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聽梁曉聲講人文故事:少年時代


作者:梁曉聲     整理日期:2015-02-17 10:13:16

《大作家好故事:聽梁曉聲講人文故事》主要選取梁曉聲作品中最能體現(xiàn)其對世態(tài)人情思考和人文關(guān)懷精神的敘事性作品,結(jié)成三冊《少年時代》《父親與茶》《蜻蜓發(fā)卡》,主要讀者對象是青少年讀者,旨在使讀者在閱讀中獲得感動,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觀察生活、品悟人間真情,提高人文素養(yǎng),給其為人處世和寫作以有益的指導。
  《少年時代》主要寫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jīng)歷和友情,包括兄長、給哥哥的信、我的夢想、我的小學、我的中學、我的大學、回首憶年、不愿說當年、罐頭的故事、我的少年時代、我的發(fā)小、感激、月餅的故事、本命年·紅腰帶、初戀雜感、我和橘皮的往事、懷念親愛的于曉陽弟弟等經(jīng)典篇章。
  作者簡介:
  梁曉聲,原名梁紹生。當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爾濱市,曾任北京電影制片廠編輯、編劇,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等。其作品《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親》三次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雙琴記》、《學者之死》分獲《小說月報》百花獎!堵剐难繁蛔x者評為2010年中國散文排行榜第一名。《雙琴祭》被讀者評為2011年中國微型小說第二名。2009年《母親》一書被新聞出版署評為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優(yōu)秀圖書。2010年梁曉聲被評為“首屆最受中小學生喜愛的當代作家”。
  梁曉聲多部作品被選入各地中學語文教材。他的作品文字樸素、情感真摯,在講述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之時,又閃耀著理想的光芒。本叢書選擇梁曉聲作品中最能體現(xiàn)其對世態(tài)人情思考和人文關(guān)懷精神的名篇,結(jié)成三冊,適合中小學生和文學愛好者閱讀。
  目錄:
  我的少年時代
  第一支鋼筆
  我和橘皮的往事
  我的小學
  我的中學
  恰同學少年
  關(guān)于“罐頭”的記憶
  希望在于孩子
  孩子和雁
  “十姐妹”出走
  老蝦
  老駝的喘息
  那里
  “巴頓將軍”的榮耀
  愛麗絲的自由我的少年時代
  第一支鋼筆
  我和橘皮的往事
  我的小學
  我的中學
  恰同學少年
  關(guān)于“罐頭”的記憶
  希望在于孩子
  孩子和雁
  “十姐妹”出走
  老蝦
  老駝的喘息
  那里
  “巴頓將軍”的榮耀
  愛麗絲的自由
  大象、小象和人
  狍子的眼睛
  鹿心血
  讀者絮語前言文明的尺度
  梁曉聲
  某些詞語似乎具有無限豐富的內(nèi)涵,因而人若想領(lǐng)會它的全部意思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
  比如宇宙。
  比如時間。
  不是專家,不太能說清楚。
  即使聽專家講解,沒有一定常識的人,也不太容易真的聽明白。
  但在現(xiàn)實生活之中,卻仿佛誰都知道宇宙是怎么回事,時間是怎么回事。
  為什么呢?文明的尺度
  梁曉聲
  某些詞語似乎具有無限豐富的內(nèi)涵,因而人若想領(lǐng)會它的全部意思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
  比如宇宙。
  比如時間。
  不是專家,不太能說清楚。
  即使聽專家講解,沒有一定常識的人,也不太容易真的聽明白。
  但在現(xiàn)實生活之中,卻仿佛誰都知道宇宙是怎么回事,時間是怎么回事。
  為什么呢?
