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行走的家園


作者:王菁野     整理日期:2015-05-12 23:29:53

    《行走的家園》與其說是一本俄羅斯文學與文化隨筆集,不如說是關(guān)于普希金、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果戈里、托斯陀耶夫斯基、帕斯捷爾納克等俄羅斯文學、文化名家故居的游記,并在走訪與游歷中,再現(xiàn)了這些俄羅斯文學、文化名家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他們所處的波瀾壯闊的時代。
      《行走的家園》還是一本關(guān)于“家園”的散文集,在俄羅斯大文豪、大藝術(shù)家的現(xiàn)實“家園”之外,還有寓居海外的作者對自己精神“家園”的探尋,飽含著作者對母親、對女兒、對親友的真情與厚意。
  作者簡介:
      王菁野 長期供職于海外華文媒體,F(xiàn)任國際新媒體合作組織(INMCO)理事長,海外華文傳媒協(xié)會(CIMA)秘書長,美國《拉斯維加斯時報》總編輯。著有詩集《焚淚》、散文集《面對流瀉的陽光》、散文詩集《芳洲小徑》等。
  目錄:
  
  序一/劉再復
  序二/屠新時
  朝圣之旅
  與普希金一起流放
  拜訪托翁
  梅里霍沃莊園:契訶夫的海鷗還在飛
  高爾基故居討“苦”
  萊蒙托夫故居:繁華背不動的寂寞小院
  向屠格涅夫的橡樹致意
  肖斯塔科維奇在這里住過
  目錄:
  ,
  我立即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萊蒙托夫、契訶夫、
  茨維塔耶娃、肖斯塔科維奇等名字所抓住。這群俄羅斯作家、藝術(shù)
  家是我的主觀宇宙中的一片星空。他們的名字對我來說,不僅是燦
  爛的,而且是神圣的。此刻,竟有一位年輕的中國詩人,作了“俄
  羅斯朝圣之旅”,也把這些名字視為星斗、視為神圣,提著心靈朝
  著他們行走,這就讓我不能不讀了。
  一口氣讀了十二篇,從普希金到帕斯捷爾納克,一篇也不漏。
  讀完真感到驚喜。盡管我熟知這些作家、藝術(shù)家,讀過他們的傳記,
  論述過他們的作品,但是讀了菁野的這些游記,還是覺得新鮮,還
  是與菁野產(chǎn)生了心靈的共振。這是因為菁野親自到了這些天才的故
  鄉(xiāng),敘述時有實感,更重要的是,她還對這些天才投進真摯的崇仰,
  所以文字中不僅擁有俄羅斯大視野的氣息,而且擁有筆調(diào)的深切與
  真實。一個從事寫作的人,對文學不能僅有興趣,還必須有信仰(沈
  從文語)。菁野就是一個文學圣徒。在唯利是圖的時代,在人們遺
  忘俄羅斯文學偉大深淵的時代,一個年青的女性,能有一份這樣的
  酷愛,能有一份這樣的認知,能有一份這樣的才情,實在難得。
  大約是被第一輯(“俄羅斯朝圣之旅”)所打動,我又讀了第二
  輯(“莫斯科散記”)和第三輯(“故園之戀”)。這才知道,菁野
  常在俄羅斯,是個在中國與俄國之間穿梭的流浪者。在世俗社會里,
  她扮演的是記者、母親的角色,但總是生活在自己的內(nèi)心中,常常感
  到不知何處是自己的棲身之所。在“我的十年心路”中,她自述道:“十
   年前,我總是到人群里去排解自己的孤獨,十年后,在人群里的時候
  我就更孤獨!痹谧约旱膬(nèi)心里走得遠了,在人群里反而覺得不知所
  措,感到異常孤獨,這種孤獨感使她的散文格調(diào)免于媚俗而具有形而
  上的意味。我在海外漂泊二十年,既以“四海為家”,但也常感到“四
  海無家”,所以很能理解菁野的無家可歸感。這里所指的家,不是世
  俗之家,而是存在之家,即靈魂可以存放的處所。菁野的孤獨感正是
  這種找不到存在之家的彷徨感與不安感。她的母親去世之后,她所以
  更感到孤獨,就是這個知心的媽媽,不僅是她的世俗之家,而且又是
  可以安放她的悲歡歌哭的存在之家。正是這樣,她寫出了動人的思念:
  媽媽離世的那一刻我沒能守在她的床前,這將是我畢生的遺憾。
  把媽媽一個人丟在墓地回家的路上,我突然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哪
  一個處所可以算是我的家......這個世界上被我貼心貼肺地叫做媽
  媽的人去了,我生命的源頭陡然斷流,原來淺唱低吟的河道中,如今
