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歐洲的人們一直以來都認為天鵝是白色的,但在17世紀,可怕的可能性出現了:人們在澳大利亞發(fā)現了黑天鵝! 納西姆·塔勒布——一位有著科學頭腦的公共知識分子和決策研究人員,緊跟這一潮流,他現在使用“黑天鵝”這條術語來表示那些能夠給人們帶來重大影響,而且超出了人們正常預期和規(guī)模預測的事件。 本書作者丹·加德納在地平線上又看到了一只黑天鵝——不,是一群黑天鵝。作為一位資深撰稿人和屢獲殊榮的新聞記者,他認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太多無法預料的突發(fā)風險——金融危機、地震、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恐怖襲擊,食品安全,疾病,車禍,而當風險發(fā)生時,我們必須有清醒的頭腦以做出恰當的判斷,避免焦慮與不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基調。 在與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和科學家的對話中,加德納不僅揭示了我們如何對風險做出判斷,闡釋了財團、政客、社會活動分子和新聞媒體是如何影響上述判斷的,而且通過分析解釋了我們所處時代的一大迷題:為何有史以來最安逸的一代人正做焦慮和恐懼所鬧? 木書在對風險領域研究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方面值得關注。作為一位資深的媒體記者,能夠靜下心來系統探討關乎人們身心健康的風險與恐懼問題,著實不易,而丹·加德納卻令人信服地做到了這一點。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市場上此類讀之有益而何用的書并不多見。 作者簡介: 丹·加德納,是一位屢獲殊榮的新聞記者,現為加拿大《渥太華公民報》的資深撰稿人。他獲得了法律學位和歷史學碩士學位。 目錄: 序言 第一章金融風暴中的風險 第二章一只又一只黑天鵝 第三章理智與情感 第四章人們什么時候愛買地震保險 第五章低可能性,高破壞性 第六章對隨機性的誤解 第七章風險判斷:來自公眾的誤導 第八章恐懼營銷 第九章媒體制造的恐懼心理 第十章暴力犯罪正在以驚人速度增長嗎? 第十一章恐懼的“化學特性” 第十二章恐怖主義:恐懼的深淵 第十三章黑天鵝飛得越來越遠了嗎? 后記序言 第一章金融風暴中的風險 第二章一只又一只黑天鵝 第三章理智與情感 第四章人們什么時候愛買地震保險 第五章低可能性,高破壞性 第六章對隨機性的誤解 第七章風險判斷:來自公眾的誤導 第八章恐懼營銷 第九章媒體制造的恐懼心理 第十章暴力犯罪正在以驚人速度增長嗎? 第十一章恐懼的“化學特性” 第十二章恐怖主義:恐懼的深淵 第十三章黑天鵝飛得越來越遠了嗎? 后記 致謝第一章金融風暴中的風險 在寫作本書的早期,我決定不寫金融風險方面的內容,而只寫一些可能引起人們生病、受傷以及死亡的風險。我曾對朋友講過,我只寫人們頭頂上的危險,而不寫銀行賬戶的風險。這只是我的一個隨意的想法,初衷只是為了避免使本書顯得過于浮華,因為這與主題并沒有太大干系。的確,我們是用大腦應對金融風險問題,但同樣是這個大腦,卻也可用于判斷生活和身體所面臨的各類風險,并分辨出風險的主次。也就是說,大腦在思考這兩類問題時所采用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在我們看來,媒體應當扮演重要的角色。毋庸置疑,實際上,許多個人和組織的利益命懸買家、消費者和投資者決定之一線。從風險觀的角度來看,只要你犯下錯誤,就有可能為此付出代價,不管最終受到傷害的是你的腦袋還是你的養(yǎng)老金。 事實證明,這一隨意做出的決定是一種失策,因為顯而易見,被風險事件所充斥的2008年其主角完全是美元和美分。隨著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裂,華爾街的信貸緊縮接踵而至。國際金融界的擎天大柱搖晃著一根接一根地倒下,世界股票市場一落千丈,各項經濟指標全線告急。2008年即將過去,我們卻仍在經濟危機中掙扎。而實際上,危機很可能才剛剛開始。 實際上,我們要知道導致這場災難的真正原因,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點和時刻。其中一個地點是圣弗朗西斯科,一個時刻是2005年。 當時,在圣弗朗西斯科以及整個美國,房地產價格延續(xù)著幾年來扶搖直上的勢頭。因此,經濟學家羅伯特·希勒和卡爾.凱斯決定對圣弗朗西斯科購買新房的人進行一番調查,向他們詢問一個實際上早已縈繞在他們內心的問題:房地產價格是否會繼續(xù)上升?如果是,何時達到頂峰? 普通老百姓可能并不會明確地將這類金融問題看作是一種風險決策,而實際上它們的確是。只要涉及到金錢,便存在一個或收益或損失的問題。如果將自己所有的錢都藏在沙發(fā)底下,那么我們可能會規(guī)避銀行倒閉的風險,從而因此而受益。但同時,我們便不會得到將錢存入銀行而帶來利息的好處,這便成了一種損失。而如果你的房子萬一著火,你的沙發(fā)和你的錢將會付之一炬,這一損失就無法估量了。無論怎樣,有一點是千真萬確的:每一項金融決策都是一項風險決策。 那些2005年在圣弗朗西斯科買上房子的人們并沒有看到其中的風險,他們所看到的只有利潤。希勒和凱斯所調查的購房者們不但認為房價會繼續(xù)上升,并且認為上升幅度會越來越大,他們預計房價在未來十年內將以每年14%的高速度上升!按蠹s有三分之一的被調查者表現出極為樂觀的預期,”希勒在他的《終結次貸危機》(THeSubprimeSolution)①一書中評論道。還有人甚至認為房價每年漲幅將超過50%。 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就在希勒和凱斯的這項調查之后不久,令人應接不暇的美國房地產價格狂飆便停止了。然后,房價就像一架燒盡燃料的火箭一樣跌落到了地面。正是這一房價的逆轉引發(fā)了信貸危機,而信貸危機又動搖了股市,然后局勢便一發(fā)而不可收了。我們應當牢記這一事件發(fā)生的次序。盡管在2008年這場經濟危機的背后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但如果沒有美國房價的大起大落,這場風暴便不可能發(fā)生。 