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作些!”她喝道,“看那些小丑!” “什么小丑?在哪兒?” “噢,到處都是。就在你身邊。草木是小丑,文字是小丑。場景、數字都是小丑。把兩件東西放在一起——玩笑、形象——就有了一個三料小丑。來吧!玩吧!虛構世界!虛構現實!” 我真這樣做了。天哪,我真就這樣做了。為了紀念最初的那些白日夢,我虛構了這位姑婆,而現如今,她正沿著記憶前廊的大理石臺階,顫顫巍巍地走來,側著身子,側著身子,可憐的跛腳夫人,用那黑色手杖的橡皮頂端觸著每一級臺階的邊緣。 “我的人生是他的異卵同胞,是對他的拙劣模仿。” 本書是納博科夫生前最后一部小說,一個垂死之人的自我揶輸,揭開記憶與創(chuàng)造的奧秘。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是二十世紀公認的杰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納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后,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一九四〇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zhí)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并引發(fā)爭議。 一九六一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