  只剩嗚咽不止。好長一段時間,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想做什么。
  走在路上也好,吃著飯也好,抑或是做著手邊的工作也好,眼淚會
  隨時隨地簌簌落下,那種揮之不去的徹骨的孤獨,讓我仿佛置身
  于一座不期而遇的斷橋,任我耗盡心智耗干時日依然無法跨越。以往,
  每當我累了傷心了的時候,總是情不自禁地想回去看看媽媽,只要有
  媽媽在,我的身后就總有一面用目光挺起的墻,可供我依靠,喘息?
  是現(xiàn)在,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是專門為我守候在那里的。我
  只能抬頭搜尋天空,期望和媽媽的目光相遇。我相信離開的媽媽就
  在天上,我對她撕心裂肺般的思念她定能感知,或許,我只能籍此而心安。
  除了對俄羅斯作家的朝拜領(lǐng)悟篇章之外,我最欣賞的就是懷念母親的傷感文字。
  文學畢竟是以情感為第一性。集子中《路過我的秋天的你》《莫斯科給我的這個秋天》等與懷念母親同一基調(diào)的文字,都有一種傷感美。在物質(zhì)的潮流覆蓋一切的時代,這種美快要絕跡了。我把傷感美視為古典情韻的現(xiàn)代呈現(xiàn)。一次偶然的邂逅之后,再也難以相逢,留下的只有刻骨銘心的緬懷與記憶。人生美好瞬間的短暫,生命激情的不可重復,這一切自然會引發(fā)有心人時間性的珍惜與詠嘆。這些珍惜之情訴諸筆墨,便是如下的文字:
  因而,我選擇深秋的最后一天出行,沒有明確的意向,只覺得
  冥冥之中有一個聲音在呼喚我。這聲音穿越千山萬水,在一個寧靜
  的夜晚沿著細若游絲的軌道抵達于我的內(nèi)心,牽引著我的腳步不遠
  千里地趕赴秋色。我在秋天的陽光里將生命一幅一幅地展開,與自
  然中的一石一沙一草一木一起領(lǐng)會造物主衍生萬物的初衷,聽山林
  颯颯臨風的聲響如聆禪語,等待著在這一刻去同長天大地會合,去
  同陌生的自己會合。當然,也同你會合。......可你會繼續(xù)前行的,
  我知道。也許不再為了紅葉,而僅僅是為了追逐那些許亮色。只有
  一點我們篤信不疑:不論我們的心靈怎樣一次次地遺失了棲居地,
  漂泊年年,這個秋天是唯一的,這個秋天里的故事也是唯一的,就
  像葉子上的脈絡(luò)不會重復,就像頭上的秋陽不會以唯一的角度照著
  這片葉子。若有一絲苦澀而陌生的滋味漫過我們的心頭,那也是為
  了回饋這個秋天而做的唯一的抒發(fā)。
  這種清冷的記憶與思念,在當下的人間,已經(jīng)變得很稀有了。生活在時髦與時尚中的人們,距離這種情感與文字已經(jīng)很遠,然而,稀有的感傷之美卻是永恒的,它的詩意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遷而消失。
  有些讀者也許具有另一種審美趣味,或許喜歡寫實的敘述。倘若如此,倒可以讀讀《行走的家園》第二輯(“莫斯科散記”),菁野本是記者,寫起紀實文章,倒是輕松一些。
  2011年8月6日Boulder,USA     左貞觀/俄羅斯著名華裔作曲家,大型芭蕾舞劇《小河淌水》的作曲者,俄羅斯愛樂樂團團長。俄前總統(tǒng)葉利欽親授“俄羅斯功勛藝術(shù)家”勛章,俄現(xiàn)任總統(tǒng)普京親授“中俄友誼勛章”。
      有一次偶熱在莫斯科的華文報紙上看到菁野的一篇短文,現(xiàn)在已不記得內(nèi)容了,但清晰地記得當時自己被深深觸動。它讓我從身處的浮躁的、喧嘩的、充滿虛偽的世界回到了另一個已經(jīng)忘卻了的世界。菁野的作品讓我感覺到她是用真摯、單純、細膩和善良的眼睛來看現(xiàn)實生活的,是上帝給了她 這樣純潔的心靈和才華,以及天生能這樣純凈看世界的眼睛。我成了她文學作品的崇拜者,此后我把她在報紙上刊登的每一篇文章都小心翼翼地剪下來收藏,以至于菁野要出版這本書時,有些文章還是從我的收藏中取出的。
      吳天明/中國著名電影導演兼制片人,原西安電影制片廠廠長。中國電影導演協(xié)會授予他“導演終身成就獎”;國家人事部和國家廣電總局授予他“國 家有突出貢獻的電影藝術(shù)家”稱號。代表作:《人生》《老井》《變臉》《牛虻》《百鳥朝鳳》等。
      五光十色的人見多了,見到菁野這樣安靜的、干凈的,很有幾分驚喜。菁野的文字很唯美,落筆很精準、很靈動。她有很強的提煉生活的能力,但不輕易示人,而當我們偶然發(fā)現(xiàn)時,不由得為之刮目。一顆不停行走的心靈,背負著不停行走的家園,成就了不停尋覓的文字,很美,耐人尋味!舨窨品蛩够 曠世絕響
   
