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言》系汪涌豪的書評結集。全書按類別分為五輯:前四輯為書評,所評論的書籍主要集中在文學、文學史、通俗文化和國學等方面;第五輯為各類著作序跋。作者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其閱讀范圍和趣味比較自然地集中于人文社科類書籍,是以該書內(nèi)容以人文為主,時間橫跨十年。不同于一般的書評文章,作者依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背景,從一個學者的角度出發(fā),對每本書闡釋了自己獨到的思考。 作者簡介: 汪涌豪,男,浙江鎮(zhèn)海人,1962年6月20日生于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為日本九州大學客座教授,神戶大學特任教授。主治中國古代文學與美學,兼及古代哲學、史學與文化批評。著作有《中國文學批評范疇及體系》《言說的立場》等14種。 目錄: 1閱讀就是閱世(代序) 第一輯 3.隔代的聲音陳舊的人物 10.木心之于今天的意義 19.教你識得真英雄 25.凡經(jīng)眼處皆成學問 31.有真學問,始有真思想 38.龔鵬程與俠文化研究 47.看破權力與陰謀的背面 53.另一種中國記憶 60.廣大的悲憫與深切的體知 第二輯 67.人學的歷史究問 73.一個時代的普遍體溫 81.階梯的搭建1閱讀就是閱世(代序) 第一輯 3.隔代的聲音陳舊的人物 10.木心之于今天的意義 19.教你識得真英雄 25.凡經(jīng)眼處皆成學問 31.有真學問,始有真思想 38.龔鵬程與俠文化研究 47.看破權力與陰謀的背面 53.另一種中國記憶 60.廣大的悲憫與深切的體知 第二輯 67.人學的歷史究問 73.一個時代的普遍體溫 81.階梯的搭建 87.一個寫得比說得好的人 94.像吳魯芹一樣了解英美文學 100.用這樣的勞績,走過半個世紀 107.傾聽來自內(nèi)心的聲音 113.原來書品系人品 117.是幻影公眾,還是精英傲慢 第三輯 127.對文學史書寫歷史的省思 132.底層與邊緣的開顯 138.淡定從容的氣性樸實厚重的學問 144.何謂小說史? 155.思想與學問的相與 161.什么是善思無疆善辯無畏 168.古典詩詞的比較研究 176.著眼于范疇的生成 186.過程史研究的佳范 第四輯 199.闖入還是介入,這是個問題 208.復古的詩人 220.不過是小說官場而已 228.更多的人為聲音沉醉 234.對文學,也應該非誠勿擾 241.俗濫不是生活,時尚無關文學 252.域外的知解與祛魅 266.是羅列式的復述還是發(fā)覆與解剖 第五輯 299.中國的根柢 300.名言的考究 310.箴言的拯救 314.依實出華與曲抵微達 321.你看你看陰翳的臉 331.什么時代如何言說 335.因為切近所以陌生 附錄:訪談兩則 345.古詩文的當代機遇與命運 358.知日者智:今天我們該如何理解日本 369.后記早前被朋友煽動,說有一本小說讀了保管提氣,他說的是《駐京辦主任》(作家出版社2007年),但因為一直以來忙于他事,就擱下了。后來看到它在各大榜單上久占不去,就起興花一個白天,總算見識。三年過去,眼見著這類小說越來越多,不但作者本人再接再厲推出了《駐京辦主任》第二部,無數(shù)跟風者更是由《市長秘書》寫到了《領導司機》,由《上位》寫到了《換屆》,由《官路紅顏》寫到了《官場桃花運》,并演成“官場小說”的浩大陣仗,有些話就忍不住想說一說。 