  因為宇宙和時間作為一種現(xiàn)象,或作為一種概念,已經(jīng)被人們極其尋;丶{入一般認識范疇了。
  大氣層以外是宇宙空間。
  一年十二月一天二十四小時每小時六十分鐘每分鐘六十秒。
  這些基本的認識,使我們確信我們生存于怎樣的一種空間,以及怎樣的一種時間流程中。
  這些基本的認識對于我們很重要,使我們明白作為單位的一個人其實很渺小,“奄乎若飆塵”。也使我們明白,“人生易老天難老”,時間即上帝,人類應敬畏時間對人類所做種種之事的考驗。
  由是,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受影響。
  對于我們,具有如上的基本認識,足矣。
  “文明”也是一個類似的詞。
  東西方都有關(guān)于“文明”的簡史,每一本都比霍金的《時間簡史》厚得多。世界各國,也都有一批研究文明的專家。
  一種人類的認識現(xiàn)象是有趣也發(fā)人深省的——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首先是從對它的誤解開始的,人類對時間的概念首先是從應用的方面來界定的。
  而人類對于文明的認識,首先源于情緒上、心理上,進而是思想上、精神上對于不文明現(xiàn)象的嫌惡和強烈反對。
  當人類宣布某現(xiàn)象為第一種“不文明”現(xiàn)象時,真正的文明即從那時開始。
  正如霍金詮釋時間的概念是從宇宙大爆炸開始。
  文明之意識究竟從多大程度上改變了并且還將繼續(xù)改變著我們?nèi)祟惖乃枷敕椒ê托袨榉绞,這是我根本說不清的,但是我知道它確實使別人變得比我們自己可愛得多。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曾和林斤瀾、柳溪兩位老作家訪法。有一個風雨天,我們所乘的汽車駛在鄉(xiāng)間道路上。在我們前面有一輛汽車,從車后窗可以看清,車中顯然是一家人,丈夫開車,旁邊是妻子,后座是兩個小女兒。
  他們的車輪揚起的塵土,一陣陣落在我們的車前窗上。而且,那條曲折的鄉(xiāng)間道路沒法超車。終于到了一個足以超車的拐彎處,前邊的車停住了。
  開車的丈夫下了車,向我們的車走來,為我們開車的是法國外交部的一名翻譯,法國青年。于是他搖下車窗,用法語跟對方說了半天。后來,我們的車開到前邊去了。
  我問翻譯:“你們說了些什么?”
  他說,對方堅持讓他將車開到前邊去。
  我挺奇怪,問為什么。
  他說,對方認為,自己的車始終開在前邊,對我們太不公平。對方說,自己的車始終開在前邊,自己根本沒法兒開得心安理得。
  而我,默默地,想到了那法國父親的兩個小女兒。他們必定從父親身上受到了一種教育,那就是——某些明顯有利于自己的事,并不定真的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
  隔日我們的車在路上撞著了一只農(nóng)家犬。是的,只不過是“碰”了那犬一下;只不過它叫著跑開時,一條后腿稍微有那么一點瘸,稍微而已。法國青年卻將車停下了,去找養(yǎng)那只犬的人家。十幾分鐘后回來,說沒找到。半小時后,我們決定在一個小鎮(zhèn)的快餐店吃午飯,那法國青年說他還是得開車回去找一下,要不他心里很別扭。是的,他當時就是用漢語說了“心里很別扭”五個字。而我,出于一種了解的念頭,決定陪他去找。終于找到了養(yǎng)那條犬的農(nóng)家,而那條犬已經(jīng)若無其事了。于是鄭重道歉,于是主動留下名片、車號、駕照號碼……回來時,他心里不“別扭”了,接下來的一路,又有說有笑了。
  我想,文明一定不是要刻意做給別人看的一件事情,它應該首先成為使自己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正如那位帶著全家人旅行的父親,他不那么做,就沒法兒“心安理得”;正如我們的翻譯,不那么做就“心里很別扭”。
  中國也大,人口也多,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口,其實還沒達到物質(zhì)方面的小康生活水平。腐敗、官僚主義、失業(yè)率、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所有負面的社會現(xiàn)象,決定了我們中國人的文明,只能從底線上培養(yǎng)起來。
  所以,我們不能對于我們的同胞在文明方面有太脫離實際的要求。無論我們的動機多么良好,我們的期待都應擱置在文明底線上,而即使在文明的底線上,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注意的方面也是很多的。比如袖手圍觀溺水者的掙扎,其樂無窮,這是我們的某些同胞一向并不覺得心里“別扭”的事,我們要想法子使他們以后覺得僅僅圍觀而毫無營救之念是“心里很別扭”的事。比如隨地吐痰,當街對罵,從前并不想到旁邊有孩子,以后人人都應該想一下。比如中國之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公,難道是天經(jīng)地義的嗎?當并不真的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被說成仿佛真的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時,上公共汽車時也就少有謙讓現(xiàn)象,隨地吐痰也就往往是一件大痛其快的事了。
  中國不能回避一個關(guān)于所謂文明的深層問題,那就是:文明概念在高準則方面的林林總總的“心安理得”,怎樣抵消了人們寄托于文明底線方面的良好愿望?
  我們幾乎天天離不開肥皂,但“肥皂”反而是我們說得最少的詞之一;“文明”這個詞我們已說得太多,乃因為它還沒成為我們生活內(nèi)容里自然而然的事情。
  這需要中國有許多父親母親,像那位法國父親一樣自然而然地體現(xiàn)某些言行中……
  這里有青少年成長最需要的營養(yǎng)。梁曉聲教人懂得善良和感恩,教人在貧困中依然保持一種樂觀和向上的尊嚴。今天能夠讀到內(nèi)容如此豐富、感人至深的文字,實在是一種緣分、一種幸運。
  ---原《當代》雜志副主編胡培德我的少年時代
  怎么的,自己就成了一個四十多歲的人了呢?