  2003.9.21
   
  一天下午,我和報社的幾個同事坐在一起喝茶,其間,兩位俄羅斯同事和我們相談甚歡。大家談著談著就談到了俄羅斯的音樂,接著就談到了柴科夫斯基,爾后又談到了柴科夫斯基在莫斯科郊外居住過的小城——克林。我們中間的一位同事愛開玩笑,按照俄語的發(fā)音,他把柴科夫斯基的名字和小城的名字連了起來,說成了:茶和咖啡的司機可憐。話音未落,懂中文的安德烈勃然大怒,他倏地站起來,臉漲得通紅,把右手放在胸口,對著我們說:任何人都不許這樣輕薄偉大的柴科夫斯基的名字!
  整個一個下午,我都沉浸在一種深深的震動中。第二天恰逢休息日,我和安德烈一起去拜謁柴科夫斯基的克林。
  從莫斯科到克林,整整三個小時的時間里我們沒有說話。車子里,柴科夫斯基的《悲愴》攫取了我們的每一根神經(jīng)。我們的心隨著樂曲一起悲喜沉浮著。車窗外,俄羅斯大地斑斕的秋色也變幻著令人感傷的背景。不知不覺,小城克林就把她那值得世世代代炫耀的路標拱到了我們眼前——柴科夫斯基博物館由此進入。
  1885年,柴科夫斯基結(jié)束了數(shù)年漂泊的生活,在克林靜謐的一角,找到了他生命的歸宿地?肆秩擞迫蛔缘玫纳顮顟B(tài)讓柴科夫斯基忘卻了所有的喧囂和躁動,克林優(yōu)美的自然景致帶給柴科夫斯基無限的創(chuàng)作靈感。柴科夫斯基曾說過:“沒有觸及靈魂,就沒有人類音樂!币舱窃诳肆稚畹9年當中,柴科夫斯基完成了他一生最偉大的傳世之作,這一段創(chuàng)作旺盛、碩果累累的時期,被后人稱為柴科夫斯基的黃金時期,《第五交響樂》、《第六交響樂》、《天鵝我們小心翼翼地進入了柴科夫斯基的故居,那份寧靜讓人產(chǎn)生一種不忍觸碰的感覺。安德烈把食指放在唇邊,示意我不要弄出響動來。我輕挪腳步,因為我每一投足,都有可能和柴科夫斯基的腳印重合,心里真的好激動啊。
  柴科夫斯基故居是一幢二層的灰綠色小樓,二樓被布置成了柴科夫斯基故居展廳。一踏進展廳,我立即被一架黑色的鋼琴深深吸引了。這是柴科夫斯基生前使用過的鋼琴,它靜靜地立在那里,歷經(jīng)百余年,音質(zhì)依然完美如初。柴科夫斯基生前一天平均八個小時彈著這架鋼琴,據(jù)說,他的嗓音也很好,有時會邊彈邊唱……
  安德烈應該是柴可夫斯基的“骨灰級”的粉絲,他的鋼琴彈得很棒。只見他站在鋼琴旁久久不愿離去,兩只大手不停地用力搓著,此情此景,令人動容。空氣中卻仿佛游動著交響曲的樂聲,濃烈而震懾人心。在這悠揚激昂的音樂中,柴科夫斯基似乎又坐到了鋼琴前,創(chuàng)作一曲又一曲曠世名作。鋼琴前面的小桌上,散亂地擺放著幾張樂譜,似乎是柴科夫斯基剛剛寫就的。二樓的展廳并不是很大,除了墻壁上懸掛著柴科夫斯基生平、部分照片和家人的合影之外,實物中還有一些攝影器材,安德烈告訴我,柴科夫斯基不僅是音樂天才,而且還是位攝影家呢。
  屋子里的一切都是為音樂創(chuàng)作而設(shè)置的。小小的房間里,放著小小的木桌,角落里立著幾個裝滿圖書的書柜。閱讀圖書給了柴科夫斯基音樂的靈感。他反復閱讀了普希金的長詩《葉甫根尼奧涅金》和小說《黑桃皇后》,最終,他用音樂的形式把它們搬上了歌劇的舞臺。雨果說過:“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辈窨品蛩够褪怯谩八季S著的聲音”重新詮釋了普希金的作品,于是兩位大師的手穿越時空緊緊相握。
  





上一本:賈平凹古爐 下一本:三樂記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行走的家園的作者是王菁野,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