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征服商王朝之後,遣使者四出採集民歌,以便了解新領地裡的社會狀況和人心。合理的推測,最初收集的數量應該有成千上萬首,經過汰選之後留下的精華,就是今日所見的《詩經》。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詩經》就是三千年前黃河畔的浮世繪。 活在21世紀的我們,有什麼必要知道三千年前的人在想甚麼?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其實,閱讀不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如果把閱讀看成一場心靈的旅行,離我們越遙遠的事物,通常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奇。 三千年來,已經出現過無數種「《詩經》導讀」,有些作者主張《詩經》蘊藏著儒家義理,努力闡發(fā)其微言大義;另一些作者用自身歷練或時代經驗去解讀,通常只能帶著讀者去到他們所處的時空,而非西周時代的黃河畔。楊照認為這些作品可能都偏離了《詩經》的原貌。 楊照在《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一書裡的導讀簡單而真實,他讓讀者知道《詩經》裡頭這些歌謠是什麼人在什麼情境下創(chuàng)作詠唱的;歌謠被記錄下來之後,人們如何利用它在不同的場合裡傳情達意。這就是「歷史式的讀法」、「文學式的讀法」。 透過《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楊照並不打算高聲疾呼「人人都應該讀《詩經》」,他只是提供讀者一個選擇:如果你想知道《詩經》裡頭寫甚麼,不妨打開這本書,它可能最貼近《詩經》的原貌。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F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出版數十部文學創(chuàng)作及文化評論著作。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目錄: 中國傳統(tǒng)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三千年的民歌 中文的獨特系統(tǒng) 周朝人如何唱歌 封存起來的聲韻 不一定是大道理 採集民歌與封建統(tǒng)治 詩裡的副歌 「風雅頌」與「賦比興」 聲音與文字的規(guī)律 三種文類 第二章 貴族的基本教材 從關雎開始 桃樹的變化 採車前子的少婦 潔淨的女孩 熟讀詩經的太子 貴族的對話基礎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女性的聲腔 第三章 庶民生活的切片 閒置的人才 媽媽的辛苦 河濱散記 悲憤的離婚女子 從怨女等成怨婦 愛情來了 熱鬧的青春戲謔 破碎的家庭 翻牆求愛的男子 附錄:《詩經》選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