  仿佛站在人生的山頭上。五十歲的年齡已正在向我招手。如俗話常說的——“轉(zhuǎn)眼間的事兒”。我還看見六十歲的年齡拉著五十歲的年齡的手。我知道再接著我該從人生的山頭上往下走了,如太陽已經(jīng)過了中午。不管我情愿不情愿,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現(xiàn)實……
  于是茫然地,不免頻頻回首追尋消失在歲月里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我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父親是建筑工人,中國的第一代建筑工人。我六歲的時候他到大西北去了,以后我每隔幾年才能見到他一面。在十年“文革”中我只見過他三次。我三十三歲那一年他退休了。在我三十三歲至四十歲的七年中,父親到北京來,和我住過一年多。一九八八年五月他再次來北京,已是七十七歲的老人了。這一年的十月,父親病逝在北京。
  父親靠體力勞動者的低微工資養(yǎng)活我和弟弟妹妹們長大。我常覺得我欠父親很多很多。我總想回報,其實沒能回報,如今這一愿望再也不可能實現(xiàn)。
  母親也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在我的印象中,母親就沒穿過新衣服。我是扯著母親的破衣襟長大的。如今母親是有幾件新衣服了,但她不穿。她說,都老太婆了,還分什么新的舊的。年輕時沒穿過體面的,老了,更沒那種要好的情緒了……
  小胡同,大雜院,破住房,整日被窮困鞭笞得愁眉不展的母親,窩窩頭、野菜粥、補丁連補丁的衣服、露腳趾的鞋子……這一切構(gòu)成我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物質(zhì)的內(nèi)容。
  那么精神的呢?想不起有什么精神的。卻有過一些渴望——渴望有一個像樣的鉛筆盒,里面有幾支新買的鉛筆和一支書寫流利的鋼筆;渴望有一個像樣的書包;渴望在過隊日時穿一身像樣的隊服;渴望某一天一覺醒來,睜開眼睛驚喜地發(fā)現(xiàn)家住的破敗的小泥土房變成了起碼像個樣子的房子。也就是起碼門是門,窗是窗,棚頂是棚頂,四壁是四壁。而在某一隅,擺著一張小小的舊桌子,并且它是屬于我的。我可以完全占據(jù)它寫作業(yè),學習……如果這些渴望都可以算是屬于精神的,那么就是了。
  小學三年級起我是“特困生”、“免費生”。初中一年級起我享受助學金,每學期三元五角,F(xiàn)在回想起來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每學期三元五角,每個月七角錢。為了這每個月七角錢的助學金,常使我不知如何自我表現(xiàn),才能覺得自己是一個夠資格享受助學金的學生。那是一種很大的精神負擔和心理負擔。用今天時髦的說法,“活得累”。對于童年和少年時代的我,由于窮困所逼,學校和家都是缺少亮色和歡樂的地方……
  回憶不過就是回憶而已。寫出來則似乎便有“憶苦”的意味兒,我更想說的其實是這樣兩種思想——我們的共和國它畢竟在發(fā)展和發(fā)達著。咄咄逼人的窮困雖然仍在某些地方和地區(qū)存在著,但就大多數(shù)人言,尤其在城市里,當年那一種窮困,畢竟是不普遍的了。如果恰恰讀我這一篇短文的同學,亦是今天的一個貧家子弟,我希望他或她能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梁曉聲能從貧困的童年和少年過到人生的中年,我何不能?我的中年,將比他的中年,是更不負年齡的中年哪!
  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十分幸福,無憂無慮,被富裕的生活所寵愛著,固然是令人羨慕的,固然是一件幸事。我祝愿一切下一代人,都有這樣的童年和少年。
  但是,如果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不是這樣,也不必看成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不必以為,自己便是天下最不幸的人了,更不必耽于自哀自憐。我的童年和少年,教我較早地懂了許多別的孩子尚不太懂的東西——對父母的體恤,對兄弟姐妹的愛心,對一切被窮困所糾纏的人們的同情,而不是歧視他們,對于生活負面施加給人的磨難的承受力,自己要求于自己的種種的責任感以及對于生活里一切美好事物的本能的向往和對人世間一切美好情感的珍重……
  這些,對于一個人的一生,都是有益處的。也可以認為,是生活將窮困施加在某人身上,同時賞賜于某人的補償吧。倘人不用心靈去吸取這些,那么窮困除了是丑惡,便對人生多少有點兒促進的作用都沒有了……
  愿人人都有幸福的童年和少年……





上一本:聽梁曉聲講人文故事:蜻蜓發(fā)卡 下一本:丁玲:情若初春火焰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聽梁曉聲講人文故事:少年時代的作者是梁曉聲,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