首先要說明,由于被弄倒了胃口,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再沒有完整地讀過其他同類之作,哪怕是那部異峰突起的《二號首長》,只知道與網(wǎng)上的點擊率或書店的銷售量不同,它們的風評不是太好,不僅有專家指其內(nèi)容不出“拿揭秘當賣點”的常套,即用權力傾軋與權錢交易、情色誘引,來滿足讀者的獵奇心理;藝術上也大多流于定式,乏善可陳。這樣的判斷,大體與自己翻覽所得的印象一致。其實,豈止是專家,因為看多了,一般讀者的水準見長,由他們列出的“腐敗+陰謀+美色”的慣常模式,就已經(jīng)可以將這些作者的招數(shù)拆盡了。 這里要說的是個人讀《駐京辦主任》的體會,這樣的體會或許不能越出大多數(shù)人的論說范圍。譬如,首先是乏味,因為它從故事的構造到情節(jié)的展開,用的差不多是同類小說常用的套路,那種書記與市長的微妙博弈,市長與副市長之間的相互忌憚拆臺,還有身邊秘書們借主人之威,使氣弄權蠅營狗茍的那點臭事,有時與臺面上的政治生態(tài)并不貼近,反倒與市井間的挾私懷怨眉目相似。其次是可笑,如它只敢寫小地方、非一把手的涉貪犯罪與腐化墮落,盡管他們中有的人照例有一個身退心不退、留居北京能量尚在的“某老”做后臺,但盡管如此,只要作為“班長”的主管領導帶著精神從中央回來,或從黨;貋恚呐率菑牟≡夯貋,就無一例外地如敗兵山倒,束手就擒,并“一陣哽咽,淚如泉涌”。至于省委書記和省長自然最是偉大,在他們主政下,“上千名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吃的都是工作餐”。對照現(xiàn)實中太多的活教訓,一把手帶頭腐敗的實例,這樣的場景,最是滑稽。 再看人物塑造與情景摹狀,小說處理得也極簡單粗劣。但就是這樣對人性淺表的刻畫,對情感粗糙的表白,連采信都成問題,居然也吸引人。譬如,小說寫東州市唯一稱得上為官廉正的副書記李為民(非常無聊的是,這樣的人物,往往會被按上這樣的名字),在工作中因車禍去世,“李為民的犧牲對東州百姓震動很大,人們無不為失去一位好書記而感到悲痛惋惜。然而,肖鴻林似乎并不以為然,因為在他心中,有更重要的一件事讓他火冒三丈,那就是陳富忠斗膽包天居然威脅自己的兒子,恐嚇自己的情人”。依作者的設計,肖鴻林固然不是正人君子,但作為一市之長,即使與同事氣味不投,也不至于在人家死后不依不饒。事實是,這兩者一碼歸一碼,根本放不到一起。原作者本意,或許是想說“肖鴻林似乎不以為意”,而不是“不以為然”,現(xiàn)在這樣的用詞與折轉,顯然太過隨意;從想取得對比的效果而言,又有些刻意。真正小說家的布線與針腳,斷不會粗率如此。至于“李為民的犧牲對東州百姓震動很大,人們無不為失去一位好書記而感到悲痛惋惜”云云,更非小說的語言,社論也不過如此。但遺憾的是,小說通篇各處,就充斥著這樣的語言。 再如,小說寫駐京辦副主任錢學禮給李為民送來兩萬元錢被喝止,“恨不得趕緊離開李為民辦公室,他做夢也沒想到世界上竟然有李為民這樣的人,一點人情世故也不講”。事實是,李為民為官清正人人皆知,錢學禮本為圖利而行賄,或事起情急,心存僥幸,利益交關之下,一時不計對方的脾性是完全可能的,如寫他經(jīng)喝止后回過神來,急忙退去,才符合人物的身份與處境,現(xiàn)在說他做夢都想不到,不僅不夠真實,還失了道理。從來小說寫作,人物及其關系的刻畫最不能悖情乖理。此處所失雖小,也決非小說家能犯的錯誤。至于這個李為民更有意思,平日里就滿口的高聲大腔,書房高掛的是鄭板橋的《臥齋聽竹》,此時見人走了,“長長地舒了口氣,他走到窗前,望著市委大院那個花崗巖制成的大門樓子,越發(fā)感到它的樸素、堅定、大氣、雄渾厚重”。不說他的地位身份遠高于錢學禮,單就兩萬元戔戔之數(shù),只見得錢學禮的卑瑣,斷不至于引動他轉念之間的天人交戰(zhàn),需要長長的舒氣嗎?接著望門樓子的描寫就更拙劣了,這樣淺劣而牽強的比德象征,有幾人吃得消!依此例衍推,如果他哪天看了窗外的草長鶯飛,是不是就意味著心生浪漫?