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類學認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機密是集體人格。余秋雨進而認為,中華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國文化的鑰匙也在其中。了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蹤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人格世界的底蘊。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君子之道的輪廓,縷析儒、道兩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項要點和四大難題,同時探討君子如何處理與世間、名譽、偽君子、自由的關系; 第二部分闡述了作者面對人生問題從佛學中得到的修行感悟,得益于三個“無”,精進于三個“少”,以自如、自在、自由之心化解難題; 第三部分為當代中國愿意做君子的年輕人,提供更充分的國際視角,在故事中介紹國外思想家和藝術(shù)家的人生價值和終極關懷,互為觀照,互相滋養(yǎng); 第四部分匯集了作者的幾十篇短文,著眼于君子人格的構(gòu)建,呼應全書主旨。 作者簡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shù)理論家,文化史學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謂文化》《中國文脈》《山河之書》《霜冷長河》等。他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中國臺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 近十年來,他憑借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tǒng)著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志等機構(gòu)一再為他頒獎,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于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lián)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坐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F(xiàn)任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wèi)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shù)學院院長。 目錄: 自序 君子之道 前論 一、最后一級臺階 二、有故鄉(xiāng)的靈魂 三、孫中山的忠告 四、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五、“小人”的出現(xiàn) 六、有效遺囑 本論 一、君子懷德 二、君子之德風 三、君子成人之美 四、君子周而不比 五、君子坦蕩蕩自 序君子之道 前論 一、最后一級臺階 二、有故鄉(xiāng)的靈魂 三、孫中山的忠告 四、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五、“小人”的出現(xiàn) 六、有效遺囑本論 一、君子懷德 二、君子之德風 三、君子成人之美 四、君子周而不比 五、君子坦蕩蕩 六、君子中庸 七、君子有禮 八、君子不器 九、君子知恥 尾語君子之交 一、至誼 二、常誼 三、甘誼 四、水的哲學 五、由濃歸淡君子之名 一、君子自殺 二、天下名譽 三、排他性、脆弱性 四、功能缺失 五、可憐李清照 六、幾點結(jié)論君子之偽 一、一字病穴 二、共偽結(jié)構(gòu) 三、綁匪紙條 四、道義之偽 五、風度之偽 六、無奈之偽君子之獄 一、為自己減刑 二、獄外之獄 三、天命相連 四、換一種氣 五.雙向平靜寫經(jīng)修行 一、菩提樹下 二、緣起性空 三、那些否定 四、度化眾生 五、繼續(xù)修行歲月之味 一、年齡的季節(jié) 二、一個美國故事 三、一個法國故事 四、一個俄國故事 五、青年的陷阱 六、中年的重量 七、老年的詩化臨終之教 一、中國式的遺憾 二、與生活講和 三、文化的誤導 四、終身的教師短文一束 消失 毀滅 歐洲檔案 那番月色 拼命揮手 晨鐘暮鼓 遺忘 終極推薦 原野孤馬 大選擇 感謝父母 模特生涯 示眾 高誼無聲 北極雪路 悄然而立 一氣而亡 名譽高處 自廢功夫 君子之妒 謠言配方 辟謊三策 蟋蟀 棍棒 小鎮(zhèn)儒士 跑道 整人行業(yè) 送葬人數(shù) 學會蔑視 必要區(qū)隔 葉子 理解 定型 白馬 長椅 守陵老人 遠行的人 跋涉廢墟附錄 “秋雨合集”總覽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蛘哒f,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白先勇 這個時代是大爭議出大成就,我們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風氣,開生面。他的有關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賈平凹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臺灣演講,都在社會上激發(fā)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內(nèi)外的中國人,都變成了余先生詮釋中華文化的讀者與聽眾。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榮譽教授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他三次來美國演講,無論是在聯(lián)合國的國際舞臺,還是在華美人文學會、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或國會圖書館的學術(shù)舞臺,都為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搭建了新的橋梁。他當之無愧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 ——聯(lián)合國中文組組長何勇四、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應該是什么樣的呢?這個問題,既帶有歷史性、現(xiàn)實性,又帶有理想性。 顯然,這種集體人格必然與其他民族很不一樣。我可以再借一個外國人來說明這個問題。這個人我說過多次,就是那位十六世紀到中國來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他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數(shù)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經(jīng)一點兒也不差于中國文化人,但我們讀完長長的《利瑪竇中國札記》(ChinainSixteenthCentury:TheJournalsofMathewRicci)就會發(fā)現(xiàn),最后還是在人格上差了關鍵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紳士人格”。 與“圣徒”和“紳士”不同,中國文化的集體人格模式,是“君子”。中國文化的人格模式還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廣、重疊最多、滲透最密的,莫過于“君子”。這也可以說是一個龐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約數(shù)”。 “君子”,終于成了中國人最獨特的文化標識。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體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標識。除了利瑪竇的“圣徒人格”和“紳士人格”外,還有“騎士人格”、“靈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這些標識性的集體人格,互相之間有著巨大的區(qū)別,很難通過學習和模仿全然融合。這是因為,所有的集體人格皆如榮格所說,各有自己的“故鄉(xiāng)”。從神話開始,埋藏著一個遙遠而深沉的夢,積淀成了一種潛意識、無意識的“原型”。 “君子”作為一種集體人格的雛形古已有之,卻又經(jīng)過儒家的選擇、闡釋、提升,結(jié)果就成了一種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謙恭地維護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鮮明地輸入了自己的人格設計。這種在原型和設計之間的平衡,貼合了多數(shù)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選擇,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不少中國現(xiàn)代作家和學者喜歡用激烈的語氣抨擊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揭示丑惡的“國民性”?此粕羁,但與儒家一比,層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師如林,哪里會看不見集體人格的毛病?但是,從第一代儒學大師開始,就在淤泥中構(gòu)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設計。 這種理想設計一旦產(chǎn)生,中國文化的許許多多亮點都向那里滑動、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兩字包羅萬象,非同小可。儒家學說的最簡捷概括,即可稱之為“君子之道”。甚至,中國文化的鑰匙也在那里。 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沒有君子,什么都徒勞。這也就是說,人格在文化上收納一切,沉淀一切,預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對后代的遺囑。最好的遺囑,莫過于理想的預示。后代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中國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個君子。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的延續(xù),是君子人格的延續(xù);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中國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如果說,文化的最初蹤影,是人的痕跡,那么,文化的最后結(jié)晶,是人的歸屬。 五、“小人”的出現(xiàn) 儒家在對“君子”進行闡述的時候,采取了一種極為高明的理論技巧。那就是,不直接定義“君子”,只是反復描繪它的對立面。 “君子”的對立面,就是“小人”。用一系列的否定,來完成一種肯定。這種理論技巧,也可稱之為“邊緣裁切法”,或曰“劃界確認法”。這種方法,在邏輯學上,是通過確認外延,來包圍內(nèi)涵。 因此,“小人”的出現(xiàn),對“君子”特別重要。其實不僅在理論概念上是這樣,即使在生活實際中也是這樣。如果沒有小人,君子就缺少了對比,顯現(xiàn)不出來了。 “小人”,在古代未必是貶義,而是指向著一些低微的社會地位和生態(tài)群落。誠如俞樾在《群經(jīng)平議》中所說:“古書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言,漢世說如此。后儒專以人品言君子、小人,非古義也! 但是,生態(tài)積淀人品。終于,這組對比變成了人品對比。我認為,“后儒”的這種轉(zhuǎn)變,亦合“古儒”之意。 君子和小人的劃分,使君子這一人格理想更堅硬了。在漢語中,“人格”之“格”,是由一系列拒絕、擺脫、否決來實現(xiàn)的。在君子邊上緊緊貼著一個小人,就是提醒君子必須時時行使推拒權(quán)、切割權(quán),這使君子有了自立的框范。 君子和小人的劃分,并不一定出現(xiàn)在不同人群之間。同一群人,甚至同一個人,也會有君子成分和小人成分的較量。我說過,連我們自己身上,也潛伏著不少君子和小人的暗斗。這也就構(gòu)成了我們自己的近距離選擇。唐代吳兢在《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中說: 君子、小人本無常。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 《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這就說得很清楚了,其間的區(qū)分不在于兩個穩(wěn)定的族群,而在于我們內(nèi)心的一念之差,我們行為的一步進退。我覺得這種思想,與薩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存在主義哲學中有關“由選擇決定人的本質(zhì)”的論述頗為相近,卻又早了薩特那么多年。儒家讓君子和小人相鄰咫尺,其實也為人們提供了自我修煉長途中的一個個岔道,讓大家在岔道口一次次選擇。然后,才說得上誰是君子。君子,是選擇的結(jié)果。小人,是儒家故意設定的錯誤答案。設定錯誤答案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你選錯,而是為了讓你選對。 六、有效遺囑 儒家對后世的遺囑——做君子,不做小人,有沒有傳下來呢?傳下來了。而且,傳得眾人皆知。只要是中國人,即使不通文墨,也樂于被人稱為君子,而絕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如此普及千年,如此深入人心,實在是一種文化奇跡。 由此,儒家的遺囑,也就變成了整個中國文化的主要遺囑。這一現(xiàn)象傳達了一個奧秘,那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遺囑,總是與做人有關。 回想一下,孔子本來是有完整的計劃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一輩子下來,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不僅自己沒有達到,而且講給別人聽也等于對牛彈琴。十余年辛苦奔波于一個個政治集團之間,都沒有效果;貋硪豢,親人的離世使“齊家”也成了一種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也就是讓自己做個什么樣的人。因此,他真正實踐了的結(jié)論,可讓別人信賴的結(jié)論,也只有這一條!靶奚怼北臼撬媱澋钠瘘c,沒想到,起點變成了終點。 不錯,做人,是永恒的起點,也是永恒的終點。 因為與人人有關,所以能夠代代感應,成為有效遺囑。一定有人不贊成,認為君子之道流傳那么久,產(chǎn)生真正完美君子的比例并不高。因此,不能認為“有效”。這種觀點,把理想人格的設計和引導當作了“應時配方”。其實,人類歷史上任何民族的理想人格設計,都不具備“即時打造、批量生產(chǎn)”的功能。君子之道也一樣,這是一種永不止息的人格動員,使多數(shù)社會成員經(jīng)常發(fā)覺自己與君子的差距,然后產(chǎn)生“見賢思齊”、“景行行止”的向往,而不是在當下急著搭建一個所謂“君子國”。過程比終點重要,鍛鑄人格的過程不應該中斷,而一個匆促搭建的“君子國”,肯定名不副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