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著名學者周國平的散文精粹本的最新精裝版之一。 收集了作者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書中作者由讀書而闡發(fā)感想,在讀書中仿佛結識了一個個不同的朝圣者,他們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在寫作時,作者心中懸著的對象也常是隱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倡導在淡漠中追求,于絢爛中歸于平淡,讓經(jīng)過省察的人生充滿價值。不管世風如何浮躁,朝圣者依然存在。每個人正是靠自己孤獨的追求加入人類精神傳統(tǒng)的,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 作者簡介: 周國平,著名哲學家、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 著有紀實作品《妞妞》、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等,人生哲學書《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幸福的哲學》等。 目錄: 第一輯朝圣的心路 苦難的精神價值?3 與世界建立精神關系?6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9 精神生活的哲學?11 孤獨的價值?17 勇氣證明信仰?24 第二輯守望者語 守望的角度?31 被廢黜的國王?34 在沉默中面對?36 有所敬畏?38第一輯朝圣的心路 苦難的精神價值?3 與世界建立精神關系?6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9 精神生活的哲學?11 孤獨的價值?17 勇氣證明信仰?24 第二輯守望者語 守望的角度?31 被廢黜的國王?34 在沉默中面對?36 有所敬畏?38 哲學與孩子與通俗化?40 哲學的命運?42 名人和明星?44 讀書的癖好?46 為孩子們寫書?49 哲學與精神生活?50 都市里的外鄉(xiāng)人?59 記住回家的路?61 愉快是基本標準?63 第三輯文學的安靜 私人寫作?67 小說的智慧?75 哲學與文學批評(論綱)?95 第四輯不時髦的讀書 人不只屬于歷史?105 給成人讀的童話?108 臨終的蘇格拉底?111 《李白與杜甫》內外?114 簡潔的力量?117 世上本無奇跡?119 第五輯愛者的反思 愛:從癡迷到依戀?125 婚姻反思錄?127 嫉妒的權利?132 點與面?138 男子漢形象?144 生命中的無奈?146 婚姻中的愛情?148 人人都是孤兒?150 愛的反義詞?152 情人節(jié)?154 第六輯科學與人文 “天人合一”與生態(tài)學?159 現(xiàn)代技術的危險何在??161 人是地球的客人?164 醫(yī)學的人文品格?167 第七輯閑文或時文 侯家路?175 小散文模式?177 報應?178 “己所欲,勿施于人”?180 不敢善良?182 生病與覺悟?184 老同學相聚?186 另一個韓愈?188 樹下的老人?190 論自卑?192 杞人是一位哲學家?194 議論家?196 第八輯序評無類 純真的心性?201 自由的靈魂?204 不尋常的《遺棄》?207 作為讀者的批評家?211 散文這一種作物?214 第九輯精神的故鄉(xiāng) 開場白?219 靈魂是一個游子?221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223 夢并不虛幻?226 精神棲身于茅屋?228 生命樹上的果子?230 人所能及的神圣?232 信仰之光?234 誰是最智慧的人?236 智慧和童心?238 成為你自己?240 獨處的充實?242 自己的園地?244 幸福是靈魂的事?247 有愛心的人有福了?250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252 面對苦難?254 真?善?美?257 懷念土地?260 讀永恒的書?262 度一個創(chuàng)造的人生?265苦難的精神價值 維克多?弗蘭克是意義治療法的創(chuàng)立者,他的理論已成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維也納精神治療法的第三學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曾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受盡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僥幸地活了下來。在《活出意義來》這本小書中,他回顧了當時的經(jīng)歷。作為一名心理學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難者那樣流于控訴納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細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內心體驗以及其他受難者的心理現(xiàn)象,許多章節(jié)讀來饒有趣味,為研究受難心理學提供了極為生動的材料。不過,我在這里想著重談的是這本書的另一個精彩之處,便是對苦難的哲學思考。 對意義的尋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這種情形普遍地存在于當今西方的“富裕社會”。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xiàn)時,人就會有受挫之感,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種情形發(fā)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通常認為,歸結起來無非一是創(chuàng)造,以實現(xiàn)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二是體驗,藉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jīng)歷獲得心靈的愉悅。那么,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的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chuàng)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即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后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會有一種可以稱作絕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復有未來,不復有希望。這正是弗蘭克曾經(jīng)陷入的境遇,因為對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戰(zhàn)俘來說,煤氣室和焚尸爐幾乎是不可逃脫的結局。我們還可以舉出絕癥患者,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相關例子。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第二,不論苦難是否暫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做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就會如弗蘭克所說忽略了苦難本身所提供的機會。他以獄中親歷指出,這種態(tài)度是使大多數(shù)俘虜喪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們正因此而放棄了內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實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徹底成為苦難環(huán)境的犧牲品。 所以,在創(chuàng)造和體驗之外,有必要為生命意義的尋求指出第三種途徑,即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一切宗教都很重視苦難的價值,但認為這種價值僅在于引人出世,通過受苦,人得以救贖原罪,進入天國(基督教),或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佛教)。與它們不同,弗蘭克的思路屬于古希臘以來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場上來發(fā)現(xiàn)苦難的意義的。他指出,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一個人不放棄他的這種“最后的內在自由”,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是世間任何力量不能將它剝奪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說出了這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 我無意頌揚苦難。