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若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對前人詩詞的尋章摘句與點評之中,他并不期望、也并不認為世人會認同他的眼光,他只把這些摘選與筆記作為私人語境下的一種珍藏。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清朝著名詞人。其祖于清初入關(guān),戰(zhàn)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權(quán)傾一時的首輔之臣。容若天資穎慧,博通經(jīng)史,工書法,擅丹青,又精騎射,十七為諸生,十八舉鄉(xiāng)試,二十二歲殿試賜進士出身,后晉一等侍衛(wèi),常伴康熙出巡邊塞,三十一歲時因寒疾而歿。 被后人譽為“清初**詞人”的納蘭容若,在詩詞方面的成就早已廣為人知。而事實上,容若的成就遠不止此。他主持編纂的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xué)匯編——《通志堂經(jīng)解》,至今仍為諸多學(xué)者常備案頭。 容若對歷代詩詞名篇多有評述,以他自己的眼光篩選并議論前輩們zui*的作品,從不曾人云亦云、隨聲俯仰。 容若的點評,大多只是寥寥幾筆,甚至只有三四個字,并不像一些前輩評論家那樣把這當成一件工作或是一種事業(yè),似乎也沒有結(jié)集出版、流傳于世的意思,倒更像是自己讀書時隨手作的筆記,話都是對自己說的,不加修飾。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這些評選既不用考慮世俗的口味,也不會故作驚人之論,更不會形成什么成體系的文藝理論。 容若的選評后來以抄本的形式流傳于世,并沒有迅速得到刊刻。有清代diyi才女之稱的顧太清收藏過這樣一個抄本,愛不釋手。她在一首詩里這樣記錄過自己的閱讀感受:“但從舊典拈佳句,不向紅塵覓解人!鳖櫶逅坪跽媲懈惺艿搅巳萑舻墓陋殻⑾嘈抛约赫侨萑羯砗蟛欢嗟慕馊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