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影像的蹤跡:當代電影的文化政治闡釋


作者:徐剛     整理日期:2016-07-09 11:26:43

 中國言實出版社是國務院研究室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出版單位,主要出版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研究成果及其相關(guān)的輔導讀物,曾獲得中國政府出版獎、“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圖書獎、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100強等榮譽。近兩年,我社推出 “全民閱讀精品文庫”系列叢書,集國內(nèi)百余位名家,百余部名作,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為了更好地引導、推動全民閱讀,特推出此套文學批評系列叢書,包括《新視野下的文化與世界》《影像的蹤跡——當代電影的文化政治闡釋》《風吹影動——中國影視文化評論》《訪落集——文學史“通三統(tǒng)”二編》《駛向開闊的世界——當代文學與文化論集》《跨文化視野下的晚清小說敘事——以上海及晚近中國現(xiàn)代性的展開為中心》《重建當代中國文學想象》《螢火時代的閃電——詩歌觀察筆記或反省書》《歷史·記憶·生產(chǎn)——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文化研究》《批評檔案——文學癥候的多重闡釋》10部。入選本叢書的作者,均為當代中國文壇較為活躍、較有影響、較有實力的青年文學評論家。 
本書簡介:
  《影像的蹤跡——當代電影的文化政治闡釋》是一部影視文化評論集,作者從“影史探問”“影壇概況”“港臺影像”“內(nèi)地影風”“電視文化”五個方面詳細分析了近幾年熱映的電影和電視,不僅對電影文本這一特殊敘事模式進行了細讀,而且敏銳捕捉了敘事細節(jié)中所包含的文化政治,進而探討了不同類型的電影、電視出現(xiàn)的社會背景及其產(chǎn)生的社會意義。 
  作者簡介:
  徐剛,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xiàn)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第三屆客座研究員、特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史、電影史及文藝批評研究。曾在《文藝研究》、《文藝爭鳴》、《當代電影》、《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作家評論》等刊物發(fā)表論文近百篇。
  目錄:
  自序//1
  第一輯影史探問//1
  “十七年”反特諜戰(zhàn)電影中的城市空間//2
  “十七年”電影中的“上海姑娘”//15
  “十七年”家庭情節(jié)劇的婦女解放主題//32
  第二輯影壇概況//53
  近年來“主旋律”影視的流變及其文化分析//54
  華語商業(yè)“大片”中的“文化軟實力”問題//69
  “北進”及新世紀香港喜劇電影的流變//83
  從《全民目擊》與《小時代》看電影的價值觀問題//97
  從《天注定》和《白日焰火》看電影里的“中國故事”//102
  第三輯港臺影像//107
  《老港正傳》與當代香港的精神認同//108
  《色·戒》:革命的激情與主體的幻象//115
  《東邪西毒》:記憶的“修復”與歷史的“終極”//125自 序//1第一輯 影史探問//1“十七年”反特諜戰(zhàn)電影中的城市空間//2“十七年”電影中的“上海姑娘”//15“十七年”家庭情節(jié)劇的婦女解放主題//32第二輯 影壇概況//53近年來“主旋律”影視的流變及其文化分析//54華語商業(yè)“大片”中的“文化軟實力”問題//69“北進”及新世紀香港喜劇電影的流變//83從《全民目擊》與《小時代》看電影的價值觀問題//97從《天注定》和《白日焰火》看電影里的“中國故事”//102第三輯 港臺影像//107《老港正傳》與當代香港的精神認同//108《色·戒》:革命的激情與主體的幻象//115《東邪西毒》:記憶的“修復”與歷史的“終極”//125《歲月神偷》與香港懷舊電影//140《一代宗師》:一堆華美的碎片//149第四輯 內(nèi)地影風//153《非誠勿擾》與馮小剛的“廣告經(jīng)濟學”//154《南京!南京!》:一場未遂的歷史對話//162《唐山大地震》與“中式苦情戲”的意識形態(tài)癥候//175《鋼的琴》的“喜劇性”:兼談一種喜劇風格//184《白鹿原》:景物拼貼與文化自戀//191第五輯 電視文化//199“小沈陽”:“后嚴肅”時代的“文化英雄”//200《我的團長我的團》:啟蒙歷史困境與“生命政治學”//209“后《潛伏》時代”的“諜戰(zhàn)劇”觀察//216從“本山退出”看“春晚”的小品困局//225《蝸居》:中產(chǎn)階級的“貧困”與時代的精神狀況//234跋//241前言自序