如果允許選擇,我寧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創(chuàng)造和享受。但是,我贊同弗蘭克的見解,相信苦難的確是人生的必含內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確提供了一種機會。人性的某些特質,唯有藉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提高。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于它來之不易,就決不會輕易喪失。而且我相信,當他帶著這筆財富繼續(xù)生活時,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1996.10 與世界建立精神關系 對于各種不殺生、動物保護、素食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過去我都不甚看重,不承認它們具有真正的倫理意義,只承認有生態(tài)的意義。在我眼里,凡是把這些東西當做一種道德信念遵奉的人都未免小題大做,不適當?shù)財U大了倫理的范圍。我認為倫理僅僅與人類有關,在人類對自然界其他物種的態(tài)度上不存在精神性的倫理問題,只存在利益問題,生態(tài)保護也無非是要為人類的長遠利益考慮罷了。我還認為若把這類理論倫理學化,在實踐上是完全行不通的,徹底不殺生只會導致人類滅絕。可是,在了解了史懷澤所創(chuàng)立的“敬畏生命”倫理學的基本內容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變。 史懷澤是本世紀最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之一,也是動物保護運動的早期倡導者。他明確地提出:“只有當人認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時候,他才是倫理的!彼某霭l(fā)點不是簡單的惻隱之心,而是由生命的神圣性所喚起的敬畏之心。何以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呢?對此他并未加以論證,事實上也是無法論證的。他承認敬畏生命的世界觀是一種“倫理神秘主義”,也就是說,它基于我們的內心體驗,而非對世界過程的完整認識。世界的精神本質是神秘的,我們不能認識它,只能懷著敬畏之心愛它、相信它。一切生命都源自它,“敬畏生命”的命題因此而成立。這是一個基本的信念,也許可以從道教、印度教、基督教中尋求其思想資源,對于史懷澤來說,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基本的信念,人就可以與世界建立一種精神關系。 與世界建立精神關系這是一個很好的提法,它簡潔地說明了信仰的實質。任何人活在世上,總是和世界建立了某種關系。但是,認真說來,人的物質活動、認知活動和社會活動僅是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而非與世界整體的關系。在每一個人身上,隨著肉體以及作為肉體之一部分的大腦死亡,這類活動都將徹底終止。唯有人的信仰生活是指向世界整體的。所謂信仰生活,未必要皈依某一種宗教,或信奉某一位神靈。一個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著走,而總是想為自己的生命確定一個具有恒久價值的目標,他便是一個有信仰生活的人。因為當他這樣做時,他實際上對世界整體有所關切,相信它具有一種超越的精神本質,并且努力與這種本質建立聯(lián)系。史懷澤非常欣賞羅馬的斯多葛學派和中國的老子,因為他們都使人通過一種簡單的思想而與世界建立了精神關系。的確,作為信仰生活的支點的那一個基本信念無須復雜,相反往往是簡單的,但必須是真誠的。人活一世,有沒有這樣的支點,人生內涵便大不一樣。當然,信仰生活也不能使人逃脫肉體的死亡,但它本身具有超越死亡的品格,因為世界整體的精神本質藉它而得到了顯現(xiàn)。在這個意義上,史懷澤宣稱,甚至將來必定會到來的人類毀滅也不能損害它的價值。 我的印象是,史懷澤是在為失去信仰的現(xiàn)代人重新尋找一種精神生活的支點。他的確說:真誠是精神生活的基礎,而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失去了對真誠的信念,應該幫助他們重新走上思想之路。他之所以創(chuàng)立敬畏生命的倫理學,用意蓋在于此?梢韵胂,一個敬畏一切生命的人對于人類的生命是會更珍惜,對于自己的生命是會更負責的。史懷澤本人就是懷著這一信念,幾乎畢生圣徒般地在非洲一個小地方行醫(yī)。相反,那種見死不救、草菅人命的醫(yī)生,其冷酷的行徑恰恰暴露了內心的毫無信仰。我相信人們可由不同的途徑與世界建立精神關系,敬畏生命的世界觀并非現(xiàn)代人唯一可能的選擇。但是,一切簡單而偉大的精神都是相通的,在那道路的盡頭,它們殊途而同歸。說到底,人們只是用不同的名稱稱呼同一個光源罷了,受此光源照耀的人都走在同一條道路上。 1997.3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人們常常說,人與人之間,尤其相愛的人之間,應該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懷澤卻在《我的青少年時代》中說,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無權對別人提出這種要求!安粌H存在著肉體上的羞恥,而且還存在著精神上的羞恥,我們應該尊重它。心靈也有其外衣,我們不應脫掉它!比缤瑢τ谏系鄣纳衩匾粯,對于他人靈魂的神秘,我們同樣不能像看一本屬于自己的書那樣去閱讀和認識,而只能給予愛和信任。每個人對于別人來說都是一個秘密,我們應該順應這個事實。相愛的人們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這種努力,互相鼓勵,而“不需要注視別人的臉和探視別人的心靈”。 讀著這些精彩無比的議論,我無言而折服,它們使我瞥見了史懷澤的“敬畏生命”倫理學的深度。凡是有著深刻而豐富的內心生活的人,必然會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對之充滿敬畏之情,史懷澤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他看來,一切生命現(xiàn)象都是世界某種神秘的精神本質的顯現(xiàn),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張。在一切生命現(xiàn)象中,尤以人的心靈生活最接近世界的這種精神本質。因而,他認為對于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質的人來說,“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質”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為人際關系的鵠的,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人的心靈生活的神秘性。按照這一思路,人們一方面非常看重別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開索取理解。至少在性愛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種最正當?shù)男袨,而指責對方不理解自己則成了最嚴厲的譴責,有時候還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后通牒。另一方面,人們又非常踴躍地要求理解別人,甚至以此名義強迫別人袒露內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絕,便斥以缺乏信任。在愛情中,在親情中,在其他較親密的交往中,這種因強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聲或無聲的戰(zhàn)爭,我們見得還少嗎?可是,仔細想想,我們對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個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難,他就不會強求別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會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別人了。 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并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我們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無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個圣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說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樣的。然而,同樣的朝圣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著同一個圣地。作為有靈魂的存在物,人的偉大和悲壯盡在于此了。 199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