如果我們問及房價到底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波動,大多數經濟學家會提到利率、次級貸款、掠奪性貸款、金融衍生品和信用交換、杠桿效應、刺激和調控。這些都是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同時也是媒體報道和公共政策的慣用策略。 然而,還有一些經濟學家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盡管傳統經濟學能夠解釋很多問題,但它唯獨忽視了一些核心的東西。羅伯特·希勒就是一位持此觀點的經濟學家。“全球金融危機的最終根源,”他寫道,“在于房地產投資的泡沫心態(tài)。” 羅伯特·希勒的可靠性和正確性是基于其他人的錯誤性。2000年3月,正當標準普爾500指數直指技術泡沫的頂峰時,希勒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Exuberance)一書出版了。此書認為,股市大漲缺乏足夠的理由。希勒寫道,這是一種投機性的泡沫,是喪失理性和不可持續(xù)的,正如l637年荷蘭出現的郁金香熱。當時,此書得到了很多業(yè)內人士的嘲笑,他們認為,市場除了上升,還是上升(道瓊斯指數360001)。但不久之后,泡沫破裂,此書便立即變成了上榜暢銷書。 在2005年出版的再版的《非理性繁榮》一書中,希勒又向房地產業(yè)敲響了警鐘,他堅持認為這一產業(yè)是個巨大的泡沫。為此,他再一次受到了人們的嘲笑,但很快,這場災難又再一次證明他是正確的。 希勒是如何能夠預見到這一切的呢?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他只是注意到了一些基本事實。一幅關于美國股市自19世紀以來的價格收益率圖表表明,1982~1996年是股市迅猛上升的時期,其后更是如火箭起飛般直線上升。不難看出,這完全是一種不加節(jié)制的投機,并且與經濟實體沒有太大的聯系。然而,大多數人并沒有看到這一點。 房地產泡沫也是如此。一幅關于自19世紀后期以來美國房屋價格走勢的圖表顯示,除經濟大蕭條時期的低迷之外,房價時漲時跌,但大致保持穩(wěn)定。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房價出現了直線上升。對于這一人們始料未及的價格飆升,無論用銀行利率、房屋造價還是人口增長圖表,都無法做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釋。 雖然有些事后諸葛,但我們的確應當說,這其中的泡沫是顯而易見的,可當時人們?yōu)槭裁礇]有看到這些泡沫的存在呢? 我在本書中指出,傳統經濟學將人類看作是智人,而不是經濟人。因此,傳統經濟學難以回答這一問題!敖洕恕蹦軌蛞回灡3掷硇浴T谧鰶Q定時,經濟人會 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權衡。然后,他會選擇一種最好的方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經濟人永遠不會以泡沫嚴重的價格買下一處房產并寄希望于它持續(xù)升值。 傳統經濟學家還熱衷于一種叫做“高效市場理論”的觀點。這一觀點認為,市場總會充分考慮到來自各方的公共信息,因此價格總是合理的。有時候,價格會失控,但這只是一種錯覺。市場永遠不會錯。毋庸置疑,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及后來發(fā)生的一系列金融災難使得“高效市場理論”再沒有立足之地了。 傳統經濟學家的言論有些太過了,就連頗具名望的美聯儲前主席阿蘭.格林斯潘也是這樣。格林斯潘在2008年l0月對一個國會委員會說:“我和一些人,尤其是我,原本是寄望于那些借款機構們出于自利,也會去保護他們股東的權益的。”格林斯潘一直信任這一點。他們永遠不會將大量金錢借給大量的可能無法償還貸款的購房者。但如果他們的確干了這樣的傻事,金融市場中的那些久經世故的精英們也絕不會為這部分壞賬買單,因為這不符合自身的利益,也沒有絲毫的理性可言。 然而,事情卻仍然發(fā)生了。 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為,對于2008年的這場金融風暴,實際上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與羅伯特·希勒持相同觀點的,還有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怪誕行為學》①(PredictablyIrrational)一書的作者丹·艾瑞里,哈佛大學法律學者和公共政策專家、多次被本書引用的卡斯‘桑斯坦,以及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他們都是“行為經濟學”這一新興領域的先驅思想家,他們志在將認知能力和社會心理學應用到經濟學中去。這項努力首先要糾正傳統經濟學家所犯下的一個能夠引起嚴重后果的基本錯誤!案窳炙古讼壬约笆澜缟掀渌切﹫(zhí)掌大權的人物為什么沒能預見到這一切的發(fā)生呢?”桑斯坦在《金融時報》撰文寫道,“我們認為,他們的錯誤在于忽視了人類的本性這一因素! 行為經濟學家認為,人類并不是傳統經濟學理論中的理性演員。我們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限制的理性”。然而,由于我們經常會表現出理性的一面,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傳統經濟學看上去便很有道理。實際上,我們的理性是有限制的,因此傳統經濟學也會遇到死角。 關于有限制的理性,一個重要例子是“損失厭惡”。如果人們足夠理性,那么對于掙到l00美元與損失100美元,他們會認為其價值變動絕對值是相同的。但實際上,人們卻不會這樣認為。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爾’卡尼曼表明,相對于獲益,人們對于損失會產生更強的情感波動。因此,對丟掉100美元,他們會掙到100美元看得更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