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諾貝爾文學獎傳奇


作者:萬之     整理日期:2014-09-04 13:40:22

這部著作的作者萬之,又是學者,又是作家,又是翻譯家。在這部著作里,他畫出了20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肖像。其中兩位——1974年得獎的馬丁松和1987年得獎的布羅斯基——很明顯是作者的知音作家。其余的是1990年到2009年得獎的作家。
  作者簡介:
  萬之,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具有世界性文學視角,也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著名漢學家馬悅然的好朋友,每年諾貝爾大獎頒獎,作者都能夠有機會參加頒獎會,近距離接觸獲獎作家和評委,是目前華人世界最有權威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發(fā)言者。目錄:
  序馬悅然
  自序
  第一輯逝者長存
  露珠映射的大干世界——197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哈瑞·馬丁松與自然哲學
  四海無家、四海為家——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斯基印象
  帕斯的人格之重——紀念199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
  明日黃花再生香——紀念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英國戲劇家哈羅爾德·品特
  第二輯文學有道
  我為人民大眾寫作——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葡萄牙小說家薩拉馬戈評說
  給歷史涂上詼諧幽默的黑色——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德國小說家格拉斯評說
  “一”以貫之的文學之道——解讀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籍中文作家高行健
  他為歷史出庭作證——評2002年匈牙利籍猶太小說家凱爾泰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出世的精神入世的文學——與馬悅然談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guī)烨衅淙似渥?br>  第三輯文化多元
  為什么是德瑞克·瓦爾科特?——199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德瑞克·瓦爾科特評說序馬悅然
  自序
  第一輯逝者長存
  露珠映射的大干世界——197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哈瑞·馬丁松與自然哲學
  四海無家、四海為家——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斯基印象
  帕斯的人格之重——紀念199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
  明日黃花再生香——紀念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英國戲劇家哈羅爾德·品特
  第二輯文學有道
  我為人民大眾寫作——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葡萄牙小說家薩拉馬戈評說
  給歷史涂上詼諧幽默的黑色——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德國小說家格拉斯評說
  “一”以貫之的文學之道——解讀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籍中文作家高行健
  他為歷史出庭作證——評2002年匈牙利籍猶太小說家凱爾泰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出世的精神入世的文學——與馬悅然談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guī)烨衅淙似渥?br>  第三輯文化多元
  為什么是德瑞克·瓦爾科特?——199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德瑞克·瓦爾科特評說
  她擁有成千上萬的讀者——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美國小說家莫里森評說
  拋給一個民族國際主義作家的花環(huán)——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日本小說家大江健三郎評說
  殖民文化嫁接的果實——評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英籍印裔小說家奈保爾
  文明廢墟上升起的新星——評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土耳其小說家帕慕克
  我的祖國是毛里求斯——介紹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
  第四輯傳統新人
  一個自然主義者的重生——介紹1995年諾貝爾文學家獲獎作家、愛爾蘭詩人希尼
  文學圣殿里的丑角——評199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意大利戲劇家達里奧·福
  政治與文學的吊詭游戲——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戲劇家葉利涅克評說
  只有女人更懂她——有關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小說家多麗絲·萊辛
  無家可歸者的文學家園——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繆勒評說
  瑞典學院院士一覽表
  跋:人類文學的凱旋曲劉再復——讀萬之《諾貝爾文學獎傳奇》一個超前的環(huán)保作家
