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思維》是一部哲學隨筆。作者錢旭紅深感現實生活中我們中國人多精神素質在弱化和退化,缺乏邏輯思維能力,缺乏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于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出發(fā),強調科學思維的理性力量,強調邏輯思維重建的路徑。書稿以隨筆形式寫成,有很多假想假說,散發(fā)出可貴的思想閃光。<br/> 《改變思維》主要內容包括:人類的童年:變與不變——《易經》與《圣經》;民族的智商與情商;東西方認識起點的差異:無與有等。 作者簡介: 錢旭紅是華東理工大學校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目錄: 自序第一篇思維與精神人類的童年:變與不變一《易經》與《圣經》民族的智商與情商東西方認識起點的差異:無與有走向無限的有限元:東方的彎圈與西方的直線推動改變的幕后導演:時間與生俱來的天賦權利:思維自由與精神獨立思維的自由度思維角度的多樣性態(tài)度是改變的第一步:返璞歸真改變思維幽默與寓意找回丟失的東方形式邏輯和科學實驗東西方的邏輯差異:形式和辯證想象與童真走出精神的絕對貧困: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第一要義:質疑與關愛我要到哪兒去?思想精神的遺傳與升華上帝般的睿智:善待觀點超越觀點原理與應用比較和反差反省是思維和精神的糾錯機制總被丟失的臺詞:條件與限度結構與功能過程與結果通達的要領:愛智慧愛真理道家:無為無不為第二篇知識與學科打破知識的神話:知識的正負效應知識的特殊功效:思維和精神的載體破除學科崇拜:學科和知識的起源與局限平面幾何和九九歸一思維和學科的化石:古代中醫(yī)與現代醫(yī)學掙脫牛頓的控制:機器的世界難以表述的飄忽不定:測不準的世界道無恒道:經典力學與量子力學的差異我從哪兒來?元素的輪回超越左右:手性對稱構筑的世界被動進化與主動進化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生死接力善待生死與終極關懷超越生死:碳文明與碳輪回新學科的誕生與社會、產業(yè)的轉型科學與科學以外情感寄托與理陛張揚心中的主人:信仰和偶像獨處的人需要伴:宗教哲理的啟示腦心關系:心理學與量子力學健康和心態(tài)與情緒憂郁與睡眠及催眠轉換思維:失敗與成功心理的自我修煉與提升自我中心與自我迷失中庸恭讓與特立獨行人生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三篇個人與教育人是不完美的神人是思想時代不可窮盡的資源人的教育與幸福感悟出世與人世禪修與身心訓練重新定義人:工具與圖騰我是誰?職業(yè)與興趣家庭教育:家訓啟示隱形教育:不露聲色不同的思維導致不同的教育從太學、書院到大學第四篇生態(tài)與社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自然生態(tài)人格上帝與自然上帝生態(tài)和社會的基本條件:陽光與水競爭共生:人和社會與生態(tài)諸子百家與帝王獨唱東亞和中華文明歐美與中華文明自省自覺和文明進步權力和資本及其聯姻權力“艾滋病”蘇聯與美國東西方極端運動的啟示官員和公務員社會的智慧形態(tài)社會治理結構和思維邏輯社會凋亡與進步附錄大學與使命后記 不知是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差異,還是人種飲食的差異,造成了人們對世界認知的重大差異。<br/> 中華的真正哲學和科學主流的始祖是道家和墨家,這由“道”催生中醫(yī)藥等發(fā)展可知。中國的老子在宇宙發(fā)生上使用“無”,在與“有”相對應的意義上使用“無”(如“墻”為“有”,室內空間為“無”),突出“無”的功用和第一性。<br/> 道的“無”是描述進程,有兩個特點:一是大道無形,指“道”不能輕易為人感官直接感知,卻是真實存在的規(guī)律,人們不要被假象迷惑:再者,大道起始于無,無是真實世界的天地萬物之源,不能執(zhí)著于有,而忽略無。<br/> 中華認知由“無”始,聲明無中生有,強調萬物、萬事、眾人的相互聯系,強調的是無、陰、弱,守拙,無生有,有生萬物。