  我從2008年發(fā)表第一篇電影評論開始,到如今已經(jīng)拉拉雜雜積攢了許多文章,它們曾散見于各類非核心類期刊,因而也并不是什么“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產(chǎn)品”,但卻絕對是那些年的純真與熱情的見證。輯錄在此,則或多或少有一些敝帚自珍的意思。
  需要指出的是,我并非專業(yè)的電影研究者,甚至連發(fā)燒友都談不上,文學出身的我只是一名電影愛好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票友”。然而我以為,恰是這種“自 序我從2008年發(fā)表第一篇電影評論開始,到如今已經(jīng)拉拉雜雜積攢了許多文章,它們曾散見于各類非核心類期刊,因而也并不是什么“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產(chǎn)品”,但卻絕對是那些年的純真與熱情的見證。輯錄在此,則或多或少有一些敝帚自珍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我并非專業(yè)的電影研究者,甚至連發(fā)燒友都談不上,文學出身的我只是一名電影愛好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票友”。然而我以為,恰是這種“票友”的心態(tài),使我對于評論的對象及問題始終保持著一種切近的關(guān)注,同時也讓我可以理直氣壯地漠視諸多專業(yè)化的繁文縟節(jié),以文學的方式去盡情地閱讀和觀賞,自由地分析與闡釋。齊澤克那部風靡全球的理論紀錄片有一個頗為醒目的名字,叫作《變態(tài)者電影指南》。在這部電影中,那位享譽世界的理論明星意在運用包括黑格爾的主體哲學、馬克思主義的諸種理論、意識形態(tài)的分析框架,以及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在內(nèi)的各式武器,對好萊塢通俗電影進行全方位的“合圍”。他的解讀功力著實驚世駭俗,所得出的結(jié)論也絕對出人意表,而這種解讀和闡釋所蘊含的無窮力量,使得那些原本熟悉的電影呈現(xiàn)出別樣的面貌。這種意蘊的層級顯然超越了電影本身所設定的框架,而落入闡釋者自己的理論視域之中,這便是理論闡釋的生產(chǎn)性和魅力所在。當然,像齊澤克那樣巫師般的“學術(shù)戲法”,或是煉金術(shù)士一樣的“蓋世神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嫻熟運用,但他基本的理論傾向和文化研究的思維路徑,卻是值得人們認真總結(jié)的。作為一位非電影專業(yè)的研究者,我對諸如鏡頭語言分析之類的技術(shù)操作一竅不通,更無法從容地“顯擺”各類的電影術(shù)語,因而只能按照文學或者文化研究的方式,謹慎地觸摸電影的敘事細節(jié),并在文化政治的框架內(nèi)予以闡釋和說明。因此,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將電影作為一個文本來解讀的。在我看來,電影這個文本并不是自足的,而是一個內(nèi)部矛盾重重、充滿斷裂和張力的文本。因此“閱讀”一部電影便意味著一次闡釋學的“歷險”。無論是“細讀”還是“解讀”,其目的都在于敏銳地捕捉敘事細節(jié)所包含的裂隙和“癥候”,因而并不是要以膜拜的姿態(tài)去欣賞電影,而是以“變態(tài)”的目光去發(fā)現(xiàn)它的問題,以及這個問題背后更為龐大的社會背景。“永遠歷史化”,這是《政治無意識》的作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遜的一句膾炙人口的宣言,卻在不經(jīng)意間道出了對待“作為社會象征行為的敘事”的方法論啟示。因而本書所言及的文化政治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測的詞匯,而是有著與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異曲同工的內(nèi)涵,或者至多只增加了伊格爾頓意義上的“一切批評都是政治的”斷語。