  至今為止,哈瑞·馬丁松在中國依然是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瑞典作家,不如其他瑞典作家如奧古斯特·斯特林堡、塞爾瑪·拉格洛夫、阿絲特麗·林德格倫等那么有名,盡管他是瑞典文學的經典作家,是瑞典文學界公認的繼斯特林堡之后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因此,瑞典學院在1974年讓他和另一位瑞典作家艾伊文·雍松分享那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據我所知,馬丁松的作品至今還沒有一本完整的中文翻譯著作出版。1997年,我曾經翻譯過他的代表作、長篇小說《蕁麻開花》部分章節(jié),發(fā)表在南京大學當年出版的《當代外國文學》上。這大概是他的作品首次被介紹到中國,作為第一個介紹者,我感到很榮幸,但遺憾全書還沒有中文譯本出版。2004年瑞典慶祝馬丁松誕辰百年,舉行一系列活動,包括皇家劇院上演其唯一的劇作《魏國三刀》,是中國唐朝歷史背景的作品,因為參加演出有中國編舞人員,不懂瑞典語言,我還翻譯了整個劇本,但譯本也并沒有在中國出版。
  當然,即使在世界上,馬丁松的知名度相對來說也不高,不如前面提到的斯特林堡、拉格洛夫、林德格倫等。這里當然是有些原因的。瑞典學院網站上有介紹馬丁松的專門文章,作者拉森承認,即使諾貝爾文學獎也沒有“提升(upswing)”馬丁松的國際聲譽,他在國外還是“相對來說無人知曉”。一個主要原因是馬丁松本土色彩非常強烈,非常民族化鄉(xiāng)土化,他的文學語言有典型的瑞典南部地方特色,頻繁出現各種當地花草植物的名稱,而他還“使用自創(chuàng)的語言結構和詞匯”,所以翻譯成其他語言就非常困難,各種語言的譯本都不多,在其他語言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影響自然有限。
  馬丁松受到冷落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的思想和藝術創(chuàng)作有一定前衛(wèi)性,而同時代人還沒有充分的理解。當別人還在對現代文明高度贊賞的時候,馬丁松就已經對大工業(yè)和技術發(fā)達的社會野蠻掠奪自然資源式的生產方式表示不滿。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廣島原子彈轟炸后恐怖的結局,使他對工業(yè)和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持否定態(tài)度,不是政治性的否定而是出于自然的否定。所以,馬丁松確實算是最早的環(huán)保作家和“生態(tài)主義”詩人。現代工業(yè)技術給馬丁松帶來的憂慮很早就明顯反映在他的第一本原創(chuàng)性小說《失去的美洲豹子》中,也明顯地表現在他的詩集《茨卡達》、《圖勒的青草》以及《大車》等作品中。對于未受破壞的自然的呼喚之情,以及呼吁人類對自然的責任感,還表現在他死后出版的詩集《沿著回聲的小徑》及《多麗德人》中。和這些詩集中對自然的贊美相對照的,是在1956年創(chuàng)作出版的幻想史詩《阿尼亞拉號》中描寫了自然的災難。這首長詩描寫宇宙飛船“阿尼亞拉號”如何把人類撤出被毀壞的地球,但飛船控制機制也遭毀壞,飛船上的人類最后被拋入了空蕩無邊而寒冷的外星空間。詩人對未來的預見以及充滿幻想的風格,使這部作品被文學評論家贊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星球之歌”,是當代世界文學史稀有的史詩作品,因此也奠定了他作為繼斯特林堡之后瑞典文學最偉大作家的地位。
  馬丁松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還發(fā)表過很多哲學散文,提出了環(huán)保問題和生態(tài)問題,發(fā)展了自己的“自然哲學”理念,并借用中國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反對城市化。能具有這樣的生態(tài)和環(huán)保意識,并用文字文學形式向全人類發(fā)出警告,這在全世界的作家中都是非常超前的,比世界上很多生態(tài)學說的開拓者都要早。
  馬丁松寫作的題材當然非常廣泛,不僅關注環(huán)保,還涉及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人類面對的很多重大問題,所以拉森也指出:“馬丁松的寫作像鏡子一樣,映照出二十世紀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社會不公和專制,包括戰(zhàn)爭與和平,包括商業(yè)文化與汽車文化,包括核武器與環(huán)境破壞!笨梢哉f馬丁松也還是個預言家,預見了現代社會未來的“全球化”中會出現的多方面的問題。因此,近年來,馬丁松在瑞典文學和世界文學中的地位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2004年瑞典文化界舉辦了很多紀念他誕辰一百周年的活動。世界各國翻譯馬丁松的作品日漸增多,日本最近就翻譯出版了他的長詩《阿尼亞拉號》。
  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能夠既有鄉(xiāng)土氣息,又有廣闊視野,地方性與國際性結合,甚至有透視宇宙的全方位觀點,這樣的結合實在是比較獨特的,像是一個預言者,能在水晶球內看到未來道破人生機密,所以瑞典學院頒獎詞稱贊他的寫作“捕捉了露珠而映射出大千世界”,這一句話非常簡短,其實內涵豐富深厚而又準確到位。它能反映出小和大、微觀和宏觀的關系,而最主要的,還反映一種特殊的自然和宇宙觀,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自然哲學”。“捕捉露珠”一詞形象說明他對自然而微觀的世界的興趣,而“大干世界”一詞反映他對宏觀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兩者結合則表達他對自然和宇宙的關注。
  當今的世界,不少“作家”是從孔方兄的錢眼中看世界的,還有多少作家能夠注意到早晨“草叢”中的露珠?或者說,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沒有了“草叢”,自然也就沒有早晨的“草叢”上的露珠?那么,誰還能更進一步從這微細晶瑩的自然造物中透視大干世界?馬丁松這樣的作家,如今大概是寥若晨星了。
  ……
  P3-6





上一本:柳永詞集 下一本: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諾貝爾文學獎傳奇的作者是萬之,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