要有我必須先無我,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善學習,從而誕生了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哀兵必勝”這樣的天書和太極拳“柔中有剛”這樣的運動,力避表面得力的“揚湯止沸”,而行徹底有效的“釜底抽薪”、“欲擒故縱”。<br/> 西方的哲學起源和始祖在希臘,希臘的學說框架經歐洲文藝復興并借助基督教的傳播,導致現代科學的出現,西方思維流行全世界。今日人類文明很大程度上來自希臘,而當代希臘在歐盟債務危機中,竟成為“歐豬”,這對歷史則是苦澀的嘲諷,其中深刻的根源需要深思。<br/> 古希臘哲學可概括為,先肯定世界的存在(有),而后追問變動世界內的本質、本源是什么,從而形成諸多哲學流派。<br/> 西方認知由“有”始,有生萬物。強調萬物、萬事、眾人的分門獨立。強調的是有、陽、強,有勝無,強勝弱,剛壓柔,喜好到處布道。<br/> 誕生了描述弱肉強食“進化論”這樣的天書,以及其被無限延伸形成的法西斯理論基礎——社會達爾文主義:優(yōu)生學,以及拳擊這樣猛烈的運動。直到近年,源自西方的現代科學在研究宇宙起源時,才剛剛認知、證明“無”的獨特意義。<br/> 中華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血液中的基因是儒道釋(儒家、道家、釋迦牟尼)。有趣的是,源自古印度但在印度已幾近消失、發(fā)展光大于中華隨之傳遍全世界的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則為“空”,既不是有,也不是無,通過有或者無去認知空。尤其大乘佛學,先假定“現實世界”的存在(即有),繼而分成“有”和“無”兩種解釋及爭論?兆谡J為,現實因緣而起,沒有不變的恒定性,所以“空”;有宗認為,現實世界是唯識變現的“有”,所以“空”。<br/> 有人創(chuàng)新理解為,佛的“空”只描述狀態(tài),沒有強調世界“本源”的含義,只是說明萬物相同。佛的“空”不是真正普通意義上的空空如也,“四大皆空”并非否定客觀世界“有”的存在,而是強調大干世界種種表象背后不為人知的真實。佛教認為,事物是由條件(如地、水、火、風等)構成而存在,俗稱“因緣和合”!翱铡辈贿x擇世俗的“有”、“無”兩邊,不是非此即彼!翱铡辈皇恰坝小保膊皇恰盁o”:超越有無二者,但又與二者關聯。<br/> 看破紅塵的“空”,在認識匕擴大了人類的視野,不失為一種方法,對撫平人心的創(chuàng)傷、保證精神世界的安寧具有積極意義,對改變現實世界、利用欲望推進文明發(fā)展具有消極作用。<br/> 中華與西方如此不同,變換不同的視角看世界,都得到了令人驚訝的真知灼見。個中差異的起源是什么?地緣政治學在國際關系上很受人吹捧,但可能建立地緣心理學才能尋找到東西方“無”與“有”認識差異的本源。<br/> 西方從有、有我出發(fā),強調人權、法治、自由、民主。中華從無、無我出發(fā),強調中庸、孝悌、悲慈、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無為無不為。<br/> 許多大師出現在清末民初,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既系統(tǒng)繼承、發(fā)揚了中華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也系統(tǒng)習得、繼承和發(fā)揚了西方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無”與“有”的結合,真正實現了文明上的中外交融、東西合璧。<br/> 無的意識對中華及東方思維的影響隨處可見:以處下、處弱、處柔、處庸的態(tài)度處理人、事、物;對敵者不要仇恨,而要可憐;對可憐之人,需要提醒其必有可恨之處。無的意識在中國古言中的體現還有:辦事以不即不離之法,用心在有意無意之間。<br/> 德、俄、美等西方國家的幸運動物是鷹,敏銳不屈,咄咄逼人,鷹擊長空;中國的幸運動物是龍,騰云駕霧,神秘莫測,神龍見首不見尾。這以另一種方式詮釋了東西方在無與有方面的思維差異。P1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