當然,按照這樣的方式去搜索“影像的蹤跡”并非什么獨創(chuàng)之舉,因為文化研究本身就是政治性的。2011年夏天,我從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yè)之后,來到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工作。兩年多的時間,我一直在院科研處做行政工作,在此期間雖多處理一些無聊的雜事,但也斷斷續(xù)續(xù)寫了不少電影方面的文章。直到2014年1月,我調(diào)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這一切才宣告終結(jié)。這固然是重回文學以此對于電影的告別,但另一方面也來自于影評之路的難以為繼。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電影研究將會是一項奢侈的事業(yè)。在我看來,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在于,文化研究的電影批評所包含的美感和藝術(shù)性缺乏的問題,即基于闡釋的自圓其說而往往將電影的藝術(shù)性棄之不顧。比如像《小時代》這樣一部十足的“爛片”,可以因其時代精神的表征作用,而順利地激發(fā)起人們闡釋的欲望。但在這個闡釋的過程之中,理論的自洽又會使人忘乎所以,激動之余常常忘記了這原本就是一部“爛片”的基本事實。坦率地說,大量的電影其實根本不值一評,因為無論是批判還是吹捧,都將在這傳媒的時代迅速淪為熱賣的商業(yè)產(chǎn)品的宣傳詞。批評的宿命正在這里,難怪最近還有人在討論“我們到底需不需要影評人”的問題。這樣的情境之下,還執(zhí)著地做一名電影評論者,無疑將使人深受挫敗。或許可以尋找新的文化制成品來闡釋文化研究的要義,進而解釋當代中國,而根本不必單純地指望電影。在這個意義上,這本不成熟的小書恰恰來得正是時候。這既是個人過往歲月的電影總結(jié),也是一次為了告別的紀念,告別那項我曾熱愛的“奢侈的事業(yè)”,并為那無法深入地持續(xù)下去的努力而深表遺憾。全書按照不同類型分為五個專輯,第一輯“影史探問”收入近年來陸續(xù)發(fā)表的三篇研究“十七年”電影的長文,一個核心的命題就在于探討這個特定年代電影的敘事、修辭和意識形態(tài)表述之間的關(guān)系;第二輯“影壇概況”收入的是幾篇討論諸如主旋律電影、香港喜劇片、電影文化軟實力,以及科幻電影等不同類型電影概況的論文;第三輯“港臺影像”包括《老港正傳》《歲月神偷》《一代宗師》等港臺電影的分析評論,涉及的主要問題還是電影的文化認同與修辭之間的矛盾聯(lián)系;第四輯“內(nèi)地影風”和第五輯“電視文化”,均以批判的目光審視近年來內(nèi)地熱播電影文本和電視文化現(xiàn)象,既包括對《南京!南京!》《唐山大地震》《白鹿原》等重要電影的分析評論,也包括對諜戰(zhàn)劇等流行文化現(xiàn)象的闡釋研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文章均已在《文藝研究》、《藝術(shù)廣角》、《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粵海風》、《文藝爭鳴》、《文藝報》等刊物發(fā)表,因而在此,需鄭重感謝戴阿寶、牛寒婷、檀秋文、張沖、徐南鐵、朱競、徐健等諸位師友的熱情提攜與厚愛。在這些文章中,有的還曾有幸被轉(zhuǎn)載,或是作為會議論文收入各類文集,還有的亦曾獲得一些獎項,在此也一并對這些刊物、會議組織方和獎項評委們致以由衷謝意!感謝我的父母、家人一直以來的默默支持;感謝領(lǐng)我入門的導師張頤武教授,讓我領(lǐng)略了電影與文化批評的奧秘;感謝郝朝帥、徐勇、史靜等同門師友的長期關(guān)愛,這些文章中有很多都是和你們合作的產(chǎn)物;感謝我所工作過的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以及我目前供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領(lǐng)導、同事長期以來的關(guān)心和厚愛,這本書也是獻給你們的!





上一本:光明與黑暗之書 下一本:海姆立克急救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影像的蹤跡:當代電影的文化政治闡釋的作者是徐剛,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