始,這部書被認為是維旺·德農撰寫的,到了本世紀,聲譽日隆。今日似乎可以歸入最像代表十八世紀藝術與精神的文學作品的行列。 3 日常語匯中,享樂主義指追求享樂生活、即使不說是墮落生活的一個不道德傾向。這當然是不確切的,伊壁鳩魯①是第一位研究樂趣的大理論家,他抱著一種極端的懷疑態(tài)度理解了什么是幸福生活:他認為不痛苦就是快樂。因而痛苦才是享樂主義的基本觀念:懂得排除痛苦的人才是幸福的人;由于享樂帶來的不幸往往多于幸福,伊壁鳩魯只囑咐世人享受節(jié)制平凡的樂趣。伊壁鳩魯?shù)拿髦菂s有一種憂郁的深層含意:人被拋入悲慘世界,看到惟一明白可靠的價值是樂趣,雖則它多么微不足道,還總是他本人能夠體驗到的樂趣,如喝一口清水,看一眼天空(面對仁慈上帝的窗戶),撫摩一下。 樂趣不論平凡還是不平凡,只屬于感覺到的人,哲學家可以名正言順地指責享樂主義的私有性?墒且晕铱磥,享樂主義的致命弱點不是私有性,而是具有極端的烏托邦特征(哦,但愿是我錯了!):我確實懷疑享樂主義理想能不能實現(xiàn);我擔心的是他向我們囑咐的生活與人類天性是格格不入的。 十八世紀通過它的藝術使樂趣擺脫了道德禁忌的濃霧,培養(yǎng)了一種所謂自由放蕩的風氣,弗拉戈納爾和華托的畫,薩德、小克雷比永或夏爾·杜克洛的小說對此都有所表現(xiàn)。我的青年朋友文森特就是因此欣賞那個世紀;若可能,他會把薩德侯爵的側面像別在上衣翻領上作為標志。我也有他這種崇拜心理,但是我還要說(并不真正有人理解)這種藝術的真正偉大之處不是對享樂主義作了什么宣揚,而是對享樂主義作了分析。這個原因使我認為肖代洛·德·拉克洛的《危險私情》可算作是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書中人物不做別的,就是尋歡作樂?墒亲x者漸漸明白,使他們心動的不是歡樂,而是征服;不是歡樂的欲望,而是勝利的欲望主宰全過程。起初看來像是一場歡樂淫蕩的游戲,不可察覺地、不可避免地轉化為一場生死搏斗。但是搏斗跟享樂主義有什么共同之處呢?伊壁鳩魯寫道:“智者從不進行任何與搏斗有關的行動! 《危險私情》用書信體形式,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可以由另一個方法任意替代的技巧方法。這種形式本身就很有說服力,它告訴我們,人物的經歷,確是他們親身體驗后才說的,流傳的,散播的,懺悔的,并且寫下來的。在這個把一切都可說得沸沸揚揚的世界上,最容易動用而又最致命的武器就是散播。小說主角瓦爾蒙對被他引誘過的女人發(fā)出一封斷交信,這把她毀了;信是他的女友德·梅爾特侯爵夫人,一字一句念了讓他聽寫下來的。不久又是這位梅爾特,出于報復,把瓦爾蒙的一封私信交給他的情敵;情敵向他挑釁提出決斗,瓦爾蒙因此死去。死后他與梅爾特兩人的私信散播開來,而侯爵夫人受人指責和擯棄,在輕蔑中結束了生命。 小說中不存在兩個人的特殊秘密;每個人都像處于一只大蚌殼中央,每句悄悄話都會引起共振,音量放大,余音裊裊,不絕于耳。小時候有人告訴我,把海螺殼貼在耳朵上,可以聽到上古時代的海水聲。在拉克洛的世界里就是這樣,每句話說出口以后,聲音永遠不滅。這就是十八世紀嗎?這就是歡樂天堂嗎?還是人并不意識到,自古以來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只會共振的海螺殼里?無論怎么說,一只會共振的海螺殼可不是伊壁鳩魯?shù)氖澜。他告誡他的弟子說:“閉門度日!” P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