可書中各章各節(jié),凡收煞結尾處的鏡頭定格,這樣的淺劣與牽強在在多有,讓人真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并無法準確評價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 至于偶爾引史用典,類似乾隆、和珅和恭王府之類,淺劣生硬得簡直沒法說,顯然得之清宮戲的普及多,得之案頭的學習與史實的尋繹少。有時穿插坊間葷段,又極惡俗,摹形物事情態(tài),更往外透著粗鄙。譬如寫常務副市長賈朝軒與屬下下完圍棋,“深深吸了口煙,愜意地笑了笑,好像做完愛射出去那樣享受”,這樣的比喻不僅沒有起因與來由,也不搭調不襯景,適足見出作者趣味的低俗。又如狀“錢學禮腆著像女人乳房一樣肉乎乎的胸脯”,“腦形特像勃起的陽具,再加上腮幫子上堆了兩堆肉,就像兩個睪丸”,豈止是失了形似,簡直是惡趣味的恣意放濫與集中爆發(fā)。 聯(lián)系此前翻覽過的其他同類小說,個人可以明白的是:它們或許是在寫官場,但應該非關小說;它們可以勉強地將自己的作品歸為虛構類的報告,但決夠不上稱文學。至于不太明白的是:為什么如此粗糙淺劣的寫作,會吸引來那么多的人掏錢花時間?或許,除了上述獵奇心理之外,官本位社會惡習下純真簡單的人際關系的缺失,權力運作不透明情勢下政治人格的普遍萎縮與普遍被污名化,包括看著他起高樓、看著他入班房的草民式的促狹的快意,都是原因吧。 還有就是官場中人了,他們通常拿這樣的小說當教材。以前是二月河的清宮小說,把幾百年前滿漢朝廷的上書房,活脫脫地寫成了中央政治局(小說中那個市長正是以此為目的讀《雍正皇帝》的),現(xiàn)在就是所謂的“官場小說”或“反腐小說”了,把漸有規(guī)范的現(xiàn)代行政運作,硬生生地倒退為黑箱操作與密室政治(小說中那個常務副市長就極善于從《資治通鑒》和《反經(jīng)》中學得官道,駐京辦主任丁學通則通過研讀《和珅傳》習得一整套官場逢迎的本事)。那種只有同類意識而無是非意識,總以一己之私迫人站隊選邊,并一朝得罪,終身銜恨,非置人于死地而后快;或為人有場面氣,貌恭心狡,才小術多,取浮名有術,干實事則不足,平居道貌愈酷,道心愈微,高喊口號,勤政愛民,結果一兼二顧,為百姓成了兼差,為自己成了本業(yè),然后偏又竭盡粉飾偽裝之能事,實際是爛到了徹底。凡此種種,都讓有些人感到慧眼點開,茅塞頓開;或知所進退,善自偽飾。當然,也不排斥有人潔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但因為曲為彌縫,以求容于世,結果學為周慎,終露馬腳,兩頭不得理,既可與為善,一不小心,竟也為惡。凡此種種,讓他們覺得都可以在小說中找到原型;一旦作者沒能將這些原型表達到充分,他們會以自己的經(jīng)驗將它補足。閱讀即創(chuàng)作的接受理論,居然在此放出光彩,真讓人始料不及。 就此意義上,我們或許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所謂官場小說,不過是小說官場而已,它至多寫出一些權力的浮表或官場生態(tài)的皮毛而已,那真正的官場腐敗及其根底,尤望得到更深刻的揭示。如果僅僅流連這類小說浮泛的描寫,不僅無益于反腐,反而會在某種意義上滋長草民意識與權力崇拜,甚而滋生腐敗。因為它雖然在客觀上多少揭開了官場的黑慕,有利于社會正氣的發(fā)揚,但主觀上缺乏認識的高度和道義的擔當,又缺乏對人性的洞察、同情與悲憫,結果必然使得這種黑幕揭露不僅無關激濁揚清,并很可能因一味展覽罪惡,而流于“欲諷反勸”的窘境。至于有的人,正想用此為賣點,人以為他“欲諷反勸”,其實他正想“以諷為勸”,那離真正的小說就更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